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效率取决于教师把握教材的能力

时间:2023-04-27 17:51:20 教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课堂教学的效率取决于教师把握教材的能力

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第八个年头,八年来,我们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转变了许多教学理念。但是学生的负担依然很重,课堂教学的效率依然不高。其原因之一就是人们只注重了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而忽视了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在强调学生主体的同时淡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的效率取决于教师把握教材的能力

所谓教学研究,主要是研究两个问题:一是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二是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也是两大方面:老师不知道教什么和怎么教(学生不知道学什么和怎么学)。这几年我们注重了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是个很大的进步,课堂由过去的“先教后学”而变为“先学后教”,在课堂教学中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些做法对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合作意识,都是很有效的做法。但我们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自学是在教师引领下的自学,离开了老师的引领学生就没有必要走进学校,完全可以在家自学。

老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二是对学生的引领和指导。如果教师本身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甚至考试大纲都不能把握,对学生的引领作用也很有限,就像一个对道路本身就不熟悉的人给别人引路,也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效率很低。目前很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教师对教辅资料的依赖性,好像离开教辅资料就不能教学。特别是中学各科,都给学生推荐多种复习资料练习册,每个学生的书桌上和床头上都堆满了各种复习资料。我常常在想:如果一个老师不用任何教辅资料只用一本课本能不能教好学?教师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学生自编一些题来做?现在好像还没有“一本课本决胜负”的教师。只有把学生的教辅减下来,才能真正减轻学生的负担。而这一切,都源于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能力,教师不知道学生做多少题、做哪些题才能应对高考和中考,只能“多多益善”,学生做多了总有碰上的考试题。

课程改革以来, 许多老师并没有独立完成一个学段的教学任务。比如小学教师,许多学校习惯于分段教学,分低段(一二年级)、中段(三四年级)、高段(五六年级)三部分,教低段的老师年年教一二年级,送毕业班的老师几乎没有教过低段。中学也是如此,有的学校规定教初一的总是教初一,送毕业班的年年是那几个老师,换了别人校长不放心。这种分段教学的做法,使大部分老师不能完整的理解整个学段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能完整的把握整个学段的教材,所以在教学时就不能把整个学段的教材整合起来,只能跟着感觉走。教第一册不考虑第二册的内容,教第一章不想第二章的事,完整的知识体系被人为的割裂,学生学到的只能是一些知识的碎片。这样怎么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在提倡“一标多本”,即各门学科全国只有一个课程标准,但教材可以多样。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各地区可以自选教材。同一个学校各科教材的版本也可能不同,语文可能是人教版的,数学可能是北师大版的,物理有可能是沪教版的;甚至这一级学生语文是人教版的,下一级学生又换成了鲁教版的。这种教材的多变,也给老师的把握教材带来了难度。对于一级学生来说,用什么教材都无所谓,因为对于他们来讲,不管用什么版本的教材都是新的。而对于教师来讲却大不相同。教师如果不能熟练的把握教材体系,就难以有效的引领学生学习,教学的效率也就大打折扣。

任何一套教材都有三大体系: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价值体系。这三大体系也对应了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以老师对教材的把握不是只把书本中的知识看懂就行了,还要梳理出教材的三大体系。

那么,教师怎样才能把握教材?如果随便问一个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你能把握教材吗?他会很自信的说:“没问题!你说课本中哪个题我不会做?哪篇文章我不会讲?”

其实,把握教材不仅是指理解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更是对教材的整体把握。要求教师熟悉本学科的课程标准,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清楚整个学段教材的逻辑线索,能够把前后相关的知识整合起来。

如同数学中的点、线、面、体一样,知识的掌握也分为四个层次。有的人只能掌握一个个的知识点,但不能把这些知识点连成一条线,这是掌握知识的第一个层次;有的人能够把同类的知识前后联系起来,形成一条线,但不能把不同类型的各条线的知识横向并联起来,形成一个面,这是第二次层次;有的人能够把同一年级的知识纵向、横向联系起来形成一个面,但不能把不同年级一个学段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知识的立方体,这是第三个层次。只有把整个学段的知识纵向、横向联系起来,才能形成一个知识体,这是第四个层次。一个教师如果达到了第四个层次,就会成为一个教学专家,在教学中不管从哪个知识点切入,都能把各种知识连接起来。一些特级教师之所以能随心所欲的驾驭教材,就在于他们达到了第四个层次。

为了引导教师把握教材,近年来我在提倡改革课堂教学方式的同时,主张教师开展“说教材”的活动。“说教材”不同于过去的“通教材”,“通教材”仅仅是把教材的知识点从头到尾“通”一遍,把不明白的问题和重点、难点搞清楚,一般是教哪册“通”哪册,并没有注意教材的整体性。而“说教材”要求教师要整合教材,不管教哪个年级的,都要了解整个学段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要从教材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价值体系三个层面来把握教材。

首先,教师要把握整个学段的教材。每个学段的教师,不管是教哪个年级的,都要把本学科的整个学段的课本拿到手,对照新课标认真的研读,在理解的基础上画出知识树,并写出教材分析。教材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1.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基本要求是什么(质的要求和量的要求),应如何落实这些要求;

2.本套教材的编写意图(如何体现课程标准)和编写体例是什么;

3.本套教材包括了哪些知识,是以什么样的逻辑线索把这些知识结构起来的(要画出知识树或知识结构图并加以说明);

4.本套教材哪些知识可以前后整合起来;

5.本套教材所蕴含的能力体系和价值体系是什么(前边是知识体系。三个体系可用一棵知识树表示,也可画三棵树:知识树、能力树、价值树);

6.如果让我从初始年级教到毕业班,我打算如何处理这套教材。

教师写好教材分析后以教研组为单位人人登台演讲,每个人把自己画的知识树(或知识结构图)投到银幕上(或画到黑板上),讲解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设想。通过研讨,相互都有启发和收益。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教研组共同设计出本学段本学科的知识树(或知识结构图),张贴于教室的墙壁上。新生一入学,教师不要急于讲第一册的第一课,首先要给学生讲整个学段的知识结构图,让学生有一个全面的感性的认识。

其次,要把握一册教材。现在好多教师在假期拿到新课本后,往往急于备出下学期两周的新课来,后边的知识甚至连看都不看。有的老师讲第一章不看第二章,讲第一节不看第二节。实际上一个真正有经验的教师首先要通读整册课本,对照新课标,了解编者的意图和知识的前后联系,画出整册书的知识结构图,写出教材分析。按照前边的路子仍然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研讨,共同设计出本册课本的知识结构图张贴于教室墙壁。在新学期的开始不要急于讲第一课,而是给学生讲整册课本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计划。

第三,要把握一个单元的教材。教师在备课时不要只备一节教材或一篇课文,而要备一个单元。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各科教材基本都是按照主题的形式来编排的。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明确一个单元的主题,清楚编者围绕这一主题是如何选材和编排的。要提倡教师单元备课,集体备课,把一个单元的课时和活动整体安排。

第四,要整体把握一篇文章或一节教材。有的老师在备课时一头扎进细节,对整篇课文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把握。钻研一篇文章首先要明确这篇文章在整个单元中处于什么位置,编者为什么要选入这篇文章,如果换一篇文章行不行?在学习这篇文章时重点是学习什么,教师明确了这些才能备课和上课,以往三课时的内容可能一课时就能处理完。

总之,教师只有真正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才能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才能用少的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真正减轻学生的负担。

【作者:王敏勤】

【课堂教学的效率取决于教师把握教材的能力】相关文章:

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工作计划(通用6篇)11-11

师生合作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08-04

成就取决于自尊作文07-25

成就取决于自尊作文(集合)07-27

教师能力培训计划08-09

小学教师教材培训简报12-21

教师课堂教学反思04-19

把握的作文07-25

把握的近义词08-12

把握的作文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