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分组学习”不是“分开学习”(《人民教育》2011.15-16)
“分组学习”不是“分开学习”
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 梁增红
注:本文已发表于《人民教育》(2011.15-16)
一位老师在教学高尔基《童年的朋友》时,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教学环节:
自主学习:1.请分别找出课文中对外祖母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语句,并在书上作批注;2.组内交流。3.分组汇报。
任务分配:神态描写全班共同分析;A组分析外貌描写;B组分析语言描写;C组分析动作描写。
类似的把“分组学习”演变成“分开学习”的情形,我也曾见过几次。从设计者的意图来看,是为了体现合作学习的“形式”。但我不得不泼点冷水,这样做是不合适的。
学生学习一篇文章,从微观上说,都应达到本课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从宏观上说,都有权利都指向课标中的学习目标(规定动作),不是由老师指派“你学这个”,“他学那个”。教学,也应该要面向全体。这个“全体”的含义,一方面指我们说学习任务,都是指向学生全面发展的,如果老师硬性规定“你学这个”“他学那个”,那么,“你的那个”“他的这个”就被舍弃掉了。安排教学环节的时候,老师就要考虑一下,为什么这个组学习“这个”,那个组学习“那个”,也就是说,这样分组的学理依据是什么。就我有限的观察,盛行已久的所谓的“小组学习”,不过是随意性的拉郎配式的“四人小组”,老师一声令下,四位同学围坐一起,进行所谓的“讨论”,其中的弊端显而易见,我曾有过专门论及,这里不赘述。另一方面,是指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有一位老师在教学唐诗《次北固山》时,也采取了合作学习的方式,他建议学生可以选取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有一个组的学生汇报时介绍了他们的做法:一位同学把诗歌做了散文化的改写,一位同学绘制了一幅画,一位同学则带来个性化的朗诵,还有一位同学则在别的同学汇报时,表演了“沉吟诗人”的角色。应该说,这个小组的同学的学习都指向了完整的诗歌学习和理解,只是形式不同而已。这里并不在乎评价学生谁优谁劣,而是全员参与,在合作学习中领会了不同艺术形式的魅力。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样的境界吧。这样的课堂谁说不氤氲着浓浓的合作学习氛围呢。
“分组学习”与“分层教学”是不一样的概念。所谓分层,就是因材施教的意思,即面对同一学习任务,可以有高下之分,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学力,可以在某一学习任务上接受的程度有高有低,“梯度”和“弹性”是合适的选择,也就是说,只要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都是教学的成功。但目前在我国班级授课制而且是大班额的情形之下,分层教学只是理论上的美妙构想,并无多少实际上成功经验可资借鉴。一是很难科学地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分组后造成的副作用很大,往往使“优秀生”容易骄傲,使普通学生或者后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降低。
分组学习的目的是“合作”,而不是“分开”,“任务分配”不是“任务分割”。倘若每个小组只完成一个任务,那么,“合作”就没有了平台,思维的碰撞就缺少了可能,没有一个共同的话题,谈何交流?比如“A组分析外貌描写”,那么,对于“B组分析语言描写”和“C组分析动作描写”就没有了发言权,无法发出自己的意见,因为他们未经审慎的思考,只能充当一个忠实的听众了。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其指向应是面向所有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兴趣或自己薄弱的一方面重点学习,在交流互动中获得更多的补充,正所谓“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就是两种思想”。比如,上述老师的做法,可以让全班同学都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避免不劳而获),形成自己的理解,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在大组内交流时,既要虚心汲取他人的成果,也要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智慧(避免孤陋寡闻)。如果个人的意见未能获得小组乃至于全班同学的认可,也可以再次进行探讨,即使无法取得最后的一致,也应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见解(避免盲目从众)。自然,老师的“首席”作用不能忽视,对于学生的误读和偏离,老师要发挥引领作用,做高明的牧羊人(避免放任自流)。小组学习的目的,不是把答案“趋同”,而是大家都敢于乐于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样的课堂是多种声音汇聚成一条流淌生命气息的河流。
【“分组学习”不是“分开学习”《人民教育》.15-16】相关文章:
学习使用人民币教案01-09
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学习心得02-25
《开放教育学习指南》学习心得03-26
体育教育学习教案12-15
教育技术学习心得04-23
教育学习心得03-26
学习教育活动总结推荐04-07
教育学习调研报告04-07
学习使用人民币幼儿园大班教案01-29
分开的说说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