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模糊”未尝不可
(江苏南京 高燕)
相对于通常意义上客观化、理性化的科学,“儿童的科学”具有主观性、非理性的特点。儿童所能理解的科学知识并不是成人所指的抽象的、概括化的科学知识,而是具体的科学经验,是经验层次上的知识;“儿童的科学”是幼儿主动建构的,并处在不断发展、完善中;“儿童的科学”是儿童对世界的独特理解,他们从自己的观察角度出发理解客观现实。
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提供有力的支持,帮助他们主动建构科学概念。在幼儿期受到的及时、适宜的科学教育,会给幼儿的一生带来深刻的影响。早期的科学经验能为将来理解抽象的科学知识提供具体而丰富的表象支持,增强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兴趣,激发其好奇心,培养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为进一步学习科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由于科学具有抽象、概括的特点,一个看似简单的概念表述可能蕴藏着复杂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师必须把握科学知识中的核心概念,酌情选取对幼儿来说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如果教师对于这些概念模糊不清或认为幼儿不能理解而有所松懈,那就无法给予幼儿正确、积极的引导,科学教育就成为漫无目的的摸索。
一方面,幼儿的科学认识往往来自生活经验和成人的讲述,所以其来源本身就可能不太科学;另一方面,幼儿认知发展水平有限,其认识常常并不符合事实,因此他们的“理论”常常被称为“幼稚理论”,他们的概念也被称为“迷思概念”。如果成人不关注幼儿自有的迷思概念并提供机会去更正它们,而只是习惯于告诉幼儿正确的概念,就会导致幼儿对科学概念的不理解。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也是从已有经验出发,通过自己的理解去解释现象背后的原因的,但他们难以把握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即使成人把这种关系抽象、提炼出来,用简单的语句告诉幼儿,也是难以被他们理解的,他们依然会坚持自己的解释,因为这样的解释在他们看来更为合理。教师作为幼儿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应帮助幼儿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引起其认知冲突,从而促使他们寻求更加客观的解释,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科学体系。
当幼儿能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释时,教师应看到这闪光的一面,不要害怕幼儿产生“模糊”或不科学的理解。相反地,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质疑、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幼儿去发现问题,充分表达不同的观点。如果现有的“模糊”引起了幼儿极大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更加热情地投身于科学探究之中,那何尝不可呢?
抛出话题:乒乓球有弹性吗?
针对话题展开的讨论:
科学概念的“深”“浅”之间/(江苏南京 徐杰)
“模糊”未尝不可/(江苏南京 高燕)
把握幼儿科学教育的启蒙性/(安徽芜湖 吴玲)
幼儿有自己的理论/(江苏南京 李秀敏)
将“舞台”留给孩子/(江苏南京 陈莉)
科学≠知识/(江苏淮安 丁霞)
适时引导/(浙江宁波 杨雷飞)
不能顾此失彼/(浙江绍兴 金锣楠)
用另一种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浙江杭州 张尉强)
应对科学素养不足的策略/(福建泉州 许琼华)
>>针对“乒乓球有弹性吗”来文集粹
【“模糊”未尝不可】相关文章:
以小博大未尝不可04-30
模糊04-29
模糊与精确-模糊语义不再模糊之成因探析05-02
模糊子模函数与模糊秩函数04-29
模糊数直觉模糊集04-28
模糊语言的语用模糊性分析04-28
基于灰色模糊关系的灰色模糊综合评判04-27
带模糊参数的系统模糊可靠度分析04-30
模糊的视线作文07-25
记忆中的模糊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