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官山区

时间:2023-04-29 11:03:58 全科知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铜官山区

铜官山区

铜官山区(铜官山区)

铜官山区位于铜陵市西南部,东起仪凤岭,西至长江边,南抵羊山矶,北接铜陵县城郊,属铜陵市的中心城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区面积2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6万人,总人口30万人,辖1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确立了了“工业强区、三产立区、民营富区”的发展战略,展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全区GDP和财政收入年均递增 30%以上。全区形成了以纺织、化工、冶金、电子元器件为主体的工业结构,民营经济占全区经济总量的`85%以上,第三产业发展良好,已有两百多家外来企业在此扎根落户。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铜官山区2003年被评为“省级社区示范城区”。

目录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地理位置 经济发展 收缩展开 历史沿革

铜官山区的建置几经变迁。1950年设立铜官山办事处,1953年成立铜官山区,均隶属铜陵县。1956年成立铜官山市,铜官山区撤销,1958年恢复成立铜官山区。1959年撤销铜官山区,1960年恢复成立铜官山区。1963年再次撤销铜官山区,1969年成立向阳区,1980年改称铜官山区至今。

行政区划

铜官山区辖6个街道:长江路街道、铜官山街道、杨家山街道、石城路街道、扫把沟街道、横港街道。 2000年,铜官山区辖6个街道。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246887人,其中各街道人口(人):长江路街道68610、铜官山街道36048、杨家山街道57360、石城路街道43940、扫把沟街道32576、横港街道8353。现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2004年11月30日,铜陵市启动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将郊区东郊办事处区域天山大道(原七坝路)以西、铜芜路以南地区划归铜官山区管辖;天山大道南段以东、铜芜路以北地域划归狮子山区管辖。为便于联盟村行政事业的管理,将联盟村整建制划归狮子山区管辖(狮子山区在铜官山区内保留一块“飞地”),即除联盟村15、16、17、18村民组划入铜官山区外,联盟村其他地域全部划归狮子山区管辖。东郊办事处建制划归狮子山区管辖。将郊区在铜官山区的“飞地”后冲村、金牛居委会等划归铜官山区管辖。将铜官山区在郊区的“飞地”上富强村块等,划归郊区管辖。将铜官山区所辖铜陵市第二人民医院块等“飞地”划归狮子山区管辖。2004年底,铜官山区辖长江路街道、铜官山街道、杨家山街道、石城路街道、扫把沟街道、横港街道6个街道。 2010年7月,铜官山区撤销了全区6个街道办事处,将原49个社区合并为18个大社区。铜官山区直辖井湖社区、五松社区、映湖社区、人民社区、梅塘社区、官塘社区、幸福社区、学苑社区、阳光社区、友好社区、螺蛳山社区、露采社区、鹞山社区、金口岭社区、朝阳社区、滨江社区、金山社区、横港社区等18个社区。

地理位置

铜陵位于安徽省南部、长江下游南岸,毗邻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临江近海,承东接西,为安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水、陆交通便捷,区位优越,是一座具有发展活力的沿江开放城市。境内地阜物华,自然资源丰富,尤以矿产资源储量丰、矿种全而闻名,其中铜、金、银、硫铁矿和石灰石储量均在全省名列前茅。

经济发展

“十五”期间全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6.9%,2005年总量是“九五”末的3.3倍。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0%,2005年总量是“九五”末的3.7倍,首次迈上亿元台阶,实现历史性跨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1.1%,2005年总量是“九五”末的5.6倍,实现跳跃式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6.3%,五年累计投资5.1亿元。 2005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24亿元,增长56.2%;完成财政收入1.03亿元,增长38.3%;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4亿元,增长31.9%;实现工业总产值6.83亿元,增长38.3%,规模工业产值5.89亿元,增长51.5%;新增就业4226人,超额完成市下达任务;人口自然增长率5‰以内,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9.2%;农民人均纯收入4426元,增长7.5%。全年完成招商引资5.1亿元,其中市外资金2.65亿元。 2008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亿元,增长19%;实现财政收入2.85亿元,增长27.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8亿元,年初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面超额完成。 全年招商引资额10亿元,到位境外资金600万美元。引进项目145个,其中千万元以上项目26个,境外项目2个。狠抓产业培育,服务业增加值19亿元,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市总量过六成。批零住宿餐饮业持续繁荣,新增限额以上企业5家,总数达到35家。新增2家四星级旅游酒店。建成了铜陵大市场二期、铜冠商业广场、铜陵商城、铜商品一条街等专业市场和特色街区。引进了世纪联华、宏图三胞等知名企业。培育交通运输及物流企业45户。社区服务业持续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初见成效。中心商务区规划基本落实。安排各类扶持资金300余万元,为企业提供再担保950万元。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机构着手组建。工业经济保持稳定增长。规模工业企业达到31户。建立了区高新技术创业孵化基地,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户、省级3户,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产品3项。扎实开展节能减排,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4.5%。规模以上工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90%以上,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削减2%以上。 突出资源整合,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围绕年初确定的27个重点项目,加强协调,建立工作推进机制,着力解决征地、拆迁、安置、融资等难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加快推进省市“861”项目,铜陵大市场三期和灵通物流仓储中心项目已经开工。普莱克斯二期项目进展顺利。原中院地块城市综合体和新洲码头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举全区之力,强力推进旧城改造,露采棚户区改造工程年内可全面开工,小街菜市场改造即将开工建设。完成铜都大道过街天桥项目拆迁任务。井湖村居民安置房、人武部和检察院新大楼基本完工。人民幼儿园和人西幼儿园搬迁、新民安置点建设、杨村片房屋拆迁有序推进。组建了区建设投资公司,着手重点项目的实施运作。2008-2009年一年来,共完成拆迁750多户,拆迁面积6万多平方米。 全年17项民生工程实施良好。安排配套资金630余万元。开展对困难群体的生活扶助,至10月份,共为21万余人次发放低保金3395万元,有800多人享受市区老年人生活津贴,62人享受居家养老服务,32人次得到“阳光”救助。加快构建医疗保障体系,至10月份,累计完成城镇居民医保参保47120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9%,完成8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落实了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资金,大病医疗救助惠及267人次,人均救助额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多渠道构建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机制,至10月份,共有940户家庭享受了廉租住房补贴,安排了50套廉租房实物配租房源。积极扩大就业,至10月份,累计新增从业人员4731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2660人,4050人员44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2%以内,基本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除。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为1.7万余学生免除费用420余万元,安排生均公用经费79元,超出省定标准一倍以上。实施免费复明手术,使95名贫困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