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笼头”和”笼头”效应

时间:2021-10-06 09:21:03 幼教之友 我要投稿

“笼头”和”笼头”效应

  一、  背景

  曾经听一位专家介绍:香港某一幼儿园在盥洗室里设置了各种笼头,每种笼头有不同的开启方法,目的是让孩子在洗手的过程中了解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笼头,体验不同设计的产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同时,在使用的过程中观察发现,大胆尝试有所探索,获得进步。

  的确,二期课改倡导积极挖掘周遭生活中的资源来为课程服务,让孩子置身于一个真实的、现实的环境中学习,在与环境积极主动的相互作用中,认识个体以及生活共同体与环境的依存关系,积累与环境作用的必要体验和经验。这些经验的获得才是真正有利于幼儿成长,有推动价值的,对幼儿今后走向社会独立生存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生活中有哪些资源可以象“笼头”一样产生有益的效应,促进幼儿有效学习的呢?综上所述的笼头,已不再是工具,它被我们教育工作者作为资源来加以利用,为我们的教育服务,实在是匠心独具。如果从“笼头”说开去,我们在为幼儿学习提供材料时能从质地、形状、颜色、图案、大小、使用方法、功能等等,多方面加以拓展,那么就能从纬度去充分观察、探索、尝试和体验,从而获得不同纬度的经验,其效应是不言而喻的。因此,生活中的诸多因素和材料都能成为我们的教育资源,发挥其独特的效应。

  二、  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过程

  (一)、资源的获取

  日常生活有许多材料都具有多纬度的特性,比如:手帕,它从质地上来说,有棉制的、纱质的、毛巾的、丝绸的等,从外形上来说,有四方的、长方的、圆角的、花边的等,从图案上来说又是千姿百态的,又如:衣架:从质地上来说,有塑料的、钢丝的、木头的等,从外形上来说有单架的、双架的、八脚的、有凹槽的、有挂钩的、有粗有细、从颜色上来说又是五彩缤纷的。手帕、衣架都是孩子们生活中最常见的,最亲密的朋友,但他们在使用过程中并不一定会去发现和观察到它们有这么多的不同,这却可以成为教育者十分便捷的教育资源,在与资源的互动中引发孩子去感受、比较这些熟悉事物的各种不同,激发幼儿关注周围事物的兴趣。

  袜子、手帕 衣架

  吸管 夹子

  (二)、资源的利用

  当收集到这些资源后,我们怎样进行投放呢?首先要对资源的价值性做个准确的判断:它有几层纬度?预计的效应会有哪些等,然后根据不同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适宜投放,在投放中有两条原则可以参考:

  1、外在特征 内部功能

  有些资源它的许多元素特征都是外显的,如:手帕、衣服、袜子、吸管、饼干等,在摆弄中就能感受到各种不同,这些资源比较适合小年龄的幼儿,而有些资源除了表面存在的不同外,更多有价值的特性是需要通过拼搭、操作、探索才能体验和发现到的,如:笼头、打气筒、纸巾、绳子、笔、工具等,这些就适合大年龄的幼儿,因为他们已经具备了精细动作的发展要求,有一定的好奇心,有持久的探索力,他们乐于、善于与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材料进行互动。

  2、单一投放 多元投放

  对小年龄的幼儿投放单一的资源可以让他们较为专注地摆弄、操作,充分感知这一事物的多种不同,减少多重刺激。而大年龄的幼儿则可以一次性投放二、三种物品,如:投放手帕的同时投放与之相关的衣架、夹子,让他们在与多种物体相互作用中发现、体验每种物品的不同及不同物品之间的相互联系,获得适宜使用的经验。

  例1、能干的爸爸妈妈

  环境创设:衣架、夹子、手帕、衣服、裤子等

  玩法介绍:模仿爸爸妈妈晒衣裤

  资源说明:

  衣架、夹子、手帕(衣架和夹子的形状、大小、用途、材质等都不同)

  幼儿获得的经验:

  在晒衣物的过程中了解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衣架和夹子,不同的衣架和夹子适合挂取不同的衣物。

  1、  知道根据衣物的厚薄选择适合大小的夹子固定在粗细适合的衣架上。

  2、  不同的衣架适宜挂不同的衣物,如:有夹子的适合挂裤子,有钩子的适合挂腰间有绳子的裙裤,小件的衣物适合挂在有夹子的衣架上。

  3、  使用大的、铁的、木夹子时力气要大,有时需要用双手,小的、塑料的夹子比较容易打开。

  这里的多元除了可以是不同种类的物品,还可以是一种物品与一些辅助材料的结合,如:吸管就可以和小珠子、水等材料一起投放,在比较了吸管的各种不同后运用这些辅助材料可以进一步了解吸管立体空间的不同,同时也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让幼儿对吸管的内在特质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三)、资源的使用

  投放适宜的资源后,教育者要注意观察孩子与之互动的情况,及时减少武官刺激或增补新的资源和材料,以有效推动孩子在探索中获得最直接最有价值的经验,这是有效利用资源的关键所在。

  例2、打气筒

  有一个自行车的打气筒,孩子一直不去使用,教师在观察分析中发现,原因有2个,1是孩子没有发现这个打气筒需要与气针连接才能使用,2是充气物品比较小,无需使用这个“大家伙”。于是,在引导孩子发现气针使用的同时又投放一个体积较大的塑料沙发,这下这个打气筒在两名孩子的合作中发挥了它的作用,孩子获得了新的体验和感受,即:大的打气筒出的气大,适合打大的东西。

  如果教师没有观察,没有发现这一现象,那这个资源的投放就是无效的,孩子没有有效地与之互动,它没有发挥出内在的效应和价值,所以教育者的观察调整是充分发挥资源效应的关键。

  (四)、资源的效应

  以上例举的那些生活资源,它到底对孩子的成长有哪些推动?呢也就是说孩子在与这些资源互动中到底能获得什么呢?

  例3、神秘袋

  环境创设:神秘袋若干,袋里分别装有不同数量、形状的物体。

  玩法介绍:用手摸出神秘袋里的物体及数量

  资源说明:

  不同材质、布料制成的神秘袋(麻袋、塑料袋、米袋、布袋丝绸袋、缎子袋、灯心绒袋、毛巾袋)。每种神秘袋有不同的触摸感,提供触摸出物体的不同层次。

  资源效应:

  在摸摸神秘袋中物体的过程中获得不同触觉的体验。

  1、  薄的软的布袋摸的时候布直接贴在东西上容易摸,有些大的东西用一只手就可以摸出来。

  2、  塑料袋摸的时候会发出声音。

  3、  厚的硬的布袋比较难摸,因为物体上一些细小的地方摸不到,要用两只手来来回回地摸。

  例4、你会打气吗?

  环境创设:打气筒、气针、塑料充气玩具、皮球、气球等

  玩法介绍:使用各种打气工具为不同的玩具充气。

  资源说明:

  针筒、各种打气工具、不同大小的气针(每种打气筒有不同的使用方法和适宜的充气玩具,个别打气筒需配上适宜的气针使用)

  资源效应:

  在打气的过程中幼儿获得了气与力之间相互作用的经验。

  1、  气孔越大,打出的气越多,需要的力气也大,比较适合为一些大的玩具充气。

  2、  出气孔要比进气孔小才能充进气,同时进气孔与出气孔之间不能有空隙,否则会漏气。

  3、  打的时候要一拉一推、一踩一放、一上一下地来回进行,才会产生气。

  从上面2个案例中可以看到孩子获得的这些经验完全是通过自主学习习得的,不可能由成人教给的,也是我们教育者无法给予他们的,这些资源的本身就是孩子们的另一位老师。

  (五)、资源与课程

  我们现在的课程是以主题开展的方式来进行,以集体、小组、个别的形式来落实,其中课程特别强调幼儿的个体学习,而我们这里所谈到的字正是个别活动中最重要的元素,孩子正是通过与这些资源的互动来积累与主题相关的经验,从而在小组活动中运用,在集体活动中分享,也就是一切活动最基础的部分。

  例6、主题活动:朋友

  我们让孩子在了解朋友的含义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为生活中一些物品寻找朋友,,于是教师投放了:螺丝和螺帽、锁和钥匙、螺丝刀和螺丝、筷子等等物品,利用这些资源让孩子来操作、配对,寻找它们的朋友。而在这个过程中,这些资源给孩子的信息是丰富多样的。他们知道螺丝刀有一字和十字,螺丝有圆的、扁的、五边行、六边行,筷子有铁的、塑料的、木头的、圆的筷子夹取物品易滑落,方行的易夹取,钥匙有扁有圆,每把的“牙齿”都不同,一把钥匙一把锁……在之后的集体交流中孩子的回答直接反映了这些资源的信息给他们寻找、配对时带来的帮助。

  好好说:“这个螺丝刀的朋友是这个螺丝,因为它们的头都是扁扁的,正好插在里面可以转。”

  佩佩说:“这两只筷子的花纹是一样的,我就知道它们是好朋友。”

  聪聪说:“这把锁是最小的,我就找了最小的钥匙,它们肯定就是朋友。”

  可见,资源本身的多纬度给孩子多种刺激,每个孩子从中获取的信息也是不同的,他们的这些个体经验在集体面前通过交流,传递给了其他孩子,为主题的开展提供支持和新的线索,教育者也可以了解到孩子的兴趣和当前需要,去思考有效的教育行为,推动课程的进一步落实,促进孩子健康发展。

  小结:

  综上所述,生活中随处可得的材料就可能成为我们课程的有效资源,它的获取和收集又是十分便捷的,教育者只要把握“笼头效应”的原则,就可以挖掘到更多类似的资源。生活就是课程,课程资源就来源于生活,让孩子去体验、探索生活中丰富多彩的事物,去获取一些生活经验,在今后成长道路中的某一时刻,

  或许他们就会运用这些经验帮助他们去解决一些问题,从而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