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关于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探讨
关于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探讨 摘要:中高职教育衔接主要是教学上的衔接,教学衔接的基础是专业设置的对口衔接。笔者认为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设置应整体考虑,宜采用模块化的课程形式、“3+2”的中高职学制模式,应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科学地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体系;构建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涉及到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学制、课程设置等诸多方面,笔者认为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基础是专业设置的衔接,衔接的关键与核心问题是中高职课程的衔接,并应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统筹安排专业教学计划,宜采用模块化的课程形式,科学地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 一、中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对口衔接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最主要是教学上的衔接,教学衔接的前提与基础是专业设置的对口衔接。按照现行的教育部普通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00 年版)、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2005 年版),中职与高职专业目录中的各自分类、专业名称有一定区别,但中职与高职专业存在着对应关系。高职专业目录所列专业是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进行划分的,体现了职业性与学科性的结合。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新版专业目录正在修订当中,新版专业目录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努力体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国家产业振兴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科学技术进步特点,紧密结合国家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以现行的中职土木水利工程类与高职土建大类专业目录为例:中职的土木水利工程类专业划分为19 个专业,高职的土建大类专业分为建筑设计类、城镇规划与管理类、土建施工类、建筑设备类、工程管理类、市政工程类、房地产类等七类专业,在每类专业中又分为2~6 个专业,共有27 个专业。中职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对应高职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职的建筑设备安装专业对应高职的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中职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对应高职的工程造价专业,中职的建筑装饰专业对应高职的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等等。 中高职专业衔接适宜为上述的一一对应衔接,如果做不到,在招生时也应专业类相衔接。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并未严格按照专业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有的只是分为文科、理科两大类招生。 二、构建中高职教育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1.未进行课程设置整体考虑时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与弊端 目前,高职学院的招生有普通高中和中职两种生源,且主要为普通高中生源。高职的专业教学计划基本上是以普通高中毕业生生源为起点进行编制的,学制一般为三年。若中职毕业生的生源仍然采用此专业教学计划,将会出现:一为中职与高职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特别是专业课程和实践技能课程有内容重复会更多,造成学习时间的浪费。二为大多数中职学生的数学、英语等文化基础课程的基础比较薄弱,对高职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有些难以适应,这样对高职专业理论的深入学习和今后学历的继续提升会造成一定的障碍。 2.中高职衔接课程设置应整体考虑,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1)构建中高职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前提。构建中高职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前提就是要满足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符合国家教育部对中职、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与课程设置的指导性意见要求。中职教育培养目标就是培养面向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等技能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清晰中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其教育标准,避免出现教育层次和职业能力水平的重复和错位。《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 号)文件指出:积极推进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促进课程内容综合化、模块化,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水平。《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 号)文件指出: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德育课、文化课、体育与健康课、艺术课及其他选修公共课程。应当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采用基础平台加专门化方向的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专业技能课程,实习实训是专业技能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 号)文件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2)采用模块化的课程形式。为了做好中职课程与高职课程的有机联系与整合,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宜采用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具体见图1 中高职衔接模块化课程设置结构示意图。中职阶段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任意选修课三大类,这里将公共基础课模块分为两个层次标准进行教学,即公共基础课1 和公共基础课2,根据中职学生入学时的文化基础差异以及有无升读高职的愿望进行划分,其标准依据教育部颁发的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学大纲的标准要求。公共基础课1 为中职学生应达到的基本标准,公共基础课 2 是为中职学生升学需要设置的,与高职入学考试标准对应,高于公共基础课1 的标准。公共基础课包括德育课、语文课、数学课、外语课、体育与健康课、计算机基础课等。中职专业技能课分为专业基础平台课、专业技能核心课、专门化专业技能课、顶岗实习模块。中职学生刚入中职学校时可按照专业大类进行教学,以后可根据个人需要再分专业进行教学,这样设置了专业基础平台课模块,适用于专业大类中的各个专业需要,如中职的土建类专业,开设建筑制图、建筑材料、建筑工程测量等专业基础平台课。专门化专业技能课模块是针对一个专业对应的若干个不同职业岗位设置的专门化课程,专门化专业技能课为限定选修课程,学生可结合自己的特长爱好和市场需要进行选择。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核心课、顶岗实习为必修课程。在中职阶段开设任意选修课程,如中职工科类专业选修的音乐、美术、艺术等人文科学类课程,以及安全教育、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人口资源、管理等方面的课程。 高职与中职教育在专业对口衔接的基础上,高职阶段课程设置与中职阶段课程设置形式类似,分为文化基础课、专业技能核心课、专门化专业技能课、顶岗实习、任意选修课模块。高职阶段的文化基础课设置应满足教育部规定的高职教育基本要求,一般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学课、外语课、体育与健康课等。这里,在高职阶段不考虑开设专业基础平台课,利用学生在中职阶段学习的专业基础平台课知识,防止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在高职的专业技能核心课、专门化专业技能课、顶岗实习的专业教学中,注意做好与中职教学内容的衔接、深化与提升。专业技能核心课模块和专门化专业技能课模块在中职、高职阶段的具体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应有较大的区别,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应根据两个阶段培养目标的不同要求进行专业课程设置与取舍教学内容。顶岗实习是中职、高职阶段专业技能课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顶岗实习强化校企之间的合作,使得教学与就业岗位之间实现“无缝对接”。中高职的顶岗实习内容与侧重点应有所不同,高职阶段顶岗实习2 是中职阶段顶岗实习1 的深化拓 展与技能提升。学生在中职、高职阶段的专业学习过程中,除了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外,职业院校还应组织学生参加行业及劳动部门的职业技能鉴定站、培训定点机构等进行的培训和鉴定,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或培训证书,以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在社会上的就业竞争力。学生在高职阶段取得的职业资格证2 应是中职阶段职业资格证1 的范围拓展与技能级别的提升。 (3)采用“3+2”的中高职学制模式。 目前,我国中职学历教育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基本学制一般为3 年;高职学历教育招收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基本学制一般也为3 年。笔者认为,中职与高职教育的衔接宜采用“3+2”的学制形式。中职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初中毕业生入读的中职学历教育,其学制应为3 年。国家鼓励高职学院发展两年制高职,且考虑中职与高职对口衔接时,高职的专业教学有了中职的专业教学基础,中职学生毕业时 对本专业领域知识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因此中职与高职教育对口衔接时的高职学制不需要3年,宜为2 年,即可满足高职教育教学的需要。 三、科学地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 专业教学计划是职业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文件,是指导和管理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是保证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有效途径。在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职业院校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广泛开展社会调查,注重分析和研究区域、行业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特别要关注本专业领域技术的发展趋势,努力使教学计划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根据市场对专业岗位群的特点要求和对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要求,以及根据学校的场地、师资、设备等基本条件,清晰地确定中职与高职专业培养目标,同时科学地进行课程设置与确定教学内容。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要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和培训工作,推行“双证书”制度。 2.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院校制订教学计划必须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加强中职阶段的德育课、高职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要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与人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完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制度,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职业院校要重视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改善实习实训基地条件。积极推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满足日常实习实训教学的需要。要加强与企业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正确处理好公共(文化)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学时比例。公共(文化)基础课程,要按照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定位。要加大专业技能课程的比重,增加实训、实践教学的时间和内容。在中职阶段的三年教学中,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累计总学时约为一学年,专业技能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二,其中顶岗实习累计总学时一般约为一学年,三年制总学时数约为3000~3300。在高职阶段的两年教学中,文化基础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四分之一,专业技能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四分之三,其中顶岗实习累计总学时不少于一个学期,两年制总学时数约为2000~2200。 4.正确处理中职与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关系,确保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时,既要考虑中职学生的升学问题,也要考虑中职与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处理好这两个问题也就能做好中职与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工作。中职升学问题的关键是中职阶段的语文、数学、外语等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这里要防止为了中职学生的升学需求,片面地增加公共基础课程的学时比例,而弱化了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这样会影响中职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做好中职与高职阶段各模块中的课程设置,特别是专业基础平台课模块、专业技能核心课模块、专门化专业技能课模块的课程设置,衔接好中职与高职的专业技能课程,同时要明确规定学生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取得职业资格证的要求,保证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08]8 号文件. [2] 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Z].教职成[2009]2 号文件. [3]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 号文件. [4] 教育部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Z].教高[2000]2 号附件一文件. 来源:网络【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探讨】相关文章: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探讨论文09-12
大众化背景下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问题研究07-12
商务英语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构建研究07-19
高职院校法律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07-21
能力本位的培训课程体系构建07-31
工学结合模式下电气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10-10
化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探讨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