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也是合作者
在大一班“小小新闻坊”的活动中,大家都将自己收集关于“伊拉克战争”等新闻带来了。风风说:“这是萨达姆,我认识他的。”巍巍指着图片说:“这是我和爸爸从网上下载的地图,你们知道什么是作战地图吗?”小朋友摇摇头,都说“不知道!”风风问:“你知道吗?”巍巍说:“我当然知道,爸爸说是打仗时要走的路线,是军事秘密噢!”“瞧!这是从报纸上剪贴下来的。”拿着图片的巍巍越说越开心。当我请晨晨介绍时,他吞吞吐吐地说:“我……我……没带,忘记了!”大家都在看巍巍带来的图片,没在意晨晨的回答。
在第二天的活动中,晨晨第一个举手说:“张老师,这是我带来的资料。”一旁的蒙蒙说:“哎哟!这张照片剪坏了,这个人的腿也没有了。”大家都挤上来看,巍巍说:“上一次的新闻坊里好像有这张照片。”“有吗?”风风说:“好像是前天的新闻噢!”晨晨一脸的不高兴,“哼!这又有什么!”被激怒的晨晨跑到自己的座位上翘起了小嘴。
在与晨晨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晨晨的爸爸很忙,当他有问题问爸爸时,爸爸总会说:“别来烦我;没空;自己去玩吧!明天再说。”这样经过了许多次后,晨晨收集到的资料显得越来越少,他也越来越不喜欢与小朋友一起交流了。晨晨说:“别人都有好爸爸,我的爸爸是个坏爸爸!”
这一事件引发了我这样的反思:家长与探索型主题活动有何关系,家长在探索性主题活动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呢?
一、家长的行为直接影响幼儿的探索兴趣
以往幼儿的各种活动是由教师预设、仅限于在幼儿园中开展的,而现在探索性主题活动的开展成为师生共同建构、同步进行的过程,它扩大了学习的内涵,探索的触角延伸到息息相关的家庭生活中去。当幼儿在遇到不懂或凭借自己能力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他非常希望能得到身边人的帮助,尤其是爸爸,因为爸爸在他的心目中是最能干的。幼儿回家后,如果家长仅是机械地重复问:“你今天学了什么?老师表扬你了吗?老师批评你了吗?”这种被动配合就显得单一和缺乏创造性。晨晨在活动中没有得到爸爸相应的帮助,因此久而久之性格变得更加内向,害怕与同伴交流,与其他小朋友一起游戏的次数也在逐渐减少。由于没有得到爸爸的支持,晨晨对事物的探索兴趣在逐渐下降,“明天再说!”便成了爸爸的代名词。而巍巍在爸爸的支持下越来越具有探索的兴趣,尤其对小实验更是具有浓厚的兴趣。当然,家长的参与、支持,并不是让家长给予孩子多少知识,或替代孩子直接解决问题,而是注重在活动过程中适时地引导,帮助孩子直接体验,积极探索。从这一角度来说,家长也是探索型主题活动的重要合作者。
二、家长也是影响幼儿早期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小小新闻坊”活动中,晨晨的反应引起了我们的关注,我们通过多种方式与晨晨的爸爸进行沟通。开始,晨晨的爸爸对探索性主题活动并不了解。他认为:我将孩子放入幼儿园,只要孩子健康、快乐就好。至于教育,应当由学校、老师来负责。于是我们在家园联系册中举了同班小朋友鹏鹏的例子。
鹏鹏是一个很害羞、胆小的小男孩。每次到幼儿园连哭都不敢哭出声来,只是默默的流泪。在开展“探索性主题活动”中,只要老师有通知,他们马上全家动员,如在开展关于“环保”活动时,爸爸、妈妈与他在电脑里、报纸上查找资料,外婆与他去书城购买有关书籍。有一次全家参与制作“环保旗”,鹏鹏与外公、外婆负责剪纸并贴在旗杆上,爸爸和妈妈负责找资料。外婆还带着鹏鹏一起去采集水样,并制作小标签。鹏鹏还与爸爸一起制作了一个“太阳能垃圾分类器”。家长在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让鹏鹏在幼儿园的活动中能全神贯注、积极热情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当老师问到:“这个机器的设计师是谁?”时,鹏鹏自豪地回答:“是我和爸爸!”得到家长支持的鹏鹏不仅动手能力得到提高,更为可贵的是他在整个探索性主题活动中获得了自信,他确信“我能做好”、“我有能力”。而家长也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并更加重视了家庭的温馨与亲情!
事后,在几次的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晨晨和爸爸共同收集的资料,在他脸上在也看不到无助的表情,在活动中多了些欢笑,多了些与同伴讨论的声音。晨晨的爸爸在学期结束时候写了这样一封信,其中有几句话让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曾经是个坏爸爸,经过探索性主题活动的帮助,我赢得了儿子对我的信任与崇敬,我现在又是一个好爸爸了。感谢探索活动,更要感谢老师,让我知道孩子的发展是需要家园双向互动、共同参与的。家庭也是孩子活动开展的第二个学习、探索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