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区

时间:2023-04-29 11:54:51 全科知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淮上区

淮上区

淮上区(淮上区)

淮上区是安徽省蚌埠市下辖的一个区。位于蚌埠市区北部、淮河以北,成立于2004年3月,东与固镇县的王庄镇接壤,北与固镇县的新马桥镇毗邻,西与怀远县魏庄镇和五岔镇相连,南以淮河为界,与龙子湖区、蚌山区、禹会区隔河相望。区境东西最长距离20.61千米,南北跨度16.34千米,总面积245平方公里,总人口20万人。全区辖小蚌埠镇、吴小街镇、曹老集镇、梅桥镇等4个镇和淮滨街道办事处,2013年5月份,蚌埠市实施新一轮区划调整,淮上区又托管了沫河口镇,人口7万人,面积167平方公里。淮上区处于北京至福州、上海至西安高速公路的交汇处,新区与合肥、徐州、宿州、阜阳、淮北、淮南、南京、滁州形成了一小时经济圈,已经建成的京沪高铁,蚌埠是重要的中转站,区内还拥有曹老集铁路货运站和淮河货运码头,新区地理及交通优势极为优越。

目录 历史沿革 行政概况 基本信息 经济概况 收缩展开 历史沿革

晚清凤阳县主簿由溪河集移治今小蚌埠镇,清同治二年(1863年),凤阳府在小蚌埠正街原凤阳县主簿街署立“三县司”一所,直属凤阳府管辖,专管蚌埠一方行政治安之事。1912年民国政府将“三县司”废,该镇由凤阳县划属灵壁县,一直到1947年蚌埠脱离凤阳县设为市,小蚌埠又划属蚌埠市。1949年初设小蚌埠区,1956年改名郊区。 2003年8月,市委、市政府贯彻安徽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淮北地区发展,把蚌埠建设成为淮北乃至中原地区中心城市的决定,下发蚌发[2003]8号文《关于加快蚌埠河北新区建设发展的决定》,全面实施“完善东西、发展南北、整体推进”的城市发展思路,以规划区30平方公里的建设范围为起点,通过建设淮上区,实现跨河发展,拉开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辐射力和影响力的目的,力争把蚌埠建设成为皖北及中原地区中心城市。 2004年1月10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4]4号),调整蚌埠市部分行政区划:郊区更名为淮上区;淮上区辖原郊区的小蚌埠镇、吴小街镇;原中市区的淮滨街道;原属怀远县的`梅桥乡;原属固镇县的曹老集镇。区人民政府驻小蚌埠镇。将原郊区的李楼乡、长淮卫镇,雪华乡的曹彭、仇岗、孙郢、山南4个村划归龙子湖区管辖;将燕山乡,雪华乡的邱桥、纪郭、沈圩3个村,长青乡的陶店、金圩2个村,秦集镇的仲集村划归蚌山区管辖;将长青乡的许庄、九龙、山香、黄山、王岗、石巷6个村,秦集镇的秦集、九塘、河北、东周、姜顾、花郢、西朱、禹会、大徐、高埂、前郢、冯东、冯西、宗洼、草寺、大孔、老贯徐、三尖塘、彭巷、仁和、枣林、周蔡、杭刘、广德24个村划归禹会区管辖。 2004年,淮上区政府由涂山路迁至淮上大道。2004年底,淮上区辖1个街道、3个镇、1个乡。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行政概况

淮上区成立于2004年3月,她东接五河、西壤怀远、南毗淮河而北邻固镇,位于蚌埠市北部。辖小蚌埠镇、沫河口镇、吴小街镇、曹老集镇、梅桥镇五个乡镇和淮滨街道办事处,面积24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7万余人。

基本信息

淮上区总面积232平方千米。总人口27万人(2013年)。 区人民政府驻淮上大道。邮编:233002。代码:340311。区号:0552。拼音:Huaishang Qu。 邮编:233002 代码:340311 区号:0552 拼音:Huái Shàng Qū 英译:Huaishang District 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季风显著,气候温和湿润,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年平均气温摄氏15度,年平均无霜期为216.8天,年平均隆雨量为837.8毫米。北京至福州、上海至西安高速公路,京沪铁路、206国道、101省道、308省道穿境而过,有淮河蚌埠新港。名胜古迹有双墩新石器遗址、三汊河省级湿地公园、曹操屯兵处、霸王别姬处、古盐卡等。

经济概况

淮上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南邻淮河,西接合(肥)徐(州)高速,北连南(京)洛(阳)高速,区境内101(省道)、307(省道)和206(国道)穿境而过。区境内规划建设中的蚌埠北岸淮上码头,设有6-8个千吨级泊位,年货物吞吐量可达120万吨。这里有优越的交通运输网络,即将通行的京泸高铁半小时即可到达南京,1小时20分钟即可到达上海,2个半小时即可到达北京。便捷的区位优势将促使蚌埠——淮上发展成为东南沿海的经济技术与中西部地区的能源、原材料等优势互补和传接融合的“接力站” 。  淮上区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淮河文化的发祥地,拥有中华文字起源的源头之一——双墩文化。区辖小蚌埠镇双墩村出土的双墩遗址,距今已有7300多年,被列入2008年度中国10大考古新发现第一名。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佐证了淮河先民的灿烂文化,可与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相媲美。区境内还有叱咤三国的风云人物曹操的遗迹——曹操屯兵场、曹操点将台、三步两桥、七十二井等名胜古迹以及三汊河国家级自然湿地公园。  几年来,区委、区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建设“工业大区,商贸大区”的发展目标,抢抓机遇,奋力拼搏,扎实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主要经济指标三年翻一番、五年翻两番,城市新中心初具雏形。201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12亿元,实现财政收入2.7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8.37亿元,实际引进市外资金49.28亿元,规模企业发展到98家,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5518元,全区各项工作步入了全市先进行列。2010年被国家人口计生委授予“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区”,成为皖北首家国家级先进区;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平安县区”、“全省农村组织建设先进县区”、“全省信访工作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连续5年荣获全市招商引资先进单位;连续4年荣获全市全民创业先进单位;连续3年荣获全市综合目标考核优秀单位;连续2年荣获金融生态良好县区等荣誉称号。  工业园区经济总量不断壮大。截至2010年底,累计入驻企业124家,其中投产企业79家,规模以上企业58家,园区企业实现产值38.3亿元,同比增长50%,占工业总产值的51.1%,形成了机械制造和汽车配件、环保设备、纺织服装等三大主导产业。惠利公司、瑞丰制衣和城市药业等企业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商贸物流园区发展步伐加快。截至2010年底,累计入驻项目16个,当年完成投资7.01亿元。农资机电大市场项目进展顺利。园区市场交易活跃,全年实现交易额达30亿元,同比增长50%。带动周边就业人数达2500余人,蚌埠第三大商圈初具规模,辐射集聚能力明显增强。  农村经济持续增长。2010年,粮食作物总产达9.24万吨,同比增长1.4%,连续七年创历史新高。蔬菜、养殖、良种繁育、花卉苗木四大主导产业规模、档次不断提升。全区标准化养殖小区发展到86家。农民合作社发展到34个,全区50%以上农户加入合作组织。大力实施“农民人均收入超万元村”工程,继梅桥乡裔湾村之后,小蚌埠镇卢小庙村、梅桥乡淮丰村同时成为农民人均收入超万元村。  城乡面貌不断改善。按照“一河五个功能分区”的发展规划,扎实推进城市规划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在2009年建设的解放北路、朝阳北路、淮上大道拓宽、双墩路等道排工程及八大集、山香路等18条乡村道路的基础上,2010年投资9.78亿元开工建设18条道路及89.6万平方米廉租房和安置房。全区共建成9个农民新村,安置群众达5700多户。全区“四纵五横”交通路网骨干框架基本形成,51个行政村全面实现“村村通”。  房地产项目快速推进,金地苑小区、丽景天成商住小区一、二期、荷花园一期安置房等小区建成入住,陶然北岸、丽景天成三期等商住小区和荷花园配套廉租房、桃花园二期、荷花园二期等20万平米的安置房开工建设。城市管理进一步加强,城市面貌快速提升。  社会事业统筹发展。28项民生工程全面完成,2010年,累计投入资金4.3亿元,同比增长887%。教育、卫生、 文化、民政等工作均取得全面进步。  2011年,是淮上区城市大建设的攻坚年,也是淮上区立足新起点、抢抓新机遇、升级提速打造“跨河发展新城区、城市功能拓展区、重点产业承载区、城乡一体示范区”的跨越发展起始年。“万里扬帆风正劲,继往开来谱新篇”。淮上区“十二五”大幕已全面拉开,宏伟蓝图已绘就,淮上区委、区政府有能力、有信心把美好的前景变为现实,实现淮上新的跨越。

【淮上区】相关文章:

淮韵悠悠05-02

淮麦2104-30

耿耿余淮作文12-06

淮村兵后03-05

烛影摇红 淮,烛影摇红 淮虞集  ,烛影摇红 淮的意思,烛影摇红 淮赏析 -诗词大全03-13

地球椭球面上区域面积的算法研究04-26

淮信贺滕迈台州,淮信贺滕迈台州赵嘏,淮信贺滕迈台州的意思,淮信贺滕迈台州赏析 -诗词大全03-13

淮村兵后 诗歌鉴赏03-05

浅谈QS9000标淮04-27

情系治淮保安澜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