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可不能轻过程

时间:2023-04-28 22:01:40 幼教之友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研可不能轻过程

园里推荐 李老师参加区级“游戏活动大赛”,活动内容是社会领域的《小猴上山》。为此,园里专门成立了由园骨干教师组成的教研组,园长任组长。

教研可不能轻过程

教师们匆匆看完原活动设计后,稍做思考,教研就开始了。

园长把握整体思路:“要在活动结构和活动形式上灵活安排,使之动静交替,突出一个活字。” 教研组长孟老师紧接着说:“活动中的三个环节都是引导幼儿动脑筋想办法,尝试自己解决问题,要突出以幼儿为主体。”

陈老师的话很有建设性:“让配班老师当小兔在那儿等,不如让孩子去当小兔。在小猴帮助小兔的过程中,小兔也一起活动,减少了消极等待。”

郑老师接着又说:“在材料提供上,我认为除了过河用得上的还得准备一些用不上的,像纸板、绳子和竹竿等,这样可以锻炼孩子的判断能力。”

“在取风筝的环节中,如果孩子没有合作意识怎么办?或者出现不帮助小兔取风筝,却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怎么办?活动中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呀!”李老师担心地说。

李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大家一愣,还没等大家思考,李老师又接着说:“别管那么多了,下周就要上课了,拜托大家快帮我整理一份详细点的教案吧!”这时,大家才想起,李老师一直在做听众。是呀,半个小时的东拉西扯,教案还没有着落呢,就此打住,大家开始收回心来一心一意地为她逐个设计活动环节。“做得不错,能不能再想想别的办法?”“棒!棒!我真棒!”连这样的鼓励语言刘老师都没忘帮她设计。这期间,李老师一直奋笔疾书,生怕漏掉一个字。详细的教案整理好了,李老师终于松了一口气。

可是,几天后参赛的情况却不令人满意。李老师说:“活动上得挺顺利,但不知怎么回事,课上得一点感觉都没有。”比赛最终的名次也证明了这次集体教研是不成功的,为什么“群英荟萃”却失败了呢?

反思

为此,我们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我们认识到,教研使教师在交流中实现资源共享,是非常好的教师专业成长的形式,尤其是当教师在工作中出现了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开展教研活动往往很见成效。由于每个人的经验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会有所不同,有时一个小小的提示就会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问题也许就会迎刃而解了。但是,如果组织不当,形式机械,教研就会轻过程、重结果,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教研追求的是信息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因此,每位参加教研的教师要对活动内容有充分的准备和自己对活动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在交流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这需要在教研前有充裕的时间去吃透活动,而不能“稍做思考,教研就开始了”。

“快帮我整理一份详细的教案吧!”这是李老师在教研中唯一的一次发言,显而易见,她渴求集体教研能提供一份细致的实操性强的教案,这种对教研的预期显然存在偏差。组织活动是

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其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对活动的理解、个人知识的储备,还取决于活动中突发事件的处理方式,即随机教育的能力。众人设计的教案在各个环节中可能无可挑剔,但却无法预料活动过程中的突发事件。

由于每个人的教学风格不同,同样的活动上出来可能是不同的结果。刘老师帮助设计的过渡语言,李老师说出来就变了味,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由此可见,把目标落在形成一个具体的教案上是这次教研失败的原因所在。

教研的过程应是交流中思想的碰撞激发出教师的教学灵感,同时拓宽教师的视野、增加对知识的积淀。实际上,教研前的一段所谓的东拉西扯正是本次教研的精华,从表面上看,这些信息不能直接拿来为活动所用,但透过现象我们会从中捕捉到更深层次的信息:陈老师的话反映了活动中角色的消极等待问题,郑老师提出的通过材料投放来锻炼幼儿的分析判断能力,完全可以作为一种对教材的深层挖掘,而李老师的疑问正是对活动中幼儿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预设。可惜的是,李老师没有抓住这些有益的信息,精彩的交流也因此而终止。

教研过程是教师在一起相互交流学习的过程,教研中当事者与参与者之间应是平等互助、主角与参谋的关系。当事人作为活动的主角要善于从其他人的发言中抓住适合自己的信息,并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把经过加工的活动展现给幼儿。参谋者所做的,应是提供与活动相关的信息和自己.对活动的想法,而不是包办代替,要给当事人留一些自己创造的空间。李老师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别人身上,变成了被动的接受者。“活动中,李老师一直奋笔疾书。生怕漏掉一个字”,可能就是她“活动中一点感觉都没有”的原因。

【教研可不能轻过程】相关文章:

轻舞飞扬04-28

轻与重教案07-10

过程04-29

过程04-28

追求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04-28

风轻云淡作文02-23

轻舞飞扬作文12-06

轻与重小班教案01-27

良心的避轻就重05-02

轻怠(輕怠)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