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将教学过程中的诸要素进行整合和优化
(注:仅是提纲,视频与该提纲有一定出入,但不违反原意。)
聚焦课堂教学 促进教师发展
——关于小学数学教师双对接远程研修的几点思考
一、关于小学数学教师双对接远程研修的简介
(康武)1. 本次小学数学新课程远程研修,试图开发“以课例为载体、以问题为指向的新课程教学研讨”。
本次研修我们特聘了几位专家参与指导,他们是深圳大学的康武教授,北京教科院的吴正宪主任,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的李红婷教授;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的郑庆全教授。还有5位齐鲁名师为我们这次研修全面展现了网上磨课的过程,提供了研修和讨论资源。
(李红婷)
磨课流程:
今年我省实施“双对接”远程研修模式,这是首次在小学学段实施,是以课例打磨为载体,推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研修模式。
小学数学课例打磨经历了三次备课,两次改进和超越的过程,被称为“三次备课两次飞跃”。
首先是基于个体经验基础上的自我备课,称为第一次备课;
然后组织团队集体观看第一次备课后的教学录像,进行集体研讨,再备课,称为第二次备课,由于这次备课融入了团队群体智慧之后和个体再反思,实现了第一次飞跃;
第三次备课是在组织团队观看第二次备课后的教学录像基础上,再一次进行团队更深层次的集体研讨和反思。由于融进了团队和更深层次的反思,实现了第二次飞跃。
(郑庆全)2. 五位名师的专题和课例打磨工作简介
本次研修共有五个专题:
第一个专题是“计算教学中如何使算理和算法有效结合”,以“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课例为载体,探讨计算教学中的有关问题。第二个专题是“如何促进学生对数概念的深度理解”,通过对“分数的意义”这一课例的研究,探讨概念教学的有关问题。第三个专题是“数学好玩”——“聚焦认知冲突”的教学策略,通过“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这一课例,探讨怎样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让孩子感受到“数学好玩”。第四个专题是“如何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通过打磨“比较图形的面积”这一课例,探讨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问题。第五个专题是“如何构建应用问题的数学模型”,通过对“相遇问题”这一经典问题的深入研究,七台河信息网,探讨数学应用题的教学问题。
五个专题选题范围较为广泛,有概念教学,有计算教学,有几何图形的教学,有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教学,还有将数学应用题的模型化教学。探讨的主题也是当前教学中的热点、难点和盲点问题,对于引领老师深入研究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二、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课例打磨的指导思想
(康武)数学课程标准不仅是本次项目要对接的数学新课程的灵魂,也是我们数学课例打磨的指导思想,因此我首先来请参与过课标修订的吴正宪老师来介绍一下课标的修改原则和思路:
(吴正宪)本次修改力求《标准》更加完善:使《标准》表述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全面;使《标准》结构更加合理、思路更加清晰;进一步增加《标准》的可操作性。
修改过程中力求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关注过程和结果的关系;二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的关系;三是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四是关注生活情境和知识系统性的关系。
(康武)这次修改涉及到体例与结构、课程设计思路、内容标准、三个学段的具体内容、实施建议的修改,特别是:
(吴正宪)1. 基本理念的修改。对数学的意义、数学教育作用的表述做了调整,对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做了一些修改,力图使得表述更加准确、易于理解、便于实施。如将数学课程的性质与目标表述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 课程目标的修改。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在继承我国数学教育注重“双基”传统的同时,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改革方向。在强调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课程目标。
3. 关于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孙颖课例:
课例用俄罗斯方块游戏作为情境引入,俄罗斯方块游戏是学生喜欢、熟悉的,学生对这个简便易懂的情境有了的活动经验。
用俄罗斯方块游戏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的疑惑)
三、关于我们数学课例打磨实践的几点思考
(康武)(一)什么是好的数学课例?
课例≠范例
一堂好课≠一个好的数学课例
高超的拍摄技术≠一个好的数学课例
数学课例是一项研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等等。因此,对数学课例的评价应侧重于研究的标准,而不是课堂教学的标准,或者技术的标准。后两者,一个是研究的对象,一个是研究的工具。
例如:姚宗岭团队的执教教师刘万元的教学理念,他的教学行为也逐渐得到完善,在教学中正确的处理了算理和算法的关系,采取的策略也就非常有效,从而能引领学生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自主形成了算法。这就较充分体现了磨课的关键步骤:三次备课两次飞跃。
(二)数学课例打磨应注重的几个方面
• 选题
• 教学设计
• 课例分析
• 资源库建设
(吴正宪)1.选题
• • 选题就是选择课例的主题。这是数学课例研制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一个好的课例,主题首先必须鲜明、突出。
• • 主题的形成本身也是一个研究的过程,既需要深入的调查,也需要较强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 • 选题时,必须考虑:(1)选题的依据;(2)选题的意义;(3)别人做过哪些相关的研究。
• • 选题的依据:据聚焦课程改革、反映数学的学科特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典型性。
例如,孙颖老师的选题是关于“数学活动经验”,而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要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和发展“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因此,聚焦了课程改革。
(李红婷)选题
赵国防团队的分数的意义案例,姚宗玲团队的计算教学课例,都是小学数学中的最为普通,但又是非常典型课例。大家知道,分数概念的产生,将数域扩由非负整数集扩充到了非负有理数集,学生的认知视域因此而具有较大的拓展,有关式的运算、方程的求解等的复杂程度就大大增强,七人行,因此分数的意义始终是小学数学最被关注的课题之一。赵国防老师通过设置实际例子,由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由感性到理性,在三年级分数初步认识基础上,有效地达成了深化分数意义理解的目的。
姚宗玲的计算教学课例,在近年来争议一直很大,课程标准强化了学生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在教学实践出现了有的教师追逐形式化的算理展示和算法探究过程,有些老师担心被扣上把学生当成“廉价计算器”帽子,不敢强化学生基本的计算能力,因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直接影响了高年级进一步学习和理解数学;也有的教师依然依循传统的计算技能技巧训练模式,导致学生不理解算理,机械套用算法,不仅使计算教学枯燥乏味,而且也增加了学生机械训练和记忆的负担,应该怎样进行计算教学呢,选择这个专题就很有必要了。
(康武)教学设计是课例研究的一部分,请李老师谈什么是教学设计
(李红婷)3.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学课题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的数学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将教学过程中的诸要素进行整合和优化,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好的教学设计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本保障。
话题:教学设计还可能影响是否能够突出重点。比如,姚宗玲团队的两位数乘法的教学设计,在第一次备课后,根据老师们的建议,在课前增加了5分钟的一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目的是为学生体验算理和算法过程做好铺垫,但教学实践显示,过多的铺垫,不仅束缚了学生多向度思维活动,而且学生在理解算理、探究算法的时间过于紧迫,为此,在第三次教学设计时,删去了这组前置性口算题目,促进了学生更充分地理解算理和算法,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康武)在实践中教师更关心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请吴老师来谈一下
(吴正宪)李玲课例:解决问题的经验
设置合适的情景,以问题为主线,创设认知冲突。再用合适的策略解决认知冲突,让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在有效的情境串中,以问题为主线,创设了认知冲突。有学生个体间不同原始经验内部的“矛盾”。李玲老师又选取了合适的策略让学生解决了这些认知冲突。让学生经历、感受、运用了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对话、点子图圈画法、在脑子中过电影法、现场模拟法。
教学设计要注意:
• 要有创意
• 要有理论思考
• 要因材施教
• 要准确定位
(康武,吴正宪补充)魏瑞霞的设计颇有特点:
师生模拟表演上学情境,老师要故意走错,借助错误资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纠正错误,逐步理解相遇问题:
1.老师的第一次出错——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地方”的意思;
2.老师的第二次出错——引导学生理解“同时出发”的意思;
3.老师的第三次出错——引导学生理解“相对而行”的意思;
4.老师的第四次表演——引导学生理解“最后相遇”的意思;
(康武)3.课例分析
• 数学课例是一项研究,课例分析是研究的主要环节,必须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
• 课例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例分析,而不是课堂教学和多媒体技术。
• 课例分析的根本目的是激发教师的实践反思,而不是给出一些教条式的结论。
课例分析要注意:
• 焦点突出
• 注重观课方法
• 具有多种观点
• 课例问题具有启发性
• 理论与实践的合理连接
(郑庆全)例如:孙颖老师的观课:
(李红婷)4. 观课的维度
观课是研修中的一项重要的研究活动,通过观课,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各个观测点上处理是否合理,教学过程中的各要素及其关系处理是否妥当等。广义上来说,参与教学活动的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观课点,但通常还要考虑观课的针对性,如执教教师的特点等,以有利于通过观课反馈,及时帮助教师改进。观课的维度多种多样,如,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时间分配、教学方式是否合理、提问的有效性、学生的学习状态等,老师们可以去查阅孙颖团队、姚宗玲团队等具体的观课活动。
(康武)刘万元的课例问题分析
“新课程在计算教学中强调要做到算理和算法的有效结合。什么是算理?什么是算法?怎么才算有效结合?有效结合的措施有哪些?”
例如对“计算的熟练程度”提出了一些极有争议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种极端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在新技术如此发达和广泛应用的今天,应大大降低对计算的要求,甚至“九九表”一类的口诀都可以不要求学生记忆,计算的问题可以借助计算器来解决;另一种意见则认为现行教学中对计算的要求不应降低,小学阶段不应引入计算器。大多数人主张,基本的计算要达到熟练程度,但现行教材中繁杂的计算应精简,对计算的速度也不应有太高的要求;在小学高年级应当引入计算器,用来处理复杂的计算,解决一些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探索有关数字的规律。
算理与算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算理是客观存在的规律,为计算提供了正确的思维方式,保证了计算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它是算法的理论依据;算法为计算提供了快捷的操作方法,提高了计算的速度,它是算理的提炼和概括;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要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很有必要,它不仅关系着算理能否掌握,还直接关系算法能否落实。
(郑庆全)4.相关资源建设
• 教育研究离不开资源的收集与分析,否则只能是“经验之谈”。
• 收集相关资源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研究和学习的过程,其目的是了解别人已经做了什么,现在在什么,以及准备做什么?
相关资源建设要注意:
• 资源的丰富性
• 资源的有效性
• 资源的真实性
• 资源的开放性
(以姚宗岭刘万元为的相关资源为例,参见其网络资源)
(康武)各位老师,谢谢大家一起参与小学数学教师双对接远程研修,我们的工作仍然有许多尚待改进的地方,希望大家以后都能聚焦课堂教学,促进专业发展!
(3)我们追求一个什么样的课例——谈课例的“灵魂 ”
【将教学过程中的诸要素进行整合和优化】相关文章:
将发还乡示诸弟,将发还乡示诸弟张九龄,将发还乡示诸弟的意思,将发还乡示诸弟赏析 -诗词大全03-13
将面试进行到底05-04
促进区域经济优化整合方案08-24
将爱进行到底作文08-23
将宣讲进行到底作文08-08
将灭蟑螂进行到底11-06
将友谊进行到底作文02-05
将戒烟进行到底作文12-15
将低碳进行到底作文09-01
将“低碳”进行到底作文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