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简介

时间:2024-02-24 15:38:44 炜玲 全科知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巴赫简介

  在深入探索一个杰出人物的生活、成就和影响时,一个引人入胜的导语能够激发读者对该人物的好奇心,并为他们提供一个初步的了解。这样的导语通常应该简洁地概括人物的生平、突出成就以及他们为何重要。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巴赫简介,欢迎阅读与收藏。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Bach,1685—1750)被称之为“西方音乐之父”。另外还有两位“巴赫”都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儿子,也都是著名音乐家。

  目录“音乐之父”巴赫家族后世影响音乐的意义收缩展开“音乐之父”

  巴赫(巴哈)(1685—1750),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以创作《勃兰登堡协奏曲》、《b小调弥撒曲》、《平均律钢琴曲集》、《哥德堡变奏曲》以及大量的教堂音乐和器乐曲而著称。他把前人发展起来的主要风格、形式和传统概括地加以研究并汇集在一起,使之更加丰富多彩。他的先辈世代均为乐师,他的4个儿子均为作曲家,使得巴赫家族在德国音乐史上颇具传奇色彩。

  巴赫家族

  巴赫家族是一个人丁兴旺的音乐家族,这个家族从十六世纪中叶就开始出现音乐家,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末,三百多年中共出现了五十二位音乐家。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祖父就是一位音乐家,他的父亲也是一位音乐家,他自幼生活在良好的音乐环境中。他的哥哥(约翰 克里斯多夫 巴赫)也是一名出色的管风琴手。他师从当时德国的音乐大师帕赫贝尔,并教巴赫(J.S.巴赫)学习音乐(算起来,帕赫贝尔是巴赫的师祖)。

  爱情生活

  巴赫二十二岁时与其表妹玛利亚·芭芭拉结婚,共生下了七个孩子;玛利亚去世后,巴赫同女歌唱家安娜·玛格达蕾娜结婚,又生下十三个孩子。巴赫的子女共有十人长大成人,其中有不少继承父业,成为很有影响的音乐家。他的次子卡尔·菲力普·巴赫(C. P. E. Bach)长期居住于汉堡,被称为“汉堡巴赫”或“柏林巴赫”;第十一个儿子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J. C. Bach)长期居住于伦敦,被称为“伦敦巴赫”,他们在音乐史上都很有地位,对海顿、贝多芬等都有直接的影响。 巴赫为第二任妻子安娜·玛格达蕾娜创作了两套音乐手稿,称为《安娜·玛格达蕾娜·巴赫的笔记簿》(Notebook for Anna Magdalena Bach),分别编定于1722年和1725年。其中后者规模更大也更为著名,内容包括巴赫、巴赫的家人以及当时其他一些音乐家所作的大量小步舞曲、序曲、进行曲、咏叹调等等。

  生平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国著名的作曲家、管风琴及羽管键琴家,虽然终身未出国门,但却是将西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浑然融为一体的开山大师。他的长兄师从于意大利老师,这让巴赫充分接触了意大利与南德的键盘音乐风格:而在他的音乐创作中,他还研究了法国的古钢琴音乐,意大利的弦乐音乐。可以说巴赫萃集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曲尽其妙,珠联璧合,天衣无缝,对后来将近三百年整个德国音乐文化乃至世界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巴赫生于在德国图林根的一个美丽的小镇——爱森纳赫。巴赫九岁丧母,十岁成了孤儿。由于嗓音美妙,经济拮据的他在少年时期靠奖学金进了在吕讷堡的圣·米歇尔学校。1702年他从圣·米歇尔学校毕业,翌年在一家室内乐队当一名小提琴手。在随后的二十年中,他干过许多行当。巴赫在一生中主要是以一位卓越的风琴家而闻名,虽然他还是一位作曲家、教师以及乐队指挥。1723年巴赫三十八岁时开始在莱比锡的圣·托马斯教堂任歌咏班领唱,他在余生的二十七年中一直担任此角。 巴赫于1685年3月21日出生在今日德国中部杜林根森林地带的爱森纳赫。虽然这是一个小城镇,可它的市民却酷爱音乐。据说该市古代的城门上竟刻着“音乐常在我们的市镇中照耀”的字样。并且中世纪的吟歌者经常手执竖琴,在这里吟唱诗歌并举行歌唱比赛。瓦格纳曾据此写了著名歌剧《唐~豪塞》。而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也在此将《圣经》译成德语。巴赫家族是地地道道的音乐世家,他的家庭早在他来世前许多年就已经在音乐界赫赫有名了。他父亲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手,祖父的兄弟中有两位是具有天赋的作曲家,叔伯兄弟姐妹中有几位是颇受尊敬的音乐家。 对于具有极高音乐天赋的小巴赫来说,在这样的家庭成长原是十分幸运的,然而命运之神却偏要找些麻烦:他9岁丧母,10岁丧父,只得靠大哥继续抚养。 尽管家里存放着大量音乐资料,可专横的兄长就是不允许他翻阅学习,无论他怎样苦苦恳求也无济于事。巴赫只得趁哥哥离家外出与深夜熟睡之际,在月光下偷偷地把心爱的曲谱一笔一划地抄下来,历时长达半年之久,因而大大 损坏了他的视力。他的晚年在双目失明中痛苦地度过,直至去世。 巴赫15岁时,终于只身离家,走上了独立生活的道路。他靠美妙的歌喉与出色的古钢琴、小提琴、管风琴的演奏技艺,被吕奈堡圣·米歇尔教堂附设的唱诗班录取,同时进入神学校学习。这里的图书馆藏有丰富的古典音乐作品,巴赫一头钻进去,像块巨大的海绵,全力汲取、融合着欧洲各种流派的艺术成就,开阔了自己的音乐视野。为了练琴,他常常彻夜不眠,通宵达旦。每逢假日,他都要步行数十里去汉堡聆听名家的演奏

  个人作品

  巴赫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包括有将近300首的大合唱曲;组成《平均律钢琴曲集》的一套48首赋格曲和前奏曲;至少还有140首其它前奏曲;100多首其它大键琴乐曲;23首小协奏曲;4首序曲;33首奏鸣曲;5首弥撒曲;3首圣乐曲及许多其它乐曲。总计起来,巴赫谱写出800多首严肃乐曲。 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壮、广阔、内在,充满了18世纪上半叶德国现实生活的气息。他谱写了许多充满戏剧性因素的大型声乐作品,其中《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是最有影响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巴赫作为一个虔诚的新教教徒,通过宗教音乐形式(受难曲、弥撒、经文歌、康塔塔等),抒发了对人类灾难、痛苦的怜悯、同情以及对和平与幸福未来的渴望。与前人的作品相比,巴赫这种充满宗教内容及复调音乐思维的作品更为广阔地揭示了人的内心世界,但同时,他的音乐从来没有脱离德国的音乐传统。《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巴赫在“纯音乐”领域留下的重要遗产之一。作为一部具有德意志精神的作品,《平均律钢琴曲集》体现出了那种严谨的德国式思维。另外,巴赫的《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和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等乐队作品,也都表达了作曲家对和平和美好生活的祈求与渴望。这些作品在德意志民族人民的内心深处激起了强烈的共鸣。 巴赫一生的主要功绩:第一,把音乐从宗教附属品的位置上解放了出来。音乐不总是歌颂上帝,也歌唱平凡的生命。 第二,他把复调音乐发展成主调音乐,大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第三,他确立了键盘乐器十二平均律原则。 第四,除了声乐作品外,巴赫奠定了现代西洋音乐几乎所有作品样式的体例基础。因此巴赫被后世尊称为“西方音乐之父”。

  后世影响

  重燃兴趣

  在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去世后的半个世纪里,他的音乐大体上无人问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那个时代的最伟大的音乐家──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极为欣赏巴赫的天赋)。新的音乐风格在发展,巴赫的“旧式”乐曲一时声消音灭。但是1800年以后,人们对巴赫乐曲重新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从那时起,他的声誉和名望与日俱增。在现今这个非宗教的时代里,巴赫远比他在世期间的名望更高。一位两百年前在风格和主题方面都被认为是旧式的作曲家,今天却受到了广泛的颂扬。

  西方音乐之父

  巴赫是所有著名作曲家中水平最高的艺术家之一。他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有音乐圣经之誉。他谙熟他的时代的所有音乐形式,并对其中任何一种都能运用自如,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例如他对旋律组合法(同时演奏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曲调的方法)在艺术上的精通程度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此外,他的管弦乐作品逻辑性强,变幻多样,主题贴切感人,旋律丰富多姿,因此他愈加倍受赞颂。

  地位

  巴赫的音乐,可以说是构成欧洲音乐殿堂的一根重要支柱。对于整个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来说,巴赫的音乐成就,可以说是架在这座殿堂上的圆顶;对于其后的欧洲音乐发展来说,虽然直到19世纪巴赫才具有真正的影响力,但是这种影响力一旦产生,便对欧洲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只有当巴赫在新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具有新的文化意义时,他的音乐作品才对现代音乐具有“启示录”的意义。而对于后人来说,没有研究过巴赫,就不可能理解欧洲音乐;未能深入研究过巴赫的作品,就难以成为一个严谨的、精通其专业的音乐家;若不能透过巴赫音乐纯朴的形式、精练的技巧乃至宗教音乐形式上的“外壳”,体验到巴赫音乐中蕴藏着的很深的思想情感,也就难以透彻地认识巴赫音乐的本质。

  生活时代特点

  在巴赫生活的时代,德国处于政治分裂、经济落后的状况,文化艺术暗淡无光。外国的、例如法兰西、意大利、英吉利的文化,在德国占绝对优势,自己的民族文化受到轻视。恩格斯曾形容到,“从那个时候起,棍棒和鞭子就在国内占了统治地位;和整个德意志一样,德意志农民降低到极卑微的地位。”在这样情况下,教堂自然成了人们寄托精神情感的地方。 在德国的图林根州“巴赫们”曾成为音乐家的代名词,这是因为巴赫一族,可以上溯到好几代人,其职业都是一种组成行会的音乐职业,世家相传,他们属于音乐艺人这样一种特殊社会阶层。在领主的宫廷中,巴赫的社会地位是仆役性质的,与厨子列在同一个名册上。他不具有自由音乐家的社会地位,其创作的作品并不能直接成为其经济收入的来源,而是归于领主所有。即使成为托马斯的宫廷乐长,他也很难维持在莱比锡的生活,死后也无遗产,不似贝多芬死后还留有股票。他的作品除了在教堂中,在当时演出也很少,死后长期默默无闻。 他的作品有不少是为统治者写并对其歌功颂德的,但是他不满足于自己屈辱的地位和现状,所以不断地转换他的恩主,寻求能更好发挥自己艺术才能的栖身之处。他甚至说过自己是不得不生活在被人厌恶忌妒的环境中,并且也曾和宫廷、教会中的恩主发生冲突,所以他也有傲慢、倔强的一面。 巴赫1703年曾在阿恩施塔特的教会担任风琴师,同时也为宫廷作曲。从那时起,他写了许多著名的作品。1704年创作的d小调托卡塔,其中具有某种威力,像在用非常有力的语言在说话。在中间转调处,他杰出地运用了许多减七和弦,似狂风一般有力。过去一度有人认为这是其晚期的作品。只是因为他带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妇女到教堂唱歌,被城市议会列为罪状后,就自动辞职了。 1708年他曾在魏玛宫廷任风琴手。这时,虽然他的身份也很低,但是作为一个风琴师,他的地位和名声却逐渐提高。在德累斯顿,巴赫应邀与法国演奏家作即兴演奏的比较竞争,虽然那位法国人跑了,而他却成为德国音乐家和外国人竞争获得第一次胜利的好榜样。 1717年,巴赫生平第一次担任奎登宫廷乐长。由于奎登公爵非常爱好音乐,他甚至在国家支出中抽了三十分之一作为经费组成18个人的乐队。巴赫在奎登宫廷服务了六年,他的重要器乐创作都是这个时期完成的。他献给勃兰登堡侯爵的《勃兰登堡协奏曲》,富于生活气息,也具有骄傲、华丽的贵族性格。此外,他还写了《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为独奏小提琴用的三首奏鸣曲、三首“帕蒂塔”(Partita)等。另外在1721年,巴赫写了C大调、d小调的管弦乐组曲、法国组曲;1722年写了《平均律钢琴曲》上集,1723年写了两部和三部创意曲等等。这一时期的创作,被认为具有广阔和大胆的思想和技术手法。 巴赫在1723年到了莱比锡这个繁荣的商业城市,在当时也是自由的都市,在法制上可以不受理那里的萨克森公爵的统辖。在那里他演奏了一首自创的教会康塔塔,使该市的议员们听了非常饮佩,因而获得了圣·汤姆士教会的乐长工作。此外,他还作其他三个教会的音乐指导。这期间,他为教堂写了许多很好的音乐作品,如有名的《约翰受难曲》、《马太受难曲》等。此外,为了谋得宫廷作曲家的职位,他曾写了一部伟大的作品《b小调弥撒》。这部作品与《约翰受难曲》、《马太受难曲》一样,虽然是宗教作品,但是其音乐精神的如此广阔,就像是在面向全人类说话,已经远远超过了宗教的局限。

  因受难乐成名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巴赫的成名有赖于他的受难乐。受难乐所表现的耶稣的悲剧性经历,不仅具有某种史诗性,同时也是现实生活情感的表现。这种宗教音乐,所表现的悲哀、沉重、压抑的感情,应当说是只有当时的德国人才是具有感情。这种感情,从我们能够听到的,也只有德国人写的最深。当然,由于巴赫本人是新教徒,而宗教显然是他的精神寄托之处,所以这种情感的表现,就很难与某种宗教感情分开来。只是巴赫在受难乐中创造的宗教气氛,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而是能够体验到当时某种社会情感和心态的宗教气氛。甚至巴赫本人也已经在其中充当了一个感情力量充沛的角色,通过他自己的音乐表达,时而抒情的刻画耶稣悲剧性经历中的细节,时而展开史诗般的广阔和宏大。以至于当时莱比锡的听众抱怨教堂竟然上演了像歌剧一样的作品。 巴赫在《马太受难曲》中,用两组合唱,两组管弦乐,戏剧性地对立起来,而让圣咏的主题在它们之上自由飘荡。这部作品也具有很强的抒情性,作品的结束合唱非常有力量,使用两个合唱队、八个声部,描写耶稣下葬时人们的感情。宽厚的低声部,恰似广阔的河床,旋律在上面奔流。保持着复调音乐的感觉,而庞大的合唱自由宽广地歌唱着,充满着力量: 甚至在他的器乐作品,例如《半音阶幻想曲和赋格》、《d小调托卡塔赋格》,也能感受到一种冲破束缚、有冲击力的情感表现。其中如《d小调托卡塔赋格》曲调的自由豪放,旋律线的幅度大,音域宽,似朗诵性调的起伏,动荡不安,充满激奋情感。而《半音阶幻想曲赋格》更倾向于内心,不求表面的壮丽,而是富于内心的刻画,有较强烈的表现。 由于德国宗教是德国音乐的土壤,历史上德国宗教管风琴音乐也很发展,所以在巴赫的创作中,仍然保持着复调音乐的典型性,并且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但是,这种复调音乐思维方式,恰恰是在主调和声音乐发展到相当水准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复调音乐思维方式,它并不同于过去带有教会调式痕迹的复调音乐。仔细分析,其中有清晰的和声结构与功能。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可能正是巴赫在复调音乐领域集大成的做法,终将其发展到完美的地步。

  旋律特征

  从音乐的旋律特征上讲,由于他的音乐是多声部,因此模仿手法是重要的,结果因造成音乐连绵不断的交织、发展,但却欠缺后来古典派的方整、段落分明和结构上清晰。而这却正是巴赫的特性,显然,我们是不能用乐句、乐段去分析巴赫的。此外,从和声的发展来看,大、小调功能体系和声是巴赫最后确定、成型的。即使到了18世纪中叶为止,在当时和声所能达到的基础上,其成果是要归功于巴赫,他甚至被贝多芬称之为“和声的创造者”。 直到1832年,门德尔松在柏林首次上演沉睡将近一百年的《马太受难曲》之后,巴赫的艺术价值才被人更多地了解。瓦格纳曾说,巴赫是德国人民在完全黯淡的悲惨世纪中内在精神生活的记载。从德国的历史上看,新教圣咏(Chorale)在德国民歌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而巴赫音乐就是通过新教圣咏将他的作品与德国民族文化结合在一起的。值得一提的是,巴赫曾写过不少世俗康塔塔。在他的《农民康塔塔》中,作品全部采用了民间舞曲及流行的民歌。这是了解巴赫不可缺少的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巴赫的音乐中,跳动着的正是德国人民的脉搏,这也正是巴赫音乐的灵魂所在。 J.S.巴赫是一个虔诚的宗教徒,他的音乐大多为表达对主的崇拜,表现主所创造的世界的和谐,表达的不是情感而是信仰。J.S.巴赫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上帝之创造、之恩赐,都在上帝的光辉沐浴之下,音乐所要歌颂的是这种上帝创造的和谐,和谐之中对那种上帝之光的仰望。在J.S.巴赫看来,音乐是他通向天国,与上帝对话的云梯。音乐本身就是天堂的奇迹。音乐方式,是通过隐蔽的理性的方式使人感觉上帝的存在。 J.S.巴赫音乐中除那些直接为宗教仪式而创造的管风琴曲、弥撒曲、受难曲、经文歌外,器乐曲往往通过节奏的对比与变化,来表现复杂的均衡关系。通过这种均衡关系而作复调处理,对位、变化,达到一种极丰富的循环。他的音乐,简单的也就是最复杂的,师最基本的点、线、面的复杂变化,接近于数学与逻辑。所以研究巴赫的权威,著名管风琴家施魏策尔认为,巴赫的音乐是一种像宇宙本身一样不可思议的本体现象。

  从业经历

  一般而言,巴赫的生平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魏玛时期:1708年,巴赫前往穆尔豪森担任圣布拉修斯教堂的风琴师,次年娶玛丽亚·巴巴拉为妻,后返回魏玛,出任安斯达公爵宫廷乐队的风琴师兼小提琴师,在这里供职达十年之久。他从魏玛时期开始就被推崇为大师。 第二阶段,柯登时期:1717年,巴赫前往柯登,出任雷奥博亲王的乐长并获得亲王的宠信,他的许多名作在这个时期写成,如《勃兰登堡协奏曲》、《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册等。1720年在卡尔斯巴德旅行期间,爱妻不幸去世。 第三阶段,莱比锡时期:1723年,巴赫获得莱比锡市立托马斯学校乐监和托马斯教堂等四个教堂的工作,此后27年一直在莱比锡工作,直到逝世,这期间创作了清唱剧、神剧、受难曲及众多的管风琴曲,同时还为每星期的礼拜提供新的宗教曲目,著名的《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和《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二册在此时写成。

  代表作品

  声乐和器乐体裁无不涉猎。

  (1) 声乐作品以宗教音乐为主,大多是路德派新教的宗教音乐。创作的近300部教堂康塔塔现存195部,5部受难曲中完整保存了两部:《马太受难曲》和《约翰受难曲》。

  (2)器乐作品方面,作有大量各种体裁的管风琴曲,包括众赞歌幻想曲、前奏曲、变奏曲、赋格曲、托卡塔、帕萨卡利亚等。他还把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改编成管风琴协奏曲和古钢琴协奏曲。巴赫著名的器乐作品为两卷《平均律钢琴曲集》(The Well-Tempered Clavier)、《法国组曲》(6首)、《英国组曲》(6首)、《帕蒂塔》(6首)、《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帕蒂塔》、《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独奏长笛奏鸣曲》以及重要的乐队作品: 4部《乐队组曲》和6部《勃兰登堡协奏曲》等。他最后的作品《戈德堡变奏曲》、《音乐的奉献》和《赋格的艺术》是300年来复调技术的总结性作品。

  艺术成就

  (1) 把复调音乐的技巧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音乐的奉献》和《赋格的艺术》总结了中世纪以来的复调音乐写作技术。 (2) 高度的复调思维与新颖生动的主调手法并用,使巴赫成为音乐史上一个继往开来的关键人物。 (3) 他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者,并为钢琴演奏中大拇指的解放作出重要的贡献。 (4) 使巴罗克时期的器乐发展到巅峰,如古钢琴作品《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帕蒂塔》,小提琴作品《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帕蒂塔》,乐队作品《勃兰登堡协奏曲》以及宗教大合唱中的器乐演奏等。

  音乐的意义

  巴赫是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他的音乐表达的更多的是对上帝的信仰,表现的是世界和谐存在的意义。巴赫认为,世界万物都是上帝恩赐的,音乐也是上帝赐予的圣物,因此音乐是与上帝对话,通往天堂的云梯,所以音乐的全部意义在于对上帝的赞美、感恩,通过这种隐蔽的理性方式来感觉上帝的存在。

  个人简历

  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 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1714~1788),德国作曲家,羽管键琴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次子,也是J.S.巴赫的儿子里最有名的。1714年3月8日生于魏玛,1788年12月14日卒于汉堡。4岁起学管风琴,稍长,奉父命学法律,仍坚持学习音乐,24岁时即名噪柏林。1740年长笛家腓特烈大帝即位后,第1次长笛独奏音乐会即请他伴奏,并留任宫廷乐师达28年之久。有大量创作,并著有《论键盘乐器演奏艺术的真谛》一书,为当时的权威著作,今日仍为研究18世纪键盘乐器演奏方法之重要依据。1768年其教父G.P.泰勒曼去世,继任乏人。大帝命其赴汉堡,一身兼5个教堂乐长,直至逝世。身后两地均争认他为本城人,柏林人称他柏林巴赫,汉堡人称他汉堡巴赫,声誉之隆,由此可见。他是近代奏鸣曲式创始人,创作了符腾堡与普鲁士奏鸣曲集。他的交响曲曾得到W.A.莫扎特与J.海顿的赞赏。莫扎特曾亲自指挥他的清唱剧《耶稣复活与升天》。他一生所处的时代,正处于变革之中,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既有巴罗克音乐末期与古典主义音乐初期的混合风格,而又有刻意模仿海顿、曲意迎合大帝所喜欢的华丽堂皇的风格。他的晚期作品大胆引进了大量半音阶模进乐句,开拓了浪漫派风格的先河。

  个人学历

  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学于莱比锡圣托马斯学校,并在莱比锡大学和奥得河畔法兰克福大学攻读法律。音乐由其父教授,1740年起在柏林和波茨坦任腓特烈大帝的羽管键琴师。由于职责仅限于演奏键盘乐曲,对此感到厌倦,因而于1767年迁居汉堡,任五所主要教堂的乐正(因而他常被人称作“汉堡巴赫”或“柏林巴赫”)。

  他的个性

  他不满足于父亲作品中常用的复调写作方式,对纯对位表示蔑视。他的作品在18世纪中叶具有典型意义。其精华在于趣味高雅和精致洗练,对键盘乐器的表现性能尤其有深刻的理解。他具有惊人的即兴演奏技巧。作为演奏家,以技巧准确、音色优美和感情深刻而著称。作有大量声乐曲和器乐曲,包括清唱剧两部:《以色列人在荒野》;键盘协奏曲五十部和键盘奏鸣曲数集。所作奏鸣曲显示出对比调性的主题处理渐趋成熟,古典奏鸣曲式即由此发展而来。在伤感性行板乐章和偶尔采用的器乐宣叙调中可以看到歌剧的影响。论文《键盘乐器的正确演奏法》对于当时键盘乐器的演奏风格,特别是装饰音的处理,是有价值的指南。 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的交响曲、协奏曲、键盘乐奏鸣曲等作品,对古典奏鸣曲曲式的发展、完善有重大影响,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先驱。

  影响简介

  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Johann chrisiian Bach,1735.9.5—1782.1.1) 生于德国莱比锡,卒于英国伦敦。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最小的儿子(排行第十一),为其第二位夫人Anna Magdalena Wilcke所生。

  影响

  因长期居住在伦敦,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常被称为“英国巴赫”或“伦敦巴赫”,他与Carl Friedrich Abel合组“阿贝尔与巴赫音乐会”,对莫扎特音乐风格的形成亦影响极深。

  电影作品

  片名 角色 备注 《中国检察官》 李刚 反一号 《古刹迷洞》 胡彪 反一号 《桃花劫》 龙七 反一号 《毒王》 麻老三 反一号 《我的119》 张海潮 男二号 《我的家》 爸爸王明 主演 《海之魂》 刘冰 主演

  电视剧作品

  剧名 角色 导演 合作演员 掩不住的阳光 熊才可 陈健,张斌 吴其江 情仇姐妹 梁队长 孙波,赵箭 陶飞霏,靳东,王鹏凯,章贺,林伊婷 我是真的 草上飞 楼 建 郭晓冬, 郭晓峰, 郭柯宇 狐仙 易轩 叶昭仪 秋瓷炫,迟帅,樊少皇,徐锦江,郑凯 解放 白肇学 唐国强,郭大群 唐国强,刘劲,郭连文 大国手 成总管 萧峰,保尔夫 程皓枫,章贺 绣娘兰馨 那 二 赖水清 金鳌勋 秦岚, 李宗翰, 吕颂贤, 潘仪君 卧底 疤疤拉 章 明 - 湘西喋血记 韩川林 刘逢声 郑凯,钟思华,罗心悦 敌营十八年 刀疤脸 刘逢声 杜淳,王鹏凯,阿斯茹,戴娇倩 子夜枪声 张大奎 王 振 -

  托马斯·巴赫,德国人,1953年12月29日生于德国维尔茨堡,是前德国击剑运动员,曾在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上获得男子花剑团体冠军以及多次世锦赛冠军。1981年,巴赫被选为当时新成立的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成员,1982年,进入联邦德国奥委会。1996年,他竞选国际奥委会执委成功,2000年,担任国际奥委会副主席,长期负责奥委会法律事务。2004年8月退出副主席位置,2006年2月,在都灵冬奥会期间再度当选国际奥委会副主席。2013年9月10日当选第九任国际奥委会主席,任期八年(2013-2021年),历史上首位当选国际奥委会主席的奥运冠军,以及第八位来自欧洲的主席。托马斯·巴赫

  目录简介履历中国轶事简介

  姓名:托马斯·巴赫(Thomas Bach) 国籍:德国 出生年月:1953年12月29日 教育背景:德国维尔茨堡大学法律和政治学专业毕业(1973年至1979年) 德国联邦宪法法院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语言:德语、英语、法语。 进入国际奥委会时间:1991年 从事过的体育项目:击剑、网球、足球。 国际奥委会任职情况:国际奥委会执委(1996-2000)、副主席(2000-)、体育与法律委员会主席(2002-)、IOC2000继续改革委员会成员(2002-)、TV和因特网转播权(2002-)。 现任职务: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第九任) 其他信息:德国一家法律事务所的律师和合伙人、德国几家公司的董事会成员。

  履历

  运动员时期

  托马斯·巴赫青少年时期从事击剑运动,曾经夺得过蒙特利尔奥运会男子花剑团体金牌以及多次世锦赛冠军。

  入职奥委会

  1981年,巴赫被选为当时新成立的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成员,1982年,进入联邦德国奥委会。1996年,他竞选国际奥委会执委成功,2000年,担任国际奥委会副主席,2004年8月退出副主席位置,2006年2月,在都灵冬奥会期间再度当选国际奥委会副主席。

  国际奥委会主席

  2013年5月9日,他确认将角逐雅克·罗格离职后的国际奥委会主席一职。此次共有六人角逐主席职位,成为奥林匹克历史上竞选主席人数最多的一次,另外五人分别为新加坡的黄思绵、中华台北的吴经国、波多黎各的卡里翁、乌克兰的布勃卡、瑞士的奥斯瓦尔德,不过巴赫当选的呼声最高。 2013年9月10日,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举办的国际奥委会第125次全会上当选为国际奥委会第九任主席,任期8年至2021年。他也因此成为历史上首位当选国际奥委会主席的奥运冠军,以及第八位来自欧洲的主席。

  答记者问

  从罗格手中接过令牌的第九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当日下午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了履新以来的第一场记者招待会。巴赫坦言,自己依然沉浸在7个小时前的那场激动人心的选举中。他说:“我曾经是一名运动员,通常比赛结束不久就可以知道结果,而这次主席选举需要等待一个小时后才公布;最终我等来了激动人心的时刻,我得到了难以承受的信任和支持。” 这次竞选获胜让巴赫回忆起多年前获得奥运冠军时的心情,他说:“我知道奥运冠军意味着什么,当你回到只有1万人口的家乡时,有3万人等着为你庆祝,当时我知道了冠军意味着什么;今天此时的感受让我体会到当年内心的震撼,这将是我一生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 巴赫对罗格对奥林匹克运动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罗格为奥林匹克大家庭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和坚实的基础,在此之上,我们将继续构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未来。当日,巴赫作为新一任主席向罗格授予国际奥委会荣誉主席称号。 当记者问到奥运项目数量控制的问题时,这位新任主席说,有两个限制条件需要考虑,首先是参赛人数,其次是场地设施。在统筹好两个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灵活地调整大项下的小项数量,从而达到未来奥运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在出于商业目的操控比赛的问题上,巴赫认为,这是一个涉及体育腐败的问题,比兴奋剂问题更难控制;因为兴奋剂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加以检测和杜绝,但是操控比赛的问题则需要多方面配合,包括短期内可以通过与警方和政府合作解决,长期则需要通过立法加以杜绝。 巴赫表示,他上任后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将是组织好索契冬奥委会。他相信,“这将会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冬奥委会”。对于未来工作的优先选项,巴赫认为,重点还是要保护好国际奥委会的正直和清廉的形象,在重要事务决策过程上给予奥委会委员更大的权力。

  中国轶事

  2013年11月17日,巴赫一行正式抵达中国之行的首站南京,开启对中国为期两天半的访问。这是巴赫今年9月当选国际奥委会主席后第一次到访中国。“把中国作为我当选主席后最早出访目的地之一,是因为中国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进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巴赫先生首站选择南京,其中有一个小故事:在他竞选国际奥委会主席之前,南京市委书记曾向巴赫先生发出邀约,当时巴赫先生许下承诺,如成功当选,一定会来南京。 同时,巴赫还表示,在中国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他更加期待明年8月南京青奥会的举行,这也是他把南京作为中国之行首站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其日程安排,中国之行结束后,巴赫还将造访日本和韩国。 “申请”运动员公寓 “我曾在十年前来过南京,对南京很熟悉。”昨天一到南京青奥组委,得知青奥组委所在的绿博园紧邻长江,巴赫欣然表示要去看看长江,并幽默地说,下次国际奥委会官员们再来开会的时候,要组织他们去游泳,在长江里来一场游泳比赛。 在考察南京青奥会筹备进展的行程中,巴赫还参观了青奥村和南京奥体中心,用“比OK还要好”来形容青奥村绿色低碳的居住环境给自己留下的深刻印象:“这里的配套设施太完美了!” 巴赫坦言,青奥村里的运动员公寓,甚至让他想起自己过去当运动员的日子。赞叹之余,这位曾经的“德国剑客”还向青奥组委会“卖萌”:“会不会有一间房间空着?我的年龄是否还有资格入住青奥会运动员村?” 巴赫表示,对南京青奥会的筹备进展十分满意,他相信南京会举办一届非常成功的青奥会。 一张笑容可掬的脸庞,金丝边眼镜的背后,双目炯炯有神。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这位曾经的“德国剑客”给在场工作人员和媒体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别是他的幽默风趣,让现场的人直呼“萌翻了!”

  1、当得知绿博园紧临长江时,巴赫说,下次国际奥委会委员们再来开会的时候要组织他们去游泳,在长江里来一场游泳比赛。

  2、巴赫提出,明年夏天的青奥会希望组委会做好防暑降温工作,“不过热一点也没关系,因为我很喜欢吃辣,一吃辣椒就满头大汗的感觉很好!夏天也是这样,给人热辣辣的感觉。”

  3、记者说:“从行程上看,您比之前更忙了!”巴赫则微笑着说:“我对于这种飞来飞去的生活,早就习以为常,因为奥林匹克运动是全球性的,我非常乐意飞到世界各地去。”

  早年经历

  1685年3月21日,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出生于德国图林根州埃森纳赫的一个音乐世家,他是约翰·安布罗西乌斯·巴赫与玛丽亚·伊丽莎白·巴赫的第七个也是最后一个孩子。1693年,就读于埃森纳赫拉丁语学校,并参加学校唱诗班接受歌唱训练。

  1694年5月1日,巴赫的母亲去世,终年50岁。1695年2月20日,巴赫的父亲去世,享年49岁;同年,因父母离世,巴赫与其兄约翰·雅各布前往奥尔德鲁夫,加入了长兄——管风琴师约翰·克里斯多夫的家庭;在此期间,长兄教授了弟弟管风琴的演奏技能和一些作曲基础理论,在其培养下,巴赫的音乐技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1695年至1700年,进入奥尔德鲁夫学园学习,从三等班读到一等班。

  1700年3月15日,离开奥尔德鲁夫,进入米歇尔学校唱诗班学习。1702年4月,从米歇尔学校毕业,返回图林根地区;7月,申请赞格豪森圣雅各比教堂的市镇管风琴职位,因公爵的干预,此职位被让予他人;同年,多次徒步前往汉堡聆听赖因肯的管风琴演奏,并前往策勒聆听法国风格的室内乐演奏。1703年,在萨克森·魏玛的约翰·恩斯特公爵处担任音乐仆人;7月,在阿恩施塔特的新教堂测试管风琴。

  个人生活

  家族

  巴赫(左)与他的三个儿子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成长于一个庞大的音乐家族。巴赫家族从16世纪开始居住在德国迈森-图林根-萨克森地区;自16-18世纪,有53个姓巴赫的任管风琴师、唱诗班领班或市镇乐师。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共有20个子女,有10个长大成人,5个成长为专业作曲家。其中包括:“伦敦巴赫”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柏林巴赫”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以及“比克堡巴赫”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等。此外,巴赫曾自制家谱《爱好音乐的巴赫家族的起源》,保存在他的孙女安娜·卡罗利娜·菲利皮娜手里。

  婚姻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一生结过两次婚。1707年10月7日,他与大他一岁的堂姐玛丽亚·巴巴拉在离阿恩施塔特不足一公里的小村庄杜伦举行了婚礼。1720年,玛丽亚去世,终年36岁;她为巴赫生下了七个孩子。

  玛丽亚去世的一年半以后,巴赫迎娶了第二位妻子,即科腾的宫廷歌手安娜·玛格达林娜,她比巴赫小21岁。在两人的28年生活中,安娜·玛格达林娜和巴赫一共生育了13个孩子。到了晚年,巴赫双目失明时,也得到了安娜·玛格达林娜的照顾。1760年,安娜·玛格达林娜去世。

  人物评价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音乐不是小溪(Bach),而是大海(Meer)。

  只有一个创作源泉使大家总可以获得新意——那就是巴赫。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音乐表达了在此之前的人们不敢用、不能用或只是尝试用音乐表达却未成功的东西。他用独一无二的现实主义手法创造了一种朴实无华的万能的语言,并借助这种语言描绘人的情感和世间百态,他的音乐传达出一种思想,即认为音乐的受众不再仅仅是传统的基督教市民,而是孤独的、疑惑的现代人,他们没有了信仰,在社会中找不到精神寄托,不得不在没有“教堂赐福”的情况下度过人生的绝大部分时光。

【巴赫简介】相关文章:

姜子牙简介02-17

张恨水简介01-10

王维简介02-02

节目简介12-12

蟋蟀简介07-27

金溪简介10-09

李玟简介07-06

帕斯卡的简介08-02

黄杏秀简介05-12

马术简介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