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山

时间:2023-04-29 17:42:52 全科知识 我要投稿

三清山

三清山

三清山(三清山)

三清山又名少华山、丫山,位于中国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与德兴市交界处。因玉京、玉虚、玉华三峰宛如道教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列坐山巅而得名。其中玉京峰为最高,海拔1819.9米,是江西第五高峰和怀玉山脉的最高峰,也是信江的源头。三清山是道教名山,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国家自然遗产、国家地质公园。三清山主体南北长12.2公里,东西宽6.3公里,平面呈荷叶形,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位于欧亚板块东南部的扬子古板块与华夏古板块结合带的怀玉山构造快体单元内。地处怀玉山脉腹地,属花岗岩构造侵蚀为主的中山地形。山势是东、南、西三面陡峻,北面稍缓。从山脚至山顶,水平距离5km,海拔由200m陡增至1816m。三清山不同成因的花岗岩微地貌密集分布,展示了世界上已知花岗岩地貌中分布最密集、形态最多样的峰林;2373种高等植物、1728种野生动物,构成了东亚最具生物多样性的环境;1600余年的道教历史孕育了丰厚...

目录 演化历史 地质构造 地形地貌 水文气候 收缩展开 演化历史

三清山的第一次大海浸发生于14亿年前的中元古界。那时三清山地区的地壳运动正处于“地槽”沉降阶段,海水浸没达4亿年之久,沉积数千米厚的双桥山群的复理式海相碎屑岩,并夹杂有海底火山喷发物。在“晋宁运动”后,才结束了地槽式沉降历史,地壳开始逐渐回返上升,出水为陆,三清山地区进入相对稳定的“地台”阶段。10亿年前,三清山地区成为华南洋中的一个岛弧,9-8.5亿年前后,洋盆消失、扬子古板块与华夏古板块碰撞,三清山地区恰处于古板块结合带。中生代以来,陆内A型俯冲与陆内伸展奠定了地质构造和地理格架,为三清山花岗岩地质地貌的形成、生物的繁衍以及人类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地质环境。 约9亿年前后,扬子古板块与华夏古板块碰撞对接,并成为Rodinia超大陆的组成部分,留下了珍贵的古洋壳残迹即蛇绿混杂岩带(9.68亿年)和兰闪石片岩(8.66±0.14亿年),是古板块对接和晋宁造山运动的重要见证。8.3~8亿年前进入裂谷期,Rodinia超大陆裂解,三清山位于扬子大陆板块与华南裂谷海盆之间的过渡带,形成了海相磨拉石—复理石和双峰式火山岩建造。南华纪早期,区内处于滨海—陆表海的沉积环境中,以碎屑建造沉积为主;随之“雪球事件”出现,留下了古冰川活动的遗迹—南沱组冰碛岩。 震旦纪,陆壳基本固结,气候转暖,冰雪消融,到了震旦纪末期,发生第二次大海浸,海水浸没达1.6亿年之久,一直延续到奥陶纪末期,沉积4000多米厚的浅海相砂页岩和碳酸盐岩类,并含有三叶虫、笔石和海绵等海相古生物化石,沉积了一套浅海相泥硅质和碳酸盐建造。经奥陶纪末期的“加里东第一幕”造山运动,三清山从此完全脱离海水环境,不再接受沉积。在距今4.4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虽发生第三次大海浸,但海水仅到达三清山东南角的边缘部分。2亿多年前,三清山结束了长期的海洋历史,开始进入内陆发展的新阶段。1.8亿年前,侏罗纪晚期与白垩纪,三清山区域内发生异常强烈的造山运动,即燕山期运动,并伴随有大规模的酸性岩浆浸入活动,从而奠定三清山构景的地质基础。中生代是三清山花岗岩成岩、成山的重要时期,也是花岗岩地质、花岗岩地貌、花岗岩生态的奠基时期。此后,又通过新生代的变化,才造就了现今的奇特的花岗岩景观和独特的生态系统。 三叠世印支运动之后,三清山及其相邻地区为陆内地势相对较低的复式向斜。此后,才逐渐形成今日所见的盆岭地貌格局。 在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盆岭雏形期,由于欧亚板块与古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区内发生了强烈的燕山期陆内造山动动,随着赣东北深断裂的陆内俯冲作用,形成了北东向三清花岗岩基,怀玉山脉开始呈挤压型“坳中隆”式低缓隆起,并逐渐发生弱剥蚀,两侧出现陆相盆地。当时,包括三清山在内的古欧亚大陆与古北美古大陆曾是相连的。 在晚白垩世盆岭伸展成型期,进入喜马拉雅期,地壳于造山后,强烈伸展,发生大规模断块作用。怀玉山脉急剧隆升,强烈剥蚀,花岗岩体暴露地表,估算剥蚀厚度约4000~5000m。山脉两侧作不均衡断陷,形成红色碎屑岩断陷盆地,北侧盆地规模较小,南侧信江断陷盆地规模大,堆积红色碎屑岩厚度2000~3000m。山体与盆地存在巨大反差。是怀玉山脉主要的形成期。欧亚古大陆与北美古大陆开始分离。在古近纪至新近纪盆岭缓变期,为地壳强烈伸展后的相对休眠期,山体剥蚀微弱,盆地萎缩,缺失沉积。 在第四纪盆岭改造期,地壳作波浪状缓慢抬升,在怀玉山脉上部和近山麓地带的三清湖喀期特峰林都保留有3级夷平面,信江河谷形成3级阶地。从怀玉山山脉、山麓至信江盆地,地壳隆升幅度依次降低。同时沿部分断裂,发生差异升降作用。三清山受周边所围绕的3条正断裂控制,再次缓慢抬升,在怀玉山脉隆起的背景下,形成“隆上隆”,成为怀玉山山脉的最高峰,也是三清山峰林景观的造景时期。

地质构造

区域地层

三清山区域地层自元古宙至第四纪地层均有不同程度的出露。包括有中新元古界的张村群、河上镇群、南华系、震旦系、古生界、中生界等。 中新元古界的张村群,分布于三清山北部地带,为洋盆岛弧型蛇绿混杂岩,岩石组合有浅变质细碧岩、石英角斑岩、火山凝灰质-泥砂质浊流沉积,混杂大量蛇绿岩块体。新元古界主要分别于三清山的北部地区,其下部为河上镇群,以浅变质的砂岩、板岩为主夹裂谷型双峰式火山岩(玄武岩、流纹岩),不整合于张村群之上;中部为南华系海相碎屑岩、冰碛泥砾岩夹灰岩;上部为震旦系硅质岩、碳酸盐岩。 古生界主要分布于三清山山体周围及周边地区,寒武系以碳酸盐岩为主夹泥、硅质页岩,底部为黑色页岩;奥陶系以页岩为主夹瘤状灰岩,产丰富的笔石动物化石;志留系为泥砂质碎屑岩;泥盆系为砂砾岩、石英砂岩、粉砂质页岩,往往不整合于前泥盆系之上;石炭系与二叠系为碳酸盐岩。中生界以侏罗系和白垩系为主。 三叠系局部分布,中下部为碳酸盐岩与页岩、上部为含煤碎屑岩且往往不整合于早期地层之上;侏罗系出露于三清山外围的中生代盆地的边缘地带,下部为浅色砂岩、中部为杂色砂页岩并产有硅化木化石、上部为陆相火山杂岩;白垩系分布于三清山外围的中生代陆相盆地内,以红色及杂色碎屑岩系为主,下部为陆相火山碎屑岩,上部产有恐龙蛋及恐龙骨骼化石。 新生界仅发育第四系,且分布局限,主要分布于沟谷凹地和平地,以冲洪积粘土、亚粘土、砂砾石层或碎石粘土层为主。

褶皱构造

分布于三清山的北西、北东部,为由南华系—志留系沉积盖层组成的北东向侏罗山式褶皱。在区域上本期褶皱常被侏罗纪以来的地层不整合覆盖,故推断其应为印支期褶皱。主要有: (1)黄土岭复式背斜:位于三清山北西部的黄土岭一带,属于区域上的黄土岭—开化复式背斜的`一部份,其轴线走向北东,褶皱向北东倾伏、向南西撒开,区内延长约15km。轴面近直立,两翼产状比较紊乱,北西翼产状较陡,为300~350°∠30~75°,南东翼产状较缓,为120~150°∠30~60°。核部地层为南华纪地层,翼部地层由震旦纪—奥陶纪地层组成。南翼出露较广泛,常形成一些次级背向斜构造。 (2)华眉山向斜:分布于三清山的北东部,其轴线走向北东—南西向,其南西端起于怀玉山岩体旁侧,北东端经源头向区域上延伸,轴线走向67°,北西翼略陡,倾角40°~60°,南东翼较缓,倾角30°~50°。核部地层为早奥陶世印渚埠组,翼部由晚寒武世地层组成。

断裂构造

区内断裂构造非常发育,断裂方向主要为北东向,其次为北北东向、北西向,从形成时间上来看,北东向断裂最早形成,其次为北北东向,而北西向断裂带最晚形成。主要断裂构造有正断层、逆断层等。主要断层为枫林—紫湖镇断裂带、小坑—芭蕉坞断层、芭蕉坞—下西坑断层,它们均以正断层性质为,形成断层谷并把三清山主体部分切割成了一个“三角形断块山”。 (1)枫林—紫湖镇花岗岩断层:位于三清山东南部,由数条呈北东50°~60°延伸断层所组成,倾向南东,倾角60°。北西盘上升,南东盘下降。沿断层见有早期剪切活动形成的劈理化带、片理化带和后期活动形成的断层角砾岩带,宽10~40m,为一多期活动断裂,沿断层为沟谷水系。如线状冲沟、“膝”状延伸的水系等。 (2)鹅公岭—下西坑花岗岩断层:位于三清山东—北东部,走向北西,倾向北东,倾角65°~70°,其南西盘上升,北东盘下降。断层面发育片理化花岗岩、构造角砾岩,岩石强烈硅化,矿物重结晶,见石英晶簇和玛瑙。沿断层形成断层谷地貌,在其南东段还断断续续可见硅化带形成的断层崖。 (3)小坑—芭蕉坞花岗岩断层:位于三清山北西部,走向北北东,倾向北西,倾角70°,切断了北东向断层,其南东东盘上升,北西西盘下降。顺断层发育构造角砾岩、硅化岩、碎裂岩。沿主断层走向形成断层谷地貌。

岩石构成

三清山地区岩浆岩活动较频繁,岩浆岩分布较广泛,其岩浆岩主要为超酸性侵入岩,即燕山晚期形成的三清山花岗岩体(属怀玉山岩体的一部分),构成了三清山的主体。三清山花岗岩体位于三清山山体的中心部位,其平面形态呈不规则状,在山体内出露面积约98km2。花岗岩侵入于黄土岭复式背斜南翼的南华纪—奥陶纪地层中,呈岩基、岩株状产出,侵入接触界线不规则,呈波状、港湾状或枝叉状,接触面产状倾向围岩。内接触带见1~3cm宽的致密坚硬的细晶冷凝边,岩体中残留顶盖常见,为浅剥蚀程度。外接触带具较强的热接触变质作用,形成宽500~2000余米的热接触变质晕。岩体内原生流动构造不发育,继承性脉岩发育,主要有花岗细晶岩、伟晶岩、花岗斑岩、闪长玢岩及辉长辉绿岩脉等。岩体内常见较多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暗色矿物相对富集闪长质包体。围岩蚀变主要有矽卡岩化、硅化及绿泥石化等。岩体主要矿物成分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等。 三清山花岗岩体内,常见有较多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暗色矿物相对富集的闪长质包体。花岗杂岩体明显受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但岩体的侵入接触界线不规则,岩体中残留顶盖发育,外接触热变质带出露宽度较大,原生流动构造不明显,岩石的氧化系数平均为0.47。花岗岩基中的主体侵入期岩体分为三个相带,边缘相为细粒似斑状钾长花岗岩,过渡相为中粒至中粗粒似斑状钾长花岗岩,中心相仅见于沟谷中为粗粒似斑钾长花岗岩,且围岩残留顶盖较多,说明岩体剥蚀程度浅。花岗岩的侵位深度估算为4000~4500m。 岩性岩相 三清山花岗岩的主期侵入体可划分为三个相带,即: 边缘相:岩性为细粒(微细粒—含斑)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 过渡相:岩性为中细粒斑状黑云钾长花岗岩; 内部相:岩性为中粗粒斑状黑云钾长花岗岩。 三个相带在平面上并未构成同心环状形态,尤其是内部相成不规则状分布,这是由于岩浆上侵过程中区内构造应力场变化较大、岩浆冷凝结晶的环境较动荡,加上地壳上升后,地形切割程度和剥蚀程度的不均一性造成的。 花岗岩体内部构造 在三清山花岗岩体的内部,主要发育两组方向的垂直节理,其一为北东—北北东走向、其二为北西走向,二者构成棋盘格式的组合方式。这些节理裂隙构造均具张—剪性特征,密度稀,强度大,延伸长,切割深,呈带状产出,是三清山花岗岩成景的主控改造。另外区内还发育一组近水平节理,它们共同组成的裂隙网络,经冲刷剥蚀风化作用,形成各种造型独特的景观。节理的构造形迹在大多数的峰林景观中均可见及。前者自南西往北东,整体走向具有由收敛至撒开的趋势,在宏观上形成似帚状产出,发育规模较大,在空间上往往呈带状展布,是控制西部峰墙(西海重墙、九天长城等)和南部峡谷(福寿门、一线天等)的主要构造。后者总体走向北西向,往南东部略转向近南北,其规模自北往南逐渐加大,且呈带状产出,是控制中部峰柱、南东部峰墙及部分峡谷的主要构造。另外花岗岩中还发育一组近水平节理,是造型石景的主控构造,即峰墙、峰柱等景观经水平节理切割和风化剥蚀冲刷作用,形成各种造型独特的景观。

地形地貌

地貌类型

三清山的山势是东、南、西三面陡峻,北面平缓,地势高差很大。从整体看,东坡从金沙至玉京峰,西坡从横坦、汾水至玉京峰,恰为两个相靠的凹球面,它们与南部的凸球面合成高耸入云、层峦叠峰的奇特地貌。东坡比西坡平缓,南坡又比东坡平缓。组成三清山主体的岩石为燕山晚期花岗岩,其中边缘相和过渡相的花岗岩是构成三清山峰峦的主要岩石,近谷底则多为内部相的中粗粒斑状、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因其极易风化剥蚀,故多形成稍缓地形。 地貌形态 三清山地貌基本形态可分为山地和丘陵两种类型,其中的山地又可分为中山和低山两个亚类,丘陵又可分为高丘和低丘两个亚类。 成因类型 根据地貌发育的主营力,三清山地貌成因类型为构造侵蚀和流水侵蚀地貌,又可分为4种类型,即构造侵蚀中山地貌、构造侵蚀低山地貌、流水侵蚀剥蚀高丘地貌、流水侵蚀剥蚀低丘地貌。

单元区划

地貌形态类型单元区划 若以形态量计(比高和发布面积百分数)特征为划分依据,可将三清山花岗岩地貌划分为以下4种地貌区: (1)强烈中切割中山地貌区:以玉京峰为中心,从其南西的云盖峰一直延伸至其北东的大坞头一带均属此地貌区,海拔1000~1800m,1000m以上的山峰也占到山体总面积的1/3,切割深度数百米至千余米,切割程度>50%。 (2)强烈浅切割低山地貌区:鹅公岭-王山、上横坦—大源坞、酒盏地-上西坑等地均属此地貌区,海拔500~1000m,切割深度100~500m,切割程度达50%。 (3)微弱浅切割高丘地貌区:分布于枫林、中坑、双溪、汾水等地,海拔300~500m,只有少数山头超过500m,切割深度100~200m左右,切割程度<20%。坡度较缓,沟谷短浅,呈V形,山脊东西走向,形态浑圆。 (4)微弱浅切割低丘地貌区:范围较小,分布于地质公园南部枫林、中坑一带,海拔200~300m,切割深度60~150m左右,切割程度<20%。沟谷短浅,丘顶形态浑圆。 地貌景观类型单元区划 以某一种或几种地貌标志景观为主体特征作为划分依据,可将三清山划分为4种地貌单元: (1)峰林为主体的地貌单元:包括南清园景区、玉京峰景区、万寿园景区在内的三清山风景区中心地带,面积约6km2,海拔一般>1000m,切割深度数百米至千余米,切割程度达50%以上。此区内以发育峰林地质遗迹为主,从玉京峰往东,其峰林地貌总体上呈阶梯状由高到低展布,峰林中的石峰形态,其石峰高度从几十米至几百米均有。 (2)峡谷、陡崖、(山峰)峰林组合地貌单元:主要分布于冬狗尖-马北山-鸡公石尖-扬清桥-风门-冰玉洞-上西坑一带,海拔一般500~1000m,此区中峡谷、陡崖、峰林皆发育,以三者同时并存的面貌出现。区中峡谷走向各异,峡谷长一般1km至数公里,峡谷的平面形态有的呈直线型,有的呈弯曲状,峡谷横切剖面形态多呈深窄的V形,峡谷两侧岩壁一般较陡,且常见陡崖出现,陡崖高从百米至数百米均有,峰林地貌时常可见。 (3)峡谷为主的地貌单元:主要分布于下横坦-大源坞-方塘-金沙一带,海拔一般500~1000m以上,以发育各种走向的峡谷为主,峡谷长度从一公里1km至十几公里均有,峡谷的平面形态有的呈直线型,有的呈弯曲状,峡谷横切剖面形态多呈深窄的V形,峡谷两侧岩壁一般较陡,峡谷高度从100m至数百米不等。 (4)卵砾石堆积为主的地貌单元:分布于坪溪、枫林、汾水、金沙等地,海拔低于450m,它们为典型的山间洼地,由于第四系洪冲积卵石堆积,在洼地处,屡见10~15m砾径的大砾石,最大的砾径达30m,磨圆度较好。如位于坪溪的“神仙赶石”就是典型的第四系卵石堆积地貌。另外,三清福地也是典型山间洼地,海拔1450m,洼地面积达百亩,其中也有第四系卵石堆积。

地貌景观

花岗岩微地貌景观 三清山花岗岩峰林微地貌景观类型,主要有峰峦、峰墙、峰丛、石林、峰柱、石锥、岩壁、峡谷和造型石景等9种类型,是研究花岗岩微地貌形成演化的关键地区。在核心景区3780公顷的范围内,有奇峰48座,造型石89处,景物、景观384余处,堪称天下花岗岩微地貌的天然博物馆。造型石景丰富奇绝,主要为构造侵蚀、冲蚀作用形成的造型石景,石蛋很少,其中“东方女神”、“巨蟒出山”两处标志性造型景观,为世界“绝景”。 三清山花岗岩的微地貌形态不仅千姿百态,而且其形成、演化过程中的主要阶段都保存有标型特征典型、出露系统完整的遗迹。形态类型比较齐全。其中最珍稀的有6类:花岗岩峰峦、花岗岩峰墙、花岗岩峰丛、花岗岩石林、花岗岩峰柱、花岗岩石锥。 在峰峦、峰丛、峰墙、峰柱之上,由于风化剥蚀、冲蚀及不均匀崩塌和球状风化作用,形成了一些奇巧秀美的具有一定像形意义的造型石,从成因上可进一步划分为两种。 一是由风化剥蚀作用形成的花岗岩造型石,数量较少,标型实例有球形石(葫芦石)、龟形石(神龟探海)。 二是由淋蚀、冲蚀和不均匀崩塌作用形成的花岗岩造型石,如尖角石(仙人现指、仙姑晒鞋、犀牛石、鹤寿顶、蜗牛戏松)和一些具独特形态的石景(狐狸啃鸡、葛洪炼丹、狸猫待鼠、老庄论道)。 瀑布、碧潭、泉 三清山雨量丰沛,水量充足,迳流发育,瀑布极多。主要的瀑布有8条,海拔标高一般为500~1000m,主要分布于山体中下部,落差一般10~30m,宽数米至数十米。瀑布大都有“三层结构”特征,即上端有一个“石门”形的出水口,中段为悬岩瀑布主体,底部常有一个美丽的碧潭。瀑布的成因类型大体分为断裂型和侵蚀型两种,如八磜龙潭瀑布、玉帘瀑布、石涧瀑布、冰玉洞瀑布等。 三清山碧潭多与溪流、瀑布相连,澄清碧绿。碧潭面积多数十平方米,深达数米。碧潭的形成是内、外地质营力作用的结果,多出现在地质构造断裂、节理的交汇部位,由地表流水作用不断侵蚀冲刷而形成,如石鼓潭、玉女潭、五色碧玉潭等。 三清山花岗岩体由于发育有大量呈网格状的裂隙,赋存大量的构造裂隙水。加之三清山雨水多,气温较低,水分蒸发慢,森林茂密,构造裂隙水的渗透作用,形成有许多季节性的下降泉。其水清质纯,凛冽冰凉,味甘可口,如古丹井、泸泉井、元泉、禹门泉等。

主要山峰

玉京峰 玉京峰位于三清山的中心,与玉虚、玉华两峰鼎立,海拔1816.9米,为三清山第一高峰,峰顶有大巉岩突出,东侧巉岩上刻有“玉京峰”三个楷书大字。顶端平坦约50平方米,中间有一刻有棋盘的方石,相传太上老君常与众仙在此下棋。两侧巉岩地势空旷,上有升天台。玉京峰东、南、西三巉岩如削。 玉虚峰 玉虚峰位于玉京峰西北,玉华峰以南,海拔1771.6米。南端狭长,地势险要;北头平坦,视野开阔,东南是飞仙谷,北面是黄杨谷。 玉华峰 玉华峰位于玉京峰西北,南与玉虚峰对峙,海拔1752.8米,岩壁上刻有“玉华峰”三字,峭拔秀丽。南头岩石上有一圆井,水色棕红,无源,长年不涸,井旁刻有“丹霞井”三字。西侧隆起一方巨石,上刻“尚书悟仙台”五字,台下有数块大石自然堆起一方天井。峰顶岩石垒垒,地势险要,顶岩石上刻有“红云”两个楷书大字。 蓬莱三峰 蓬莱三峰位于玉京峰南面。蓬莱、方丈、瀛州三峰相联。 锦屏峰 锦屏峰位于玉华峰西,四面悬岩平薄如墙。其顶狭长,怪石岑峨参差,远观如雕镂的花边,立面峻拔,石纹成线。锦屏峰与玉虚、玉华两峰相对,两峰高耸如门,锦屏峰远居其中。锦屏岩缝上长有很多杜鹃、苍松。 天柱峰 天柱峰位于玉虚峰西面,与锦屏峰隔壑相望。 玉笋亭立 玉笋亭立位于天柱峰南面。状如破土而出的竹笋,兀然亭立。顶上有几株虬松盘岩屹立。 双剑峰 双剑峰位于九天锦屏峰西北。两峰相联,合为一峰,峰顶露出两尖,状如两抦宝剑之锋。 老子峰 老子峰位于三清山西北部。峰状如老道,无冠束发,身着宽袖道袍,俯首躬背,精神专注,看经悟道。 天门峰 天门峰位于玉京峰西北,与灵龟峰对峙,两峰中间是少华福地三清宫的要隘天门。峰居三清宫北,海拔1568米,石壁上刻有“天梯”两个大字。峰顶是一巨大花岗岩岩体,光洁平坦,面积有数百平方米。 灵龟峰 灵龟峰位于天门峰东面,海拔1557.8米。峰上一岩状如灵龟而伏。东北飞崖断壁怪石嶙嶙,西南平缓,绿树成荫。峰顶有潘公庙,庙座岩石上镌有“灵龟峰”三个大字。 五门峰 五门峰与冲虚峰隔涧相望,南北对峙。巉岩迭立,险隘关口,古人在关口岩壁上分别刻有“东天门”、“南天门”、“西天门”、“北天门”、“中天门”等楷书大字,故称五门峰。东北岩壁上有琵琶石、母子石。母子石下有众妙千步门,是通往三清宫的第二要隘。穿过千步门,千步岭沿峰直上,全长500余级石阶。 女神峰 女神峰在三清山南侧,面玉京峰,高80余米,近观远眺,皆形似女神,披发齐肩,双手托着两棵青翠古松,正襟端坐,凝神沉思。

水文气候

气候

三清山地处中亚热带,东距东海约340km,故受海洋性气候影响,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兼具山地气候特征。具有四季分明,夏季凉爽,春秋漫长,冬季雪漫群峰的特点。年平均气温为10.9℃,7~8月极端最高气温为33℃,7月平均气温为21.1℃,1月极端最低气温为-16℃,平均为-0.6℃。年平均降水量为1857.7mm,年平均蒸发量为1331.6mm,相对湿度为82%。

水文

三清山位处长江流域中游、鄱阳湖水系之一的信江源头,地表水为沟谷溪流水系,东南面分数股顺沟而下,汇入信江;西北侧经乐安河流入鄱阳湖。山体上水源均来自雨水,降水顺着发达的构造裂隙就近排泄于沟谷,雨季水源充足,旱季水源较贫乏,季节性变化明显。地下水主要含于基岩裂隙中。

【三清山】相关文章:

三清山介绍11-26

三清山作文03-08

游三清山04-29

三清山游记02-20

三清山之旅05-01

游三清山05-01

三清山作文03-08

三清山作文12-25

游三清山作文12-21

三清山之旅作文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