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介绍

时间:2024-08-23 23:50:15 赛赛 全科知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河南博物院介绍

  河南博物院(Henan Museum),位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农业路8号,民国十六年(1927年)7月,确定开封法院西街前法政学校校舍为馆址,是为河南博物院发轫之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河南博物院介绍,欢迎阅读。

  河南博物院(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创建于1927年,是中国建立较早的博物馆之一,当时馆址位于开封,1961年迁至郑州,1998年新馆建成开放。展馆面积1万余平方米,馆藏文物14万件。院区整体布局结构严谨,取九鼎定中原之寓意,中央为主展馆,建筑形式气势雄浑,充分体现出源远流长的中原文化特色。作为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之一,是了解河南、感知河南的文化殿堂。

  目录简介展馆布局院徽展品陈列收缩展开简介

  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就藏品而言,除故宫博物院(北京、台北)外,河南博物院当属第二,前身为河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多来自于二十世纪初安阳、淅川、洛阳、商丘、开封、三门峡、辉县、新郑、安阳等地的考古发掘,数量达13万多件,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玉器最具特色。其中国家一级文物与国家二级文物5000余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极高,一部分藏品被誉为国之重器,亦被央视《国宝档案》栏目多次报道。 从上古时候起,地处黄河流域的河南省就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中国八大古都,河南境内有四个,郑州,洛阳,开封,安阳,累计为中华2000年都城所在繁华之地。虽然黄河泛滥和战争摧毁了人们一次次建立在这里的都城,但他们所创造的无数物品却存留了下来,所以河南的文物数量质量之高就不足为奇了。 河南省博物院是中国近代较早创立的博物馆,自民国十六年在冯玉祥的主导下建立,距今已有八十多年历史,抗日战争期间,河南博物院的部分珍贵文物几经辗转最终被珍藏在台湾的国立历史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馆址几经变更,旧址位于开封市龙亭区三胜街31号,新馆于1998年5月1日落成开放,馆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占地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整个院区绿草成茵,环境幽雅,馆中有园,园中有馆,展厅内部陈列精致,文物荟萃。 河南博物院有着一流完善的观众服务、安全保卫、文物保护和计算机管理体系。

  展馆布局

  河南博物院主展馆位于院区中央,其主体建筑由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遗址——河南登封的元代古观星台为原型,经艺术夸张演绎成戴冠的金字塔造型,其底部为长63米的正方形,高45.5米,内部设计五层,其中地下一层。冠部为方斗形,上扬下覆,取上承“甘露”、下纳“地气”之意,寓意中原为华夏之源,融汇四方。外部墙面为土黄褐色,取中原“黄土”“黄河” 孕育了华夏文明之意,主馆正面从上至下有浅蓝色的透明窗与自上而下的透明采光带,具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气势。主馆后为文物库房。整个建筑群设计以雄浑博大的“中原之气”为核心,线条简洁遒劲,造型新颖别致,风格独特,气势恢宏,堪称一座凝聚着中原文化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不可多得的标志性建筑。 河南博物院是一个功能齐全的现代博物馆,它包括广场、序幕大厅、基本陈列馆、专题陈列馆、临时陈列馆、文物库房、学术报告厅、电教楼、观众参与和娱乐厅、观众餐饮茶座、观众休息厅、贵宾接待、河南博物馆室、纪念品商场、广播室、计算机中心、文物保护中心,图书资料馆和培训服务楼等部分。建筑群外部还设计有40%左右的园林绿地,形成“馆中园、园中馆”的优美格局。

  院徽

  河南博物院的院徽的涵义如下:标志模仿河南博物院主题馆的建筑外形,上部为仰斗以承“甘露”,下部为覆斗以纳“地气”。色彩方面,运用了沉稳、内敛、厚重的暗红色和代表辉煌历史和灿烂文明的的金色。 上面的三角形与下面的三角形重叠区域的圆形“○”寓意中国古语的“天圆地方”。象征中国5000年的历史沉淀。上下相交的三角形象征博物院的合作、交流、沟通和融合的精神。 同时,该造型似一个“沙漏”,而沙漏在古代是一种计时工具,沙落下,时间流逝,历史是流逝时间的积累,博物院正是展现历史的场所,标志简练醒目、刚柔并济、稳重大方。

  展品陈列

  展览分布在主展馆一、二层八个展室内,据有关数据显示,该陈列总面积3200平方米。展览由序厅、“文明曙光”、“三代辉煌”、“兼容并蓄”、“盛世荣华”、“余光明媚”及观众参与部分组成,汇集河南出土的精美文物约2000件,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展示发生在河南的最突出的古代文化科技成就。主展馆三层西侧展厅,有六个专题性文物展览,分别是《河南古代玉器馆》《楚国青铜艺术馆》《明清工艺珍品馆》《天地经纬——地动仪与观星台》《河南古代石刻艺术馆》《国之重宝馆》。展览选择河南历代古玉、河南淅川楚国墓地的青铜器、馆藏石刻等文物精品,分门别类向观众开放。而《天地经纬》展览则是从古代天文学、古代科技史的角度,向观众进行科普教育,有多种可供参与的模型与仪器。中原远古文明辉煌成就的震撼会使观众在精神上得到升华。

  基本陈列

  《河南古代文化之光》是博物院最重要的大型基本陈列,展示上至史前时代,下至明清的河南历史文物。

  1.文明曙光(原始社会时期)

  2.三代辉煌(夏商周时期)

  3. 兼容并蓄(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4.盛世荣华(隋唐时期)

  5. 余光明媚(宋金元时期)

  专题陈列

  “中原百年风云”、“河南古代石刻艺术”、“楚国青铜艺术”、“河南古代玉器”、“明清工艺珍品”

  临时展览

  主要用来陈列各种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展览,新馆开放以来,先后与国内外各个机构单位合作交流,有“金色王朝--故宫御用金银器特展”、“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巨匠原作展 ”、“国家宝藏”、“三千大千世界:台北历史博物馆藏张大千书画展”、“华夏文明之源”等众多展览。

  文物保护

  预防性保护

  河南博物院重视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不断投入重点资金提高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水平,根据部门职能划分由相关部门实施的主要项目有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库房和展厅中央空调系统的升级改造、恒湿库房、微环境控制展柜、柜架囊匣配置等项目。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开展的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主要以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和对重点文物展柜微环境湿度调控为主。

  2011年,完成河南博物院文物保存环境无线监测系统项目,在院区、展厅、库房和展柜分别设立监测站点,对文物保存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空气污染物、空气浮尘、光照辐射、二氧化硫浓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因素)进行实时监测,对监测系统和监测设备做好日常维护运行工作。

  纸质文物保护

  河南省文物局纸质文物保护与培训重点科研基地,是河南省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科学研究与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的专门机构。

  基地于2014年9月正式成立,设立于河南博物院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基地的主要职责是:承担河南省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在河南省推广研究成果;承担河南省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专业培训工作;帮扶河南省内外文博单位重要项目的修复方案设计及编制工作;对民办博物馆等民间机构及个人收藏者提供技术咨询工作;并承接书画、碑帖拓片及其它纸质文物的修复业务。基地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注重人才培养,深化科学研究,促进成果转化,以提升河南省纸质文物保护科技水平为己任,为推动河南省文物保护事业科学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金属文物保护

  河南省文物局金属文物保护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博物院)简称金属基地,隶属于河南博物院文物保护技术中心,建立于2010年。由中心主任兼任基地主任,设专职副主任1人。中心设计职能为,承担河南博物院金属文物、无机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研究金属文物保护修复的新技术、新材料,融合科学理念、传统技艺和审美需求,最大程度确保修复和保护过程的合理性。在河南省内乃至中国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推广、实施等相关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金属基地包括金相显微镜实验室、无机文物保护修复室。

  传统修复

  传统技术研究室,是文保中心下属从事各类文物修复的专业科室。传统文物修复技艺传自北京,也就是从清宫廷造办处的“歪嘴于”一支。

  1952年,河南省博物馆正式成立文物修复室,师从“歪嘴于”传人王德山的王长青先生来到河南省博物馆,专司各类文物的修复及复仿制工作。

  1979年,王琛工作后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这门传统的文物修复技艺。

  2011年,文物修复室归属文保中心,即现传统技术研究室。工作包括:修复青铜器、金银器、铁器、锡器、陶器、釉陶、三彩、骨器、玉石器、画像砖、玻璃器等,各类文物的复仿制及金银错与不同材质的镶嵌技术,文物修复保护方案编制。

  2013年,河南博物院安排两名硕士研究生跟随王琛专门学习传统的文物修复技艺,使这一技艺在河南博物院得以延续和传承。

  自修复室成立之初已有近70年,通过三代文物修复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共计修复各类馆藏及外单位文物近5000余件。其中代表作有云纹铜禁(春秋)、“妇好”鸮尊(商)、“妇好”夔足方鼎(商)、“王子午”鼎(春秋)、龙耳方壶(春秋)、莲鹤方壶(春秋)、嵌宝石金蝴蝶(明)、嵌绿松石云纹方豆(战国)、镶红铜龙纹扁壶(战国)、三彩童稚木偶戏图枕(宋)等。先后为台湾自然博物馆、国家钱币博物馆、国家大剧院、中国科学技术馆等单位复仿制各类文物300余件。

【河南博物院介绍】相关文章:

游河南省博物院作文04-28

游河南博物院作文300字04-28

华侨博物院介绍05-25

介绍我的家乡河南作文(精选28篇)10-18

河南机电高等专业学院专业介绍04-27

博物院作文12-04

河南龙门石窟导游词介绍01-31

介绍河南关林的导游词范文02-06

介绍河南省景点导游词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