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上学舍近求远 凸显教育不均
上学舍近求远 凸显教育不均——部分省区市小学开学见闻新华社记者 张丽娜 凌军辉 仇逸 图为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弄勇村弄顶屯,放学后的孩子们背着各种生活用品回家。 新华社发 新华社记者 张丽娜 凌军辉 仇逸 9月3日,全国各地中小学纷纷开学。然而,记者在内蒙古、江苏、上海等地走访发现,在农村,由于学校被撤并,一些孩子上学要赶几十公里路程;在城市,一些家长为了孩子能上名校,也是不辞劳苦、长途跋涉。 新学期开始了,孩子就近上学还有不少困难,如何办好家门口的学校方便孩子就学,成为家长们的期盼。 村小变成羊圈,皆因生源减少? 走进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新营子镇张全营村小学,四排校舍20间教室的门窗大多已经破碎,教室里传出的不是学生琅琅读书声,而是此起彼伏的羊叫。几年前,这个村小因“撤点并校”被闲置,今年3月,村委会把校舍租给村民养羊。 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为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我国农村地区开始大规模“撤点并校”。十几年间,全国减少小学37万多所,其中农村小学减少超过30万所。 记者在内蒙古走访发现,有的小学成了工厂,还有的被开发成酒店。 国家对农牧民子女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记者在内蒙古采访发现,一些学校撤并后,有的新学校在50多公里外,交通成本急剧增加。如果家长跟着陪读,各项开支大大抵消原有的优惠政策,教育开支再次成为不少农村家长的头等负担。 校际师资不均,无奈舍近求远 记者调查发现,在南京、上海等城市,校际教育资源的差异明显,催生了年复一年的择校热。为了追逐优质教育资源,不少家长宁可放弃家门口的公办学校,不惜让孩子长途跋涉,一些热点民办学校成为使用校车的“大户”。 在一些大中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也是一个难题。临近开学,在呼和浩特市打工的刘国华很是头疼。“就近上学简直是奢求!”刘国华告诉记者,他们这几年总是在孩子能进入的学校附近打工租房子,可是能进入的学校多半是高收费的民办学校。 上海市浦东新区紫罗兰小学校长陈国华表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本市居民子女集聚,加重了城郊结合部教育资源的紧缺。此外,社会劳动力使用和工作模式发生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多,家长没空接送孩子,催生校车需求。 实现就近上学,办好家门口的学校 上学“舍近求远”现象突出反映当前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有关部门应该提高学校布局的均衡性和科学性,方便孩子们就近上学。 “教育要按规律办,不符合实际的作法要纠正。”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殷飞认为,很多被撤掉的农村小学,基本条件具备、当地群体需要,荒废和滥用是极大的浪费。当前,有必要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对已经撤并的学校或教学点,进行重新规划,按程序予以恢复。 “恢复就近入学还要加强对公办学校的投入,实现中心城区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办好百姓家门口的学校。”全国班主任工作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高级教师陆少明说。 (据新华社北京9月3日电)【上学舍近求远 凸显教育不均】相关文章:
教育的不均衡04-27
舍近求远的近义词04-30
舍近求远_600字05-02
完善高职教育考试模式,凸显创新教育05-01
上幼儿园避免“舍近求远”04-30
英语成分感知凸显04-27
冷热不均,制造感冒04-29
在历史教学中凸显爱国主义教育05-01
浅谈如何在试验教学中凸显化学素质教育04-29
凸显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