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金界壕的介绍
在广袤的内蒙古大草原上,有一条至今800余年依然屹立不倒的“草原长城”。它横穿草原,气势磅礴,规模宏大,这就是金界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金界壕的介绍相关资料,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金界壕又称金长城、兀术长城,始建于金太宗天会年间,东北向西南贯穿盟境,是规模宏大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其构筑别具一格,金界壕由外壕、主墙、内壕、副墙组成,主墙墙高5米-6米,界壕宽30米-60米,主墙每60米-80米筑有马面,每5公里-lO公里筑一边堡。现残墙一般高1.5米-2.5米,壕墙和与之相辅的边堡旧址清晰可见,仍不失磅礴之势。
目录 历史 建筑特点 景区风光 旅游相关 收缩展开 历史
金界壕与金长城 金界壕与金长城重新被人们发现已经一百多年了。屠寄先生在1896年监修《黑龙江实测图》时发现了自黑龙江布特哈城(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东南至大兴安岭西麓索岳尔济山一线金界壕与金长城遗址,称其为:“金长春外堡”,从而揭开了金界壕与金长城的一角。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于1920年代从大量的史料中对金界壕与金长城进行了深入地考证,著有《金界壕考》,为全面研究金界壕与金长城奠定了基础。之后又有许多专家、学者结合实地考察和考古发现,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地研究金界壕与金长城。当代学者冯永谦先生著有《金长城修筑年代辩》,比较全面的对金界壕与金长城的考察、研究结果进行梳理、比对,并对修筑时间加以考证。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为人们探索、研究金界壕、金长城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近几年人们利用卫星地图图片对金界壕与金长城进行考察,又发现大量的界壕、戍堡、边堡、边壕的遗址和遗迹,使得对金界壕与金长城的认识更加全面。
一、金界壕、金长城地图 金朝初期从天会(1123年)年间就有“婆卢火所竣界壕”;大定(1161年)初期筑有“旧界”和“旧堡”,大定五年(1165年)筑有边堡;大定中期(1181年)修有边壕;明昌(1190年)至承安(1196年)年间修有边墙(长城)。由于不同时期修筑了多道界壕、边堡、边壕、边墙(长城),史料记载很少,现实发现又很零散,因此在许多地图上找不到金界壕与金长城,有些地图只是标出了金界壕与金长城的一部分,从最早屠寄的《黑龙江实测 图》到现在互联网上的搜狗地图,还没有一份完整准确的金界壕与金长城地图。 这是时根据卫星地图绘制的一幅《金界壕与金长城地图》。
二、婆卢火界壕与金初界壕 《金史·地理志》记载:“金之壤地封疆,东极吉里迷兀的改诸野人之境,北自蒲与路之北三千余里,火鲁火疃谋克地为边,右旋入泰州婆卢火所浚界壕而西,经临潢、金山,跨庆、桓、抚、昌、净州之北,出天山外,包东胜,接西夏,逾黄河,…”。 金朝开国初期的界壕遗迹起始于内蒙古莫力达瓦旗嫩江西岸的七家子村,界壕遗迹从七家子开始走向西偏北方向,经过13千米后转向西南方向直至扎赉特旗浩饶山乡乌兰哈达村北,界壕遗迹跨过绰尔河继续西南行,经过科尔沁右翼前旗明水镇的金银沟,索岳尔济山南面东乌珠穆沁旗乌拉盖尔河边南牧场,界壕遗迹在东乌珠穆沁旗的夏日沟图北进入蒙古国境内,北行30千米后折向西,经行109千米后界壕遗迹又折向西南,经行266千米之后在阿巴嘎旗的巴彦敖包西北进入中国境内,继续向西南经过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这段界壕遗迹多处被风沙掩埋),经过四子王旗白音朝克图苏木白音花西14千米处界壕遗迹继续西南行,进入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百灵庙)后南行进入武川县,最后消失在庙沟乡上庙沟(有学者实地考察到界壕遗迹直至包头的沙尔沁村)。 金初界壕所包围的地区就是金朝初期西北部的疆域。
金初界壕从七家子至上庙沟全长约1680千米,界壕在蒙古国境内约410千米。 沿金初界壕内相隔一定距离就有边长为30米至50米(个别的达到70米)不等的方形戍堡遗址。界壕内比较清晰的戍堡遗址就有63座。 金初界壕是沿边境开挖的一条堑壕,目的是禁止境内外游牧民族越境放牧和防止境外游牧部落入境盗抢。挖一条1至2米深,约2米宽的沟堑,将挖出的土方堆积在边境内侧并加以夯实,形成1至2米高的土壕,一壕一堑,高度相差2至4米,足以阻止人畜及车马的往来。这就像今天我们的陆路边界,拉一条两米高的铁丝网就足以阻止人与车辆自由出入边境。 既然是边境就需要有人守卫,于是相隔一定的距离就安置几个戍守军人,以防范人们破坏界壕偷偷出入境。在修筑界壕的同时每隔一定距离修筑了30至50米见方(个别的达到70米)的戍堡,供戍守军人屯戍。这些戍堡就像今天我们边防线上的哨所。这些戍堡不适用于战时防御,在以后修筑边堡时多被覆盖或弃之不用,这就是我们在实际考察中看到的在金长城的一个边堡遗址内还有一个内堡(戍堡),或者一个边堡遗址附近还会伴有一个小堡(戍堡)遗址的情形。 金初界壕从七家子西北13千米处至乌兰哈达段、白音花西14千米处至上庙沟段在修筑明昌边墙(长城)时被利用做为边墙(长城)的副壕。
三、旧界——大定初界壕与边堡 大定初界壕由金初界壕乌兰哈达开始经扎赉特旗阿拉达尔吐苏木吉日根沿东线至突泉县宝石镇宝乐村北至林西县统部乡凌家营子,继续南行,由赤峰二龙库进入围场县,经丰宁县草原乡水泉沟进入多伦县十五号乡经过正蓝旗、康保县、化德县,经商都县上二亩地至白音花西14千米处与金初界壕相交(其中从凌家营子至上二亩地段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金界壕“南线B段”),长度约1301千米。大定初界壕遗迹沿线分布着38座戍堡遗址,在上二股地至水泉沟一段分布着9座边长在140米——230米见方的边堡遗址。由于大定初界壕有些地段是利用古代燕长城修筑,遗迹模糊,通过卫星地图照片也很难辨认。 在大定(1161年)年之前,金朝西北部边界没有因为受到外部的大规模入侵而退缩。但是由于大定初的“契丹之乱”,金朝为防御契丹叛军沿契丹人占据区域修筑了新的界壕。 为防御契丹叛军,西北路在大定初界壕的上二股地至水泉沟段修筑了九座边堡。这种以边堡为主的防御体系在大定五年又被用于金朝的北部边界。
四、大定五年边堡 金大定五年(1165年)开始大规模置设边堡,边堡设置数量较多,多密集排列成一线,构成一条以边堡为防御主体的防线。 沿金初界壕从七家子经乌兰哈达至南牧场筑有边长160米——200米边堡遗址38座,这是金朝的第一条以边堡为防御主体的防线;乌兰哈达至科右前旗阿力得尔苏木阿勒坦浩特筑有边长170米——200米边堡遗址7座,临潢自阿勒坦浩特至东乌珠穆沁旗乌兰盖戈毕沙巴日突西那有边长190米——200米边堡遗25座,边长为140米1座,这是金朝第二条以边堡为防御主体的防线;阿勒坦浩特至霍林河畔巴仁巴彦乌拉有边长160米——165米边堡遗址5座。 临潢路边堡大都沿山脉走势或沿河谷修筑在战略要道上,边堡之间距离不等,例如:阿勒坦浩特至沙巴日突西那段边堡,平均4.7千米就有一座。 大定五年(1165年),金朝北边防御的对象是广吉剌部、山只昆部和合底忻部。他们入侵北边主要是以掠夺人、畜和财物为目的,来去又无固定路线,因此以边堡屯戍在各个交通要道上是一种较为有效的防御方法。因为广吉剌部、山只昆部和合底忻部分布在克鲁伦河下游和贝尔湖周边地区,在泰州和临潢路西北方,所以由七家子经乌兰哈达至南牧场沿金初界壕所置38座边堡以及由乌兰哈达到霍林河并沿乌拉盖尔河至沙巴日突西那修筑的32座边堡应为大定五年(1165年)“接境设边堡七十”。 金朝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东北路战略防御线改变成:七家子——乌兰哈达——阿勒坦浩特——沙巴日突西那。
五、大定年间西北路边堡 大定三年(1163年)以后,移刺按答戍守西北、西南两路时将“旧界”——大定初界壕上由上二股地至水泉沟的九座边堡“于极边安置”在上二股地经达里诺尔至凌家营子一线。 移刺按答所置边堡遗址22座,边长220米至360米,是金朝所置边堡中最大的,由于修筑在浑善达克沙地边缘地带,有些边堡遗址已被风沙掩埋。这是金朝第三条以边堡为防御主体的防线,这条防线使金朝北边成为一条封闭的防线。 金朝因契丹之乱西北部边界由金初界壕退缩至大定初界壕——“旧界”,平定契丹之乱之后,大定五年开始重新经营北边的防御,采取了以边堡为主题的防御体系。形成了两条开放的防线和一条封闭的防线。
六、大定二十一年边壕 大定二十一年,金朝重新规划了泰州、临潢的边堡防线,放弃了由乌兰哈达至南牧场一线由19座边堡组成的防线和其它不成一条直线的边堡,退守到乌兰哈达经阿勒坦浩特至沙巴日突西那(即鹤五河堡子至撒里乃)一线边堡防线,为了形成一条直线防线而又增加了一些边堡。这样金朝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东北路战略防御线变成:七家子——乌兰哈达——阿勒坦浩特——沙巴日突西那一线,并沿边堡修筑了边壕。
七、明昌边壕(墙)——金长城 从明昌五年(1194年)三月开始至,承安三年(1198年)结束,金朝为防御蒙古人的入侵举国家之力大修边墙(长城)与边堡。 明昌边墙(金长城),北起前七家子村嫩江右岸,向西偏北方向经过13千米后转向西南方向,从此开始沿金初界壕修筑并将界壕作为边墙的副壕,在扎赉特旗浩饶山乡乌兰哈达村北,边墙转而沿金大定初界壕南行,至吉日根离开界壕沿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所筑边壕至阿勒坦浩特嘎查,然后离开边壕南行,在宝石镇宝乐村西北与大定初界壕重合,直至凌家营子再次与大定初界壕分离,经过达里诺尔北岸至上二股地,再次与大定初界壕重合,西至白音花,与金初界壕重合,终止于上庙沟。明昌边墙(金长城)全长1650千米,设有边堡149座。 明昌至承安年间所筑长城与界壕重合地段,已有大定年间所筑边堡的继续沿用旧的边堡,没有边堡的地段则修筑了新的边堡,新筑边堡边长70至135米不等,以三面壕墙围长城而成边堡。界壕原有戍堡则弃之不用。 金朝明昌至承安年间西北边防御采取了边堡加边壕的防御体系。这时的边墙工程浩大,深堑高墙,配有马面、女墙和副壕(副堤),是名副其实的长城。 至此金长城全线筑成。 金代城壕有界壕,也有边壕,还有边墙,将它们都统称为“金界壕”或“金长城”均不妥,还应从实际出发,称界壕为“金界壕”,称边墙为“金长城”。 金界壕配有戍堡,金长城配有边堡,戍堡与边堡作用又不同。 金界壕遗迹主要分布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境内,部分地段在俄罗斯和蒙古国境内。 在内蒙古阿荣旗、扎兰屯市南部,以界壕为内蒙古与黑龙江省的分界线,南侧的边堡属于黑龙江省。还有部分地段在河北省围场、丰宁、康保等县境内。金界壕全长5500公里,其中在我国境内长约4600公里。
建筑特点
金界壕包括壕堑、界堤、壕堡、边堡等设施。壕堑宽8—10米,深4—5米。界堤分为主堤和副堤,主堤高6—8米,宽8—10米。筑堤材料均就地取材,平地挖取土方夯筑,山地用石料垒砌。主堤顶部构筑有雉堞;每隔150米左右建一个马面,上有铺房供守军休息。主堤上还设有小城门,以便出入。城门外修有瓮城,外观与马面相近,增加了小城门的隐蔽性和防御能力。从壕堑底部到主堤顶部,高达10—13米,形成一道近似城墙功能的防御墙。为增强主堤的防御能力,在主堤与壕堑前修筑副堤和副壕。副堤高约4米,宽约5米;副壕深、长、宽都是4—5米。壕堡的构造为方形,壕堡墙边长约100米,高度和宽度与主堤大致相同。壕堡建于主堤内侧,设有房舍和营库,可以屯驻少数守军和储备兵器。壕堡与主堤之间有门和梯道连接。每座壕堡之间的距离通常是3—7公里,位置多选在利于观察敌情和地形条件优越之处。边堡是具有一定规模和设施的边防小城,建于壕堑、界堤和壕堡后面的险要处。边堡内军事设施齐备,外有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可以独立作战的城堡。边堡与壕堑、界堤和壕堡结成一体,军队进可以出击,退可以据守,坚固程度和规模都超过壕堡。金修筑界壕以阻止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在军事上有一定价值。但壕堑易为风沙所填平,失去效用,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景区风光
乘车从乌兰浩特市出发,两个多小时就能到达位于乌兰毛都草原深处满族屯乡的金界壕。放眼望去,只见连绵的山丘上,一条土龙状的壕堑蜿蜒而去,虽历经800余年风风雨雨,至今仍然清晰可辨。壕沟上面长满了野草山花,内墙建筑已荡然无存。站在壕边,凭吊怀古,会使人既为古代北方各族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而自豪,也为没能亲眼目睹这一伟大工程的全貌而惋惜。在广袤无垠的草原上,这一深沟高垒的雄伟建筑,堪称历史上的奇迹。当你站在金界壕之顶,放眼望去,风吹草低之处仍可见其逶迤摇曳之姿。遥想当年,仿佛看到修长城的指挥者调兵遣将、征集民夫的情景;兵士和民夫驮运粮草、安营扎寨的情景;他们在那里一字儿摆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停劳作的情景。侧耳谛听,仿佛听到战马嘶鸣、人声呐喊、鸣镝飞啸、刀枪撞击的交战声……如果金长城也能像八达岭长城一样完整地保留下来,那么世界文明遗产中将又多一项人类文明的千古奇观。 今天,金长城作为我国古代巨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已成为国内外有关学者研究中国古代长城建筑及军事活动的重要实物资料。目前,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已将金长城列为重点保护文物,自治区旅游部门也相应开发了特色金长城旅游项目。金界壕遗址于2001年6月25日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相关
兴安盟金界壕美食
犴鼻即驼鹿的鼻子。驼鹿又称犴达犴,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种鹿,有“森林巨人”之称,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森林中。驼鹿的鼻部十分发达耐寒,冬天靠鼻子拔开积雪开路行走。 犴鼻皮呈海参颜色,软骨膜连着层层薄薄的肌肉,肉质鲜嫩清脆,含有丰富的骨酸和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等。犴鼻同熊掌、飞龙并称为大兴安岭中“三绝”,是闻名国内外的山珍之一,可制成“红烧犴鼻”、“清烧麒面”、“烧犴鼻卷风”等,都是酒席上闻名中外的名肴。
兴安盟金界壕住宿
昭君大酒店为三星级酒店,1982年建成,1996年重新装修,楼高18层,共有258间客房。 酒店位于市中心,距火车站5分,距机场20分。周围有新华广场,彩电大楼,新世纪广场。 餐厅有穗青园餐厅、昭君厅、大堂吧、温莎堡西餐厅、咖啡厅,主营粤菜、川菜、法式西餐。 娱乐有保龄球中心、健身房、桑拿、夜总会、卡拉OK歌舞厅。服务设施有商场、商务中心、票务预订、外币兑换,2间会议室可容纳30-50人。 信用卡:主要国际国内信用卡
兴安盟金界壕交通
航班号航空公司起点机场起飞时间目的机场到达时间班期机型有效期限hu7629海南航空公司北京首都机场07:20乌兰浩特机场09:101.3.5.7d3811-01~03-25hu7641海南航空公司呼和浩特白塔机场16:10乌兰浩特机场1:501.3.5.7d3810-31~03-25...
兴安盟金界壕购物
刺绣:在蒙古民族的生活中,蒙古族劳动人民创造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刺绣工艺。蒙古族的妇女有学刺绣的习俗:女儿学手工活儿,都是母亲教给,母亲要教女儿如何拿针线做活。十来岁时要学会纳袜底和做各种荷包。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牧人纯熟地掌握了刺绣工艺。蒙古族的民间刺绣独具特色。从所用的面料看,农业民族一般在布或绸缎上绣花,所用的是软面料,而蒙古族则不但在软面料上绣花,而且要用驼绒线、牛筋等在羊毛毡、皮靴等硬面料上刺绣。从刺绣的针法上看,蒙古族妇女刺绣时所用的顶针与农耕民族劳动妇女所用的顶针不同。与著名的“苏绣”、“湘绣”、“川绣”相比较,蒙古族的刺绣艺术不以纤细秀丽见长,而以凝重质朴取胜。其大面料的贴花方法,粗犷匀称的针法、鲜明的对比色彩,给人以饱满充实之感。从考古资料发现,匈奴墓中有当时所用的毛织品。在毛织品上绣着三个骑马人和从花中长出来的人形及其他图案,足见蒙古族刺绣艺术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工艺有承接关系。
介绍
金界壕分为岭北线、漠南线和界壕主线三条。界壕主线东起自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七家子村南,向西南延伸经突泉县、科尔沁右翼中旗、扎鲁特旗、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林西县,在林西县境内分支。
一支经克什克腾旗,正蓝旗、至商都县两支汇合;另一支经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松山区进入河北省围场地区,再至商都,两线汇合。
赤峰境内的金界壕就属于界壕主线中的一段,它建于金章宗明昌、承安年间(公元1190——1200年),其长度有578.5千米,沿线保存的马面2079个,堡104处,关1处,刻石1处。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11月,赤峰境内的金界壕遗址乌拉苏太段入选第一批国家长城重点段名单。
和战国、秦、汉兴筑的横亘在大山脊岭之上、据险扼守的长城不同,金界壕都构筑在较为平缓的草原地带或沿山麓的缓坡地带。分布在赤峰辖区内的金界壕因各地地形、地貌的不同而自有其特点。
陈巴尔虎旗——白音哈达界壕(由东至西)
总体来看,金界壕主要的体系是由墙体、壕、关堡和马面组成,在施工上采用分段修筑再衔接成一体的方式。墙体多为土筑,依据排列的关系,分为内墙、外墙、副墙。壕分为内壕和外壕。关堡是界壕沿线的屯戍设施,都位于界壕内侧,平面为方形或长方形。
金界壕的马面建在长城墙体的外侧,防守的士兵要站在上面。马面间隔从50米到250米不等,这个距离是金朝士兵弓箭的有效射程。两个马面之前的地带,能有效地杀伤骑兵。这样一个个马面连成一线,与防御士兵的弓箭就构成了一张长长的防御网。
新巴尔虎右旗——五三嘎查界壕(由东北至西南)
凭借着高墙深壕,辅以马面、关堡组成的坚固工事,抵抗骑兵的冲击。公元1234年,蒙古灭金,界壕便完成了它的防御使命而成为了一段历史。
经过近千年的风雨侵蚀,大部分的墙体已经坍塌,但一个个隆起的马面,依然串起了当年金长城的规模,在草原上连成一线,蔚为壮观。
历史上,金长城是金朝的大型边疆军事防御体系,是国防要塞的天险堡城,是领土完整的家国屏障。而在更漫长的和平年代,长城修筑实际上促进了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到长城修筑地带,必然刺激经济的发展。
随着长城地带的不断开发,吸引着更多的农业人口来这里定居,也促进了边疆经济的繁荣。随之而来的是语言、服饰、习俗等文化的碰撞、交融和发展。而金长城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宏伟壮观的文物之一,积淀和凝聚了极为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一座文化艺术宝库。
包括金界壕在内,赤峰境内各时代递建的古代长城总数已超过了一千公里,他们犹如一条条气势磅礴的巨龙,翻山越岭、穿草原越沙漠、跨河流越沟堑,起伏盘旋,虽然作为军事防御的功能早已荡然无存了,但却是古代先民们留给我们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屹立在中华大地的一座座不朽的历史丰碑。
【金界壕的介绍】相关文章:
介绍张家界的作文11-16
《石壕吏》03-15
张家界介绍作文【汇总】02-28
介绍张家界导游词04-07
石壕吏作文08-01
壕股塔作文09-13
石壕吏作文08-06
改写《石壕吏》01-23
《石壕吏》教案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