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课”探寻新课程教学的好途径

时间:2023-04-28 10:10:47 教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靶课”探寻新课程教学的好途径

“靶课”探寻新课程教学的好途径

  李赛娥

“靶课”探寻新课程教学的好途径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新课程教学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真正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探寻新课程教学途径?把公开课当成“靶课”,搭建教师自主判断,自主思考的平台,让听课老师积极参与研讨,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高中历史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第二单元“中国古代艺术长廊” 涉及了书法艺术、绘画艺术、文学和戏曲艺术等内容,新课程实施以来,老师们对如何处理本单元的教学感到比较棘手。因为它要求老师对书法、绘画、文学和戏曲有一定基础,否则就讲不出其中的韵味,无法引导学生通过对作品的分析了解一段历史的风貌,时代的特征,体验古人的喜怒哀乐,感悟不同时代风情的多姿多彩,显得干巴巴。老师一般都注重对每一个时期的背景进行较深入细致地分析,然后再找出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略作分析;有的老师以表格的形式把各个时期的作者及其代表作列出来,对教材简单的处理;有的干脆根据高考考纲或往年高考的常考点来组织教学;有个别拥有了较好的艺术基础的老师,又会把它上成艺术鉴赏课,脱离历史学科本位。如何处理好这个单元的教学问题,需要老师认真地探讨研究。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单元的教学问题,工作室决定通过“靶课” 的方式,开展研讨探究。首先我们确定由具有一定绘画基础的叶志强老师来主讲第8颗《笔墨丹青》,落实两项任务:一是选择各个历史时期的典型作品,帮助学生勾画出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对作品的分析鉴赏,提炼其艺术风格及特点,进而引导学生认识作品所反映的时代风貌和特征。二是结合工作室的课题《潮汕文化进课堂之行动研究》,尝试把潮汕绘画艺术引进课堂。其次我们希望每个成员把叶老师的课当作“靶子”,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第三经过充分讨论和研究之后,再由叶老师根据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完善。

  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准备,10月26日上午,在潮阳一中如期举行“靶课”研讨活动。潮阳教育局历史教研员陈秋萍老师和潮阳一中副校长杨启盛、教务处主任吴纯娟等应邀参加了听课和研讨活动。我们以叶老师主讲的《笔墨丹青》一课为载体,在寻找亮点和不足的过程中,围绕如何解决这节课的教学问题,展开讨论。

  大家一致认为叶老师主讲的这节课很好的完成了工作室落实的两项任务。具体来说有“三大新意”,一是导入有新意。利用潮阳一中校友、著名画家陈大羽先生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二是方法有新意。通过对作品的分析鉴赏,引出时代背景和历史风貌。三是选材有新意,把潮汕民间艺术如剪纸等引入课堂,拉进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但也存在“三大不足”,一是背景挖掘不足。老师们认为叶老师绘画专业知识讲得比较多,历史背景挖掘不深。二是部分作品选才不够典型。尤其是明清时期出现“风格奇特”的画家,但所选作品不怎么奇特。三是教材的利用不足。岳麓版教材图文并茂,信息资源丰富,叶老师这节课没有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点,用好用足教材,舍近求远。

  大家都对不足方面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围绕下面问题展开讨论。

  第一:不同层面的学校,如何组织教学?根据课改精神,高一年级必须开设“艺术鉴赏”课程,潮阳一中基本上能够开足课程,学生经过高一一年的学习,掌握一定绘画艺术方面的知识,对艺术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而面上中学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开设艺术课程,学生缺乏绘画艺术方面的知识,如果象叶老师这样从艺术作品的鉴赏分析角度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中国绘画艺术的独特性,了解一段历史风貌,那是很困难的事情,或许是对牛弹琴。课堂教学要考虑学生的接受度,不同层面的学校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来组织教学。

  第二:对教材如何取舍?如何整合?在“一标多本”的新课程背景下,如何用好教材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本课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图文并茂,信息资源多,如何取舍?是否还要拓宽补充。尤其是课后的“知识链接”涉及的“中西方绘画艺术的比较”要不要充分利用?老师们展开了讨论,有的老师认为应充分利用,才能从中引导学生体验中国绘画的独特性和由此折射出来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的认为最好放在“文艺复兴”一课学完再处理,尤其是面上普通中学没有开设艺术鉴赏课程,学生对西洋绘画艺术根本没有接触,如何比较?如何理解?

  第三:如何把潮汕文化有机的引进,自然融合进课堂?这是工作室承担的汕头市“十一五”规划课题《潮汕文化进课堂之行动研究》要探究的主题。我们在完成课题初期论证和调研后,进入实践阶段。叶老师主讲的《笔墨丹青》已是工作室第三次尝试了。把潮汕文化引进课堂,实质上是历史课程的开发问题,首先老师自己对潮汕历史文化有较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其次老师要留心观察,选准结合点,三是老师要认真取材,贴近学生生活,自然引进。

  在这次“靶课”研讨活动中,每一位老师都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对这节课做出自主判断,提出自己的主张。这不仅有利于增强老师的专业底蕴,促进专业成长,同时也是我们探寻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方法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