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叶蕨
光叶蕨
光叶蕨(光叶蕨)
光叶蕨(拉丁学名:Cystoathyrium chinense Ching),蹄盖蕨科中等大的林下阴地常绿植物。根状茎短横卧,叶近生,基部褐色,稍膨大,叶片狭披针形,羽片近对生,平展,无柄。孢子囊群圆形,囊群盖卵圆形,薄膜质,灰绿色,孢子圆肾形,深褐色,不透明,表面具较密的棘状突起。是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中国濒危物种。主要分布在四川西部二朗山山地长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下。
目录 形态特征 生长环境 分布情况 繁殖方式 收缩展开 形态特征根状茎短横卧,被有残留的叶柄基部,先端被有浅褐色卵状披针形鳞片;叶近生。能育叶长40~45厘米;叶柄长可达7~8厘米,直径约2毫米,基部褐色,稍膨大,略被一二伏贴的披针形鳞片,向上禾秆色,近光滑,向轴面有一条浅纵沟;叶片狭披针形,长可达35厘米,中部宽6~8厘米,向两端渐变狭,顶部羽裂渐尖头,向下一回羽状一羽片羽状深裂;羽片30对左右,近对生,平展,无柄,相距约1厘米(下部的较疏远),基部一对长仅1厘米左右,三角形,中部最长的羽片长3~4厘米,基部宽约1厘米,狭披针状镰刀形,渐尖头,向上弯,基部不对称(上侧较宽,截形,下侧较狭楔形或钝圆),羽状深裂达羽轴两侧的狭翅;裂片可达十对左右,斜向上,长圆形,钝头,彼此以狭缺刻分开,在羽片下部,羽轴上侧的裂片较下侧的略长,且基部2片较大,长约5~8毫米,宽约3毫米,向上逐渐变短,基部下侧一片近卵圆形,略缩短,边缘全缘,或下部1-2对略具小圆齿。叶脉在裂片上羽状,侧脉上先出,3~5对,单一,斜上,伸达叶边。叶干后近纸质,淡绿色,无毛;叶轴上面有纵沟,无毛。孢子囊群圆形,每裂片一枚,生于基部上侧小脉背部,靠近羽轴两侧各排列成一行;囊群盖卵圆形,薄膜质,灰绿色,老时脱落,被压于孢子囊群下面,似无盖。孢子圆肾形,深褐色,不透明,表面具较密的棘状突起。
生长环境终年潮湿,雾、雨水多,日照少。年平均气温6~8℃,极端最高温28℃,极端最 低气温-16℃;年降雨量1800~2000毫米;相对湿度85~90%;年雾日达280天以上;日照时数不足1000小时。土壤为石灰岩、砂岩、页岩发育的山地黄壤及山地黄棕壤,pH值4.5~5.5。光叶蕨生于阴坡林下,主要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山地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树种为包槲柯,扁刺锥,珙桐,香桦,糙皮桦,水青树,连香树,疏花械,川滇长尾械等。晚春发叶,7~8月形成孢子囊。9月成熟。
分布情况分布区属四川盆地西缘,“华西雨屋”的中心地带,气候终年潮湿多雾,主要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山地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 四川天全二郎山鸳鸯岩至团牛坪。
繁殖方式光叶蕨常见的`繁殖方法有孢子繁殖、分株繁殖和组织培养等几种方法,其中小面积生产可采用分株法,规模化生产通常采用组织培养。分株繁殖一般于春季结合换盆时进行。把植株从盆中倒出,根据需要将一株分成数株,每株带有根和叶。 分株时要小心,切勿损伤生长点,尽量保留根部原有的土壤,剪掉衰老和损伤的叶和根,按原来定植的深度栽植。分株繁殖无严格的季节要求,一年四季皆可进行。要求土壤富含有机质,疏松透水,微酸性(pH值5.5至6.0)。基质一般以泥炭土、腐叶土、珍珠岩或粗沙按2:1:1的比例配制,或腐熟的堆肥、粗沙或珍珠岩按1:1的比例配制。
【光叶蕨】相关文章:
热带蕨娄植物专题(五)长叶实蕨的栽培管理07-31
东方乌毛蕨叶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01-14
贯众叶溪边蕨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01-10
鞭叶铁线蕨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01-10
扇叶铁线蕨叶片对岩溶环境的生态适应07-31
蕨攗05-30
光叶石楠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01-12
如何挑选蕨麻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