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与蛤蟆

时间:2023-04-28 23:13:02 幼教之友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青蛙与蛤蟆

  “以学习者为主体建构课程,突出课程的整合,师生共建与个别化的要求,建构具有启发性、整合性、开放性特征的课程体系。”一次校园散步活动中孩子们的“青蛙与蛤蟆”之争让我对课程指南中课程观与整合观的有了新的诠释与运用。

青蛙与蛤蟆

  还清楚地记得新学期刚开学后的一个早春的响雷,次日我们就迎来了百年历史上同期气温最高的一天,那天中午吃过饭后,我带着孩子们在园中散步,突然,不知是谁突然说了声:“青蛙”我觉得挺纳闷的,寻着孩子指点的墙角看去,果然地面上有一个暗绿褐色的小动物在爬行着。靠近仔细一看:原来是只蛤蟆!听到我们的声音,它匍匐在地上一动不动,乍一看还真不易被发现呢!

  可是孩子们听到有人说青蛙就大声地叫唤起了“青蛙、青蛙”,“这是青蛙吗?”我想纠正孩子错误的认知,所以就抛出了这个问题。这时有的孩子不言语了,而有点孩子则继续坚持说是青蛙。“让我们一起问问它,他的名字是不是叫青蛙,好吗?”我故意凑近了蛤蟆,虽然从内心说我实在很难喜欢这蛤蟆,可在孩子的眼里它是可爱的青蛙,我只能装着一副见到他欣喜若狂的样子。“可是,它告诉我说,他是青蛙的弟弟,我不是青蛙,我的名字是蛤蟆”,不信你们可以看看我的皮肤与青蛙有什么不一样。”“真的哦,它身上有一粒粒的东西的”奇奇他们说。“它爬得很慢的,好象不会跳”扬扬若有所思地说。

  “原来是懒蛤蟆呀!”有小朋友接口,“我不喜欢蛤蟆,我喜欢青蛙”,这下我发现有不少小朋友都露出了厌恶之色。

      “为什么呀?”孩子们说不出所以然。“蛤蟆先生好伤心哦,它和它的青蛙兄弟一样每年都帮人类消灭那么多的害虫,你们为什么还不喜欢它呢?”

        “我喜欢”“我也喜欢它的”不少孩子听说蛤蟆与青蛙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时,有不少孩子改口了。

  “哦?蛤蟆吃什么的呀?”还有小朋友追问到。

  “刚才老师不是已经说过了吗,它吃虫子的。”贤贤抢着回答。

  孩子们围着蛤蟆指指点点,几个胆子大的孩子几乎快去触摸它了,这时候,被孩子们团团包围着蛤蟆显得也不喜欢这样的“礼遇“来回爬了几下后,突然使劲往上跳了一下试图突出重围。可是肥厚的身体根本无法真正跳跃起来。

  “啊!”孩子们惊呼一声“老师,它想跳,它要干什么呀?”

  “它呀,刚从泥洞里睡了整整一个冬天醒过来,你看它的肚子这么大,现在它想找个水塘去生宝宝呢,你们知道它的宝宝是谁吗?”

  一开始孩子们面面相觑,“它的宝宝和青蛙妈妈的宝宝是一样的”在我的提醒下孩子们高兴地说“我们知道是是小蝌蚪!对不对?”

  “蛤蟆妈妈去生宝宝了,你们快让开!”允文大声地劝同伴离开,虽然有不少孩子还想再看看这难得一见的朋友,但是听到蛤蟆妈妈快生宝宝了,还是依依不舍于之告别了。

  分析:

  作为一个观察者、聆听者、支持者,我想其作用不管是在正规的集体学习活动中,还是在游戏活动中,至于于象今天这样的一个随意的散步活动中它都能得到体现。今天的散步活动它既一是是一次常识观察活动,也可以是一次知识经验的交流活动,更是一个充满爱心的故事讲述。其实只要老师利用周围的一切教育资源,以一个观察者留意孩子世界中所看到的喜欢的东西、以一个聆听者聆听孩子的关注的热点、以一个支持者的身份推动孩子的的发展,那么课程自在你我心中。在这个早春的二月,这些小班的懵懂的孩子在最自然的环境中切实地感知了蛤蟆的一切(包括外型,色彩、生活习性)可以说从一开始的误以为青蛙(那是小班孩子从书本电视中获得的已有经验的最真实的反映),在仔细聆听了孩子的话语后,作为一个推动者,我从认知与情感两方面着手对孩子的发展进行了推动与促进,使孩子们对蛤蟆这个外貌丑陋的人类朋友对了一份关心和爱护。我想这就是是二期课改与课程指南精髓解读与浇灌下一次引领我们师生共同的成长与收获真实记录。

【青蛙与蛤蟆】相关文章:

大班音乐青蛙和蛤蟆教案03-07

蛤蟆04-30

蛤蟆的作文08-12

寄给蛤蟆的信11-09

蛤蟆初中作文05-02

蛤蟆镜04-30

《数蛤蟆》教案01-29

【集合】寄给蛤蟆的信02-29

蛤蟆也是益虫作文02-17

从天鹅到蛤蟆作文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