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每月话题:何时该叫停?
一次中班的美术课上,教师向幼儿介绍了波洛克的抽象画及其画法。经过欣赏作品、探究作画方法后,教师提供了水粉颜料和前几天秋游的时候采的稻子穗、玉米、野草穗等。孩子学着像波洛克一样用穗子在纸上拍啊、涂啊、画啊,热情高涨地自由创作。不久,一些幼儿的画纸上出现了从构图、形状、色彩等方面来看都已经比较完整的作品,但幼儿还在继续涂画,直至最后把画纸涂得一团乱.看不出有什么意味。
面对意犹未尽的幼儿和几乎不成形的作品,教师陷入了思考:当时该不该让幼儿停止涂抹画面?如果不停止,可能就失去了一次了解幼儿和保存幼儿作品的机会;如果停止,幼儿的创作兴致会不会也随之中断?这样是否违背了幼儿的艺术表现心理?
尊重选择满足需要
从案例中教师矛盾的心理可以看出,教师对画家波洛克的抽象画与画法缺乏深入的了解。如果课前仔细查阅过有关的资料,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杰克逊·波洛克绘画完全是即兴的,是在行动中完成的。他创作抽象画的过程也与众不同,他先把画布钉在地板上或墙上,然后随意在画布上泼洒颜料,或者将颜料桶打上很多洞,任由颜料在画布上滴流,创造出纵横交错的抽象线条效果。教师在了解了与此相关的知识后,就会让孩子学用其画法尽情地创作了。
另外,重要的是任何一节美术课,我们都要竭尽全力地激发和保护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全力支持和鼓励孩子自由地创作。这种自由应该包括时间与空间的自由。孩子绘画被叫停,就如同熟睡的孩子突然被惊醒一样。现代艺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创新,机械地模仿与重复,是不会被承认的。孩子能在欣赏名画的经验基础上大胆、自由创作,他们忘我投入、情绪高昂、热情高涨。即使作品不能被成人认可,也足以达到了美术教学的目的。类似的美术活动,首要前提就是要尊重幼儿的选择,满足幼儿继续涂画的需要,而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审视孩子的作品,要变重视孩子的绘画结果为重视幼儿绘画的过程,要变重视收藏幼儿的作品为赏识幼儿的作品与欣赏其绘画的全过程。
(江苏省海安县第二实验幼儿园 钱志平)
尊重是前提 引导是关键 评价是提升
自由创作为幼儿提供了充分发挥想像的空间,幼儿能够热情高涨地进行创作,本身就说明了幼儿喜欢这次活动,喜欢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意犹未尽”也进一步证明幼儿已全身心投入到创作中,把创作当成了愉快的游戏,所以会出现老师眼中的“画蛇添足”现象。作为教师首先应保护好幼儿的创作热情,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幼儿,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幼儿的作品,而应该给予幼儿充分的时间让其自由发挥。当然,在活动中我们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尤其在自由创作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恰当的引导,巧妙的语言,能及时点拨幼儿。
由于年龄的原因,幼儿在构图、色彩等方面的审美能力是有限的,教师应及时与幼儿交流,了解他们的创作意图,让他们做到“见好就收”。重视评价过程也是进步了解幼儿作品内容和幼儿创作思维的好方法。评价过程的主角是幼儿,通过幼儿的讲述和介绍,在老师眼里的“一团乱”,“一幅看不出意味的画”也许在幼儿的眼里却是一幅内容丰富的故事画,他会告诉你凌乱的线条、大块的黑墨里蕴含的精彩。作为教师只有“蹲下来,换个位”,站在幼儿的角度上和他共同欣赏抽象画,才能走进幼儿创作的心灵,捕捉他们的思想火花。
(江苏省扬州大学第一幼儿园 曹春霞)
支持幼儿的艺术表现
在美术中,“抽象”是相对于“具象”而言的。抽象画以其抽象的表现手法,多样的绘画形式鼓励幼儿想像与创作。幼儿绘画的情绪高涨,显得意犹未尽,这正体现出他们的思维处于自由开放状态,他们想把自己所有的想法都表现出来。此时,教师就不应该限制其尽情表现的空间。由于幼儿的绘画技能欠佳,构图零乱的现象难免出现。虽然画面不美观,但却是孩子丰富内心世界的体现。教师不能简单地以“画得像不像”、“画面整洁不整洁”为评判标准,不能由于看不懂就觉得他们的作品不成形,认为没有什么意味。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的艺术活动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使之体验自由表现和创造的快乐。”在美术活动中,幼儿的这种创作的情趣与自由表现的快乐是极其宝贵的,而不仅是表现绘画技术。教师不妨拿着这些作品与幼儿好好交流一下,也许这些“一团乱”的画面背后正藏着各种动人故事呢。
(南京师范大学 杨余香)
来源:《学前教育》2007.6
【每月话题:何时该叫停?】相关文章:
低效拓展该叫停04-28
必须叫停“学生工”04-30
书摊何时了作文08-06
不知何时作文07-27
何时不再尴尬05-01
曾几何时04-29
何时给孩子喝水05-02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作文11-01
曾几何时作文08-17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作文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