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新乐遗址
新乐遗址是沈阳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部分,是沈阳市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也是沈阳市最早的村落址。新乐遗址的发现将沈阳地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上溯到七千多年前,也为东北地区史前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乐遗址,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乐遗址
新乐遗址是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位于沈阳市皇姑区黄河大街新开河北岸黄土高台之上,是一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村落遗址,其布局与半坡文化很相似,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测定新乐遗址距今有7200多年的历史。其出土文物相当丰富。新乐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建了新乐遗址博物馆。
新乐遗址是中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一处聚落遗址。遗址分布面积达十七万八千平方米,中心区域二万二千五百平方米。自遗址被发现以后,经多次考古发掘,证明在这一地区存在着三种相互叠压的不同时期的文化堆积层,其中最早的新乐下层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地方特点,被定名为“新乐文化”。这一文化已成为沈阳地区史前文化典型代表和历史源头。 新乐遗址出土石器、骨器、陶器、木器、煤制精品等重要文物千余件和古房址遗迹。其中“木雕鸟”是沈阳地区出土年代最久的珍贵文物,也是世界上唯一保存最久远的木雕工艺品。 新乐遗址于1973年被发现,该发现把沈阳城的历史推到72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 1984年,国家为保护新乐文化遗址,在遗址上建造了现代展览馆,1985年5月正式开放,1986年改为新乐遗址博物馆。1993年底在遗址东部复原建起近十座原始社会时期半地穴建筑,仿真出沈阳人先祖们生活和生产场面。
地理位置
新乐遗址位于沈阳市皇姑区黄河北大街龙山路一号,市内北运河北岸的黄土高台地上,海拔高度53米。地理位置为东经123°23′,北纬41°48′。地处下辽河流域,其北部距辽河约35公里。 新乐遗址的分布范围,以龙山路为南线向北延深约300米,东以黄河北大街为起点向西约600米至长江北街。遗址面积约178.000平方米,重点保护区面积22.500平方米。
文化遗存
从1973年至1993年间,新乐遗址经过多次调查与发掘,有大量的实物资料证明在沈阳新乐地区共存在三种相互叠压的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即新乐上层文化教育(青铜时代,距今3000年—4000年)、新乐中层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新乐下层文化(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7000年)。其中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新乐下层文化,成为新乐遗址,新乐文化遗存的主要代表。
新乐文化层
新乐遗址发现的文物分属三个互相叠压的文化层: 新乐上层文化 距今约4000年前(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出土文物以石制收割工具和鼎、甗等煮食用具为主,和沈阳大部份地区的文物发现类近。 其中于1978年在二号房址出土的鸟形炭化木雕艺术品,距今有7200多年的历史,被认为是氏族崇拜的图腾信物。它是在沈阳地区发现的年代最久远的文物,也是世界上年代最久远的木雕工艺品。沈阳市政府广场名为《太阳鸟》的雕塑即按照它的形象塑造,现已成为沈阳城市精神的标志和象征。 新乐中层文化 距今约6000年前,出土文物以陶器群为主,和新民市出土的偏卜子文化相类。 新乐遗址是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位于沈阳市皇姑区黄河大街新开河北岸黄土高台之上,1973年首次发掘。这是一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村落遗址,占地面积17.8万平方米,集居地约2.5万平方米。其布局与半坡文化很相似,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测定新乐遗址距今有7200多年的历史。其出土文物相当丰富。出土文物中还有极为珍贵的煤精制品和木雕艺术品。 新乐下层文化 距今约7200年前,新乐先民居住遗址及生活器具文物。
文化特征
其文化特征主要内容表述如下:
(1) 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压、磨、打均有,数量多,专业工具已形成,压剥的细石器和打制石器约占石器总数的一半以上。细石器多不做二次加工,细石镞多在腹面作二次加工。磨制石器精细,仅有斧、凿、窜珠、雕刻器等中小器形,但通体磨光,形体规正。
(2) 制陶工艺以发展到一个相当阶段。以夹砂红褐陶为主,器面通体压印“之”字形花纹和平行凹带纹为辅的陶器群,是新乐文化的突出特点。器形有大中小深腹罐、刻划纹高足钵及少量斜口器等。
(3) 半地穴式的房子建筑已发现四十余座,房子内均在中间设有火塘。房子之间相距很近,沿古河道北岸形成聚落居住状态。
(4) 出现木质雕刻品,玉质串珠等装饰品,并以煤精加工成工艺品。
(5) 农业经济处于原始阶段,谷物一黍,是发现唯一品种。采集、狩猎、渔猎仍是重要的经济部门。新乐遗址的发现为中国东北地区史前文化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科学资料。
发现过程
1972年秋,沈阳市于洪区水稻技术员、业余考古爱好者孟方平同志(已故)在新乐宿舍地区拆除的旧房基底部,偶然发现了几片蓖纹陶、细小石器及煤制品等并及时报告了有关部门。沈阳市文管办根据这一线索对文物出土地点和周围地区进行了全面的考古调查,并于1973年10月15日至10月31日在新乐宿舍地区进行了第一次考古试掘,确定了新乐上、下两层文化。 新乐上层文化以夹砂三足陶器、磨制石器为代表,距今3000—4000年。新乐下层文化以夹红褐陶压印之字纹深腹筒形罐、打制石器、磨制石器为代表,距今约7000年。并在新乐下层发现半地穴式建筑居住址一座。1978年,某工人在距一号房址西北30米处挖菜窖时发现石磨盘残块。 得到报告后,沈阳市文管办于同年5月26日至11月31日以菜窖底部遗迹为线索进行了抢救清理发掘,发现了二号房址,其碳14测定年代距离今7245±165年。1980年新乐遗址因某单位施工遭到破坏,市文管办于同年5月至8月、1981年4月至10月进行了第三次抢救清理发掘。并确定了介于新乐上、下两层之间的新乐中层文化(偏卜子类型)。这层文化则以夹滑石陶、附加堆纹、刻划纹陶罐、壶、钵为代表,距今约5000年。1982年至1988年之间,为配合基本建设在新乐遗址一般保护区内,断断续续地进行了几次小型考古调查与抢救清理发掘。1991年至1992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辽宁省考古研究所领队对新乐遗址重点保护区的东南部进行了大面积发掘,揭露面积达4000平方米。1982年沈阳市人民政府将新乐遗址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成立新乐遗址文物管理所。同年在遗址南部建成860平方米文物陈列展厅,9月16日正式对外开放。 1986年沈阳新乐遗址博物馆正式成立。 1988年辽宁省人民政府将新乐遗址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命名 遗址发现于沈阳市新乐电工厂(119厂)宿舍区域内。依照考古惯例,以发现处所为名,故命名为“新乐遗址”。
历史沿革
1973年,发现新乐遗址。
1984年,成立新乐遗址文管所。
1986年,新乐遗址文管所改名为新乐遗址博物馆。
1994年4月,新乐遗址区十座半地穴原始建筑得到复原,并保留一座考古发掘现场。
1998年,建太阳鸟雕塑,高21米(象征21世纪),周身覆有金箔,当时沈阳市府广场地标。
2010年5月,太阳鸟雕塑搬迁回新乐遗址。
遗址特点
新乐遗址是一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村落遗址,发现新乐下层房址遗迹44处,出土各类遗物3000余件。新乐遗址占地面积17.8万平方米,集居地约2.5万平方米,房址密集,每隔3一5米就有一处,其中最大的房址面积约100平方米,座落在诸房址中心,其布局与半坡文化很相似,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碳14测定,新乐遗址距今已有7200多年历史。中小型房屋为各家庭居住,大型房屋可能是氏族成员集会和公共活动或劳动的场所。”房址皆为半地穴式,平面呈圆角方形或长方形。部分房址发现有柱洞,有的柱洞多至3层,柱洞内大多垫有陶片或碎石块。门道位于东壁或南为斜坡式,有的房址未发现门道。
新乐遗址上层文化以磨制石器和素面陶器、鬲、甗等为主要代表,距今3000—4000年。
新乐遗址中层文化,以磨制石斧、细石器和附加堆纹陶罐、壶、钵为主要代表,距今约5000年。
新乐遗址下层文化的内涵主要以半地穴式建筑居住址和压印“之”字纹陶器、细石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煤精制品为主要遗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堆积层,距今约7200年。
历史文化
新乐遗址发现后国内考古专家及国外考古专家纷纷前来参观考察,有的甚至为新乐遗址著书立说,日本学者在其《绳纹大系》一书中特意增写了“新乐文化”一节。[3]
价值意义
新乐遗址是沈阳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部分,是沈阳市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也是沈阳市最早的村落址。新乐遗址的发现将沈阳地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上溯到七千多年前,也为东北地区史前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填补了辽河下游地区早期人类活动的空白。新乐遗址下层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是新乐文化的典型代表。
保护措施
1982年,新乐遗址被沈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新乐遗址被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新乐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乐遗址】相关文章:
沈阳新乐遗址的旅游导游词10-06
遗址10-25
汉书遗址10-28
半坡遗址10-26
新城遗址10-25
磁山文化遗址10-28
大河村遗址10-28
丁村遗址10-28
昂昂溪遗址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