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大学教育不是培养没有文化教养的庸人
对大学教育的批评在局外人看来,无法透析其教育的肌理,但身在教育其中或许能更多地感悟到它的问题所在。近日,武汉大学原校长、知名教育改革家刘道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大学病了。是什么病?我觉得犯了狂躁病,极度亢奋,不能自已。”事实上,这并不是多么最新奇古怪的观点,但这话从刘道玉先生的口中说出来,有忧心之痛,有改革之艰的喟叹,还是颇为令人震撼的。 美国学者W.A.怀特曾说,教育不是为了教会青年人谋生,而是教会他们创造生活。而我们的所谓国民教育,其要旨似乎却是与此相反,更多的是强调实用性和谋生技能的培养,由此却忽略了人文素养的综合需求,如此一来,国民教育就自然而然地显得急功近利了。这样的一种教育模式是不是就能培养出了高素质的人才,却是一个未知数。不过,大学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虽然学历很高,却未必有足够丰富的人文素养了。 按照刘道玉先生的理解,大学合并、大学扩招、大学改名、校庆泛滥等现象都是“狂躁病”的表现。从1992年开始历时15年的院校合并,让全国900多所高校都受到冲击。大学扩招更是“大跃进”,从1998年到2002年,仅4年时间毛入学率就达到了15%,而这在西方国家通常需要50至100年。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了对待大学教育的认识不足。这就像学者刘再复所说的“打倒了贵族精神,只能带来痞子精神与流氓精神的泛滥”,如果我们把贵族精神替换成大学精神,也是成立的。从此,我们不难理解普通民众对大学教育的议论更多的着眼点是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并非如民众所意愿,只是“没有文化教养的庸人”罢了。 对当下的大学教育心存焦虑,刘道玉先生才会直言不讳地批评当前高校“道德滑坡、精神虚脱、学术泡沫”。不仅如此,在他看来,大学教育或许应该回归它的本意上来,他还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很多学者进不了长江学者,就巧立名目,搞了一些以名山秀水为名的学者,黄河学者、泰山学者、天山学者、闽江学者、赣江学者、珠江学者,名号有38个之多。用名山秀水命名学者,改变了实质没有?没有,他们还是原来的学者。”这般说来,并非是学生因社会浮躁而在思想也显得过于“浮躁”了些的缘故,而是为人师者,不仅没有教师的样子,那急功近利的形态看上去也着实滑稽可笑,倘若把这言传身教给学生,势必学生也会跟着老师“有样学样”的吧,由此,不难理解大学教育的失败是源于常识在大学教育中的缺位。 说到这里倒让我怀想起创建于1440年,并有贵族摇篮、绅士摇篮之美誉的英国伊顿公学,它的校训是:独立、个性、友爱、忠诚、尊严、勇敢、传统、绅士、幽默、优越。这样的品质应该是大学精神所具备的素养。与其把大学搞成急功近利的名利场,大学成为培养“没有文化教养的庸人”,倒不如把大学改革彻底一些,让那些优秀的品质成为国民教育的因子,如此,才会有令人崇尚的大学精神。【大学教育不是培养没有文化教养的庸人】相关文章:
诵读培养学生的教养文章04-23
如何培养有教养的宝宝?05-02
学前教育重在培养能力而不是学习技能04-30
英语教育中的文化交际能力培养04-28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04-30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05-07
大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素养的培养04-27
文化,不是工具作文05-04
庸人自扰作文05-06
表示庸人的成语大全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