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胭脂鱼
胭脂鱼
胭脂鱼(胭脂鱼)
胭脂鱼,又名黄排、血排、粉排、火烧鳊、木叶盘、红鱼、紫鳊、燕雀鱼、火排、中国帆鳍吸鱼等,生长于中国长江水系、卵生动物,在水族箱环境中还没有过成功的繁育。其体型奇特,色彩鲜明,尤其幼鱼体形别致,色彩绚丽,游动文静,被人们荣称为“一帆风顺”,在东南亚享有“亚洲美人鱼”的美称。是中国特有的淡水珍稀物种。
目录 外形特征 生活习性 分布范围 繁殖情况 收缩展开 外形特征胭脂鱼体侧扁,背部在背鳍起点处特别隆起。头短,吻圆钝。口下位,呈马蹄状。唇发达,上唇与吻褶形成一深沟。下唇翻出呈肉褶,唇上密布细小乳状突起无须。下咽骨呈镰刀状,下咽齿单行,数目很多,排列呈梳妆,末端呈钩状。上颠窝明显下陷,位于顶骨外侧,下颊窝浅而不无须。腹部干直。背靖基底极长,无硬棘,鳍条50根以上,基部延长至臀鳍基部后上方;臀鳍条10-12;尾柄短,尾鳍深又形,下叶长于上叶。背鳍无硬刺,基部很长,延伸至臀鳍基部后上方。臀鳍短,尾柄细长,尾鳍叉形。鳞大呈圆形,侧线完全。 在不同生长阶段,体形变化较大。仔鱼期当体长为1.6-2.2厘米时,体形特别细长,体长为体高的4.7倍;稍长大,在幼鱼期体高增大,体长12-28厘米时,体长为体高的2.5倍;成鱼期体长为58.4-98.0厘米时,体长约为体高的3.4倍,此时期体高增长反而减慢。其体色也随个体大小而变化。仔鱼阶段体长2.7-8.2厘米,呈深褐色,体侧各有3条黑色横条纹,背鳍、臀鳍上叶灰白色,下叶下缘灰黑色。成熟个体体侧为淡红、黄褐或暗褐色,从吻端至尾基有一条胭脂红色的宽纵带,背鳍、尾鳍均呈淡红色。
生活习性胭脂鱼喜好在水体中部和底部活动,不耐低氧。其体型奇特,尤其幼鱼体形别致,游动文静,而且会随情绪变化改变体色;摄食频繁,属杂食动物,无论食物状态如何均可进食,其食物包括丰年虾、红蚯蚓和蔬菜。胭脂鱼是卵生动物,但在水族箱环境中还没有过成功的繁育。雄鱼在接近雌鱼时头部和鳍上会出现结节。 胭脂鱼生活在湖泊、河流中,幼体与成体,形态各异,生境及生物学习性不尽相同,幼鱼喜集群于水流较缓的砾石间,多活动于水体上层,亚成体则在中下层,成体喜在江河的敞水区,其行动迅速敏捷。可与波鱼(Rasbora)、鲐(Danio)和黑线飞狐和平共处,但不能与石首鱼和泥鳅混养。 成年胭脂鱼体长最长能达到1米,由于其生长缓慢,在封闭的环境中可以活到25岁。一般6龄可达性成熟,体重约10公斤左右。每年2月中旬(雨水节前后),性腺接近成熟的亲鱼均要上溯到上游,于3-5月在急流中繁殖。长江的'产卵场在金沙江、岷江、嘉陵江等地。亲鱼产卵后仍在产卵场附近逗留,直到秋后退水时期,才回归到干流深水处越冬。胭脂鱼胭脂鱼生长较快,1龄鱼体长可达200毫米左右,成熟个体一般体重可达15-20公斤,最大个体重可达30公斤。
分布范围亚口鱼科大多数属种分布于北美洲,现存约14属,近80种。本种是迄今所知的亚口鱼科分布于我国唯一的种。在长江上、中、下游皆有,但以上游数量为多;福建闽江亦产,亦属少见。
繁殖情况野生状态个体的数量正逐年趋于下降。葛洲坝截流后,长江中下游亲鱼不能上溯至上游的沱江、岷江等大支流中产卵,宜昌江段的某些产卵场的环境也遭到破坏。虽然坝下江段仍发现有繁殖群体,但因捕捞过度,自然存在的野生群体数量下降趋势仍在继续。
【胭脂鱼】相关文章:
胭脂鱼是怎样的?胭脂鱼的体型特征01-16
胭脂鱼怎么养?胭脂鱼的生存环境01-18
长江胭脂鱼实用致富养殖技术(1)07-03
镉胁迫诱导胭脂鱼血细胞凋亡的研究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