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的教学重点
语文是一个多义词,通常作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简称,其本义为“语言文字”。语文课一般被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低年级语文课的教学重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重点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从识字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了低年级段的阶段目标,每个方面都有具体的要求。既然课标做了规定,那就是要通过一节节语文课的教学认真完成的,因此都是低年级语文课教学的内容。至于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是什么,就要从识字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来确定了,比如说: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等,总之低年级是重在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以及良好的习惯等。建议你认真阅读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相信你会从中找到低年级段的教学重点。
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一定注重识字教学,阅读中也要围绕识字,尽而进行句子的训练,培养一定的识字习惯和阅读习惯,让低年级的学生快乐识字,快乐阅读,对识字和阅读感兴趣是关键。
教学重点2:
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学科是大家一致公认的最重要的学科,所以占的课时最多,语文教师不仅人数最多,而且实力最强,学生和家长对这门学科的学习也很重视,花费的时间最多,按理说有这么多的有利因素,这门学科应该理所当然的成为基础教育阶段最成功的学科。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这怎不令人费解?
从广义上说,我国有记载的语文教学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古代教的是文言文,书面的“文”和口头的“语”相去甚远,学生学的文章基本不理解,在教法上以多读多背、大量积累为主,强调先积累后理解,在理解和运用上采用无师自通的方法。而现代语文学的是白话文。学生读一篇文章,如果有一定的理解生字新词的能力,对读懂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应该没有太大的困难。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的语文课,大部分时间是教师的讲解分析和学生的回答问题,语文课的主要形式就是教师和学生对文章的分析讨论。这种以“文章分析”为主要特征,以“问题讨论”为主要形式的语文教学,似乎已经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学通行的主要模式。这种模式是怎样形成的?我们不妨深入地作一番观察。
解放初期,我国的语文教学就十分强调政治思想教育。每教一篇课文,教师都要努力挖掘课文的教育因素,进行思想内容分析。一方面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借助课文思想内容达到语文学科的教育目的。然而单纯的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即使在解放初期也不被大家认为是合格的语文课。1952年有苏联专家组织的“《红领巾》教学观摩讨论”以及1956年我国语文学科实行《汉语》和《文学》分科教学,对我国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场以引进苏联语文教学经验为特点的语文教学改革的直接结果是:我国的语文教学开始大量渗透“文学因素”和“字词句篇”等“语文知识”(或称“语文因素”)的分析,逐渐形成了以“文章分析”(不是“内容分析”)为特征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以“思想内容分析+语文知识分析”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在分析文章思想内容的同时,注重了文章所包含的语言知识和文学知识的分析。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政治形势的变化,这处教学模式虽然在分析的内容上经常有所调整,比如1958年“教育大革命”强化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六十年代淡化了“文学”因素,强化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
八十年代以后,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受现代教育思想的影响,中小学教育开始重视智力的发展和能力培养。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更是把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中的新的内容。
可以这么说,解放50年,小学语文学科逐渐形成并主要采用的是“以文章分析为重点(包括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语文知识),以师生问题讨论为主要方法”的语文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目标指向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
在语文学科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引起各界人士非议的今天,我们很有必要重新反思一下这种教学模式对整个语文教学的低效应该承担的责任。
评价教学模式的运用是否恰当,主要依据是学科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那么以训练学生“文章分析”为重点的教学模式是否能够有效地完成上述目标呢?从目前实际的教学效果分析,答案绝对是不乐观的。
以“文章分析”为重点的教学模式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也就是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应花大力气培养的一种基本的语文能力,然而它只是“听说读写”技能中的一项。学生的语文能力,除了体现在能够读文章,还应该体现在“说”和“写”,也就是表达运用语言的能力上。
可以说,评价一个人语文能力的标志主要不是“理解语言,而是“运用语言”,具体就是指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从儿童言语学习的心理特点看,“不理解—理解”是一次飞跃,“理解—能运用”是第二次飞跃。而第二次飞跃的难度远远超过了第一次。而以“阅读分析”为特点的教学模式,恰恰就是在第二次飞跃上出现了战略性的失误,主要表现在:
1.教学目标把握上的错位。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语文学科主要帮助学生掌握语文这种工具进行社会交际,衡量一个人是否掌握语言工具的主要标志不是看他对这种工具的理解,而是看他是否能够运用。语文这门学科教学的目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能够读得懂,听得懂,能够说,能够写,也就是运用这种工具进行交际。而“分析文章”是一种专门的技能,它包括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段落结构、人物形象、写作特点以及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方面的特点等等,尽管这种技能与语文能力有某种程度上的联系,但它绝对不是每个人都“必须”而且“能够”掌握的技能,更不是小学生能够掌握的技能。因此,将“分析文章”这一专门技能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将大量时间花费在上面,是语文教学目标把握上的严重错位。这种现象如果不能根本上得到纠正,语文学科的效率问题永远不可能得到解决。
2.教学要求认识上的越位。
将“分析文章”作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严重超越了中小学生认知发展的水平。因为“分析文章”这种技能对逻辑思维的要求极高,绝不是小学年龄段认知发展一般水平的儿童所能够接受的。以“分析文章”为重点来组织语文教学,所导致的后果不仅仅是降低语文教学的效率,还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小学语文教材从中年级开始每一篇都要求分段、概括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因为考试中经常出现类似的题目,而学生在答题时正确率往往不高,所以教师只能拼命抓。其实这主要不是教学问题,而是认识问题。可以庆幸的,修订大纲删去了分段、概括中心思想、解释词义等要求,从根本上解开了长期禁锢小学师生头上的枷锁。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的教学重点】相关文章:
中考语文课文重点生字词04-30
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05-02
小学低年级美术教学计划04-28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总结04-26
小学低年级数学兴趣教学05-02
小学语文课教学反思04-16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识字教学04-29
小学语文课《掌声》教学反思04-18
小学低年级评语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