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捷克

时间:2021-10-25 10:23:38 全科知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艾捷克

艾捷克

艾捷克(艾捷克)

艾捷克艾捷克,又名哈尔扎克。起源于古代的波斯。因流行于新疆的麦盖提、巴楚、阿瓦提、喀什、莎车和库车等地。

目录 介绍 起源和发展 乐器特点 名称由来 收缩展开 介绍

艾捷克,又名哈尔扎克。起源于古代的波斯。因流行于新疆的麦盖提、巴楚、阿瓦提、喀什、莎车和库车等地,所以又名多朗艾捷克,是新疆的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和塔吉克族的弓弦乐器,现盛行于新疆的南疆一带,主要用于演奏民间歌曲和木卡姆曲调,是新疆特色民族器乐之一。

起源和发展

艾捷克是维吾尔族、乌孜别克和塔吉克族弓弦乐器。起源于古代波斯,后经“丝绸之路”东传我国。现流行于新疆各地,是木卡姆音乐的主要演奏乐器之一。 艾捷克:维吾尔族、乌孜别克和塔吉克族弓弦乐器。外型别致独特,琴筒球形,木制。内侧蒙蟒皮,通过音柱与桐木板连接,使共鸣体形成两个半球形,周围有发音孔,琴托或转动,用以调整弓与弦的角度,音色具有板面振动与皮面振动相结合的效果。流行于新疆各地,是木卡姆音乐的主要演奏乐器之一。 艾捷克一般有主奏弦两条,在主奏弦的弦柱下另设有若干共鸣弦,弓用竹片张马尾而成,演奏时用弓擦奏主奏弦,其它弦起共呜作用。 维吾尔族艾捷克起源于古代波斯(今伊朗北部的库尔德地区),后经“丝绸之路”东传我国。它与藏族的根卡、苏联乌兹别克、土库曼、塔吉克等民族的吉查克琴十分相似,尤其与流行在土耳其和克什米尔地区的加曼察琴近似。 在维吾尔族民间,据说艾捷克是开门、关门或车轮轴转动时所发出的声音。它最初流行在南疆的和田、莎车和喀什一带,后来逐渐传到北疆和东疆各地。 到了清代,艾捷克被列入宫廷里的回部乐(即维吾尔族音乐),属于胡琴类乐器,《律吕正义后编》记载:“司胡琴一人,回名‘哈尔札克’”。 近年还试制有低音艾捷克,用于维吾尔族民间乐队。用柳木作琴杆,沙枣木作球形音箱,正面蒙羊皮或驴皮,有 1─3 根主奏弦(有的用一缕马尾作弦)。另在琴杆下两端设 5~10根共鸣弦。演奏时,将底柱立于左腿之上或夹于两腿之间,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持弓拉奏。口蒙羊皮、驴皮或蟒皮,也有的用桐木板。取消共鸣弦,四轴,张四弦,四度或五度定弦。音域约三个八度。新型艾捷克,全长约90公分。演奏时,可在底柱下端置“人”字形活动支架,以稳定琴身,便于自由调节琴的角度。演奏上吸收了提琴、二胡的指法、弓法,以丰富其技巧。可奏多种滑音、泛音、和弦和装饰音。

乐器特点

艾捷克外型独特别致,琴筒呈球形,琴的内侧用蟒皮蒙裹,使共鸣体形成两个半球形,在它的周围有发音孔,音域约三个八度,有1─3根主奏弦,在琴杆下两端设有5~10根共鸣弦,音色具有板面振动与皮面振动相结合的效果。演奏时,将底柱立于左腿之上或夹于两腿之间,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持弓拉奏。 据维吾尔族民间的老百姓说,艾捷克弹奏出的音乐就像是开门、关门或车轮轴转动时所发出的声音。

名称由来

关于艾捷克乐器名称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段美丽的传说。 很久以前,穿梭于丝绸之路上的商人特别擅长做生意,在唐代他们十分活跃,被称为“胡人”, 所谓的'胡琴,就是胡人从遥远的波斯带来的琴。他们一路骑着骆驼走来,思念着家乡,边弹边唱,一直把这美妙的声音牵引到了中原地区。 商队里有个小伙子名叫艾捷克。一天,他随商队来到了长安,被繁华的长安城深深的吸引。 逛到中午的时候,感觉到腹中饥饿,他信步走到鼓楼,突然看到有一家胡人开的饭馆,老板居然是个格外漂亮的年轻姑娘。 两人一见钟情,姑娘告诉他,下次去波斯时别忘了带个胡琴回来,那个乐器奏出的声音非常好听,她很喜欢。青年艾捷克记住了姑娘的嘱咐,和商队返回到波斯时,专门去市场买到了一把胡琴,满心欢喜的回到商队。 然而就在回来的路上,却不幸患病去世了。临终前,他嘱咐伙伴们一定要把胡琴带到长安交给那位姑娘。 伙伴们跋山涉水到达长安后,把胡琴交给了姑娘。悲痛的姑娘手拿胡琴,泪如雨下。为了纪念心上人,姑娘就借用恋人的名字把胡琴叫做艾捷克。从此,长安鼓楼的一个小巷里,终日都能听到艾捷克忧伤的琴声。

【艾捷克】相关文章:

捷克梗05-26

捷克美食攻略01-11

捷克-英雄的离开12-28

艾纳(艾納)06-23

捷克启动教育评价改革01-20

捷克足球-悲情纯粹作文07-07

艾姓的来源,姓艾的名人01-01

艾心06-11

艾焙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