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组合作学习展评活动综述-实习总结

时间:2023-05-06 13:35:40 学习总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组合作学习展评活动综述-实习总结

  目前,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推进到了学校层面。如何使更多的教师自觉、恰当地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我校组织了15分钟的展评活动,组织35—40岁的教师全员参与第一批的活动。

语文组合作学习展评活动综述-实习总结

  语文一组是高年级组,首当其冲。(1顾春艳的《学与问》;2刘海英的《大自然的文字》;3万华的《厄运打不垮的信念》;4朱精益的《林冲棒打洪教头》;5施亚红的《浪花和礁石》;6徐磊磊的《浪花和礁石》;7龚爱华的《穷人》。以下用序号简称)虽然用了整个半天时间,听了7个教师的课堂展示,但一点儿也不觉得累。因为7个教师分别演绎了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解,风格迥异。学生对小组合作也不再陌生,每当有任务,都会很自觉地围坐在一起,小组合作已经初见成型。

  把7节课联系起来看,我能深切地感受到: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暨小组合作的问题设计)是何等的重要!

  一、问题:瞄准难点设计

  什么样的教学任务适宜合作学习方式?国外已有的研究认为,合作学习方式适宜于较为复杂或较高层次的认知学习任务。也就是说:合作并非简单地凑在一起学习,而是要完成凭借个人能力不能顺利完成的学习任务。只有出现偏差,出现争议,甚至出现辩论的学习任务才最适宜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能够准确地找到教学的难点,并设计成合作的学程单,是迈出成功合作学习的第一步。第1节课中,顾老师设计的是谈感受、说依据、找句子。谈感受部分,学生只要能读懂课文都能产生;说依据的内容,溢于言表也很简单、找句子环节,正好请到了一个正确的同学。因此整个学习的过程把教学的难点掩盖了起来。经过比较大面积的观察,我发现学生在找“第一个事例说明什么”的句子时,错误百出。有的在段中画(段中也有前有后),有的在段前画,有的在段后画,更有的在课文的最后画。到底哪些句子是正确的?哪个句子是最好的?如果顾老师能把这个难点做成一个合作学习,那才真正有价值啊!

  再说第2节课,安排的合作学习任务只是简单的内容圈画,合作的意义不大呀。如何突破性设计,后文会阐述。

  接着说第5课,施老师设计了两份学程单,其中第二份值得合作学习,而第一份就根本不需要合作了。因为这只是内容的定位,更何况文中“浪花和礁石的描写是交互式的”,硬是要把两种描写拆分开来,是否恰当?另外,第二份合作学程单中,首先要明晰“思想情感”的意思,这是顺利研究的关键。

  最后说第6节课,徐老师把声情并茂的诵读定为教学的目标,把分角色演读故事当作小组合作的内容,这两点都是可行的。但有一点还欠火候: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情感经历。需要经过研读,透过关键的提示语和说的话,明确怎样的情感流程。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情感,你会读得更好(这是书上文后的设计)。

  二、问题:聚焦一点设计

  学生在品读课文时,最容易出现的状况是“泛泛而谈”,而这样的学习恰恰是语文学习的“大忌”。如果没有聚焦的学习内容,小组交流时,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大家听听而已。小组合作变成了纯粹的交流平台,没有合作的真正体现。因此,内容的聚焦,是引起小组合作的必要条件。

  第3节课中,万老师设计了阅读第三自然段,自主写感受后交流。这样的学习任务是可行的,但是缺少聚焦。有的同学干脆把整个小节都画了出来(观察时,我补问该学生画这么多好写感受吗?他的回答很明确:不好写啊);有的同学画的是描写新《国榷》的内容(这跟后面交流的内容格格不入啊);有的同学画的两三句话(内容也太多,不容易和同伴产生共鸣)。所以,我觉得应该把写感受的点聚焦到一两个词语上来,设计这样的学习任务:圈画出描写谈迁的一两个词语,从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谈迁是个怎样的人?这样,在交流的过程中,其他同学才会情不自禁地参与进来,也就能摆脱教师和学生单向互动的被动局面。

  第4节课,朱老师的布置的学习内容也缺乏聚焦,再加上学生特别踊跃的表现(7个班级中感觉是最积极的),导致教学大大超时,如何克服?只有聚焦。只需抓住一句说的话,一个动作,然后深入体会人物的特点。这样交流起来就更能引起他人的共鸣。

  三、问题:拓展内容设计

  很多课文,就从文本自身来看,是根本找不到合作的问题的。找不到恰当的问题,也就没有必要运用合作学习。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地研读文本,依据文本的体裁和内涵,去发掘合作学习的内容。

  第2节课是《大自然的文字》,内容浅显,刘老师将“圈画哪种文字、画出告诉我们什么”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显然有着“为了合作而合作”之嫌。就我看来,这篇文章的“结构研究、内容拓展”才是值得深入学习的。不妨拓展性地设计:课文设计出了《天书》,讲述了星星和云的文字,很好;课文也设计出了《地书》,可惜只选择了石头,你觉得还可以补充什么文字;课文还漏了《动植物之书》,请仿照一个小节,也来写一写。这样的拓展性要求才有挑战,才有合作的必要。可以安排学生先相互启发讨论:那种文字?然后自主仿照说一说(或写一写),最后在小组内交流,相互补充丰富,形成一份最具提升力的作业。

  第7课是龚老师在课外阅读中开发的《穷人》的教学。内容是相当地集中,就抓住桑娜的一处心理活动深入品读。可惜,设计出的合作任务没有一定的挑战性,相互之间也存在着粘连。读着这样一段心理活动,我的脑海中不由得产生了一个心理曲线图,不妨设计出一个“心理曲线图”的再现。上为抱孩子;下为不抱孩子,让桑娜的心情在抱与不抱之间跌宕起伏,再加上丈夫回来的幻觉引起的剧烈小震荡。如此的拓展性研究学习是否更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呢?

  当然,语文课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在成功的问题设计之后,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如:展示方式的多样性,除了用言语表达,更可以用图表、朗读、表演来展示;合作过程中的互助性,真正的合作是在分歧之中的互补;合作之后,个体学习能力如何得以明显的提升……

  期望我的思考,能引起大家思考,让我们一起在有效教学方式的探求过程中且行且思考。

【语文组合作学习展评活动综述-实习总结】相关文章:

作业展评活动总结01-26

教案展评活动报告04-25

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研究04-30

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之我见论文05-02

小组合作学习总结01-01

小组合作学习总结05-03

小组合作学习总结03-31

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论文05-02

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探析论文05-01

浅谈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