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还有谁没有添第二碗”引发的思考

时间:2023-04-28 23:53:59 幼教之友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由“还有谁没有添第二碗”引发的思考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孙永霞)

 

  在午餐时间,我们经常会听到教师对幼儿说:“还有谁没添第二碗?没添的快过来添!”刚开始,我觉得这并没有什么不好,教师为幼儿的健康着想,想让幼儿多吃点。直到有一天我观察到一个事件让我改变了想法。

   

  那天,点点早早吃完了第一碗,却坐在那儿迟迟不去添第二碗。于是我轻声问她:“点点怎么不去添饭呀?”她摇头说:“我不想添饭了,没胃口。”我说:“那你不想吃就别添了吧。”这时教师仍在高声提醒:“还没有添第二碗的快来添!点点,你是不是还没添过,快过来!”点点听后,很不情愿地拿起碗,添完饭又回到座位上吃起来。吃完时点点深深地叹了口气,好像在说:“我终于把它吃完了。”事后,我问园长:“为什么教师总是让孩子添第二碗?”园长无可奈何地说:“教师和保育员本着一心为孩子的想法,希望孩子在幼儿园吃得饱、吃得好。而且儿童保健所建议教师每天都要问幼儿‘今天你添饭了吗’。”

   

  饮食对幼儿的健康非常重要。在幼儿园,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幼儿进食,使幼儿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根据这一理念,我重新审视了教师在幼儿进餐时的引导语。“看某某小朋友都吃第三碗了,真能干!”“某某第一个吃完,一会儿奖励他一颗小红星。”“某某第一个吃完,老师喜欢。”……这些都是教师在幼儿进餐时频繁使用的语言。这些话语表面上好像有助于幼儿多吃、快吃,但实际上异化了幼儿进餐的动机,如为了得到小红花、小星星、教师的称赞,等等。笔者在观察中发现,许多幼儿园都为幼儿吃饭设了“小红花”或“红五星”评比栏,吃饭吃得好的幼儿可以得到小红花或红五星。而所谓“吃得好”主要表现在幼儿“吃得快”、“吃得多”、“吃得干净”、“吃饭不说话”和“不挑食偏食”等几个方面。其中“吃得快”和“吃得多”是主要的衡量标准。有研究者分析了教师在幼儿进餐中的引导语,发现教师有关让幼儿尽快吃完的引导语出现频率最高。其实幼儿的胃肠功能还未发育完善,对食物的消化能力比较弱。教师应给予幼儿足够的进餐时间,尽量细嚼慢咽,不要在不经意间鼓励幼儿比赛,这样会影响幼儿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进而影响身体健康。   

   

  让幼儿听教师的话把饭吃完,已经吃饱的幼儿在不自愿的情况下也要完成“任务”,这是教师权威的体现。显然,教师的关心转变成了强迫性行为,或异化了幼儿的吃饭动机。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和米勒认为:“如果孩子常常在主动状态下进食,即对主动的强化,他们有可能成为积极主动的人;如果孩子常常在被动状态,下进食,即对被动的强化,那么他们可能成为被动的人或感情淡漠的人。”所以,幼儿进餐不是小事,“还有谁没有添第二碗”值得我们反思。

  来源:《幼儿教育》2007.11

【由“还有谁没有添第二碗”引发的思考】相关文章:

由还有谁没有添第二碗引发的思考04-30

由祝福短信引发的思考04-26

由“升官符”现象引发的思考04-30

由工时质疑引发的分析与思考04-29

由产融联姻引发的思考04-30

由5.12汶川大地震引发的思考04-30

经济规模:由可持续发展引发的思考04-30

由经济衰退引发的对风险管理现状的思考04-29

由信息公平引发的档案馆工作思考04-30

由就业现状引发对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思考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