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要点标准解读(上)-北京教育学院教授李晶
通识三: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要点标准解读(上)第一部分课程概述(一) 本课程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针对的问题
1详细了解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能力要点的具体内涵。
消除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高的盲目性,提高自觉性。
2结合自己的情况,改进课堂教学
(二)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
观看视频
l 制订教师教学能力要点标准的目的
l 教师教学技能标准的特点
l 标准的内容
l 实施建议
2. 在学习小组内讨论
深入学科,讨论能力要点的内涵,相互观摩,在课堂上实践,交流实践体会。
第二部分 课程内容
一、问题情境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个永久的话题,也是教师自身提高的迫切要求。但是,大多数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是综合、模糊的,这对教师实践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需要用明晰的结果指标来描述教师在课堂上的行为。本讲就职要为教师课堂教学提供行为的指标,以指导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变。
二、主要内容
(一)制订教师教学能力要点标准的目的
(二)教师教学技能标准的特点
(三)标准的内容
(四)实施建议
(一)制订教师教学能力要点标准的目的
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l研究教师教学过程中的理智性技术(心智技能、能力要点),用指标明晰化;
l为教师理智性技术的更新、演进和丰富提供参照。
l为教师提纲课堂教学分析的工具
(二)教师教学技能标准的特点
1.范围
不是全部教师专业发展标准,而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l 专业情意(专业态度)
l 专业知识
l 专业技能
教学能力要点是对教师的专业情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集中体现。
2.基于结果的方式
(三)标准的内容
“标准”由3个“关键表现领域”组成,
设计了13条能力要点“标准”,
精选了36项“” “结果指标”来衡量能力要点的达成情况。
按照合格、良好和优秀三个等级,描述了“结果指标”的达成水平良好层次的要求包含合格层次的要求,优秀层次的要求包含良好层次的要求。
教学设计方面四条标准
1.正确理解教材
2.实证地分析学生情况
3.清晰地确定与表述课时目标
4.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
正确理解教材
结果指标:
1.能够分析教材所涉及到的基本事实,划出概念图和思维导图。
2.能够整体把握学段教材,描述知识的“上、下位”联系。
较高要求:
整体把握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分析。
l 能够分析教材所涉及到的基本事实,划出概念图和思维导图。
首先,让我们分析教材所涉及到的基本事实。按照教材编排的顺序:
(1)观察物体的沉浮、同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渗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是影响沉浮的因素)
(2)进一步探究物体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渗透变量控制的思想,当物体的体积相同时,质量越大的物体越容易下沉,当物体的质量相同时,体积越小的越容易下沉。教师要清楚内容“(1)”和“(2)”是从密度的角度讨论物体的沉与浮,即比水的密度大的物体在水中下沉。)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改变物体的形状,使物体排开水的体积不同,学生发现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与排开水的体积有关。)
(4)做一艘小船(哪个装的货物多、用其他材料造船)让学生想办法改变物体的形状,使排开水的 体积越大越好。另外又让学生试着换用其他材料造船,即体积,相同质量不同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不同。教师要清楚内容“(3)”和“(4)”转向从阿基米德定律的角度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即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排开水的体积大小有关。
(5)感受与测量物体所受的浮力,从水中的物体受力平衡的角度讨论浮力。
(6)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进一步使用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水中下沉程度不同时(排开水的体积不同时)受到水的浮力的变化。教师要清楚内容“(5)”和“(6)”又转向从物体在水中受力平衡的 角度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即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在不同的液体中(如水和盐水,实际上是密度不同的液体)同一物体的沉浮情况不同,即在密度大的液体中物体更容易上浮。
(8)探索马铃薯在液体中沉浮的秘密
最后,让学生综合利用上面学习到的关于物体沉浮的知识解决一个有趣味的 实际问题。
l 能够整体把握学段教材,描述知识的“上、下位”联系。
“整体把握学科知识体系”:
学科知识一般包括三种性质的内容
•学科特有的规定性内容,成为“文法性知识”;
•具有上、下位关系的内容
•其他内容。
不同学科三种性质的内容比例不同。
例如:话题:“化学反应中产生新物质”
思考:
1.你打算让学生学习哪些内容?
2.为什么说学生学习这些知识很重要?
3.你还知道关于这个主题的哪些知识(不一定讲给学生)?
4.与这个主题有关的困难和局限
5.影响教学的关于学生思维的知识
6.影响教学的其他因素
7.教学程序
8.解决学生理解主题或者学习困惑的具体方法
如对于‘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的纵向与横向联系,及价值简析:
•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特别是在几何的情境下由于长期关注,学生由‘形’想到‘数’相对来有了一些基础,而在一个全代数的情境下联想到几何相对来说,要困难一些,因此这种意识的培养更为重要;
•有助于勾股定理证明方法的引入,具有平方或乘积特征的代数结构,可借助面积拼接或割补对其良好地直观解释,这种作用及与面积取得联系的分析方法与过程,都会影响勾股定理的学习
•提供代数推导的思路
•揭示与强化公式的结构特征
•作为本阶段的教师应能将其中的验证功能、数形结合的思想及对公式合理性认识的提升作用在教学中呈现出来。
l 实证地分析学生情况
3.分析学生学习新知与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关系。
4.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不同年龄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特点)。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苏俄早期杰出的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维果斯基(1896-1934)提出的。
“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必须确立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其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二是他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但要借成人的帮助,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之为“最近发展区”。
只有课堂上所讲的内容里既包含一定“份额”的已知,又包含一定“份额”的未知,才能促使学生建立稳定的学习兴趣,揭示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内部联系。
教学设计时,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用感性材料作多角度设问,让学生在熟悉旧知识的前提下,在有梯度的层次设问中逐步过渡到新问题,即进入“最近发展区”。
例如:“搭建脚手架”。
小学阶段,分数作为量、率的多元意义,在一个问题中经常需要学生辨别;除法、分数、比之间具有内在意义的紧密联系,又有外在形式的显著区别,这些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困难的,需要在教学设计中搭建脚手架。
皮亚杰(J.Piaget)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
(1)同化
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就像消化系统就营养物吸收一样。
(2)顺应
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l 清晰地确定与表述课时目标
5.教学目标符合课标要求;
6.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表述具体,具有可观察或可检测性;过程与方法目标与知识内容有机结合,表述有可操作性;三维目标表现为一个过程的多个方面,有机整合。
一般的教学目标表述需要符合以下要求:
第一,目标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第二,目标设计与编写要用可测可察的外显行为来界定,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鲜明的。
第三,教学目标的陈述要反映学习类型,不同的学习类型通过不同的能力动词来陈述;如:区分、识别、生成、采用等。
第四,目标设计与编写要全面考虑教学效果,除了顾及认知领域目标,还要同时顾及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的目标。
第五,教学目标要指向全体学生,是所有学生所要达到的一般要求。
例如:学生(主体)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条件),准确(标准)说出(行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l 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
7.活动的设计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学流程安排体现了知识逻辑
8.活动的设计学生认知规律。
9. 活动的组织有清晰的指令,问题明确,过程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有效渗透,不同学生各有收获。
10.能够抓住课堂生成的问题进行拓展,对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应对的办法
11.有意识对活动的效果观测和调整。
比较两个教学案例。
探究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
做法1:
1.生活中的杠杆
2.撬石头
3.自主探究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
做法2
1.翘翘板(认识杠杆)
2.探究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变量控制)
分析效果有何不同。
例如:《汉字的创造与发展》一课以汉字的起源——汉字的创造——汉字的发展——汉字的神奇这条知识逻辑作为主线,
以相应的体验、探究等认知活动作为副线,
并应用大量生动形象的多媒体画面展开教学,
使知识呈现过程与认知发展过程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从而使教学过程清新流畅,较好解决教学难点,学生认识能力获得发展。
l教学活动中,教师让学生动手体验远古时期三种记事方法来了解汉字的起源;
l通过探究辨认甲骨文来感悟汉字的创造;
l通过书写比较同一字不同阶段的写法来了解汉字由图画到笔画、由繁到简、由难到易的发展过程;
l过组词、组句、猜谜、欣赏多姿态的艺术字“舞、福、喜”及 2008年奥运徽章,来体验汉字的神奇。
l通过一系列活动从中感受汉字文化的无穷魅力和中国人在文字上的创造力,从而激发学生对汉字和中国文化的喜爱和欣赏的情感。
从上述课例可以看出,有效的教学活动需要贴近学生的需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内容和方式,突出知识逻辑与认知逻辑的和谐统一,促进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学习活动中获得新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情感。
2.教学实施方面七条标准
教学语言精练、生动
熟练运用板书
恰当运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
恰当地提问与有效追问
对重难点内容和学生的反应做出强化
合理调控课堂节奏与内容的走向
面向全体与关注个别学生
教学语言精练、生动
12.教学语言精练、生动。
13.运用表情、手势等体态语和副语言加强信息传达的效果。
14.根据学情灵活地进行讲解、阐释、举例。
熟练运用板书
15.板书设计巧妙,突出重难点和知识间的联系,有一定结构性。板书的呈现随着课堂进程有生成性。
16.板书字体端正,大小合宜,有一定书写速度。
恰当运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
17.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演示符合特定学科的教学要求(如语文学科,不能让影像对语言文字喧宾夺主;数学学科,不能代替演算过程)。必要时会使用交互式课件
18.熟练进行实物教具的演示或操作、实验、动作示范。(主要是理科)
恰当地提问与有效追问
19.根据教学设计时构想的主问题,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对象、以恰当的方式提问。必要时对主问题进行变通处理。
20.根据课堂上变化的学情,临时提出一些散问题,或引起学生注意,或促进知识掌握,或启发思考。
21.问题本身及其表述能让学生理解。提问精当并有一定顺序,避免杂乱、肤浅等弊端。
22.掌握重复问题、重新表述问题、调焦(宽问题变窄问题)、停顿、搁置、分配等提问技术23.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灵活有效的追问,对困难者起支架作用,对优秀者起深化和拓展作用。
24.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对重难点内容和学生的反应做出强化
25.运用重复、板书、提问、语音变化、手势表情、身姿体位等多种手段,对教学重点难点或需要注意的地方进行强化。26.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强化。特别注意结课时的强化。
27.运用口头语言(表扬或含蓄批评等)、表情、体态语(鼓掌、摇头、握手等)对学生的发言或行动作出评价,以正强化或负强化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反应或保持学习量。
合理调控课堂节奏与内容的走向
28.根据课堂上不可预知的学情,灵活调整教学设计时各环节的时间分配,或做出取舍。
29.大体按照教学设计的思路,控制课堂内容的走向,不因偶发事件或枝蔓错误地偏离主航道。
面向全体与关注个别学生
30.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尽量关注每一个学生,不满足于少数积极学生烘托的课堂气氛,对沉默和边缘的学生予以特别关注。31.利用提问、目光交流、走动接近、个别指点等形式,对沉默和边缘的学生进行感情和智力的支持。
32.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面谈、笔谈等形式,进行有效的个别化指导。
3.教学评价能力方面2条标准
学生的学业评价
具有教学反思能力
学生的学业评价
33.能够利用提问、活动观察、态度表现等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过程性评价,并及时利用评价结果促进学生学习。
34.能够选择题目或命题,以考察学生当谈学习的效果。
具有教学反思能力
35.能够用2+2评价方法,评课。
36.根据学生的表现,分析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的成败,养成反思的习惯并能够根据反思结果提出自己近期改进教学的想法。
(1)通过设计让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活动给学生参与学习评价的机会;如为全体学生提供集体讨论他们作业的机会。
(2)引导学生制定阶段学习的目标。
(3)向学生示范评估的方法和策略;如使用成长记录袋学生作为评价过程的一部分,可以使学生参与评价。
(4)帮助学生形成自我反思技巧;如请学生通过完成学习小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也可以组织学生将自己的学习小结在班级展示交流和反思。
课程设计要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可以通过发给学生带有详细评价要求和评价活动过程的记录单来帮助学生参与评价。
比如制作小车模型活动,活动时给每个小组发一张制作小车活动记录单,活动记录单上有重要一项就是评价。评价包括小组自评与小组互评。自评与互评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包括草图、不掉车轮、车轴不晃、车架不变形、运动距离远、小车行进直线、修改理由充分有效、新颖有创意等。
小车模型小组展示互评活动。
每一个小组都要上台展示自己的小车,讲述自己的小车制作理念,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克服,讲述制作过程在采用了哪些方法并达到了怎样的效果。以及自己对这些方法的理解,还包括小车模型还有哪些问题,还有哪些困惑。在讲述过程中还要接受其他小组的提问。这样的展示活动对教师了解学生对小车相关知识的学习效果有很大帮助。
四、实施建议
讲——摩——练——用——测
选择自己最希望提高的3-4项标准做起。
【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要点标准解读(上)-北京教育学院教授李晶】相关文章:
舌尖上的北京作文08-14
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学习心得体会11-03
学习《美术新课标准解读》之感想08-04
解读职业英语测评标准(TOEIC)考试05-04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总结05-24
中小学教师英语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09-01
中小学教师课程标准培训总结06-10
李阳口语要素228例精选(上)05-04
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12-08
课程标准的解读心得体会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