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拥有精彩观念

时间:2023-04-28 23:48:17 幼教之友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让儿童拥有精彩观念

(特邀嘉宾: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鄢超云)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这一点后进行相应的教学”。建构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之一达克沃斯说,儿童的已有认识其实是一些非常精彩的观念。我想,我们可以沿着奥苏伯尔和达克沃斯的思路来解读尹老师的困惑。

   

  儿童关于“牛奶口味”的认识正确、科学吗?显然不是,他们的认识毫无道理吗?似乎也不是,至少他们知道牛奶有各种味道。知道牛奶与奶牛之间的关系,知道从源头上找事物的原因,诸如此类。也就是说,从儿童的角度来看。这些认识有一定的道理,但不科学,有人将这些认识称为“人工(造)概念”“迷思概念”“朴素理论”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3~6岁正是儿童形成朴素生物学概念的重要时期。案例中的小班儿童在面对“牛奶口味”这一问题时,倾向于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解释(类似于遗传,什么样的父母生什么样的子女,什么样的奶牛关系到什么样的牛奶),而不倾向于从心理的角度来解释(人们希望品尝各种味道的牛奶,各种味道可以是人工合成的)。

 

  仅从是否科学这一角度来看待儿童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看到儿童已有认识的发展意义、教育价值。儿童的认识虽然有可能是错误的、不科学的。却是基于他们自己经验的,是他们自己主动建构的。这种基于儿童主动建构的“错误”知识比被动接受而能说出的“正确”知识,更具有发展意义和教育价值。达克沃斯认为这是儿童的“精彩的观念”,并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就是其精彩观念不断诞生的过程。

   

  我们所讲的精彩观念是儿童以经验、事实、证据为基础的认识,是他们对周围事物持续不断、富有创意的探索,是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对探索成果的表达。比如,在谈论梦时,有的儿童说“白天睡着了做的梦不叫白日梦,白天醒着的时候做的梦才叫白日梦”;在谈到胎生动物和卵生动物时,有的儿童说“生什么是什么就是胎生,生出来不像的就是卵生”;在谈到水的形状时,有的儿童在探索后总结道“水有形状又没有形状。我有时想水是有形状的,因为水放在方瓶子里就是方的,放在圆瓶子里就是圆的;我有时想水又是没有形状的,因为水放在方瓶子里就是方的,放在圆瓶子里就是圆的”。儿童的这些认识很精彩,也很有道理。案例中儿童的种种认识虽说有一定的道理,但还不够精彩。儿童只是简单地在牛奶味道与奶牛之间找关系,而这种认识还比较表面(比如仅从颜色的角度)。

  

  二、精彩观念的诞生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教师在面对类似困惑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正确看待儿童的已有认识。教师既应看到儿童已有认识的合理性,因为儿童有自己的逻辑;也要看到儿童已有认识的不科学性、不全面性、不深入性,而这是需要教师的专业影响的。在当前的学前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特别注意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把儿童的已有认识当成是错误的、零散的、表面的认识,低估儿童的能力,导致儿童丧失许多教育机会;另一种倾向是夸大儿童认识的合理性、科学性,高估儿童的能力,使儿童接受到许多不适宜的教育。

   

  第二,让儿童对自己的想法有信心。我们可以看到,案例中的部分儿童对自己的想法有一定的信心,因为他们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了自己的想法。那么其他儿童呢?他们是否也对自己的想法有信心?让儿童对自己的想法有信心,不是仅仅依靠对儿童的言行给以“你真能干”“真不错”这样的廉价表扬,也不仅仅表现在儿童能够竖起食指和中指高呼“耶”。我们认为儿童对自己的想法有信心至少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对自己的想法有愉悦的情绪体验。儿童在谈到、想到自己的观点时伴随的是高兴、积极、主动等正向情绪体验,而不是害怕、羞愧、紧张、被动。这就要求教师对儿童的想法作出积极回应,而不是一味的批评、否定。比如,我们应该认识到,儿童在谈论牛奶口味时的情绪状态比儿童谈了什么更为重要。因此,教师应关注儿童参与活动的状态,而不是老想着儿童说得是否正确。

   

  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儿童既敢于向同伴表达.也敢于向成人表达:既敢于在个人、小组面前表达,也敢于在集体面前表达;既能够向熟悉的人表达,也能够在他人帮助下向不太熟悉甚至陌生的人表达。这就要求教师为儿童创设相应的机会,并积极鼓励、引导儿童表达。比如,关于牛奶口味的问题,教师可以跟儿童一起办展览,设置问题墙等,让儿童向班内其他儿童,向其他班级的儿童,向家长、教师。向社区里的群众展示、交流自己的问题和想法。

   

  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儿童除了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外,还能够通过符号(如绘画、记录)、表情、动作等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种“整合”的思想,从多个角度出发与儿童一起探索某一个问题。比如,关于牛奶口味的问题,如果不仅仅依赖口头语言(有时甚至是一问一答的形式),教师或许能更加清楚地了解儿童的想法,儿童也能在运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想法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想法更加清楚、更加有说服力,从而增强自信心。

   

  能对自己的想法作出解释与说明。当别人误解自己的想法时,当别人提出质疑时,儿童能够作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这就要求教师不要武断地对儿童的想法作出评判,而要适当追问,给儿童充分表达的机会。

 

  第三,给儿童创造讨论、交流、表达自己观念的机会。案例中的儿童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拥有“互相介绍和分享”的权利,他们有关“牛奶口味”的认识得到了交流与表达,得到了教师的关注与支持。对于拥有精彩观念的儿童来说,这样的机会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教师应该在作息制度里安排自由活动时间供儿童探索、交流、表达,而不是所有时间都由教师控制。其次,教师应该在课程与教学中设置讨论、交流、表达的环节,以实实在在地推动课程的发展。下面是“项目教学”(project approach)的三个阶段、五个步骤中的部分信息(限于篇幅,只呈现部分信息),它对于教师如何在课程与教学中为儿童创造交流与表达的机会具有借鉴意义(见下表):

   

  项目教学分成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五个相同的步骤,五个步骤中的三个环节都涉及儿童的讨论、交流与表达,而这三个环节又与儿童的实地考察、调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儿童的发展。“牛奶口味”案例似乎只处在第一阶段的讨论环节,因而缺乏广度和深度。

   

  第四,设法挑战儿童的已有观念。儿童偶尔拥有一两个精彩观念并不难,难的是持续产生精彩观念。这就需要教师从专业的角度出发挑战儿童,支持儿童,促进儿童的发展。挑战儿童的已有观念,意味着要让儿童意识到自己观念中具有一些不合理的因素。以儿童对牛奶口味问题的认识为例,教师可以提出类似“我怎么知道你说的是对的”“你能证明给我看吗”等问题,鼓励儿童进行探索,提供证据。教师也可以提出类似“有的小朋友说是这样的,有的小朋友说是那样的。那究竟是怎么样的呢”这样的问题,引发儿童的争论。教师甚至可以提出“上次老师问别的小朋友的时候,他们是这样说的(与儿童的说法相反),你觉得他说得怎么样”这样的问题,来拓宽儿童思考与讨论的范围。

   

  要注意的是,案例中的儿童是小班儿童。我个人认为,对于小班儿童来说,我们最应该做的是让他们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对自己的想法有信心。从这个意义上讲,尹老师是成功的,因为她给了儿童机会,儿童也表达了他们的想法。因此,我们需要保留的不是那些“原始、朴素的认识”,而是儿童对自己想法的信心,对周围事物求真的态度;需要关注的不是儿童想法的科学性程度,而是如何使他们的观念更加精彩。

话题讨论: 《草莓奶是怎么来的(小班)》

针对话题相关文章:

  给幼儿留出想象的空间  (江苏南京  王玲艳)

  尊重幼儿 提升经验   (江苏南京  李秀敏)

  理解和支持  (安徽寿县  廖梅先  王荣静)

  静悄悄的变化  (江苏南京  刘淑兰)

  过程更重要   (四川成都  董  婷)

  相信而不要附和  (江苏南京  尹心仪)

  鼓励幼儿探究  (安徽合肥  曾春)

  珍视幼儿的学习兴趣  (江苏南京  陈  莉)

  关于《草莓奶是怎么来的》更多建议

  让儿童拥有精彩观念  (特邀嘉宾: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鄢超云)

【让儿童拥有精彩观念】相关文章:

让儿童拥有精彩观念04-30

观念04-29

简论儒家的文学观念与亚观念04-27

让儿童拥有一个自由空间04-28

精彩的儿童体育游戏教案08-26

自我:镜像观念12-14

关于观念的说说11-24

学习·观念·素质04-29

佛教的因果观念05-02

老外的性观念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