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音乐教学活动后的思考
音乐活动结束了,但思考不能停止,只有不断对教学活动进行审视和反思,才能提高执教音乐教学活动的水平.
经过对相关音乐教学理论书籍的学习,结合教学实践,回顾一堂堂音乐教学活动,使我想到了许多.
1、幼儿的歌声
教学现状:
时常可以在教学中听到这样的一句话:“老师要来听听哪个小朋友唱歌的声音最响亮最好听。”老师还时常提醒孩子:“老师怎么没听到你们的声音。”老师的言下之音就是说孩子们唱歌的声音不够响亮,于是孩子们都扯大嗓门大声地唱着,他们的声音完全盖过了老师的琴声。仔细一听孩子们的歌声,尖而直,很不好听.
反思:
孩子唱歌不好听,其实与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有直接的关系。在老师的潜意识里,孩子唱歌就是唱得响就好听,唱得响就表示人人都在唱。在孩子们唱歌的时候,有些老师甚至要求孩子不管会不会唱就得大声唱。久而久之,孩子们就养成了扯着嗓门唱歌的不良习惯。
所以,这样的教学方法是错误的.在教孩子学唱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轻声演唱法”来教孩子们学唱歌。在教学中,我时常提醒孩子要将自己的声音与老师的琴声靠拢,引导孩子仔细倾听老师的琴声,这样就可以使孩子们尽快地熟悉歌曲的旋律与节奏,尽快地学会演唱.
要引导孩子学会轻声唱歌,教师还得从自身做起。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假如老师自身的歌声悦耳动听,正确掌握歌唱技能,这样就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孩子就能掌握正确的演唱方法,这样孩子们的歌声就会越来越动听,越来越爱唱歌.
2、老师的琴声
教学现状:
一段优美的旋律往往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使人沉浸在动听的音乐声中。音乐教学不仅是教孩子学会唱一首歌,更重要的是让音乐给孩子带来美的享受,让孩子们学会欣赏美、表现美,提高他们的表现能力。孩子们喜欢听录音机里好听的音乐,也喜欢听老师弹奏好听的乐曲。但假如老师弹奏的乐曲断断续续,没有悦耳动听之感,那孩子们还会喜欢听吗?在这样的琴声伴奏下,孩子们的歌声还会动听吗?
反思:
为什么老师的琴声会如此断断续续?为什么琴声吸引不了孩子?为什么孩子总是唱来唱去唱不会?那还是与老师的琴声有关系。琴声影响了孩子的听觉,影响了孩子的演唱兴趣。琴声破坏了乐音的美感。那怎样让老师的琴声流畅悦耳一点呢?那就是在课前老师必须要经过积极的准备,在课前熟练弹奏所要教学的乐曲,分析歌曲的性质,确定合适的弹奏的音域范围,思考合适的教学方法等等,只有经过这样的充分准备,才能弹好琴,上好课,使孩子们的歌声更好听.
3、关注师幼互动
教学现状:
每一堂课看似都很热闹,老师教得有劲,孩子也很配合。可是仔细观察一下,就可以发现课中的很多孩子只是“浑水摸鱼”,“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此时的老师,其实为了自己按原计划开展正常教学,并没有关注到《纲要》中提到的“关注师生互动”的基本要求,结果是一堂课下来,真正使孩子受益很多的教学不多.
反思:
很多的教学有走过场的现象。主要的原因是执教者并没有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中进行有目的地把握教学的侧重点。没有更好地关注师幼互动,是因为《纲要》精神没有深入人心。师幼互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是幼儿进行有效学习的根本。只有在教学中保证良好的师幼互动,才能提高幼儿的学习效果。良好的师幼互动,也能体现一位教师的良好教育理念和教育水平。所以,教师就必须学会在教学活动中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互动,真正地让“师幼有效互动”的观念深入人心.
再看看自己执教的那堂音乐教学活动,说实话,自我感觉本次执教音乐教学活动的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提高。表现为:教材选择的内容比较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教学的环节设计层层递进,教学过程比较清晰,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高。这些进步足以增添自己的信心.
在看到优点的同时,也发现自己也和其他人一样,在教学中存在这样的一个问题,那就是重点环节深入不够,比如在引导孩子在创编谜语的环节时,应给更多的孩子有表演的机会,鼓励更多的孩子积极参与创编,要引导孩子不断拓展思路,这样孩子们创编出来的谜语就会更多。第二不足是自己在执教过程中的教态还是比较急噪一点,以后要改进.
【音乐教学活动后的思考】相关文章:
中学音乐教学的思考与认识04-29
音乐教学的现状分析及策略思考04-26
限塑后的思考04-25
创建新课程下的音乐教学方式的思考05-02
新课程实施中关于音乐教学的思考05-01
读完报纸后的思考作文05-01
失望后的思考作文450字04-27
关于音乐与道德的多重思考05-02
形体训练与舞蹈教学-音乐专业学生形体舞蹈课的教学思考05-01
大班音乐活动教学方案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