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教学浅谈(194)-语文教学
一、语文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素质教育”也具有“内涵”与“外延”这两个逻辑特征。内涵所反映的是事物的特有属性,外延则是具有这个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对象。只有注重概念“外延”与“内涵”的辩证统一,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认识。
语文的听说读写训练作用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如:识字教学,就会既完成一定的识字量,又注重识字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习惯的养成。就不会忽视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学会使用的要求,而造成学生能记得“这个生字是××课生字表中的第几个”,但作文时却写错这个字的现象。
阅读教学既注意字、词、句、段的基本功训练,又注意篇的整体内化吸收;既注意语言完整性、准确性、形象性、条理性等方面的培养,又注意晓以规律、渗透学法。就不会忽视听话、说话、朗读、复述、背诵方面的教学。
作文教学把作文过程视为一种有规律的认识过程,体现出观察是前提,表达是结果,思维是核心。就不会再让学生背记范文,考试时按照题目“一文多变”了。
二、“内化”与“外化”
内化指的是一种过渡,由于这种过渡的结果,对外部物质性对象的外部形式的过程转变为在智慧方面、意识方面进行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它们经受了特殊的转化——概括化、言语化、简缩化,而最主要的是能够超出外部活动可能性的界限而进一步发展。素质就是在不断的“内化”和“外化”的过程中,积淀而成的身心发展的品质。它显然蕴藏在体内,一旦需要,可以按主体的意志转化为行动。
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就是利用文化的作用,使潜能走向现实。这一开发的过程,即被视为素质的发展。由于学生不同阶段年龄特征的局限,教师在听说读写的示范作用至关重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内化吸收及外化表达,在于促进阅读和作文的训练。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把精力集聚在书面考试的答卷上,甚至不惜加重负担,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代价。这样,不但不利于内化吸收及外化表达,而且从客观上起到扼制个性发展的负作用。
三、能力和习惯
听说读写能力属于特殊能力的范畴,在小学阶段只能是技能。它是以一般能力(注意、记忆、观察、思维、想象等)为基础,一般能力的培养又是靠特殊能力的训练而体现的。而习惯是一种长期养成的比较固定的、机械地完成的自动化的行为或动作的特殊倾向。可以这样讲,习惯应该属于作为个体的人素质的有关部分。
【教学浅谈(194)-语文教学】相关文章: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11-11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15篇11-11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11-04
浅谈语文教学与课改的论文11-22
浅谈教学体会02-29
浅谈教学经验与心得09-05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8篇11-05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论文11-03
浅谈作文教学论文08-10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论文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