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家庭教育里面的10个“大于号”
一、心理>生理
十月怀胎孕育了生理雏形,胎儿1个月神经系统开始发育;2个月有触觉,大脑皮层出现;3个月能够对手和脐带吸允;4个月有听觉,产生条件反射;5个月有记忆,对母亲体外的声音产生反应;6个月有嗅觉,闻到母亲身体味道;7个月有视觉,神经元发达;8个月有味觉,并对母亲的情绪产生反应;9个月胎儿触觉、听觉、嗅觉、视觉、味觉十分发达,十月怀胎一朝分娩。
出生9个月,脑重量增加一倍,3岁脑中增加2倍,4岁时大脑形成50%,8岁时形成80%,基本接近成人。十月怀胎是第一次孕育——生理雏形;出生后0-6岁时二次孕育——心里雏形。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说:“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加宽广的是天空,而比天空还要浩瀚的是人的心灵。”
人的生理包括呼吸系统,生殖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而心理包括智能系统和非智能系统。智能系统包括感知力、观察力、记忆力、专注力、思维力、想象力、判断力、创造力;非智能系统包括情感、情绪、意志、性格、习惯。智能系统和非智能系统就是指情智和智商,而这两大决定成功的因素都来自于心理生命中。一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算不上一个智能的人。谁又能说心理养育不重要呢
调查表明:北京大学公共卫生研究所对全国13个省区市进行调查,10岁至24岁的学生。13个省调查结果:共调查141580人,平均年龄16.3岁。有20.4%的学生曾经考虑过自杀;6.5%的学生为自杀做过计划。上述两种行为女生报告率高于男生,有37.1%和39.9%的男女生经常因担心某事而失眠,有64.6%和72.6%的男女生经常因学习压力或是因成绩问题感到心情不愉快。
蒙台梭利教育六大理念,第一就是使人成为人。第一个人是刚刚出生的生物性的人,第二个人是为人,为人就是受过教育,具备了教养、具备了人格的人。这就是蒙台梭利教育的意义,也就是人格形成才能成为真正的人。心理需求比生理需求更迫切、更重要。没有心理养育的孩子,是植物人是动物人,不能算做一个真正的健康的人。
健康含义: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人格健康。
二、潜能>显能
人的潜意识是显意识的3万倍。所以要激发一个孩子的潜能,需要早期构建潜意识板块,以便今后更好的运用潜意识。潜意识会依照我们心中所想的画面,构成真实事物。潜意识无法分辨事情是真还是假,一旦被接受,它终究要变成事实。只要有明确画面进入潜意识,潜意识立即想尽办法把这个画面实质化。
潜意识是本能的欲望,它遵照意识的提示执行任务,并且无比忠诚。正是因为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紧密的联系,才使得有意识地思考显得如此重要。人的器官功能是受潜意识控制的。潜意识不断地从显意识中接受神经脉冲。
感应分为器官感应和心灵感应两种。潜意识接收这些感应并传递到意识层面去处理。潜意识是存储能量的地方,焦点专注在哪里,能量就会被吸引到哪里,成果也就在哪里出现。当潜意识集中到一点的时候,爆发出的潜能是让人吃惊的。就像我们拿着放大镜在阳光下聚光,如果你晃来晃去,没什么效果,如果你聚到一个焦点,结果就完全不同了。
人的器官功能是受潜意识控制的,潜意识不断地从显意识中接受神经脉冲。俄列冈州奥克兰的WL凯恩这样写道:“我知道有这样一种能量的存在,因为有一次我看见两个男孩,一个16岁,一个18岁,将一根压在他们兄弟身上的巨木挪走了。第二天,还是那两个男孩,还有我和另一个男人,我们四个人一起试图将那根巨木抬起,但是失败了。”
那两个男孩是如何抬起了四个人都无法抬起的巨木的呢?因为他们当时根本没有时间去怀疑自己能不能办得到,而是将所有的精力和能量都集中到这一件事上,全身所有的细胞在听到他们的召唤时都动了起来,激发出力量。这时,他们拥有的便不是两人之力,而是十人之力了!案例中的两个男孩正是用自己的显意识引发了潜意识中的关注点,从而激发了潜能,来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我大胆的认为:意识也是物质。意识是一种能量,一种磁场,一种电波,是物质的人脑释放的一种超能量的物质。
三、兴趣>勤奋
早教之父冯德全教授提倡:生活中教,游戏中学;教在有心,学在无意;学玩结合,兴趣第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一直以来被家庭、学校、社会所倡导,一提到学习就是艰辛、刻苦、勤奋,似乎非“头悬梁、锥刺骨”而不能成才,流露了对学习知识的被动与无奈,学习原本是件最为快乐的事,尤其幼儿认知阶段,应提倡“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对成年人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孩子来说,“兴趣”是唯一的老师,要以“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导向,以“游戏为基础”,强化认知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学习并快乐着。
打破“只有教,才能学,吃的苦,方能甜”传统思想。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独特的认知方式,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成长环境和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幼儿体验到力量与信心,产生自主感和成就感。科学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丰富幼儿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的认知习惯和科学探索兴趣,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愈大,求知欲和探索性越强,学习效果就越好。
总之,科学教育要培养幼儿的求知欲和探索兴趣,以及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以自由、快乐的方式学习科学,科学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发挥,并非“学海无涯”就“苦海无边”。以“趣”为径,方攀“书山”,以“乐”为舟,而绝“学海”。
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会学”比“学会”更重要。有意思的学就是玩,有意义的玩就是学。
四、品德>分数
人的一生中要经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个大染缸,只要把你扔进去,你想不变色都不行,清清白白进去,就别再想干干净净出来,面目全非。不仅变色还变形,入学前有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菱形甚至多边形,经过学校的定型机压缩,出来的全是正方形,没有自己的个性。学校教育抓两头,一头抓尖子生的成绩,一头抓末等生的纪律,看重的是重点率,只要成绩好就是“好学生”,成绩差就被划为“劣等生”,不看人品,不看综合素质,只看成绩单,“好学生”拉动经济还能包装成政绩,“劣等生”只要不违纪就行了,学不学不重要,别影响学校荣誉。这样的教育培养的不是“人才”而是“奴才”。
现在家长在应试教育的威胁下“与时俱进’,重智轻德,所有的家务老爸老妈代替,无条件呵护溺爱,要星星不给月亮,万般皆下品,惟有分数高。如果成绩不好,非打即骂,讽刺挖苦,别人的孩子是金子,自己的孩子是沙子,别人的孩子是天才,自己的孩子是吃才,拿自己的还跟人家比,越比越差劲,越比越泄劲。其实就是为了自己那张脸,自己没有的,自己越做不到的,越要孩子替自己完成,然后把孩子的一张脸撕下来贴在孩子脸上,孩子没有脸了,自己成了二皮脸,死要面子活受罪。这都是应试教育体制的DNA!
不同学识的人选择不同的行业,从事不同的职业,分数高低可能决定学历高低,但学历高低不代表能力高低。社会需要不同的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考大学是不得不考问题,不是必须,如果你18岁有能力独立生活,独立创业,为什么要去浪费时间和金钱呢!如果你想创业读个本科就可以,去研究院有多大用处呢!但是你想到大学当老师,自然必须读研,这是规定,重点大学老师必须硕士研究生毕业,清华、北大等名校必须是博士毕业,这是必要的,你不能一个本科生来给本科生甚至研究生上课吧!
一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择合适的行业或职业,一个企事业单位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行业和专业要求招聘不同技能和智能型人才,选择就是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但是一个人的品德无论你做什么行业,还是从事什么职业,都必须具备,人才基本分三大类:党政人才、企业管理人才、科学技术人才。人才的标准包括:知识、能力、品德。
有德有才优先用,有德无才培养用,有才无德不重用,无才无德不录用。
五、习惯>知识
叶圣陶说:“教育就是习惯养成,凡是好的态度,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而家庭恰恰是培养孩子习惯的学校。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一个人是否幸福,取决于他的性格,一个人是否成功,也源于他的性格,幸福是自身的一种感受,成功是别人对你的一种认可。
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说过:“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
三字经上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孩子在小时候本性差异不是很大,只是后来的由于习惯的不同,差距越来越大了。巴金说:“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
知识固然重要,当今是知识经济,智能经济,数字经济时代,没有知识就相当于一个人脑死亡,判断一个人知否真的死亡,主要依据就是检测他是否已经脑死,而不是心死。知识分为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不去学校读书不能看作没文化,没有高学历不能认为就没知识,郑渊洁读到小学四年,你能说他没文化?李嘉诚,霍英东,王永庆等等诸多世界首富都是小学毕业,你能说他没知识?他们得益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他们的直接经验整理到书本上成为我们课堂上学习的间接经验。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知识也不是万能的,知识不能改变命运,会用知识才能改变命运,而把知识转化成生产力,往往受限于一个人的性格,而性格却源于习惯。细节决定成败,性格决定命运。很多人满腹经纶,才高八斗,但是习惯不好,包括他的穿着、饮食、起居等生活习惯;学习、工作、交往等行为习惯,这些习惯会不知不觉的左右着一个人的生活观、劳动观、价值观。
常言道:行为成习惯,习惯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六、情商>智商
智商和情商是指人的两种品质,人的智力品质如:观察力、想象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理解力和创造力;情商品质是指人的情绪、情感、习惯、意志力等。情商影响着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动力。它通过影响人的兴趣、意志、毅力,强化或弱化认识事物的驱动力,是人的非智力因素。
现行家庭往往注重孩子智能训练,而忽视孩子情商的培养。智商不高而情商较高的人,学习效率虽然不如高智商者,但是,有时能比高智商者学得更好,成就更大。因为锲而不舍的精神使之勤能补拙。另外,情商是对自我和他人情感把握和调节的一种能力,因此,其作用与社会生活、人际关系、心里健康状况等有密切关联。情商低的孩子,人际关系紧张,做事缺乏耐力。而情商较高的孩子,通常有较健康的情绪,有良好的团队意识,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所以情商的培养十分必要。
成功的人不一定是智商最高的人,但一定是百折不挠的人,成功的人不一定是学历最高的人,但一定是坚定目标永不言弃的人,成功的人不一定学识最多的人,但一定是满腔热情满怀信念的人!
实践证明:成功=20%智商+80%情商。
七、身教>言传
孩子降临到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环境就是家庭,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父母,建立的第一个关系就是亲子关系。于是有人把家庭当做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把家长称之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因此年轻的父母们便找到老师的感觉,好为人师起来,觉得自己满脑子都是答案,满脑子都是智慧,觉得自己吃的米比孩子吃的盐多,自己走的桥比孩子走的路多。把自己的理论和经验倾囊而出,滔滔不绝,这个不行,那个不准,条条是道,振振有词:人多的地方不要去,人少的地方也不要去;出门别停留,见人别说话;读书要用功,学习要刻苦;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不厌其烦,不绝于耳,自以为是。这些大道理究竟能起多大作用呢!
孩子对父母的告诫不怎么敏感,但对父母的行为却十分在意,父母是看着孩子长大的,孩子也是看着父母长大的,父母的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的烙印在孩子潜意识里,尤其那些言而无信,言不由衷,想一套,说一套,做一套的家长。今天高兴了,肯德基、奥特曼、网游统统开放,明天不高兴,所说的话直上九霄云,肯德基就别想了,皮带炒肉丝吧!一边训斥孩子学习注意力集中,,一边吆五喝六玩麻将,一边泪一把鼻涕一把的看言情片,一边还盯着孩子做试题。所有的话都让家长说了,孩子没有话语权。
我们让家长身教,不是让你凡事身体力行替孩子做事,家长们在教育孩子上很奇怪,嘴上不停的说教,但是行为上包办代替。既不让孩子说话,也不上孩子做事,自言自语,自作自受,反过来说孩子如何懒惰,如何懒散、如何自私,如何任性,说这是独生子女的特性,没有兄弟姐妹,完全错误,没有兄弟姐妹应该更独立,更勤劳。没有兄弟姐妹,可是有你一个老妈就够了,把所有兄弟姐妹的活都干了,孩子能不人性自私,能不脆弱懒散吗!身教就是做自己该做的事,家长做家长的事,孩子做孩子的事。以身作则,以身作例。要想孩子天天向上,家长得好好学习,要想孩子有个好习惯,家长必须有个好习惯,要想孩子情商高,家长要做事认真,执着,有毅力,要想孩子情绪饱满,阳光乐观,家长要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
温馨提示:家庭不是学校,父母也不是老师,家长不做专家老师,要做亲自教练。
八、实践>理论
家庭教育应该以开发孩子潜能,培养孩子习惯,培养孩子兴趣,培养孩子品质为导向,包括幼儿园也应该是家庭教育的延伸,而不是小学教育的提前,我们把孩子上学之前称之为学前教育,学前教育不该是小学提前化。学校教育包含四点:信息、知识、智慧、能力。应试教育掐头去尾,主要集中在知识的填鸭,智慧的开发,忽略了信息应用和能力的拓展,学校教育缺少实践和体验机会,家庭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的补充。脱离实际纸上谈兵,孩子到了社会就会适应不良,英雄无用武之地,毕业了也就失业了,用昨天的知识武装今天的孩子,再让去做明天的事情,这不能说是对孩子的刁难和苛求。
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接触着科学,我们的衣、食、住、行都与现代科技紧密相联。孩子渴望认识现代世界、理解现代生活,家长随时随地把“便捷的电话、精彩的电视、神奇的电脑”等家用电器、生活用品介绍给孩子,满足孩子的好奇和需要,激发孩子对现代科技的关注和探索兴趣,使他们初步了解现代科技产品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为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并可以让孩子尝试着操作、使用,通过打电话,看电视,玩电脑认识现代科学技术。通过生活实践,把枯燥乏味的文字、数字变成妙趣横生的故事、实验;通过家具物品认识物体大小、形状、颜色,如圆形的桌面、长方形茶几,红色的门,白色的墙;给孩子喝水时,让孩子知道水无色、无味;孩子玩气球时,让孩子知道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进而让孩子知道世界上有看得见的物体,还有看不见的物质;经过春花、夏雨、秋露、冬雪,初步了解水的三态变化,四季冷暖,感同身受。
把孩子带到真实的自然环境中去,让幼儿充分运用自己的多种感官去感知大自然。大自然是孩子们智慧的永恒源泉:青山绿水,百鸟争鸣,百花齐放,流淌的小溪,齐飞的大雁,漂亮的贝壳…都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促使他们去看、去摸、去嗅、去听,去探索、去发现、去思考。在大自然中,认识了花草树木,阳光空气,风霜雨露,成为主动的学习者、探索者。进一步引导孩子了解“大雁为什么南飞?河水为什么东流?太阳为什么西落?大树为什么上长?使孩子在大自然中陶冶性情,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劳动产生了文化,实践上升为理论,理论指导实践但更需要实践的检验。
九、宽容>惩罚
我们常说: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与人方便自己方便,能饶人处且饶人。可是对待自己的孩子为什么反倒苛刻了呢?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时候,我们父母不急不躁,守在孩子身边,耐心的引导孩子学说话,引领孩子学走路,我们绝不会因为孩子不会走路,你上来就几脚:走不了,别走了,笨手笨脚;也不会因为不会叫爸爸妈妈,你和孩子嚷:说不了,别说了,笨嘴笨舌。因为你知道,孩子还小,需要时间,需要等待,需要引导,需要成熟,这就是宽容,就是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对孩子的宽容。所以孩子在你父母的理解和宽容下,健步如飞,妙语连珠。
现在的孩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前所未有的压力,前所未有的困惑,这就更需要我们家长的理解和宽容,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宽容,让孩子慢慢成长;吃“激素”催生的孩子是弱不禁风的,非自然化成长教育是伪科学的。家庭、学校和社会不能宽容孩子,孩子也不会宽容父母、老师和社会。
宽容孩子是在理解孩子基础上,接纳孩子,给孩子机会,不对孩子求全责备,让孩子在宽松,自由,规则的环境下生活、学习。宽而不娇,放而不纵。原谅孩子,体谅孩子,允许孩子失败,是培养孩子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宽容永远比惩罚更有效,任何人都不喜欢惩罚,惩罚不是教育,至少不能是家庭教育的范畴。
十、关系>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靠的也是关系,关系不和谐,就谈不上教育,该说的不说,该听的不听,该做的不做。关系好了,畅所欲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高兴的事与家长一起分享,有伤心的事与父母一起分忧。
通过沟通与孩子密切的接触、谈话、交流去了解他们,发现他们心理发展规律。这之中最主要的方式是谈话,这就要求父母通过谈话发现孩子最感兴趣的话题、最关心的事件,真情实感,而非敷衍了事,从而了解情况,为其提供有指导性的建议,帮助其心理健康生长。
多发现孩子的优点长处,不能把眼睛总盯着孩子的弱点和不足。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让孩子每一次进步都得到承认和鼓励,孩子就会在一次次的鼓励中越来越优秀,就越会有成功感。常常受到表扬鼓励的孩子更具有自信心和适应能力,它能激励孩子增强战胜自我、完善自我。
有些家长看不到孩子的长处,求全责备,经常数落孩子的缺点和短处;经常当众批评、讽刺、挖苦,甚至打骂孩子,有意无意地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喜欢翻老帐、拿其他孩子的优点来批评自己孩子的缺点,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致使关系越来越紧张,孩子有心里话不给父母说,遇到困惑自己承受,因此就可能结交外面的朋友、早恋、上网。
亲子关系是孩子建立的第一个人际关系,也是孩子一生血缘关系,好的亲子关系胜过好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里面的10个“大于号”】相关文章:
背面的意思, 背面的解释09-20
大班数学《大于号小于号》教案04-03
幼儿园大班大于号教案(精选7篇)01-08
大班数学教案《大于号小于号》02-22
对面的作文08-09
和面的作文08-16
外面的世界10-21
关于面的作文01-11
假面的作文08-02
煮面的作文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