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楼的介绍

时间:2023-12-21 09:17:19 炜玲 全科知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紫阳楼的介绍

  提起福建省武夷山,我想很多朋友一定都是不会陌生的,即使你没有来过,想必也一定听说过这里,但如果提起武夷山五夫古镇,也许很多朋友就会觉得非常陌生了。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紫阳楼的介绍,欢迎阅读与收藏。

  紫阳楼

  紫阳楼:紫阳楼又名紫阳书堂、紫阳书室,建于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朱熹从15岁起在此定居,一直到晚年迁居建阳为止,住了近50年。历代屡经修建。后毁于民国,现尚存遗址。

  目录简介历史名人建筑结构历史沧桑收缩展开简介

  紫阳楼位于屏山脚下,潭溪之畔,周围古树参天,修竹成林,屋前是半亩方塘 ,屋后是青翠竹林。传说,朱熹的那首《观书有感》就是因朱熹在塘边苦读时,触动灵感,信手写就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紫阳楼构筑风格庄重典雅,一楹两进,前进为朱熹书斋及寝室,朱熹为不忘父老,以父号取名,将寝室命名“韦斋”,将书房命名为“晦堂”。中堂悬匾曰:紫阳书堂。表示不忘其祖籍徽洲婺源(今属江西)的紫阳之意。

  历史名人

  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熹父亲朱松临终前,曾遗书武夷山籍的生前好友刘子羽把抚养朱熹长大成人的重任托付给他,同时并亲嘱朱熹母子前往依附刘子羽。朱熹遵亡父之命,奉母迁居,前来武夷山麓的五夫里定居。刘子羽为不负好友的重托,遂于绍兴十四年(1144年)在自己宅旁造了一所宅居。“朱子故宅在内五夫里潭溪之上,屏山之对”[明戴铣《朱子实记》卷七]。安置妥善之后,刘子羽曾致书友人,叙述为朱熹母子构筑宅居的经过。“少傅手书与白水刘致中云:‘于绯溪(即潭溪)得屋五间,器用完备;又于七仓前得地,可以树,有圃可蔬,有池可鱼,朱家人口不多,可以居’”[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妥善地安置了朱熹母子的生活起居。 这居室地处群峰叠翠的屏山脚下,碧水潺流的潭溪之滨。屋前一片青翠扶疏的毛竹,间杂着数株高大挺拨的松桂;屋后几畦青圃镶嵌着半亩方塘,传说朱熹幼年在此若读时无意之间瞥见方塘中的云彩映衬着消瘦的人影,不禁有感于衷,遂作《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宅居周围古树参天,山明水秀,荷塘莲花,映日盛放,印证着理学先辈周敦颐所赞誉的理学家的崇高人品。这里实在是一处潜心攻书的胜地。朱熹40年后迁离五夫里,还恋恋不忘这处旧居,他在《怀潭溪旧居》诗里写道:“忆往潭溪四十年,好峰无数列窗前。虽非水抱山环地,却是冬温夏冷天。绕舍扶疏千个竹,傍崖寒冽一泓泉。谁教失计东迁谬,惫卧西窗日满川。”(《朱文公文集》卷九),怀念旧居的思绪跃然纸上。

  建筑结构

  紫阳楼的构筑格式庄重典雅,青砖素瓦,一楹两进。前进为朱熹书斋及寝室,朱熹为不忘父志,将寝室命名“韦斋”,是以父号取名,将书房命名“晦堂”。中堂悬匾曰“紫阳书室”,亦是表示不忘故土,将其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的紫阳山为居室之称。这匾还是朱熹老师刘子翚的亲笔所书。朱熹亲自撰写了《名堂室记》,以示“不敢忘先君之志”。

  历史沧桑

  朱熹逝世之后,其名远播,故宅遂成为文化遗迹。紫阳楼历经数代,都得到修葺整建,但于民国初年毁于兵燹。民国十七年(1928年)崇安人詹继良等根据清光绪《刘氏宗谱》卷一《纱帽山(即屏山)下府前祖基形图》里“紫阳楼,朱文公读书体注之所”的方位,重新修建紫阳楼。可惜后又被毁。现在仅见断垣残壁,遗址仍可寻见。其近旁尚有朱熹当年汲水之井,名为“灵泉”,这从朱熹《怀潭溪旧居》中的诗句“傍崖寒冽一泓泉”可资佐证。灵泉井又称飞龙井。水清如镜,甘冽冠全五夫之井水,村人饮用至今,虽大旱之时,犹涌泉不涸。 紫阳楼遗址于1992年12月22日经武夷山市人民政府批准,列为第四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平五夫古镇紫阳楼,刘子羽为朱熹母子而建,传承了千年理学精神

  当我今天仔细翻看这座古镇历史的时候,我才猛然发现它也是历史感满满的存在了千年。

  五夫古镇地处武夷山市东南部,原名五夫里,始于晋代中期,距今已有了1700多年的历史。

  这里不仅是“白莲之乡”,还被誉为“邹鲁渊源”,它也是朱子理学发源地,理学宗师朱熹曾在此求学、著述、办学、授徒、生活近50年,可以说这里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朱子理学摇篮。

  绍兴十三年(公元1143年),朱熹父亲朱松临终前,曾遗书武夷山籍的生前好友刘子羽,把抚养朱熹长大成人的重任托付给了他,同时并亲嘱朱熹母子前往依附刘子羽。朱熹遵亡父之命,奉母迁居,前来武夷山麓的五夫里定居。刘子羽为不负好友的重托,遂于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年)在自己宅旁造了一所宅居,这座宅子就是紫阳楼的前身了。

  历史上的紫阳楼位于屏山脚下,潭溪之畔,周围古树参天,修竹成林,屋前是半亩方塘,屋后是青翠竹林。传说,朱熹的那首《观书有感》就是因朱熹在塘边苦读时,触动灵感,信手写就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但非常可惜的是,后来这座宅子毁于民国。

  顺着景区标识往前走,我们首先来到了当年朱熹手植古樟的地方。公元1145年,当时正值朱子16岁生日,义父刘子羽为少年朱子举行了一场正式的成人礼仪式。朱子亲自种下了眼前这棵古樟树以示纪念,寓意能如此树,扎牢根基,汲取养分,茁壮成长,成就大业。

  后来在民国时期,五夫人詹继良(时任崇安县代县长)因仰慕朱子才学,惜古楼荒废,将紫阳楼迁址至潭溪南端屏山脚下,也就是朱子手植樟树的地方,并在原址上立“有宋朱子紫阳楼”纪念碑。后来在历史变迁中,这座县长建的紫阳楼也再度荒废,如今仅存楼基。

  一开始我以为这里就是紫阳楼旧址,但后来仔细查看地图,方知它的原址其实是在500米外。沿着小路继续前行,眼前这座复建的仿古建筑,据说就是在紫阳楼真正的遗址上重建的。朱熹曾在此成长、成才、成婚,并著述讲学,可以说紫阳楼不仅是近半个世纪的朱子生活印记,而且更是饮誉世界的朱子理学摇篮。

  虽说这座紫阳楼是在2020年重建的,满打满算到今天也不过才三年左右的光景,但在它背后却藏着厚重的理学精神,影响并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这座紫阳楼其实并不算特别大,半个小时的时间就足够转一圈了。在这处景点里面展示了朱熹的一生,我想对于喜欢南宋程朱理学的朋友而言,这里倒是挺值得看看的。如果对程朱理学不感兴趣,仅仅是参观一下,那么在这里看看朱家的家风,我想也不失为一次很好的精神之旅吧。

  千百年来,很多的名人大家都公认,朱熹理学继往开来,实现了儒学的复兴。历史学家钱穆也曾这样评价朱熹: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孔子集前古学术思想之大成,开创儒学,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中一主要骨干。北宋理学兴起,乃儒学之重光。自有朱子,而后孔子以下之儒学,乃重获生机,发挥新精神,直迄于今。

  一直以来,我始终觉得旅行的意义其实并不在于欣赏多么壮美的山川河流,也不在于拍出多么赏心悦目的网红照片,而在于通过旅行,洗涤自己的心灵,在古人的精神世界里寻找到遗失的本真,让自己的心真正地静下来,真正地远离尘世喧嚣,我想这才是旅行的意义所在。

  紫阳楼介绍:

  紫阳楼,又名紫阳书堂、紫阳书院,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居住达四十余年的旧居。绍兴十三年(1143年),十三岁的朱熹,携母自建安南溪转舍来五夫依附父亲生前好友刘子羽,于绍兴十四年为朱熹母子构筑楼宅于潭溪之畔、屏山之麓。因朱氏祖籍徽州婺源有紫阳山,朱熹为表示不忘先祖,故将新宅取名为紫阳楼。民国初年毁于兵燹,仅存遗址,1998年底在原址按原样重建。

  景区简介:

  五夫镇自古有“邹鲁渊源”之美称,历代名人辈出。相传因早在晋代即有一蒋姓官五大夫而得名。古镇地处武夷山市东南部,原名五夫里,始于晋代中期,迄今已有1700余年。它地处崇山峻岭之中,莲池十里,又称“莲花之乡”。五夫镇是著名词人柳永、刘氏三位才子、胡氏五贤和朱熹的故乡。

  景点分布:

  五夫古镇有两大主要景观,一是朱子故居紫阳楼,二是兴贤古街。主要看点有兴贤书院、朱子巷、连氏节孝坊、刘氏家祠、朱子社仓、紫阳楼遗址、朱熹手植树、朱熹塑像等。

  景区特色:

  摄影、建筑、古迹、牌坊、书院、古镇、名人故居

【紫阳楼的介绍】相关文章:

紫阳街作文10-04

介绍湖北黄鹤楼的导游词范文10-17

老楼的作文07-13

玉米楼作文11-13

定局楼作文05-04

关于楼的作文12-11

游黄鹤楼12-01

岳阳楼的作文10-10

楼间流年作文08-07

福建土楼作文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