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藏王墓
藏王墓
藏王墓(藏王墓)
藏王墓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南穷结县宗山的西南方,背靠丕惹山(意为增长之山),是吐蕃王朝时期第29代赞普至第40代(末代)赞普、大臣及王妃的墓葬群,总面积385平方千米。各陵墓封土高大,为土垒成的高台丘墓。其上层土墩为椭圆形,墩顶极平坦,东西长约130米;下层为长方形土台,周边不齐整。藏王墓的数目现难确定,能看到的有八九座。靠近河边的大墓据说是松赞干布之墓,与之相邻的是赤松德赞的墓,墓旁有巨大功德碑。在9世纪中后发生的奴隶起义中,赞普陵墓全被捣毁,现在的藏王墓只是衣冠冢而已。
目录 名称简介 相关景点 旅游攻略 名称简介藏王墓系公元7-9世纪各代吐蕃赞普的陵墓群,是西藏保存下来最大规模的王陵。墓群背靠丕惹山,前临雅砻河,说明吐蕃当时已很注重“背山面水”的“风水”了,远望犹如一座座起伏的小山。整个陵墓群面积约一万平方米,高大,高出地表约10米左右。墓顶呈平顶形,跟内地馒头形封土显然不同,这与《通典》所作“其墓方正,垒石为之,状若平头屋”的记载基本上是吻合的。封土经夯实,夯层清楚,每层厚度约20-40厘米。。靠近河边有一座大墓,说是松赞干布之墓。墓的大门朝西南开,面向释迦牟尼的故乡,以示对佛祖的虔诚。墓上有座小庙,供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也是守墓人的居所。据史料记载,墓内共设五个神殿,殿内供有松赞干布、释迦牟尼和观世音的塑像,还有大量的金银、珍珠、玛瑙等随葬品。墓左面埋有他出征时穿的金盔甲,脚部埋有珍珠2.5克(克,是藏族的重量单位,约28斤)。墓右面埋有用纯金作的骑士和战马,作为松赞干布死后的侍从。由于水土流失及流沙的堆积,山坡的几座陵墓已与丘陵相混,隐约估辨为9 座陵墓。藏王墓前,尚有镇墓石狮一对、石碑两方。其中于1984年挖掘出土地赤松德赞碑,高7.18米,碑面有云龙、四蛇、飞天、日月等浮雕图案,并刻有59行歌颂赤松德赞的古藏文。雕刻手法有明显的唐代风格,造型简练生动,因此,藏王墓不仅反映了一千余年前西藏的丧葬制度,同时对吐蕃王朝的兴起、衰落,吐蕃文化与唐文化交流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 藏王墓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史书确切记载的吐蕃藏王陵墓群. 根据藏文史书《贤哲盛典》、《西藏王统记》、《西藏王臣记》等记载,吐蕃王朝时期共有三十五代赞普(藏王)陵,即上二陵、六善陵、中八德陵、下五赞陵、吉祥作代陵、吉祥五德陵、底层一陵。这些赞普和后妃陵亦称之为藏王墓。现存最大的一组藏王墓区位于雅鲁藏布江的南岸,宗山西南,雅隆河畔,西藏自治区穷结县境内木惹山上下。这里附近的地面开阔,气候宜人,土地肥美,山川秀丽,自然条件很好。因此,在很久以前就是古代藏族的发祥之地,是创业藏王松赞干布的老家。自从定都拉萨之后,这里又成了吐蕃王朝的兴基立业的基地,受到高度的重视。自然条件之外,松赞干布还有一些怀念家乡故土之情吧,于是就把他的陵墓选择在这里了,其后不少的藏王都葬在这里。 在木惹山上下,保存尚可辨认出的藏王陵墓共有九个,占地方圆达3公里。每个陵的形状是一个方形的平顶垒石夯土高丘,还保存了中原地区早期封土“方上”的形式。《通典》中所记载的“其墓正方,垒石为之,状若平头屋”的描写相同。现存九个陵墓的形制大体相同。由于一千多年来长期受到自然风雨的侵蚀,有的陵墓已成了圆形平顶,大小不尽相同,排列也不规则。 藏王墓究竟有多少座?众说不一,由于长年水土流失及流沙的堆积,位于山坡的几座陵墓已与丘陵相混,不易辨认,可以看到的封土堆似为九座。据藏文史料记载:“君死,赞普之乘马、甲胄、珍玩皆入墓”;“墓内九格,中央置赞普尸,涂以金”;“墓内设有经堂五座,藏各种珍宝”等等。另据唐朝官员刘元鼎记述:当时吐蕃赞普死后,不仅有随葬品,而且还用活人殉葬,其方法是:用二根削尖的木棍刺进殉葬人的左右二肋骨放血,血尽致死。 在藏王墓前有吐蕃时期的石碑二方。与松赞干布墓邻近的据说是赤德松赞(798-815年在位)之陵,在此陵东侧坡地上矗立着赤德松赞墓碑一方。碑上覆宝珠翘角盖顶,顶的下面浮雕流云,四角为飞天,刀法精简,线条流畅。正面上宽78厘米,下宽86厘米,两侧均雕云龙纹。碑身下面已被流沙掩埋,露出地面部分为2.3米,有关部门曾下挖3米,仍不见碑座。正面刻古藏文,碑文内容主要记述了赤德松赞一生的业绩,称颂他是一位“足智多谋,宽宏大度,勇毅不拔,骁武娴文”的赞普。 另一块石碑立在离藏王墓不远处的桥头边。此碑形制与赤德松赞墓碑相似,唯碑顶略为不同。顶为重珠,盖下有承柱,亦雕流云,但无飞天,两侧为云龙纹。碑身露出地面为3.56米。碑的南面刻古藏文,碑文已多风化剥落。有人考证,此为赤松德赞(754-797年在位)之墓碑。赤松德赞为吐蕃王朝第五代赞普,他的文治武功仅次于松赞干布,故碑文全是歌功颂德之词:“赞普赤松德赞,四方诸王,无与伦比……” 在藏王墓前,尚有镇墓石狮一对。一狮已残,一狮除左腿断外,还较完整。石狮通高(带座)1.55米,座长1.2米,宽0.76米。刻工简练,形象生动。 藏王墓不仅反映了1000多年前西藏的丧葬制度墓葬水平,同时它对于研究吐蕃王朝的兴起、衰落具有重要价值。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记载的吐蕃藏王陵墓群,陵墓修建年代约从公元七世纪三十年代开始,一直延续到公元九世纪末,历时三百多年,是吐蕃第二十八代赞普拉托托日年赞至末代赞普朗达与及其王子沃松等共十六位藏王及王子、王妃的墓葬群。位于琼结县城以南的平坝上,墓群分布范围是东起顿卡沟口,南靠穆热山脚下,西低琼果沟口,东西长2076米,南北宽1407米,总占地面积达305万平方米,墓区平均海拔为3700米。是1961年全国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从第二十九代赞普赤年松赞起,修建陵墓的地点方位、墓名都有较详尽的记载。初步确定的陵墓有二十一座,分东区和西区两块,东区顿卡沟口有六 座,西区在穆热山北麓和琼果沟口有十五座。能够确认墓主的`有九座,分 别是松赞干布墓、芒松芒赞墓、赤德松赞墓、赤松德赞墓、赤德祖赞墓、赤都松芒波结墓、牟尼赞普墓。松赞干布墓是整个墓群的主墓,墓门往西南开,这是表示面向释迦牟尼的故乡,对佛教的虔城。墓边长100米,墓高13米。墓顶上建有佛堂,十三世纪宁玛派著名的伏藏大师娘们隆巴修建的,那时佛堂以十二柱面积的主殿为中心,配有三世佛堂、护法神、僧舍等附属建筑组成 。在墓顶边和 墓脚分别修筑了里外中三睹围墙,采取了重点保护措施。佛堂于80年代进行重修,供奉着松赞干布及二王妃、二大臣、三世佛等塑像。 据史书记载松赞干布的陵墓里共有5个神殿,殿内有松赞干布、释迦牟尼和观音菩萨的塑像。此外,还有大量的金、银、珍珠、玛瑙等随葬品。据说,墓本身位于中央的那座神殿里,墓的一侧埋有他在世时出征的金盔甲一副,脚步用缎子包着的珍珠两克半,这是松赞干布的财份;头部埋有珊瑚制成的亚杰姆神像,这尊像能给松赞干布带来光明。墓的右侧埋有用纯金做的骑士和战马,他们是松赞干布死后的待从。 吐蕃赞普把陵墓建在琼结的原因:一是琼结是块风水宝地、人杰地灵,从吐蕃第九代赞普布德贡杰到第十四代赞普伊肖列在琼结先后修建了达孜、桂孜、杨孜赤孜、孜母琼结、赤则崩都六座宫殿,成为自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之后第二座吐蕃王宫,当时吐蕃的都城也在琼结,因此,琼结是吐蕃王朝的大本营,是吐蕃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活动中心之一;二是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后虽然政治中心从山南迁到拉萨,但旧王族仍然居住在琼结一带,而迁到拉萨的赞普们为缅怀祖先创业的功勋及不忘掉哺育自己祖先的雅砻河谷,他们经常回来居住,为了永远不忘根本,吐蕃历代赞普去世后到这里来埋葬。 史书记载中藏王墓区共有三处石碑,已经发现的两处,两只石狮子,石碑与狮子造型风格基本与唐代一致,说明吐蕃陵建造风格吸收了唐代的特点,也反映了藏汉文化密切交往和融和的真实历史。
相关景点松赞干布陵 据墓志上记载,松赞干布陵位于钦普沟壑口,即正遥对穷结县城,冲口当中平川上的大方丘,外形呈四方,与现状一致。墓志上说,内分九格,主室为佛殿,中央立一仞长的珊瑚长明灯,四角殿堂储珍宝。墓壁以方石砌成,其外筑厚土墙,墓门西向,墓外复以碎石,形成土丘,每边宽百步,高六丈余。据传说这一陵墓之下有宏大的地宫,内有松赞干布、释迦牟尼、观音菩萨等的塑像和大量的镶嵌有金银、珠宝、玛瑙等的日用器皿以及当时所用的盔甲、兵器等等。 在松赞干布陵顶正中原有祭祠一座,内有明楼二十余间,东南西北各有小殿一座,祠内供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墀尊公主、禄东赞大臣和藏文创造人吞米桑布札等人的塑像。由于年代久远,原有建筑已残毁,后逐步对祠宇和内部塑像恢复,参观朝拜的藏、汉各族人民络绎不绝,对这位有功于藏族发展和藏、汉民族团结的藏王表示尊重。 都松芒布结陵 这一陵墓碑,是西藏唐碑中保存最为完整者,其艺术价值较之拉萨大昭寺前的唐蕃会盟碑更为突出。碑通高7.18米,由碑盖、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碑顶为一巨大的莲座宝珠,碑盖平面长方形,作四注式坡面顶,边缘向上微翘,四周边有流云升起的图案。碑盖底部四角浮雕出上身赤裸,彩带飘扬,姿态优美的飞天四个。碑身高5.6米,平面作长方形,上小下大,有明显的收分。使碑身轮廓优美而富有稳定感觉。碑身的正面上端刻出日月形象,其下即为横排的古藏文59行。碑身两侧浮雕两条升龙图案,飞舞升腾于云气之中。碑身之下为石刻龟座,雕刻亦极精美。整个石碑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而且也是一件极为精美的雕刻艺术品,不仅在西藏,就是在全国的唐代石碑中也是罕见的珍品。眼下这块碑已经新修碑亭加以保护。 距离这里不远,还有一块与赤德松赞墓碑相似的石碑。碑顶刻出重珠,碑盖下有承柱,也刻有流云、飞天和云龙纹,碑身露出地面有3.56米,碑文已风化脱落,碑顶碑身也残损甚多。相传也是赤德松赞的墓碑。但其价值较之前碑已逊远了。 赤德松赞陵 赤德松赞为吐蕃王朝后期的赞普,自公元793-815年,在位二十多年,死后归葬于穷结县的藏王陵区。根据1984年9月西藏文物管理委员会对此墓墓碑的清理发掘证实了这一墓的情况。从墓碑的碑文中,得知赤德松赞是藏王中的一位能干的人物。碑文说他:“深谋远虑,命令严峻。国势烜赫,遍具福德,盛于往昔是尽人皆知。四方大小诸王,亦被臣服”(碑文为藏文)。 藏王陵石狮 位于木惹山的半山腰,有一规模宏大的土石高台,据《历史明鉴》等藏文史籍记载,这里应是都松芒布结的陵墓。这里的地面建筑除了高大封土之外,最有价值的要算是陵前的一对石狮。石狮高1.55米,座子为长方形,长1.2米、宽0.76米。石狮面向陵丘坐立,挺胸昂首,形象雄健生动。鬃毛成列垂于脑后,头顶平整无鬃,一看而知是早期石狮的风格。整个石狮的雕刻技法高强,线条流畅圆润,在全国唐代石雕中也属上乘,在西藏更是难得。 除了以上三陵比较可靠认出墓主人之外,这一陵区的其他墓主,据《西藏王统记》等历史文献记载,还有芒松芒赞、姜擦拉木、赤德祖赞、赤松德赞、牟茹、牟尼等。其中牟茹和姜擦拉木因是王子还未正式即位,所以封土的规模较小。根据一些学者调查,陵墓分作东西两行自北而南,基本上按藏王世系排列。西侧的一行是松赞干布、芒松芒赞、都松芒布结、赤松德赞、赤德祖赞;东侧的一行是赤德松赞、牟茹、牟尼和姜擦拉木。 各陵封土高台的结构形式基本相同,都是用土石夯筑,夯土层厚度在10-20厘米之间,也有间以薄石板者,有的还露有木骨的痕迹。工程之艰巨不严于秦、汉诸陵。 吐蕃王朝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显赫一时,历代藏王曾经聚集了大量的财富,建筑了雄伟的宫殿、寺庙和宏大的陵墓。而今地面建筑大多已不存在,但是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每个藏王陵墓中也都殉葬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和金银珠宝。尤其值得庆幸的是,这些藏王陵大都未被盗掘过。它们也是研究吐蕃历史文化的珍贵实物。
旅游攻略建议在游览藏王墓时,把昌珠寺和雍布拉康一同游览,这样可以包车一路走下来。普通中巴往返约100元/辆,可坐4人。 门票:40元 开放时间:9:00--18:00 地址: 西藏山南琼结县
【藏王墓】相关文章:
河间献王墓,河间献王墓张继,河间献王墓的意思,河间献王墓赏析 -诗词大全03-13
岳鄂王墓,岳鄂王墓赵子昂,岳鄂王墓的意思,岳鄂王墓赏析 -诗词大全03-13
奉和圣制过王濬墓应制,奉和圣制过王濬墓应制张说,奉和圣制过王濬墓应制的意思,奉和圣制过王濬墓应制赏析 -诗词大全03-13
曾侯乙墓03-20
藏糖05-01
过怀王墓,过怀王墓张说,过怀王墓的意思,过怀王墓赏析 -诗词大全03-13
藏鸡蛋05-01
煤层气藏成藏过程研究05-02
藏星星作文09-12
藏与露作文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