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蛎滩

时间:2023-04-29 17:29:06 全科知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牡蛎滩

牡蛎滩

牡蛎滩(牡蛎滩)

蛎滩形成于距今7000-2000年,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分布最广、序列最清晰的古海岸遗迹。分布在宝坻县南部和宁河县中部、东部地区。它是由牡蛎壳堆积而成的,从中可以反映出古海湾的变迁。天津的牡蛎滩,无论从面积上,还是从厚度上,都是世所罕见的,如宁河县西部东棘坨乡史庄子到姜庄子间的河道,以及宁河县东部靠近京山铁路的裴庄,这两地牡蛎滩的规模、剖面层厚度、清晰度、壳体长度世所罕见,对海洋生态及海陆变迁等学科的研究具有宝贵的价值。

目录 简介 特征 形态 形成过程 收缩展开 简介

牡蛎滩分布在宝坻县南部和宁河县中部、东部地区,由海湾环境下的长重蛎和近江重蛎的尸积群和埋葬群组成,为距今5800~2200年前的产物。牡蛎生长在潮间带下部和潮下带水面下 ,故将牡蛎层的顶面作为判定当时海平面的标志之一。宁河县的牡蛎滩呈带状东西向分布,表明当时潮汐方向为南北向,与现代相近。面积最大的牡蛎滩在宁河县西部东棘坨乡史庄子到姜庄子间的河道中,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730米,面积73公顷。厚度最大的牡蛎滩位于宁河县东部靠京山铁路的'裴庄,牡蛎层厚度大于5米。牡蛎滩中牡蛎壳占90%以上,牡蛎壳个体直径最大者50厘米,最小者几厘米,与生长速度有关。尸积群以坐姿为主,埋葬群以卧姿、瓣壳为特征,反映当时海湾比较宁静,海水清澈。2200年前海平面比现今高出1米左右。 1992年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天津古海岸与湿地自然保护区由牡蛎滩、七里海和贝壳堤三部分组成,总面积近1000平方公里。据国内外专家的研究,其完整性、清晰性和典型性在国际上是罕见的,是自然界留给人类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牡蛎滩的规模、剖面层厚、清晰度、壳体长度堪称世界奇观。

特征

组构特征

主要为近江牡蛎,次为僧帽牡蛎。底部主要附着在混合花岗岩及其风化土上,花斑状或褐红色。在砾砂粘土上生长,牡蛎贝壳下伏小量磨圆。圆状砾石,多为混合花岗岩或混合 岩。从附着层往上牡蛎贝壳富集,且个体硕大一般长达,剖面上从底部至中部几乎全为牡蛎贝壳,最上部混有极小量砂土,砂土呈灰黑色、灰绿色,偶尔见碳化植物碎屑,显示该牡蛎滩曾暴露成陆并被砂土掩埋。顶部生长着一层现代小牡蛎,上述牡蛎及上部所含的砂土都被胶结,形成坚实的牡蛎贝壳海滩岩。

原生特征

七里海的牡蛎贝壳大部分显示其原生特征,表现为个体直立,头部朝上双瓣并存,有的合拢,有的微张开,上下叠复生长,片状分布。 被扰动特征:部分牡蛎个体较混杂,有平卧状倾斜状,包裹有较多灰黑色砂土,如南侧边缘地带的二处古牡蛎贝壳多呈被扰动状,古森林中区北侧的浅滩也含两处与泥沙胶结被扰动过的牡蛎贝壳富集层。

形态

由于地壳的振荡运动以及不同气候条件下海浪搬运泥砂多寡的不同 ,古牡蛎滩出露的厚度与分布面积也不同,因此受侵蚀的程度也不同。由于受海浪的严重侵蚀使得牡蛎贝壳海滩岩破裂呈板状块块堆叠,有的破碎局部形成散乱的壳体堆积,有的牡蛎贝壳及下部附着的混合花岗岩风化土被海水侵蚀掏空,形成伞状、蘑菇状、洞穴状和桥状等。牡蛎滩呈间断的片状分布一些牡蛎壳体被海浪推移到岸边不同高潮线位置。在岸边形成条带状杂乱富集分布,牡蛎贝壳下伏磨圆大砾石也大量被海浪侵蚀,搬运到近岸边的浅滩内形成具稀疏砾石分布的砾石滩。在近潮下带上部牡蛎壳体被侵蚀搬运后留下个个直立的原生牡蛎,构成仅出露牡蛎头部尖顶的与滩面齐平或稍高出滩面的原生牡蛎滩。

形成过程

七里海牡蛎生长与留存过程,大致经历了如下古环境变化:晚更新世陆相含砾砂粘土,从原生牡蛎下伏有一定数量的磨圆砾石来看,海浸前七里海曾是水动力较强的河流环境。随后,七里海开始海浸,形成河口海湾环境,当时地壳以与水动型海平面上升速率相当的速率上升,海水深度稳定,又由于当时七里海处海水沿着早期河流上溯海浸的海湾环境,水动力较弱,海岸环境稳定,沿岸 具有一些径流水注入海湾,使得海湾内具丰富的营养液,七里海生长大量古牡蛎,形成宽广的晚更新世古牡蛎滩,从海底古森林中区两侧都分布有古牡蛎贝壳富集层看来,当时的古牡蛎滩连成一片,包括现今海底古森林中区地带当时也为牡蛎滩环境,宽广范围内都生长有古牡蛎。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地壳以比水动型海平面上升速率更高的速率快速抬升,含强古地震,海水退却七里海又成为陆地环境,古牡蛎滩成为台地。在地壳抬升过程中,由于水流对松散的晚更新世沉积的侵蚀剥蚀,加上强烈抬升所具有的崩岗作用,使得深沪湾到处形成比古牡蛎滩滩面还低约的凹陷槽地或各种洼地,期间古牡蛎滩台地和古牡蛎贝壳也大量地被侵蚀,古牡蛎滩台地被肢解破碎。地壳比较稳定,凹陷洼地内由于较易积聚水分和营养素且凹陷洼地朝东向阳,使得能生长大量古森林。后发生强古地震,生长古森林的凹陷洼地快速下沉到潮间带海底,古森林快速死亡,部分被海相沉积快速掩埋,残留的古牡蛎滩台地下沉到高于现今海面。 地震后,七里海主要为泻湖环境,古森林遗迹进一步被泻湖沉积掩埋,又一次发生强古地震。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连同掩埋的泻湖沉积快速下沉到更深的海底,残留古牡蛎滩台地快速下沉到潮下带海底和潮间带海域。由于地壳的振荡运动和不同气候条件的变化,深沪湾海底古森林和晚更新世古牡蛎滩遗迹时而被潮间带海砂大部掩埋,时而在潮间带海底大部出露,被潮间带海浪侵蚀搬运,终于形成今天残留的深沪湾海底古森林和晚更新世古牡蛎滩面貌。 因此,牡蛎滩所以能在今天潮间带出现,是由于在牡蛎滩形成后经历过快速的抬升使牡蛎滩快速离开海面不被海水过多侵蚀和不被海相沉积掩埋。其他很多地方晚更新世海 相沉积或由于缓慢抬升被海水侵蚀或由于地壳下沉,或由于水动型海平面缓慢上升携带泥沙的覆盖,使得多被埋藏不能出露。虽然牡蛎滩在抬升高于海面形成牡蛎滩台地,处于陆地暴露环境的过程中曾被大部侵蚀或剥蚀,但相当部分得到了留存。两次强古地震使得地壳一次又一次快速下沉,也使得古牡蛎滩台地在晚全新世快速下沉后,部分因快速下沉到潮下带海底而避过了潮间带的高能激浪的侵蚀使能得到留存,部分回到潮间带海域。如果不是因为快速下沉,而是地壳缓慢下沉或水动型海平面稳慢上升,牡蛎滩台地也会被侵蚀而得不到留存,快速下沉回到潮间带海域的古牡蛎滩虽然其后经常地遭受到潮间带海浪的侵蚀,但因为回到潮间带海域的时间不长及回到潮间带后至今地壳较稳定,有时牡蛎滩被薄层泥沙覆盖 使得相当部分古牡蛎滩依然在潮间带海滩留存,这些是牡蛎滩能在潮间带海滩较多地留存到今天的重要原因。

【牡蛎滩】相关文章:

柴胡牡蛎汤的功效与作用07-05

杏花滩作文12-04

黑龙滩作文12-11

后滩公园04-26

美丽的老虎滩04-30

珠江口沿岸牡蛎养殖场沉积物及牡蛎体内重金属含量与评价05-02

变废为宝-谈牡蛎青的综合开发利用04-28

游西滩作文11-29

金石滩作文04-30

戈壁滩作文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