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学习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2)
学习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2) | 2012-6-5 6:18:000推荐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系列之七:完美的教学 在我看来,完美的教学必定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那就是:深刻与真诚。所谓深刻,意味着能够给予学生匠心独运、别有洞天之感,能够唤起学生的惊异感和想像力,能够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当然,深刻也是相对的。这首先需要教师对教学对象有充分的了解,使教学的目标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引导学生探索和思考的问题是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而所谓真诚,意味着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出自内心真实的感受,所表达的一切都是从心灵深处流溢出来的真实之感,没有矫揉造作、故作姿态,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奈与空洞,有着自然、真切与和谐之美。只有充满真诚的教学,才能给人以温暖的感觉,才能有感染力与亲和力。这里所说的深刻与真诚,首先必定体现在教师对于一节课所要完成的任务和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的设定之中。每一节课都应该有其独特的任务和要实现的目标,但这种独特性正是存在于朝向一个高远的目标——我们要培养的理想的人,并成为实现这个崇高目标的一个步骤而存在。所以,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目标有十分确切的设定和十分清晰的认识。深刻与真诚更体现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之中。教师只有对他所教授的内容了如指掌、融会贯通,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才能顺手拈来、皆成妙趣,才会有那种“一览众山小”的沉着与自信;教师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才会有理智的挑战以及触及心灵的震撼。常言道,从水管里流出来的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只有当讲授的内容是教师可以娓娓道来、如数家珍的时候,讲课才真正可以称之为“讲”;而只有真正地“讲”,教师才能把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在与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方面;只有真正交流了,才能给予学生广博的文化熏陶,教学才能切入学生的经验领域,课堂才能成为师生共在的生活。深刻与真诚还体现于教学氛围的营造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之中。完美的教学,在性质上应是富有想像力的,能唤起人们意外与惊讶的感觉,给身临其境者一种认识能力上的解放感。完美的教学犹如一篇优美的散文诗,它具有起、承、转、合的韵味,具有曲径通幽、起伏跌宕、峰回路转的魅力;它是一种精神漫游,教师收放自如,学生心领神会,既有纵横捭阖的豪放,又有细密精致的婉约。正如孟子所言:“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完美的教学一定会使学生学有所获,甚至是有喜出望外的收获。当然,我们不能对课堂上的收获作狭隘的理解,收获不仅包括认知的概念、定义、原理(公理、定理)、公式、基本事实等等的掌握以及认知策略的完善,也应包括态度的改变,价值观的丰富与提升,所经受到的理智的挑战和内心的震撼,所获得的感动和鼓舞,以及精神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等等。一言以蔽之,完美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释放禁锢的情愫。我们教师总是容易低估学生的判断力和鉴赏力,疏于精心设难问疑,使自己深邃的内心世界和教学应有的深度难以得到充分的体现,因而就少了些许理智的挑战和教学的活力。我们必须承认,人的心灵有一种精妙、聪敏的感受力,任何虚假、矫情和做作都无法唤起真诚。我们必须努力使我们的内心变得敏锐、丰富和深邃,舍此,别无他途。完美的教学一定能让学生感受到人性之美、人伦之美、人道之美,感受到理性之美、科学之美、智慧之美,感受到人类心灵的博大与深邃,感受到人类所创造的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完美的教学能够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热爱与柔情,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与乐观,对光明和美满的期待与渴求;能够以新的眼光审视生活、洞察人情事理。 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系列之八:建基于信仰的教育 教育的最高境界当是灵魂的感召。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与信仰有着内在的关联,甚至可以说,信仰是真正教育的天然要素作为工作多年的大学教师,从世俗的眼光来看,我不仅衣食无忧,甚至可以说生活几近完美,但内心深处总有一种惶惑,一种挥之不去的怅惘,随着年岁的增长,这种感受日益强烈。每当夜深人静,流放于尘世之间的自我回到家中的时候,就会有一个问题悄悄地爬上心头:人为什么活着?我相信,那些摆脱了生存危机的人都会有同样的困惑,会遭遇同样的拷问。可在今天这样一个真诚逃亡和良知隐逸的时代,一个由效益(率)、功能、技术、模式、经济原则所支配的社会,以从容的心态谈谈无限与永恒,谈谈信仰与孤独,谈谈神秘与本体,谈谈灵魂安顿与终极关怀,这些看起来不染嚣尘的形而上的概念,对大多数人来说,已是难以追怀的往事与神话了。生命最本真的问题被膨胀的物欲所遮蔽了。因而在今天,我们思考教育问题,如果没有一种使命感,一种深沉的痛楚和战栗的恐惧,如果不能渲染一种独立思想和知识分子的操守,我们的思想就必定是苍白和无力的,就不可能有感召力和感染力;这种痛楚和恐惧,就源于我们对日渐消逝的人的焦虑,源于对物欲与技术统治下人的呻吟的谛听与同情,源于我们对于灵魂安顿与终极关怀的诉求;而这种操守是只能建立在我们的信仰之上的。在一定的意义上说,我们都是莫名其妙地生与无可奈何地死。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自己主动要求出生的,但既然我们来到了这个世界上,我们就必须严肃地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究竟为什么活着?这是一个灵魂的问题,它不可能依靠理性和逻辑来求得确解,而只能诉之于信仰。教育的最高境界当是灵魂的感召。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与信仰有着内在的关联,甚至可以说,信仰是真正教育的天然要素。因为,真正的教育不仅有着现实的关怀,还会有着终极的关怀。而终极关怀只能用信仰来承载。因为人之为人就在于人是一种精神的存在,生命的存在惟有灵魂,作为精神存在的最核心的要素就在于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领悟,领悟来源于启示,来源于信仰。没有信仰就没有灵魂,而没有灵魂,一切都将成为没有结局的开始,成为权宜之计,成为得过且过、苟且偷生;没有灵魂,所谓的道德就会沦落为一种伎俩:一种逃避责罚和获取奖赏的伎俩。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都可见到那些藐视道德的行为背后隐藏着一个怀有不道德的动机、将道德作为敲门砖、以最大可能捞取好处的伪君子,这就是因为缺乏信仰所致。在中国文化的设计中,人们关注的中心问题是“人应该怎样活着”——如何在一个由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对等关系(而不是平等关系)所构成的社会中尽自己的本分:怎样做到君敬臣忠、父慈子孝、夫和妇顺、兄友弟恭、朋谊友信。而对于比“人应该怎样活着”更高的一个问题:“人为什么活着”,缺乏丰富的、富于深度的思考,因而中国的伦理道德都带有功利的色彩,并不可避免地沦落为一种处世伎俩。教育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信仰与哲学的问题。信仰问题首先是一个文化问题,其次才是一个人生的问题。对世界和人生的某种最高真理的寻求乃是灵魂的需要。如果一个文化中缺乏对于灵魂安顿的设计,存在于这个文化中的个体,要么麻木不仁、浑浑噩噩,要么惟利是图、巧取豪夺,要么苦苦探寻、无所适从。在我们的文化建设中,着眼于信仰,是何等必要。文化、信仰、教育,三位一体,才能构成一个完整人的健全的精神生态。所谓信仰就是我们的生命的支点、生命之根赖以深扎的土壤,没有信仰,生活就会难以承受风雨侵袭,就只能有类似于动物本能的生存,而不会有真正人的生活,更不会有生命价值的弘扬与实现。建基于信仰的教育必定有着这样四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必须守护的核心价值、使命感、终极关怀和仪式境界。而反思一下有些教育,充其量只能算是宣传加规训,它的确可以塑造某一种满足一定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难以成全立于天地之间大写的人。建基于信仰的教育是一种源于内心的召唤,这种召唤带给人们的是一种温柔的冲撞;它使得内在于教育情境的每一个人都会无比真诚地谛听来自生命最本真的悸动和低语,教育过程真正成为一个没有耳提面命的疲惫、温暖而百感交集的精神之旅,在日渐清晰的人生目的的探寻中,心灵变得纯净、充实、澄明和温润。 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系列之九:教育探索:从自我反思开始 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过程只有同时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过程。因为探索本身意味着你有一种开放的心态,你是一个好学深思的人,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人,而不是一个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得过且过的人。当然,不断探索只是真正教育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作为教师,教育探索并不一定要有什么什么级别的研究课题,谁谁谁给你立了项,你才可以开始。如果你真是为了提高自己,为了更好地胜任你的工作,为了学生更好的成长,而不是外在功利的诱迫,那么,只要你愿意,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可进行。其实,在人类文明的各个领域,许多重要的思想成果都是在十分清贫的境遇中取得的。智慧和灵感青睐生活简朴的人。许多教育探索也并不需要高精尖的仪器与设备,它只需要一颗忠诚、明敏的心,只需要我们对那些视而不见、习以为常的事物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只需要我们对那些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物用心去发现,只需要我们不断咀嚼、反复琢磨、再三玩味那些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常规和说辞,只需要我们试图去改变,哪怕是一点点。比如,“教育”一词,我们都太熟悉不过了。而这个词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又有谁能悉数道来。从严格的意义上说,“上学”和“教育”是两个概念。因为,“上学”可能意味着被摧残、被奴役、被束缚、被禁锢、被愚弄、被欺骗、被蒙蔽……而所有这一切都可以以“教育”的名义和“教育”的形式出现。难道不是这样吗?那么,什么是教育呢?这大概可以从认知和情意两个层面来判断,在认知这一层面上,教育包括:(1)经验的分享——意味着平等的给予和心灵的晤对,意味着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注;(2)知识的建构——意味着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和将知识组织进意义网络之中;(3)心智的敞亮——意味着遭遇理智挑战,并进而获得认知上的洞见。而从情意这一层面说,至少应包括:(1)善的目的——所谓“善的目的”意味着“人的发展、个人的自由和个人的幸福”,其本身就是目的,有着“独立的善”的价值,而不是因为“人的发展”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和进步才有其价值;(2)“教育”的方式是合乎道德的——它是基于对具体的、独特的个人的尊重和珍视,不能因为我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我们就可以肆意对待学生;(3)“教育”的过程能带给学生积极的、愉快的情感体验。这只是一个例证。用以说明教师的教育探索重要的是要有新的视界和探索的精神。那怎样才能有新的视界呢?我的回答是: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心浮气躁;从错误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一个有事业心和使命感的教师,理当作为教育的探索者,其探索的最佳门径就是从自我反思开始。学校中的一切对于我们现代人,尤其是能够做教师的人,或很有可能成为教师的人(如师范院校的学生)来说,一点也不陌生,我们有许许多多的经历和体验,有许许多多的欢乐与痛苦。我们不妨想一想,在那些熟视无睹、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现象背后,是不是潜存着某种契机和可利用的资源,或者是潜伏着危险与可怕的毒化?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反思,彰显那些被日常生活的琐屑和平庸给遮蔽了的事情的本真面目。 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系列之十:教育给了我们什么 什么是教育?西方有位才子作了意味深长的诠释:“把所学的东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剩下的是什么呢?我想不外是积淀于我们的气质、性格、处世方式与行为习惯中的那些东西:主动还是被动?独立还是依赖?快乐还是忧郁?开郎还是内敛?开拓进取、锐意创新还是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兴趣广泛还是麻木不仁?积极乐观还是消极厌世?精神充实还是内心空虚?在一定意义上说,这些都不是我们可以主动选择的,而是生活与教育赋予我们的。在以往的不知不觉的生活境遇中我们成为了今天这个样子。在大学的课堂上,我曾以“教育给了我们什么?”为题,要求同学们反思总结自己对于基础教育的体认。给我印象深刻的有两位同学的发言:一位同学说,当她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她猛然觉得12年的寒窗苦读换来的除了一张通知书,似乎什么都没有。另一位同学寒假回到中学时的母校,看到学弟学妹们仍在紧张备考,非但没有荣归故里的自豪,反而觉得莫名的恐惧。大学都不难认识到,制约基础教育改革的瓶颈在高考制度。应该说,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高校招生制度,相对来说是最为公平的。可是,我们为了公平所付出的代价也是非常大的,那就是牺牲了整整一代人的自由和谐的发展。为了在高考中尽可能的得高分,不得不压抑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花成倍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自己不喜欢、不擅长的学科。结果是“全面的丰收”,导致全面的平庸。更有甚者,学习成了苦不堪言的差事;大考小考的排队分等,使学校成为造就失败者的场所,进而导致厌学和恐学,导致内心的畸变和人格的扭曲。设计出有助于学生自由和谐发展的高校招生制度是并不难的。其实,发达国家就是非常成熟的制度可资借鉴。譬如美国的一些高校,在新生录取时,纸笔相加的考试只占28%,72%是要参考平时的表现,包抱研究性学习的成果、社区服务等等。如果我们也这样,那情况就不难想象。余文森教授在一次学术演讲时说到一个令人只能苦笑的例子;某高校一位经推荐进入大学的学生有小偷小摸的毛病,可校方在其中学的推荐信中发现写有“该生手脚勤快”的评语。在一个信用机制尚未建立起来的社会,许多事情都不好办,社会不得不为此耗费高昂的成本。教育给了我们什么?我相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如果把一个社会中的群体视为由两个极端(如主动与被动、开朗与内敛等等)构成的连续体,我想,我们的国民性格的高峰分布恐怕是集中于被动、内敛、依赖、忧郁等这一极的。这是一个文化问题,一个国民性的问题,当然也是一个教育问题。总之,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警觉和深入反思的问题。 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系列之十一:生命教育:道德教育的超越与提升 ●生命教育的宗旨:??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捍卫生命的尊严,实现生命的价值。??人的有尊严的生命存在状态??高度的投入:对事情的专注于热忱源于内在兴趣,这是所有有成就的人,成功的人的共同的品质。??积极的合作关系:寻求与他人建立建设性的关系??冷静的自我反思,自觉防范,自我膨胀??平等的与所有人的交往:既不居高临下,又不仰人鼻息。●生命教育的目标???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生命教育的途径(上)??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撞击生命,用生命去滋润生命,用生命去灿烂生命。(中)??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把握;给孩子一些困难,让他自己去面对;给孩子一些问题,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些条件,让他自己去创造(下)??自发地自然地生活;安全地健康地生活;文明的生活;快乐的的生活;有尊严的生活;负责任的生活;有爱心的生活;有创意的生活。【学习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2】相关文章: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学习心得05-02
学习《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心得体会范文05-03
理想信念教育月总结04-30
理想·信念·信仰04-28
理想与信念作文02-17
理想与信念作文04-03
我的信念205-01
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心得体会范文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