- 相关推荐
小班主题探究活动初探
主题探究活动已被许多幼儿园采用,但大多局限于中大班,小班很少开展。我认为,小班幼儿有意注意已经开始萌芽,对外界新鲜的刺激能产生兴趣,容易进入情境中,因此,在小班进行主题探究活动是可行的。关键在于教师的组织引导和把握主题探究活动的深度和广度。
有关专家认为,主题探究活动的基本要素有三点:一是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二是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进行较长期的深入主题探索;三是成人与幼儿共同建构,共同表达,共同成长。主题网建构的原则应该是符合幼儿生活经验的,幼儿感兴趣的,容易取得所需材料的,可以运用家长和社区资源的,方便幼儿实际操作的。根据以上认识,针对小班幼儿的特点,我们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我们进行的是一种"现场式"的研究。教师身处活动现场中,通过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分析、比较、总结,以及对自己行为不断有效地反思,归纳出经验与教训,以期更好地展开活动。下面,我以"小金鱼"主题探究活动为例,介绍我们的做法。
主题的产生和来源:小金鱼的主题探究活动来源于预设课程中的"可爱的小金鱼"这一内容。在教师的发动下,家长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鱼,颜色形态各不相同。它们在水里轻盈地游着,引起了幼儿的兴趣和关注,也引发了许多关于小鱼的问题。
这个探究活动持续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整个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系统浅显地观察了解事物的外部特征,根据幼儿关注的问题随时增删主题网络分支,支持幼儿的探究行为。
为了更有目的地指导幼儿的探究行为,教师在开始时构建了初步的主题网络。网络的建构依据是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幼儿比较关注外显性的、表面的问题。比如,金鱼的颜色,是谁带来的,它吃什么东西等等。后来又根据实施情况对主题网进行了修改。
水质这一小分支的建构是根据幼儿的反应增加的。当时有两条金鱼,被直接换上了自来水后,很快死掉了。因而引发了"小鱼为什么会死掉"这一讨论。小朋友的答案各式各样,其中潇潇小朋友说因为水不好,金鱼才死掉了,因为他家曾养过金鱼,也死掉了,妈妈就是这样告诉他的。为了证实他的回答是否正确,老师查阅了有关资料,发现养金鱼的水果然是有特殊要求的,如果是自来水必须经过暴晒和沉淀,成为熟水以后才能使用。通过活动,幼儿了解了水与金鱼之间的生态关系,而且也获得一个经验:当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的时候,可以和成人一起查阅相关资料。
在进行主题探索活动过程中,教师及时地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对活动的有效指导和展开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后来,又有两条金鱼死掉了。老师没有把死鱼立刻扔掉,而是让它继续和活着的鱼"生活"在一起,以供幼儿发现和探索。果然,有两名幼儿发现死掉的金鱼身体斜斜地浮在水面上一动不动,感到很好奇,就伸出小手去戳它,见鱼没有反应,一个小朋友把手伸进水里,捏着鱼尾把小鱼拎出水面。孩子的这种行为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可是,事后,老师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原来他们想试试小鱼还会不会动。教师认识到:幼儿出现这种行为是正常的,是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小班幼儿自控能力差,凡事都想去亲手摸一摸,试一试,来证实自己的想法,这其实是一种主动的探究行为。教师的职责在于如何既肯定他的探究,又让他认识到不当行为的危害,而不是简单地制止。在以后的活动中,教师开始注意不用成人的价值标准去判断幼儿的行为,而是先问个为什么,倾听幼儿的想法。接下来,幼儿把吃剩的饭菜倒进鱼缸时,教师没有批评和指责,而是弄清幼儿想喂金鱼的想法后,让幼儿自己观察金鱼是否爱吃这些东西,同时,让幼儿带着问题与家长一起搜集资料,探讨、寻找答案。最后,一位小朋友带来了一包鱼食,小朋友都亲自喂了小鱼,观察到鱼食洒落的时候小鱼会张着嘴巴来吃,证实了小鱼是爱吃鱼食的。这样,教师在支持和保护幼儿主动探究行为的同时,又帮助幼儿认识到自己行为中不合理的地方。
然而,这一阶段进行的拼贴表征活动却不太成功。只有一位小朋友勉强拼贴出一只完整的小金鱼,其余幼儿把金鱼的眼睛、躯干、尾巴贴散了。教师认识到:以小班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不能理解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他们对金鱼没有清晰的整体印象,此时进行表征活动有些勉强。
第二阶段:捕捉有价值的教育契机,在有益的交流和共享中获取经验。
在一次偶然的观察中,一个小朋友发现了鱼缸中有黑黑的鱼屎和微微发绿的绒毛状的东西,就大声说:"这里面长毛了!"立刻,有孩子围上来观看,又有小朋友指着别的养鱼瓶说:"这儿也长毛了!"顿时,小朋友们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有的小朋友说是茶叶,有的说是黑渣子,有的说是毛毛。欣雨说:"是小鱼拉的巴巴,因为小鱼吃饭多。"后来,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了进一步推测和猜想。教师用"你认为对不对""为什么""你觉得应该是什么"等探究式的提问支持了幼儿的争论。整个讨论的过程中,幼儿各抒己见,积极性很高。最后,通过排除法确定了正确答案。这个探究过程非常有益,幼儿在互相争论的过程中学会了主动表达、分析和判断,为以后的探究活动起到了奠基作用。
随后进行了表征活动。由于幼儿对小鱼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因此,表现的内容非常丰富。有的幼儿把一根点滴管两端交叉,交叉点用夹子夹住做成小鱼;有的幼儿用电线、插塑、拼图等做成小鱼。贝贝小朋友画出了黑黑的水、黑黑的鱼、黑黑的食物,他说"因为有人往水里倒垃圾,所以水变黑了,变脏了,小鱼都不爱吃鱼食了",还用"x"表示对这种现象的否定。这种用符号来表现自己思想的做法难能可贵,说明幼儿对事物的表征能力已经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在此过程中,幼儿间的相互学习、交流也增多了,有了经验的共享。这些表征也体现出了小班幼儿的特点:在表征中,他们更多地加入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主观感受。同时教师认识到:对大多数幼儿来说,表征活动应在幼儿对事物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之后,才适合进行。
第三阶段:用身体动作和各种道具材料探索多种表征方法。
许多家长带幼儿参观了水族馆。回来之后,幼儿间自发地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看到了各种颜色的鱼,有的说看到了很大的鱼,有的说看到了大鲸鱼的骨头……更多的小朋友注意到有不同形态的鱼,有身子扁扁的,有长着长长刺的,有像蛇的,有像蝴蝶的等等。幼儿的感性经验增加了,对鱼的认识范围扩大了,对鱼的形态也更为熟悉。表演角的活动也活跃起来,用身体动作和各种道具表现鱼的时机成熟了:幼儿把双手放在背后不停摆动表现游动的金鱼;把胳膊伸开,嘴巴张得大大的表现横冲直撞的大鲨鱼;身穿不同颜色的服装代表不同的鱼……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发现薄纱巾、彩绸等很适合摆动,而且摆动起来与鱼尾鱼鳍很相似。因此,幼儿运用这些材料探索出许多表现小鱼游动的方法,他们把纱巾披在身上;把彩绸围在腰上系到身后垂下;把纱巾围到脖子上飘起来;用手拿着两条纱巾在身后摆动。幼儿还和教师一起用一个大蛋糕盒制作了一只"大章鱼":在蛋糕盒周围贴满长长的彩条,中间挖出一个大洞把身体套进去。幼儿十分感兴趣,学起大章鱼来惟妙惟肖。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主题网中有的环节得到了充分的展开,比如金鱼的生活习性、游水形态等;而鱼的年龄、睡眠等分支因为幼儿不关注而被放弃。
综上所述,主题活动的探究过程是幼儿不断主动学习发现的过程,也是教师在反思中实施教育,教育能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总结我们在小班进行的主题探究活动的经验,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主题网络的构建多采用教师引导、师生共同建构的方式。根据幼儿的兴趣和经验对主题网络随时进行增删。
二、根据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注重活动的生活化,加强了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并注意利用了家长与社区的资源。
三、创设宽松的环境,让幼儿大胆地提出问题,表述自己的意见,进行交流和共享,初步学习尊重他人的观点。
【小班主题探究活动初探】相关文章:
小班主题探究活动方案04-12
初探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04-29
小班幼儿音乐活动初探论文04-27
小班科学探究活动教案01-06
任务型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探04-29
小班主题探究活动:我和响瓶一起玩04-30
高中语文新课程探究能力的培养初探04-30
探究式教学在《历史与社会》课中的运用初探04-29
小学语文自主探究阅读教学模式初探04-29
开展幼儿园主题探究活动学科论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