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策略教学”的优化策略

时间:2023-06-12 13:07:09 振濠 教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谈“策略教学”的优化策略

  课堂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它需要讲究策略。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谈“策略教学”的优化策略,欢迎阅读!

谈“策略教学”的优化策略

  谈“策略教学”的优化策略 1

  一、问题的提出

  上学期学校组织的六年级数学调研中,有这样一道题:学校图书馆买来两种图书,简装《水浒》每本33元,精装《西游记》每本52元。两种书一共用去406元,这两种书各买多少本?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学生在解答这道题时失分较多。显然学生把这道题“归属”到了“鸡兔同笼”的问题范畴,认为应当用“假设”的策略来解决。可问题是题中并没有告知两种书的总本数,学生一下子找不到现成的解题模式可以套用,失分也就在情理中了。尽管也有一部分学生找到了正确答案,即“简装《水浒》买了6本,精装《西游记》买了4本”,但从他们的解题过程中并不能看出清晰的解题思路,更看不出他们所采用的是哪种解题策略,如果不是凭借一种直觉的话,那充其量也就是凑出来的。当然从几百份试卷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比较独特的解法:

  ① 因为52是偶数,所以《水浒》的本数也一定是偶数。 《水浒》本数 2 4 6 是否符合题意 否 否 是 (406-33×2)÷52=6(本)……28(元)

  (406-33×4)÷52=5(本)……14(元)

  (406-33×6)÷52=4(本)

  答:简装《水浒》买了6本,精装《西游记》买了4本。

  ② 406÷(33+52)=4(本)……66(元)

  66÷33+4=6(本)

  答:《水浒》买了6本,《西游记》买了4本。

  ③ 解:设《水浒》买了x本,《西游记》买了y本。

  33x+52y=406

  推算出 x=6,y=4。

  答:《水浒》买了6本,《西游记》买了4本。

  ④ 406÷(33+52)≈5(套) 《水浒》 《西游记》 价钱 比较 5 5 5×33+5×52=425(元) 多19元 6 4 6×33+4×52=406(元) 正好 答:简装《水浒》买了6本,精装《西游记》买了4本。

  笔者又把这道题给五年级的部分学生解答,结果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应用“一一列举”的解题策略顺利地作出解答。列表如下: 《西游记》的本数 1 2 3 4 5 6 7 《水浒》的本数,6 其实并不是五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比六年级学生强,而是因为上述这道题与五年级学生所学的诸如“旅游团23人到旅馆住宿,住3人间和2人间(每个房间不能有空床位),有多少种不同的安排”恰好类型相同。

  苏教国标版自四年级上册起每册都安排了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单元,这样安排虽有利于学生对某一种解题策略的掌握和应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旦所解决的问题与所学的不相匹配,那么大部分学生将束手无策。从以上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问题:其一,学生拥有的“策略性知识”越多(按理说六年级的学生所拥有的“策略性知识”要比五年级的学生多),但并不意味着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从拥有策略性知识到解决问题能力的真正提升,其间还要经历哪几个阶段?其二,尽管有部分学生已具备了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如上述第3种解法,学生应用的是代数思想),但由于缺乏一些相关的知识技能,因而也影响到学生策略水平的提高。数学思想、策略虽总领于方法,但没有方法把握与数学模型的支撑,策略的运用仍无从实施。究竟有别于方法的策略教学更多地应关注什么、追求什么?其三,同样的教学内容,由于教师的认识水平、教学策略的不同以及学生之间个性特征、思维习惯的差异,导致不同的学生在解决同样的问题时呈现出不同的思维水平。“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如何帮助学生进一步优化解题策略?

  二、策略的优化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解决问题”是数学课程目标的四大领域之一,而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又是这一目标的具体内容之一。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是要帮助学生积累一些策略性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智慧,促进其元认知的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其学习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知道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什么、有什么功用、包含哪些具体的操作步骤。这是陈述性知识的学习阶段。以“转化策略”的教学为例,课始,通过比较不规则的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向学生揭示出“把不规则的图形通过适当的变化,变成规则的图形,使原本比较困难的问题变成了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这样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叫转化。”接着引导学生回忆“在哪些知识的学习中应用过转化策略”,通过回顾和梳理,帮助学生发现“我们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时,几乎都是通过转化,把未知的变成已知的,从而获得新进展、新突破的”,从而明确转化的方向——困难转容易,未知化已知。这是“转化策略”教学的第一个阶段。

  再以“学会逆向思考”的教学为例,课始通过对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院士应用逆向思维,成功发射第一种中近程火箭的事例介绍,向学生揭示出“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也经常要用到逆向思维。有些数学问题,如果从正面入手按习惯思维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时,不妨变换一下思考的角度,逆向进行思考,往往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借助感性的材料说明“逆向思考”的解题策略是怎么一回事,它有着什么样的功效,基本的思考方向是怎样的,这同样属于第一个阶段的教学。

  第二个阶段是结合该解决问题的策略适用的情景,对如何运用这一策略进行练习,逐步达到能够熟练甚至自动地执行认知策略的操作程序。这是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阶段。以“转化策略”的教学为例,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两组练习:

  ㈠ 第一组练习题:

  ⑴ 36.3×4.5+6.37×45

  ⑵ □15+1□8+36□=900

  ㈡ 第二组练习题:

  ⑴ 用分数表示各图中的涂色部分。(见课本第74页练习十四第2题)

  ⑵ 兄弟三人合资购买一套别墅。老大出资20万元,老二出的钱数与另外两人的钱数比是1︰2,老三出的钱数与另外两人出的钱数比是1︰3。这套别墅一共多少万元?

  由“扶”到“放”,让学生对几种常用的转化方法如“变形法”、“数形转化”、“分割法”、“关系转化”等有了一定的了解,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转化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让学生不断地积累使用转化策略的经验,为策略的习得奠定了基础。这一阶段的学习属于第二个阶段。

  在“学会逆向思考”的教学中,教师同样借助不同类型的三组题:

  第一组题:求出□里的数。1÷( ×□- )=3

  第二组题:将50拆分成10个素数之和,要求其中最大的素数尽可能地大,那么这个最大的素数是多少?

  第三组题:小虎算加法,把一个加数个位上的2当作了7,把另一个加数十位上的9当作了4,结果加得和是128。正确的答案应该是多少?

  让学生了解逆向思维的三种实施途径,即“由顺而倒”、“由正及反”、 “执果析因”,并通过相关的练习加以巩固和强化,使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逐步得到提高。这是将陈述性知识上升到程序性知识的学习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清晰地把握策略的适用条件,知道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使用这一策略,并主动运用和监控这一策略的使用。这是达到元认知阶段,只有达到这一阶段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才具有广泛的可迁徙性。以“转化策略”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最后阶段让学生设计测量“土豆和三角积木(三棱柱)”体积的实验方案,并思考“哪种方案更便于操作”、“用同种方案还可以测量出哪些物体的体积”以及“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高’来计算”等,意在让学生主动运用和监控“转化”策略的使用,这属于第三个阶段。当然一节课就让学生达到策略学习的第三个阶段也是不大现实,比较困难的,还需要在后续的学习中不断地激发学生使用该策略的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使用该策略的能力以及多种策略综合运用的能力,这样才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还应遵循以下教学原则:一是渐进性原则。通常一次只能教少量的策略性知识,而且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让学生熟悉此类策略的适用情境,掌握运用此类策略的常用方法,使学生对此类策略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表层阶段,而要尽量向纵深发展。

  如五年级上册“一一列举策略”的教学,教材是凭借简单的组合问题以及租船问题,向学生介绍列举的常用方法的——先分类,再有序列举,意在让学生能初步体会到蕴含其中的分类思想。在随后学习“公因数和公倍数”、“正比例和反比例”等有关知识时,仍然会用到“列举”的解题策略,这时学生对“列举策略”的认识也就更为全面、深入了。

  二是系统性原则。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需要的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它一般是不能立竿见影的,必须坚持长期、系统的教学训练方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在学习一类策略之前,可结合有关内容进行适当的渗透;在学习此类策略之后,更要及时地跟进,通过一些变式练习让学生从已有的策略性知识中选择合适的策略,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的数学名题之一。它出自我国古代的一部算书《孙子算经》。比如: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二十一头,下有五十八足,问鸡兔各几何?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在参观中国珠算博物馆时,意外地发现了“鸡兔同笼”问题的另一类解法,即借助算盘来求解的方法。先假设21只都是兔,从算盘的最左边一档起拨上四颗下珠,表示一只兔有四只脚,这样共有21档84颗下珠。因为84比58多出了26,再从最左边一档起,每档依次拨去两颗下珠(把一只鸡看成兔就多出了4-2=2只脚),共拨十三次。这样共有13档,每档只有两颗下珠;有8档,每档有四颗下珠。也就是说鸡有13只,兔有8只。

  儿子上四年级,按理说“鸡兔同笼”问题要到六年级时才正式接触。如果借助算盘这一古老的教具来阐释“鸡兔同笼”问题的算理,孩子是不是也能欣然接受呢?如果在孩子学习用“假设”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解答“鸡兔同笼”问题之前,就对此类问题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有了一定的经验储备,那不是更有利于孩子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跨越,实现从“经验”到“能力”的提升吗?在孩子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后,我们再通过一些变式练习,如“广场前有三轮车、摩托车共9辆,它们共有24只轮子。三轮车和摩托车各有多少辆”、“学校正在进行乒乓球单打和双打比赛,共有12张球台,40人在比赛。进行单打、双打比赛的球台各几张”等,使孩子对此类策略的学习更为扎实、有效。

  三是活动性原则。我们可以结合一类策略的学习,开展一些数学观察、实验等活动,以检验学生自觉运用策略的意识是否形成,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否得到了发展。“没有了活动,就没有了载体,学生的学习就容易遇到障碍;不理解活动的本质,不理解活动背后的理论支撑,就容易失去活动的方向。”

  在学习了圆柱体的侧面积、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后,教材与配套的练习册中均安排了比较多的变式练习,如计算蔬菜大棚需要多少塑料薄膜、大棚所占空间是多少,做一只多层蛋糕需要多少奶油等等。有些题目由于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给学生解题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何帮助学生搭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更好地理解数学本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问题萦绕在头脑中,久久挥之不去。一次上班途中,笔者蓦然发现在熟悉的校园中就有许多与圆柱体有关的实际问题——那一排郁郁葱葱的香樟树,每一棵树干下端都刷上了一层白色油漆,刷一棵大约需要多少油漆?把所有的都刷上一遍呢?葫芦池上那彩虹般的小桥,不就类似于菜农搭的蔬菜大棚吗?如果在桥的内侧抹上水泥,那么抹水泥部分的面积该怎么求呢?滑梯下面的立柱贴满了“马赛克”,近看不就像是一只超大的“奶油蛋糕”吗?求贴“马赛克”部分的面积也就相当于求大、小圆柱的哪几部分的面积呢?草坪旁那一只只路灯造型新颖,灯管下面的底座都刷上了绿色的油漆。那底座犹如一根圆柱铁管被斜着切成了两半,如果要求刷漆部分的面积,该如何应对呢?……

  接下来的数学课,笔者把学生领出了教室。在暖风吹拂下,我们漫步校园,边看边思考着“生活中有哪些与圆柱有关的实际问题”。活动中,学生或独立思考,或相互商讨,最终他们想到了多种不同的转化策略。同时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思维方式、能力水平,教师适当地作出评价,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继续应用和改进策略的学习动力。

  四是择优性原则。有别于方法的策略教学,不能仅满足于方法与建模,还要帮助学生学会在面对问题时,知道从何入手,怎样调整;要在学生自主尝试运用个性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通过相互交流理解不同的策略,比较不同的策略,促使学生自主优化、选择并正确运用合适的策略。没有学生个性化的尝试,就不可能促成策略的建构与优化;没有对策略的理解与比较,也不可能对策略作出适当的选择和运用。

  回看文前的案例,我们在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可以从中择选几种不同的解题方法,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如第一种解法,虽然同样采用的是“列举”的策略,但难能可贵的是学生敏锐地捕捉到了题中数据的特点,由于总钱数406是偶数,而精装《西游记》的单价也是偶数,因此购买简装《水浒》(单价是奇数)的本数也一定是偶数。这样有选择地列举明显要比简单地一一列举“高明”许多。再如第二种解法,显然采用的是“假设”的策略(假设成套购买,可以买4套),但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发现“余下的钱数恰好是33的倍数”,因此无须过多调整,一下就可求出正确的答案。在对不同策略的解读中,学生从中领悟到: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不必拘泥于某一种解题策略,有时可以综合应用多种解题策略。在此基础上再敦促学生调整、优化自己的解题策略,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谈“策略教学”的优化策略 2

  一、教师要改变教的策略

  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认为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应做到“四个转化”——即由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化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由单一传授知识转化为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提升情感和价值观;由全班划一的教学目标转化为保底不封顶的分层教学目标;由纯理论性练习为主转化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究性练习。

  2.优化课堂教学目标,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教学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又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具有导向、调控、激励、评价等诸多功能,归限着课堂教学的运作,并且教学内容的处理、方法的选择、步骤和环节的设计都要围绕目标展开。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出科学的、合理的、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

  3.教学手段多样化。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更应合理的采用新技术,使教学手段多样化和现代化。如采用各种电教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实现教学的立体目标,又能让学生更多接触社会,扩大知识面。

  二、教师要改变学生学的策略

  1.激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确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教育的目的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创设问题情境,不断地向学生提出合适的教学目标,并激励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自始至终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由接受性的静态学习提高到参与性的动态探知,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2.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人。为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发扬民主,鼓励探讨,诱导质疑,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合理的学习策略,选择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独立地、策略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21世纪的中国,竞争与合作更加激烈,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竞争的激励作用,鼓励学生之间展开竞争,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同时,还要强调合作竞争,增强学生的整体意识与协作精神。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素质教育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此,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把教学中的问题放手让学生去探究,质疑问题,寻求结论,并鼓励学生通过合作的方法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同时鼓励学生积极思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让结论在补充、启发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思维、积极探究,善于质疑解疑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优化评价策略

  课堂教学评价应该体现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教师应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评价策略,使课堂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1.充分运用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注意的不只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且是学生认知形成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及时测评,跟踪学生的认知过程,这样不仅能及时了解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情况,暴露存在的疑难点、模糊点和错漏处,而且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2.开展学生的自我性评价。由于自我性评价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因而在教学中,开展自我性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在自我性评价过程中能形成自我反馈机制,正确得到强化,错误的及时加以纠正。改变了那种单纯依靠他人评价的状况,拓宽了反馈渠道。

  谈“策略教学”的优化策略 3

  一、开展课堂活动,点燃学习热情

  由于数学内容的枯燥性,以及教学手段的单一性,在以往的数学课堂中总是呈现出一种死气沉沉的景象,没有激情、没有活力。教师为了改变这一状态,激发学生活力,在课堂中要积极采用活动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些有趣的课堂活动,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够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例如,在教学《认数11~20各数》时,在引导学生认识了11到20的数后,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组织学生做游戏。师:同学们,我们一起做个小游戏。每人都拿着一盒火柴棒,下面我说出一个数字,你们就用火柴棒摆出这个数字。游戏开始后,教师说:“11”,学生立即在课桌上摆放火柴棒。有的学生用两根火柴棒摆出“11”这个数字,有的学生用了4根,总之学生各有各的想法,最后都很准确地摆出这个数字。游戏进行了一段时间后,教师改变游戏形式,让学生自己做这个游戏。教师让学生两两一组,由其中一名学生先说11到20之间的任意一个数字,由另一名同学摆出来,也可以用火柴棍摆出一个数字,由同桌说出摆的是哪个数字。游戏就这样激烈地进行着。游戏中,学生共同合作,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案例中,教师在数学课堂中,为学生组织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游戏活动,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动了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利用现代技术,提高学习效率

  时代在进步,教育也在发展,数学课堂中引入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数学中有许多比较复杂抽象的知识,不便于学生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技术将这些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化抽象为形象,促进学生理解。

  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一)》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认识这些图形,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大屏幕上为学生展示中国国旗、小猫、小狗、熊猫、自行车等图片,然后提问:你们观察一下这几张图片,你能从中找到哪些我们学过的图形?于是学生带着问题,观察这些图形。

  生1:熊猫的眼睛处黑色的圆圈,就是我们学过的圆形。

  生2:大屏幕中的自行车的图片中就有很多我们学过的图形,比如圆形的车轮、三角形的车座。

  师:同学们,你们都好棒!观察得很仔细,居然能够发现这么多我们学过的图形。在学生观察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

  案例中,教师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直观地观察这些图形。实践证明,课堂中教师利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图片,能够让学生有更强的学习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巧用教学评价,增强学生自信

  评价这一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只是批评学生,对学生进行一些较为消极的评价,即使学生表现得很优秀,教师也很少表扬学生,这样只会让学生越来越不肯定自己。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巧妙地进行教学评价,用积极的语言激励学生,增强学生自信。

  例如,在教学《元、角、分》时,教师将一枝铅笔标上价格:5角,这时候教师向学生提问:如果你的手里有1张1元的、1张5角的、6张1分的人民币,你们该怎样使用这些人民币买到这根铅笔呢?

  生1:老师,我可以直接用这张5角的人民币结账。

  师:你真聪明!一下子就找到了最简单的结账方式,不过还有好多种方式,你接着思考,老师相信你很快就能想到。

  学生在教师评价后,信心大增,迅速地投入到思考中。

  生2:我可以付给你一张1元的,但是你要找给我5角;我还可以给你五张1分的。

  师:嗯,你很棒!知道两张5角的等于一张1元的,但是你想用5分钱买我这支铅笔,我可是不卖的哟!我也太吃亏了吧。

【谈“策略教学”的优化策略】相关文章:

谈优化体育教学策略12-10

谈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优化策略12-10

物理教学最优化的实施策略10-02

初中数学优化教学策略12-10

字形复习优化策略10-31

优化古诗文教学的策略11-06

优化数学练习设计的策略12-10

优化幼儿数学活动教学法的策略10-02

优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