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且看古代科考的“冒籍”
且看古代科考的“冒籍”
今年的高考早已结束,莘莘学子们正打点行囊,踏上求学的征程。然而,诸如“某某是把户口迁到西北才考上清华的”,“某某的成绩在本省上二本都说不定,同叔叔迁到海南,考上了北大”等议论不绝如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高考移民。其实早在宋代就有所谓“冒籍”(假冒籍贯)参加科考的士子,并出台了防止措施。到了明、清两代,帝国疆域广阔,士子众多,而各地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极不平衡,因此对一些偏远地方进行政策倾斜,如贵州考举人是100名考生中录取36人,甘肃100名考生录30人。而有的地方,如江浙、福建等地则是100人才录取一人。
边远省份参考人数少,首都所在的直隶省,名额得到朝廷的照顾,显然江浙、福建等地的士子“冒籍”边远省份和直隶应考把握大得多。科考的最低阶段,考生员,也就是秀才,录取是以县为单位,童生们彼此熟悉,“冒籍”很容易被人告发。而且考秀才还有“作保”制度,士子拿钱请“廪生”(生员的一种,可以在政府领粮食,相当于公费生)做保人,考试前考官点名,点完一名考生后,再叫“某人保”,作保之廪生必须应生,一旦“冒籍”事发,作保的廪生也会被告革去功名。
乡试以省为单位,而且考取举人的利益更大,故不乏以身试法者,防范“冒籍”的难度也更大,只能以严刑峻法处之。据明末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明朝对“冒籍”处罚非常严厉。万历十三年乙酉科顺天乡试后,冒籍之说纷起。经查明,冯诗等八名浙江士子冒籍在顺天考试,奉旨查办,将冯诗等二人枷示于顺天府前,和其他六人都发配为民,禁锢终身,即终身剥夺考试资格。八人中有名史纪纯者,他父亲是翰林院编修,也被革职,一干官员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
到了清朝,冒籍之事还时有发生。康熙年间,开始对考生“审音”,就是凭其口音查是否原籍。乾隆十年,在顺天乡试时,朝廷特派满汉御史各一人参与审音,被称为“审音御史”,不可谓不重视。但中国是个人情社会,那些冒籍者的父、祖,多半是有能量的官员,审音御史往往开只眼闭只眼,送个顺水人情,不了了之。
【且看古代科考的“冒籍”】相关文章:
且行且看作文02-11
地籍实习心得06-14
理科考研总分是多少分11-13
地籍测量实习报告04-19
地籍测量实习心得11-24
调张籍诗词赏析05-31
地籍测量实习报告09-30
地籍测量实习总结03-11
地籍测量实习报告04-25
古代经典说说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