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引导幼儿正确使用“对不起”

时间:2021-10-06 08:47:35 幼教之友 我要投稿

引导幼儿正确使用“对不起”

访仙中心幼儿园 汪海秀

  案例:

引导幼儿正确使用“对不起”

  我班有个孩子,每一次撞了人或打了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时,他总是一脸委屈说:“我已经说了‘对不起’了。他还哭!”在这里,“对不起”变了味,虽然我无意(故意)打了别人,但是我已经说了“对不起”了,两个人就扯平了。

  现在小朋友道歉的时候,经常头也不抬,一边玩着玩具,一边漫不经心地说:“对不起。”在这里,“对不起”变了味,道歉成了对孩子犯错误的惩罚,而这种惩罚在他们眼里,不过就是随口说的三个字,只要说了就啥事都没了。

  分析:

  幼儿“对不起”的变味有其自身的特点,形成也有其独特之处,大致有两个方面:

  ★ 幼儿的道德认知水平有限

  幼儿说“对不起”经常是由于成人有这种要求,因此他们能够像背唐诗、儿歌一样背下来。但并不知道它具体表示什么意思,不清楚什么时候用它,也不明白怎么样来用它。

  幼儿在未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前,未能感觉到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别人造成的不便或伤害的时候,说的“对不起”,就失去了道歉的本义。幼儿发现说“对不起”能让自己远离批评或惩罚,并且屡试不爽,“对不起”变成了孩子最好的“挡箭牌”和“避难所”,“对不起”自然也就变了味。

  ★ 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不当

  在幼儿犯错误,尤其是打了人骂了人时,教师和家长常常会对他说“你这样不对”,“你怎么可以这样呢”……然后让他向别人道歉,说“对不起”三个字而不管孩子是否真正感到内疚,是否真正觉得自己错了,是否真正想改正……当幼儿说了“对不起”后,成人往往又会引导被欺负的幼儿说“没关系”。当“对不起、没关系”这六个字从孩子的嘴里说出来后,成人的“调停”便完成了。正因如此,“对不起”的变味也就不足为奇。

  反思:

  幼儿把“对不起”经常挂在嘴边的这种现象,非但不利于幼儿道德认知的发展,而且对幼儿的人格发展不利,因此必须对其给予关注。

  一、引导幼儿自己解决纷争

  幼儿道德认知水平是在与成人、同伴的交往中不断发展自己的,纷争与矛盾是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契机,引导幼儿自己解决纷争,有助于幼儿去“自我中心”。在不断地解决纷争、处理矛盾,不断地对立又不断地和好的过程中,幼儿会逐渐接受不同的观点,了解他人的立场,并把他们协调起来。从而表现出与认知、情感相协调的行为,如:邱屹上厕所时,被高高大大的袁汪洋一不小心撞在地上,邱屹立马大哭了起来,袁汪洋则不知所措地傻站在一旁。这时我提醒袁汪洋说:“邱屹哭了还坐在地上,怎么办?”汪洋赶紧扶起邱屹,为他拍掉身上的灰尘,还用小手帮他擦去泪水。“汪洋,邱屹还在哭,怎么办呢?”看着汪洋一系列的进步,我在为他高兴,同时提醒他:“为他摸一摸,小嘴应该怎么讲?”“邱屹,对不起!”汪洋边摸边满怀歉意地说。“没关系”,邱屹笑了。

  二、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

  幼儿之所以未能认识到“对不起”的真正含义,许多时候是因为缺乏移情能力。在冒犯他人时未能体会他人的感受,或是在受委屈,被其他小朋友冒犯时没有真正体味过对方给自己道歉的感受。因此,要让道德规则真正成为儿童行为的启明灯,就必须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使之真正体验他人的感受,产生对自己行为的愧疚感,进而将“对不起”的真正含义内化,成为自己内心的道德准则。

  三、教师和家长也要会说“对不起”

  教师和家长是孩子最直接的模仿对象,教师和家长自身道德风范,对幼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教师不小心撞坏了幼儿的建构作品,或是发点心时把哪个小朋友落下了,或是不小心踩了小朋友的脚……如果能真心诚意地而不是夸张的表情或是不耐烦的语气对幼儿说“对不起”的话,相信“对不起”也不会变了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