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索动物简介

时间:2022-11-03 14:59:50 洁婷 全科知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脊索动物简介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动物吧,不知道大家对动物的了解有多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脊索动物简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脊索动物

  脊索动物门是动物界最高等的门。动物背侧有一条脊索,分为三个亚门,其中尾索动物亚门和头索动物亚门可以合称为「原索动物」。它们共同特征包括:在生活史中的某个阶段具有脊索,中空的背神经管,咽鳃裂以及肛后尾。

  现存的脊索动物约有4万多种,分属于3个亚门:

  一、尾索动物亚门

  (Subphylum Urochordata) 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或消失。体表常有被囊(tunic),故又称被囊动物。常见种类有各种海鞘和住囊虫,自由生活或固着生活。有些种类有世代交替现象。本亚门主要的纲有:

  1、尾海鞘纲(Appendiculariae)

  2、海鞘纲(Ascidiacea)

  3、樽海鞘纲(Thaliacea)

  二、头索动物亚门

  (Subphylum Cephalochordata) 脊索和神经管纵贯于全身的背部,并终生保留。咽鳃裂众多 。本亚门仅头索纲(Cephalo-chorda)一个类群,体呈鱼形,体节分明,表皮只有一层细胞,头部不显,故称无头类(Acrania)。 代表动物:文昌鱼。

  三、脊椎动物亚门

  (Subphylum Vertebrata) 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或多或少地被脊柱所代替。脑和各种感觉器官在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称有头类(Craniata)。本亚门分以下几个纲:

  1、圆口纲(Cyclostomata) 无颌,缺乏成对的附肢,单鼻孔,脊索及雏形的椎骨(verte-brae)并存。又名无颌类(Agnatha)。

  2、鱼纲(Pisces) 出现上、下颌,体表大多被鳞,鳃呼吸,成对的前后肢形成适于水生生活的胸鳍和腹鳍。本纲与更高 等的四足类(Tetrapoda)脊椎动物合称为有颌类(Gnathostomata)。

  3、两栖纲(Amphibia) 皮肤裸露,幼体用鳃呼吸,以鳍游泳,经过变态后的 动物上陆生活,营肺呼吸和以五趾型附肢(pentadactyl limb)运动。

  4、爬行纲(Reptilia) 皮肤干燥,外被角质鳞、角盾或骨板。心脏有二心房、一心室或近于两心室。本纲与鸟纲、哺乳纲在胚体发育过程中出现羊膜(amnion),因而合称为羊膜动物(Amniota),其他各纲脊椎动物则合称为无羊膜动物(Anamniota)。

  5、鸟纲(Aves) 体表被羽(feather),前肢特化成翼,恒温,卵生。

  6、哺乳纲(Mammalia) 身体被毛,恒温,胎生,哺乳。

  主要特征

  脊索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门,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动 物类群。现存种类不论在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上,或是生活方式方面,都存在着极其明显的差异,但作为同属一门的动物来说,几无例外地于其个体发育的某一时期或整个生活史中,都具有如下几点主要的共同特征:

  1 、脊索(notochord)是背部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介于消化道和神经管之间。脊索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经加厚、分化、外突,最后脱离原肠而成脊索。脊索由富含液泡的脊索细胞组成,外面围有脊索细胞所分泌而形成的结缔组织性质的脊索鞘(notochordal sheath)。脊索鞘常包括内外两层,分别为纤维组织鞘(fibrous sheath)和弹性组织鞘(elastic sheath)。充满液泡的脊索细胞由于产生膨压,使整条脊索既具弹性,又有硬度,从而起到骨骼的基本作用。低等脊索动物中,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间出现脊索,发育完全时即被分节的骨质脊柱(vertebral column)所取代。组成脊索或脊柱等内骨骼(endoskeleton)的细胞,都能随同动物体发育而不断生长。而无脊椎动物则缺乏脊索或脊柱等内骨骼,通常仅身体表面被有几丁质等外骨骼(exoskeleton)。

  2、 背神经管(dorsal tubular nervecord)脊索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是一条位于脊索背方的神经管,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所形成。背神经管在高等种类中前、后分化为脑和脊髓。神经管腔(neurocoele)在脑内形成脑室(cerebral ventricle),在脊髓中成为中央管(centralcanal)。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为一条实性的腹神经索(ventral nerve cord),位于消化道的腹面。

  3、咽鳃裂(pharyngeal gill slits)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 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就是咽鳃裂。低等水栖脊索动物的鳃裂终生存在并附生着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高等脊索动物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如两栖纲的蝌蚪)具有鳃裂,随同发育成长最终完全消失。无脊椎动物的鳃不位于咽部,用作呼吸的器官有软体动物的栉鳃以及节肢动物的肢鳃、尾鳃、气管等。

  4、脊索动物的心脏及主动脉位于消化道的腹面,循环系统为闭管式。无脊椎动物的心脏及主动脉在消化道的背面,循环系统大多为开管式。

  5、极大多数脊索动物于肛门后方有肛后尾(post-anal tail)。无脊椎动物的肛孔常开口在躯干部的末端。 在上述特征中,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是区别脊索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最主要的3个基本特征。此外,脊索动物还有一些性状同样也见于高等无脊椎动物的,例如三胚层、后口、存在次级体腔、两侧对称的体制、身体和某些器官的分节现象等。这些共同点表明脊索动物是由无脊椎动物进化而来的。脊索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脊索的出现是动物演化史中的重大事件,使动物体的支持、保护 和运动的功能获得“质”的飞跃。这一先驱结构在脊椎动物达到更为完善的发展,从而成为在动物界中占统治地位的一个类群。 脊索(以及脊柱)构成支撑躯体的主梁,是体重的受力者,使内脏器官得到有力的支持和保护,运动肌肉获得坚强的支点,在运动时不致由于肌肉的收缩而使躯体缩短或变形,因而有可能向“大型化”发展。脊索的中轴支撑作用也使动物体更有效地完成定向运动,对于主动捕食及逃避敌害都更为准确、迅捷。脊椎动物头骨的形成、颌的出现以及椎管对中枢神经的保护,都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化的发展。

  生活习性

  尾索动物亚门

  柄海鞘的成体呈长椭圆形,幼体型似蝌蚪。基部以柄附生在海底或被海水淹没的物体上,另一端有2个相距不远的孔:顶端的一个是入水孔,孔内通消化管而中间有一片筛状的缘膜,其作用是滤去粗大的物体,只容许水流和微小食物进入消化道;位置略低的一个是出水孔(图14-3)。从胚胎发生和幼体变态的过程来看,两孔之间是柄海鞘的背部,对应的一侧为腹部。一般情况下,水流从入水孔进入而由出水孔排出,当受惊扰或刺激时,则可引起体壁骤然收缩,体内积贮的水分别从2个孔中似乳汁般同时喷射而出;刺激缓解后,身体又逐渐恢复原状。它们除了可以成簇密集生活外,还能附着在同种的其它个体上,同时本身又可以被别的个体所附着,呈现垒叠的聚生现象。

  头索动物亚门

  头索动物的脊索不但终生保留,且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故称头索动物。又因本亚门动物都缺乏真正的头和脑,所以又称无头类。中国厦门、青岛等地所产的文昌鱼(Branchiostomabelcheri),可作为头索动物的代表。

  白氏鳃口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

  文昌鱼的体形略似小鱼,无明显的头部,左右侧扁,半透明,可隐约见到皮下的肌节(myomere)和腹侧块状的生殖腺;身体两端尖出,故有双尖鱼(Amphioxus)之称,又因其尾形很像矛头而名海矛。一般体长约50mm,但产于美国的加州文昌鱼(Branchiostomacaliforniense)可超过100mm,是该属中已知个体最大的一种。前端的腹面为一漏斗状的口笠(oral hood),口笠内为前庭(vestibule),内壁有轮器(wheel organ),由前庭引向位于一环形缘膜(velum)中央的口。口笠和缘膜的周围分别环生触须(cirri)及缘膜触手(velar tentacle),具有保护和过滤作用,可阻挡粗砂等物随水流进入口中。整个背面沿中线有一条低矮的背鳍(dorsalfin),往后与高而绕尾的尾鳍(caudal fin)相连。此外在肛门之前还有肛前鳍(preanal fin)。无偶鳍,只在身体前部的腹面两侧各有一条由皮肤下垂形成的纵褶,称为腹褶(metapleura fold)。腹褶和肛前鳍的交界处有一腹孔(atripore),是咽鳃裂排水的总出口,故又名围鳃腔孔。

  脊椎动物亚门

  脊椎动物数量多,结构复杂,进化地位高,形态结构彼此悬殊,生活方式千差万别,不便一一介绍。

【脊索动物简介】相关文章:

姜子牙简介02-17

王维简介02-02

朔日简介01-20

蟋蟀简介07-27

金溪简介10-09

李玟简介07-06

帕斯卡的简介08-02

黄杏秀简介05-12

马术简介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