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蒙生小学汉语教材解读
蒙生小学汉语教材解读科左后旗蒙古族实验小学---张春云
解读教材在当今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的教师基本功应当是“简笔画、粉笔字、普通话”,时至今日,解读文本,则最应该成为汉语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功之一。解读文本是摆在我们汉语教师的一座高山,我们必须积蓄力量去攀登。解读的重要性是无庸置疑了,作为一名专业汉语教师,拿到教材首先要考虑解读。那么究竟该怎么解读教材,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我们用心去思考。汉语是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汉语课程的首要性质是工具性,同时兼顾人文性,这是汉语课程的基本特点。汉语课程应致力于学生汉语基本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汉语基本素养是学生继续深造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汉语课程的多重功能,决定了它在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现就蒙生小学汉语教材的解读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教材是什么? 教材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依据,是“课程标准”目标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和学的凭借,是教学过程的支架,因此汉语教学要围绕汉语教材进行。
二、怎样解读教材?
(一)教材解读的内容
1、弄清教材对“课标”要求的具体体现。
2、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
3、把握教材的特点。
4、明确教材的教学目标。
5、清楚教材中的重点、难点。
6、解决教材疑点、疑难。
(二)教材解读的形式
1、名师解读。充分发挥名教师的引领作用。
2、教师个体解读。体现个性化的理解。
3、备课组或教研组集体解读。搭建交流的平台。
(三)教材解读的层面
1、整体解读。教材整体解读。从整体上对教材进行把握,包括学段教材解读、全册教材解读、整套教材的编排特点、整体安排等。
2、单元解读。领会单元安排特点和要求。
3、课文解读。包括课文、注释、课后思考等。
(四)教材解读的途径
解读教材要“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要想一想“文本究竟说了什么?”、“文本想要说什么?”“文本能够说什么?”、“文本应该说什么?”
1、与作者对话。
实现与作者的对话就是要理解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要表达什么样思想情感,要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弄清作者“想要说什么?”也就是说,之所以作者这样表达,背后一定有一些相关的因素;之所以这样描写,一定有相关的背景。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到作者个人生平、历史背景怎样,当时有些什么思想,做到“知人论世”,只有做到与作者的对话才能实现对文本的准确解读。同时还要学习作者其它相关作品,了解作者的作品风格等。
2、与文本对话。
教师细读文本是教材解读的重要前提,一篇课文不管以前有没有读过,有没有教过,都应该细细地读上几遍,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课堂上师生对话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之间的对话与碰撞。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度,教师对本文解读的独特性行影响着学生思想的发展。
不同的人读同一本书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特别是人文方面的书,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品一旦发表,就好比婴儿离开母体,好不好看,评价全在别人。有时还会出现“过度阐释”——连作者都没有想到的,却被人家解读的五花八门。其实也正是丰富的“解释”让成其为经典。不过在理解文本时,我们必须要表明自己的立场,怎样的解读才是恰当的、正确的,我们的解读即使已脱离作者的意图,也要有自己的东西。我要提醒大家一点,教材拿来后,首先要自己读,要不断的大声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
3、与编者对话
教者要与编者对话,只有与教材编者对话,才能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选编编写意图对于老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明白了选编意图,我们才能将课文定好“位”。只有与教材编者对话,才能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任何一篇文章,置于特定的学段、特定的单元,有着它的作用与理由。而这又是你确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明确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你就能确定教学目标,逐步实施你的教学。实现与编者对话需做到通读教材,领会全册教材的训练体系。教材编写有其很强的系统性,知识积累和训练都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呈螺旋式上升的。这个系统在课标和参考用书上可以找到相应的阐述。教师把握住了教材知识的系统性,就先等于抓住了教材的根本,授课时就知道哪些知识应该讲,应讲透,应拓展,应延伸,上课就不会无所适从,而是有的放矢,讲为学用。
(五)教材解读的一般步骤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的事物或现象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反映在教材解读上,就是要充分校本化地解读、处理教材。教材解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选择适合本校、本年级甚至本班学生的教学。一般来说,解读教材应从解读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入手,解读教材的内容和结构,明确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挖掘教材的科学方法、能力培养、思想教育因素,知道工具性、人文性在语文教材中的体现,分析教材中的学习心理问题,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案或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其基本步骤可概括为“五读”。
1、语文课程标准――研读
课标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纲领性文件,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的依据。它详细规定了课程的性质、任务、教学目标等。我们蒙古族实验小学汉语课堂教学都要受课程标准的指导,因此,在解读教材时应以课标为依据,以课标的要求为目的。认真研读课标是教师正确进行教材解读的前提。
2、有关资料――泛读,明确课程的地位和任务
所谓泛读,指在进行教材解读时,阅读蒙生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解读、教学参考书、汉语教材、与教材有关的报刊杂志等,所谓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目前,有各种光盘及远程教育中心上网卡供广大小学教师查阅学习。还有中央远程教育模式资源供大家学习。(一)要通过这些资料的阅读,明确汉语教材在整个蒙生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任务,明确汉语知识在各个教学阶段“螺旋式”上升的情况。 如:小学生写字要求的螺旋式上升(铅笔、钢笔、),汉语工具性体现出来的螺旋式上升(口语交际、写一段话、写一篇短文、写一篇完整的文章、写一篇有一定中心且有一定文采的文章)。(二)要明确汉语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如:品德课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与汉语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美术课中的美育与汉语教材中蕴含的培养学生懂得美和欣赏美的要求;又如:《迷人的雾》、《北大荒的秋天》、《长城》、《奇怪的大石头》、《鱼游到纸上》、《真实的高度》等课文涉及到方方面面,有些内容对蒙生来说比较陌生,这就更需要我们教师进行广泛阅读。
通过泛读,教师深入了解了课程标准,使教材解读既按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全面深入地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落实小学汉语教学的各项目标。通过泛读,教师了解了更低年级和更高年级语文教材的内容,为本阶段的汉语教学选择一个恰当的起点,实现与前一阶段和后一阶段教学内容的顺利衔接。通过泛读,教师了解了汉语、数学、品德、综合实践、科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相关学科的内容和进度安排,就可以更好地确定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合理地安排汉语教学内容的次序,选择合适的汉语习题。如:我发现汉语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与品德第一单元就有相通之处,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了学科整合。
3、 整个教材――通读,对教材有一个总体认识
所谓通读,是指教师阅读所教全部小学汉语教材。它不要求对教材的细节进行研究,而是通过对全部教材的阅读,了解整个教材的基本内容、知识体系、结构特点以及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搞清楚教材内容是怎样循序渐进地加以组织的,并结合课程标准的精神,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内容选取、程度要求、风格特点等。通读教材,对教材的体系结构、地位作用、文字内容、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整体了解。只有全面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才能掌握教材的技能体系,才能弄清教材要实现的目标,才有利于分析、处理教材。教师熟悉了教材的体系结构和目标定位,教学设计时就可以前后照应、整合内容、反复渗透,就容易串起教材的线索。
教学内容分析:1、全套教材以及各板块的教学目标要求(三维目标);2、各板块在整套教材中的地位和功能;3.教材的知识体系结构;4、教材的表达形式,如文字、插图等。5、教材中科学的思想、方法; 6、教材所安排的学习活动的分量、能力水平与难度; 7、教材所包含的体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内容; 8、教材编排的实践活动及作用;9、教材与其他学科相融的问题。如五年级上册教材的编排体系是:本册教材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积累、表达与交流、综合学习活动为四个主要领域,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蕴含其中。本册教材的识字与写字任务仍然较重,但关注了继续实现由以识字与写字为重点,向以阅读、表达为重点的转移。按照整套教材的总体设计,本册教材仍采用主题板块形式安排。全册共六个板块,第一单元为秋之声、欣赏美丽的秋天。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教学重点是积累词语,学习描绘景物的方法;教学难点是对课文的理解。第二单元日记,一是教会学生如何写日记。二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锻炼汉语写话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赞美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第三单元是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美德教育。教学重点是熟悉课文内容,掌握生字、生词、并能熟练运用。培养学生好的思想品质。第四单元是寓言和童话故事为主,在学习过程中,透过表面的文字,弄懂蕴涵于文字中的所要的事理。受到启发。教学重点熟悉课文内容,掌握生字,生词并能熟练运用。培养学生号的思想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五单元是我国著名人物的篇目,其中《不懂就要问》、《梅兰芳练功劳动》培养学生勤学好问,刻苦用功的美好品德。古代人物的篇目,学习古代人的聪明和智慧,收到良好启发。教学重点是生字词,教学难点是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描写人物的记叙文的写法。第六单元是关于科普知识类的文章,课文内容浅显易懂,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量。教学重点是生字词,理解课文中包含的科普文化知识。在板块的后面安排《汉语乐园》和《听说训练》具有综合学习活动性质的小型训练。个板块的内涵丰富,体裁多样,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时代气息,有利于学生综合汉语素养的形成,有利于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要求会认157个字,会写160个字。每课要求会写的字,排在虚宫格里;要求会认的字排在下面。
教学环境分析:1、学生对教材的使用方式; 2、学生学业成绩变化及各方面的成长发展情况对教材使用的影响; 3、教师对教材的知识体系、教材所表现的文化内涵、与学生的认知与心理规律协调性的分析与判断;4、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与教材设计的差异; 5、教师对教材的看法与改进意见。
教材解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分析教材与教师、学生、环境、教育目标、社会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可能使各个方面发生的变化,对这种变化的预测,对通过教学设计并实践来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是必要的。
4、 每一部分教材――细读,进行整体分析
所谓细读,是在通读的基础上,对语文教材中的某一部分(通常指一组教材或联系比较密切的两、三组教材)进行深人研究,从整体上对该部分教材进行解读。通过解读要搞清楚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该部分教材中知识的逻辑结构;2、该部分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3、该部分教材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怎样体现的;4、该部分教材中包含了哪些汉语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因素;5、该部分教材渗透了哪些思想教育的因素;6、该部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如五年级上册教材第以单元:《秋天》和《秋天的雨》、《美丽的小兴安岭》、《最后一片树叶》都与秋天有关,课文下学习活动中的“讨论”、“积累”、“欣赏”、“综合学习活动”的内容也与秋天有关,从“识字”到“课文”再到“学习活动安排”体现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
5、 每一节教材――精读,进行具体分析
所谓精读,是在细读的基础上,对汉语教材中的某一节进行深人钻研,解读每一段,研究每一句,斟酌每一词与每一字,细致、具体地解读教材。做到以下几点:1、透彻理解该节教材中的全部知识,深入了解该节教材所述内容的背景材料,要站在高屋建瓴、居高临下的高度理解教材知识,要能解答该节教材中的疑难问题;2、弄清本节教材在整篇教材或整个语文教材中的地位,课程标准对与其相关内容的具体要求是什么;3、找出本节教材中所蕴涵的学习心理特点,学生学习时易犯的错误及其原因、难点的成因及突破方法;4、分析本节教材的教学特点和知识的关键,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考虑如何通过知识教学培养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等。如《北大荒的秋天》有这样的语句:“原野热闹非凡,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这样的语句除了是用来描绘丰收特有的景象外,还是培养学生遣词造句能力的好材料。如果教师跑马观花一下子溜过了,真是错过了培养学生遣词造句能力的好机会。
三、文本解读
教好汉语首先要感悟好文本。于永正老师说过:“最好的备课是感悟好课文”小学汉语教材是以一篇篇文章为载体,教材的选文经过细细斟酌,可以说选文经典,这些文章蕴含着激荡饱满的感情,有着丰富多彩的意境,千锤百炼的语言,美如音乐的旋律。要感受出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美,老舍怜爱的乖巧、淘气、古怪、温柔的猫。运筹帷幄,巧用计策的的孙膑形象来。那么如何感悟、解读,我想最基本的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了解文本思路
一般来说,一篇教材不仅具有明确的文意,而且具有鲜明的思路。叶圣陶先生指出:“思路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有时我们把思路成为“文脉”。一篇文章畅通无阻,不中断,不阻塞,或承接,或转换,或开合,一线贯穿,一脉相承。课文先后有序,条理分明。有纵向的,有横向的,有的纵横交错。因此要摸清思路,这样理解教材才透彻,遵路识真。
(二)感悟文本语言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情达意的载体,感悟文章要从语言人手,揣摩语言,品词析句,咬文嚼字,感悟文章中富于表现力的词语。潜心会文,披文入境,既掌握丰富、活泼的语言,又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感悟其中的文化、思想、情感。文章的语言具有以下特点:
1、准确。
优秀的文章语言极其准确,往往字字斟酌,煞费苦心,所以古人说:“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桂林山水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文章开头既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又说明了“我们”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好的文章语言明晰,绝不不可模棱两可,含糊不清。
(三)明确文本立意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写作是传情达意的活动,任何文章都不可能是无“意”之作。“意”在文章中起决定性的支配地位和主导作用。为此,读文本要深入理解,挖掘文意,透过表面找出隐藏在语言后面的内涵。要找得准,理解得透。如《小柳树和小枣树》虽然写的是柳树和枣树之间发生的事情,实际上表现的是生活中的人,揭示的是人的思想、感情和品德。其中让学生懂得“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的道理。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四)体会文本的美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审美的要求:“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小学汉语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因素,文本通过语言文字表现出许多的美的内涵,是小学汉语领域美育教育的重要基础。
1.自然美。
自然景物自然景物是多种色彩、各样的形态和多样的声音和谐构成。包括形态的美、色彩的美、声音的美等。
(1)形态美。如《趵突泉》中的这段描写:“池边还有小泉呢:有的像大鱼吐泡,极轻快地上来一串小泡;有的像一串明珠,走到中途又歪下去,真像一串珍珠在水里斜放着;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水泡,大,扁一点,慢慢地有姿态地摇动上来,碎了。”这段描写写得富于变化,富于动感,给人以变幻莫测之感。
(2)色彩美。如《北大荒的秋天》中的这段描写:“这些流云在落日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辉,一道橘黄,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描绘了傍晚的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所呈现的各种色彩。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卷。
(3)声音美。如《北大荒秋天》中的:“原野热闹非凡。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哗啦啦的笑声;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暗自乐呵呵地演唱。”这段拟人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丰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社会美。
社会美是存在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所有事物的美,社会美的核心是人的美,包括情感美、节操美和智慧美等。
(1)情感美。如《难忘的八个字》中老师伦纳德说的八个字:“我希望你是我的女儿”,像一缕阳光直射我的心田。《妈妈的账单》一课中的母亲无私与伟大。为他十年中的吃喝0芬尼,为在他生病时护理0芬尼… …这些细腻的描写,透露慈母的无私与伟大。
(2)智慧美。《司马光砸缸》是智慧,《乌鸦喝水》也是智慧,《长城》同样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汗水和智慧的结晶。创造出世界史上伟大的奇迹。
四、教学设计提示
(一)课堂提问设计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是教学的“常规武器”,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有效方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我国的教育家十分重视启发式教学。孔子的教学是 "循循然善诱人"。叶圣陶先生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可见提问十分重要,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好每一个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大有文章可做的,是应认真研究的,那种千篇一律地问学生"对不对"、"是不是"。学生则不假思索地回答 "对"或"不对"和"是"或 "不是"的提问方式早已被淘汰。
1、提问的作用。
(1)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的最大失败是学生厌学。。人总是有力图认识、探究新事物的心理倾向。教师的提问如能与学发的这种心理倾向相结合,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提进学生的思维。问题是思维的表现形式。思维过程主要体现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思维的三种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既是解决问题的材料,又是解决问题的结果。心理学者和教育学者一般总是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分析,来研究思维过程及思维水平的发展。教师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外部动因。在课堂上,学生思维活动的激发,较多来自于个体以外的刺激。
(3)调控教学过程。通过课堂提问可以获得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渠道,这种反馈的信息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即便是学生答错也往往能给教学提供生动的实例,成为澄清教学问题的大好契机。由于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对于学生如何回答问题,教师事先不可能完全估计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 "随机性",而不能置学生答题情况于不顾,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按照自己原来的教学设计刻板地教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在很短的时间内创造性地"激发"出多种方案,迅速抉择调整自己的教学,这是一个教师教学机智的表现。
(4)引起无意注意。如果教师的提问巧妙、新奇,或者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符,就容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而当学生解决了教师提出的问题后,如果教师不继续提出问题,学生就会感到任务完成,无所事事,也就容易分心。这一点小学低年级学生尤其突出。教师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学生的有意注意也就容易稳定保持了。
(5)引导思路定向。恰当的课堂提问对学生能起思维桥梁作用或思维定向作用。定向思维是指问题的发出要求从一定的角度对教材的理解做定向的思考,体现着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有选择地思考问题,具有控制学生思路的功能。教师若不为学生的思维设置"路标"任其自由驰骋,学生就容易被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新奇刺激干扰。教师恰当的提间就可使学生找到正确的思维方向。
(6)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能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
2、提问的要求。
适度、适时、适量。
3、提问的原则。
科学性、启发性、针对性、鼓励性、层次性、开放性。
4、教师在课堂提问注意的问题:
(1)忌浅。“是不是?”“能不能?”或“故事发生在何地?何时?写了哪几个人?”等,这类选择式或填空式提问,由于过分简单、肤浅,即使学生对答如流,也无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
(2)忌深。问题深奥难答,学生往往会被问得发愣,只能噤若寒蝉,哑口无言。课堂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如果设计的问题难度太大,学生即使用已有的知识也不能解答对,思维就会受阻;如果设计的提问没有难度,学生无需动脑就能答出来,也会从另一方面挫伤思维的积极性。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是学生在未认真看书和深入思考之前不能回答的,还应是班里大多数学生经过主观努力之后能够回答的。就如树上的果实,既非唾手可得,又非可望而不可及,而是跳一跳才能得到。
(3)忌空。“这一课的作者是谁?”“你从本文中学习什么”这类问题空泛、笼统、大而无当,学生不知所对,难以回答。提问还要避免琐屑不堪,如教师说出一句话的前半句,让学生说出后半句,甚至教师几乎把一句话全说出,只留下一点点要学生说出来。
(4)忌滥。有些教师误认为提问越多越能启发学生思考,一堂课内发问如连珠炮,学生被问得晕头转向,难以招架。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密度,要从教学的需要出发进行科学设计。“问题”满天飞,多而滥的提问,使学生总处于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地位,他们只是忙于回答教师简单呆板的“提问”,并不能进行认真地冷静的思考,提问的积极意义实际上被取消。
(5)忌呆。课堂提问不能停滞在“是不是”“对不对”的浅层,绕圈子,搞循环。而应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开拓知识的深度,使学生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
(二)课堂导入设计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一堂课导入的成与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导入就好像整台戏的序幕,一首优美乐章的序曲,教师要声情并茂地拉开一堂课的序幕,使学生处于积极状态,这是上好这堂课的关键。导入要以“情”为纽带,以趣为氛围,以“疑”为手段。关注“情”、“趣”、“疑”四个字。
1、情。
导入时教师要有激情,能吸引孩子,调动起学生的热情,赢得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绘声绘色,神态、语气、表情都要富有感染力。要运用形象生动,情感激昂的语言开讲,创造适宜的环境气氛,同时可以放一段音乐,创设一些情境,激发、感染学生的情绪,增强课堂的感染力,从而引发孩子相应的情感。
2、趣。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游戏导入法”、“故事导入法”,对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3、疑。“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究,才有所得。当学生面临问题时需要新知识来寻找答案时,他们才产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向学生巧妙地设置悬念,有意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让学生投入到积极的揭开“谜底”中来。学生学习会有兴趣,会集中注意地听。
导入的方法很多,如复习导入、谈话导入、悬念导入、目标导入、背景导入、叙述导入法等等。
(三)结课设计
结课教师在一个教学内容结束或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终了时,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归纳总结、重复强调、实践等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新技能进行及时的巩固、概括、运用,把新知识新技能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形成新的完整的认知结构,并为以后的教学做好过渡的一类教学行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巩固教学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堂好课,不仅应当有良好的开端,还应该有耐人寻味的结尾。教师应当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的结束,精心设计一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课的结语,做到善始善终,给课堂教学画上完整的句号。结课的方法很多,如总结归纳、拓展延伸、朗读回味、启发激励、游戏放松等。
(四)教学评价
我们教师要学会“倾听”。这里的“倾听”并不仅仅指听清学生的每一次发言,并及时作出回应,公正、热情、全面地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表现加以评价。要学会多层次地倾听,能听出“杂音”,分辨出对错;能听出“高音”,分清深浅;听出“奇音”,觉察见解的独特。评价要倾注一个“情”字,体现一个“导”字,把握一个“度”字,讲究一个“趣”字。评价要注意克服“庸俗的恭维”,如“你说的真漂亮!”。“廉价的鼓励”,“你真了不起!”。“无聊的赞歌”,如“你读的很美,很有味!”
2011年12月8日
【蒙生小学汉语教材解读】相关文章:
教材解读心得体会11-10
汉语花的语言文化解读04-27
汉语风格范畴的形成及其解读04-29
汉语歇后语的认知解读机制05-02
初级对外汉语教材的词汇重现率研究初级对外汉语教材的词汇重现率研究08-20
用哲学眼光解读语文教材04-30
现代汉语教材改革中的实例研究04-29
对外汉语教材中级口语教案参考04-25
部编版教材解读心得体会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