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李锦超撰写的关于著名乡村教育家黄质夫的研究文章
黄质夫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内蒙古 李锦超
黄质夫建立的独特的乡村师范教育体系、系统的教育方略和富于实践意义的教学模式,曾在中国教育发展史特别是中国乡村教育发展史上起到过积极的倡导、示范作用。这位具有系统深刻教育思想的乡教先驱,曾因诸多原因而未能得到应有的关注,其教育思想也未能受到特别的重视,这无疑是中国教育研究领域的一大缺失。黄质夫教育思想所闪曜的现实光芒之重大、所折射的应用价值之广泛,于今尚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在黄质夫教育思想尘封渐去之时,在他诞辰110周年之际,本文试就此略陈管见,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倡导实践,教育要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培养出一流的实用型人才。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忧国忧民、治国强民、建设繁荣富强的中华民族的建设者。纸上谈兵、空有理论而缺乏实践意义的教育是教育的败笔。黄质夫在他的教育实践中,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为此,他在创办乡师时,将实践放在第一位。早在1924年创办界首师范时,就极具远见地提出了师范是“乡村文化的中心”,并竭尽全力开辟实验场所,借助于桑园菜地、鱼池藕塘来引导师生有意识的把教、学、做统一起来。之后,在栖霞乡师期间,明确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念,将生产劳动、教育教学统一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并完善了他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直到创办贵州师范学校,其思想彻底成熟,且在教育过程中努力实践,不断丰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的“耕读一堂,树乡村文化新风”的理想得以初步实现——贵州师范是当时教育界的成功典范。
实践第一的唯物主义教育观,不仅一改教育限于课堂、限于校内的狭隘之风,更强化了教育作用于社会并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功能。黄质夫曾说:“中国几千年教育的失败,就在于士大夫阶层不从事生产劳动,读书人只会吃,不会做。”这种痼疾对教育的影响颇大,直到今天许多教师仍是动口不动手的“君子”,“言传”至上,“做”是学生的课业,“教”(口授)是教师的职责,而黄质夫的身体力行、垂范于众的精神,实践着著名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教育理论。
黄质夫的这一主张,对现今教育界的不良倾向的扭转同样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比如对扭转当今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重讲授轻动手、重试题轻生活等等不良现象,有着重要的训诫作用。如果能将这些统一起来,教学活动便会是生动活泼、生机勃勃的景象了。
二、师生互动,教育要在教师、学生、课堂内外、校园内外形成良好的和谐协调氛围。
学校教育是全方位、多途径、立体式的教育网络。时至今日,因地区差异、学校硬件建设不平衡,教学活动仍然以教师主宰课堂教学为主,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这种状况的更变,必须以改善办学条件、更新教育观念为前提 。黄质夫在《我们的主张与实施》一文中曾说:“教材应以学生经验为基础”“学生学习,应始于兴趣,成于努力,终于满足”“导师教学,应兼重主学习,副学习,及附学习。”并且特别提倡学生从现象观察深入专注探讨之堂奥,倡导学生学习以自学辅导为主,进而达到自动研究的目的。教学方法由各科任教师根据课程内容需要,选择多样的教法,比如:讨论法、习述法、演讲法、问题法、图书馆法、实验室法、观察法、调查法、鉴赏法、练习法等。这些主张中,集中地体现了黄质夫对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指津引导的精神实质。将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体现出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精神意味。
黄质夫对教学法的归总,是不拘囿科目与课程的,它超越了课堂(教室)、学校的范畴,而面向广阔的社会,面向客观实际的需求。把激发学生兴趣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自主完成学业,并且能够与实践紧密结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种大教育观和学生、教师、学校、社会和谐发展的教学理念,彻底否决了长期以来学生只读圣贤书的固陋现象,开创了教育与生活社会紧密联系的新风。也正是这样的教学理念,方可塑造出教育者的大家风范,才能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全能品格。因此,之后的任中敏、鲍勤士、汪静之等成为中国著名学者诗人,培养出向零、张民、梅宗乔等大批有成就的学生。
针对目前教育界仍有不少教师凭一支粉笔一张嘴打天下——教学拘囿于教室、教法仅限于讲授的现象,我想,重温黄质夫的这一主张,是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的。
三、率先垂范,教育者要有过硬的本领,是德、才、识、艺全新的典范。
从事教育工作者,不仅能传授知识、技能,也不仅能传播先进文化,还要在德、能、勤、识诸方面起到表率作用。中国民众极其推崇身教胜于言教的古训,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接受教育者对施教者的期望,更说明了教育者自身全方面素质要求的巨大影响力。
黄质夫教育思想中的率先垂范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最广泛的影响力。他不仅竭力提倡施教者躬身实践,做学生的楷模,更能身体力行,处处为人师表。作为校长,他永葆劳动人民本色,不脱离生产劳动、不离开学生,与广大师生一道参加校园建设,与一线教师一起承担教学任务,竭尽全力实践他的教育主张。他在《致贵阳师范学校师生书》中说:“愿我全体师生,为摆脱困境、追求理想、开拓前程、恢宏志气、展鸿鹄高翔羽翼,作有胆识之创举;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大计,为智勇双全、手脑并用、就业之好汉,建成学校教学理想之园地。”他是这样倡导的,也是这样亲身实践的。贵州师范学校迁往榕江,他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开垦校地,修筑校舍,发展农工生产,擘划建筑,大细不遗,本校宏模,于兹树立。”正是这样躬身蹈践的艰苦创业,贵州师范成为“红栏碧窗,与绿树互相辉映,业又成为壮丽之学宫,为全县惟一富丽堂皇的所在。”可是,黄质夫却因积劳成疾,不得不请假离开他心爱的学校而休养。
黄质夫如是热爱乡教事业,如此钟情于开创教育新局面的精神,当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终其一生学习的榜样。他的艰苦创业、模范遵守教育者高尚品格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广大师生,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四、终身学习,教育者要不断提高自身全面素质,就得确立终身学习的远大志向。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指导引导学生的领袖,因此,教师一定要建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并且积极主动地接受最新的信息,及时更新知识,借鉴最新教育教学成果,做到常教常新。黄质夫在创办学校时,强化校本课程建设,编拟民族教育课本,试用民族语言教学,做到了符合当时当地实际的课程改革。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教师终身学习的灼见,具有深远的历史现实意义。
黄质夫教育实践观中有一个重要内容,即:“做不完、学不厌、教不倦。”这简单的九个字概括了教学原则、教学方略,更重要的是隐含了教师在从教过程中不可固守、不得自满,要在教学中不断学习,孜孜以求,完美自我的内蕴。他创办乡师,目的是要培养出“教师、导师、领袖”三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教师担当着改造乡村、建设理想新村的重任,就必须确立终身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志趣,因此,黄质夫提出:“学问之艰深,终身求之有不能尽,非以一为教师,即可不学,足以教学相长,古有明训,若必故步自封,甘于淘汰,其一人之损尚小,而事业之不能精进,与夫自暴自弃风气之养成,其影响实属至巨。”这是具有深刻意味的见解:“努力进修,力求深造。”黄质夫对教师终身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指出了不能继续教育的严重后果,它不仅是对教师自身的损害,更重要的是整个学校教育的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制约。同样,倡导教育实施者亲自深入教学第一线,“明了社会急切的需要拿来做我们学养的标准,造成实用的人才。”这种继续教育已超出了知识更新、充实的范畴,而着眼于应用领域,适时培养新型实用人才。
五、目标超前,绘织教育宏伟蓝图,以期改革社会,负荷民族大计。
黄质夫的教育观中理想远大、目标明确且极具超前意识。中国人口中绝大多数是农民,为此,教育的重心是在农村,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提升民族精神,乡村教育是最径直的途径。可事实上,教师地位不高已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育的发展,而乡村教师的境况就更是难以想象了,出于“乡村教育是救国惟一的政策”的高度,基于“改造乡村惟一的工具就是教育”的认识,黄质夫担当起兴办乡村教育这一不易之重任,乡师教育是使学生们认清其改革乡村社会的明确目标,培养出“良好的乡村教师”“灌输农民知识、改进农民生活的导师”“发展乡村社会事业的领袖”。这无疑是具有超前意识的教育目标。
远大的目标,决定了乡教事业的伟大。它承载着救国富民的重任,对学生全面发展、健全人格、勤勉创造、理想树立诸方面的培育是关键,只有培养出大批这样的“有能力有抱负的人”才能“改造这荒凉寂寞的乡村,一变而为锦绣灿烂的乡村”。
借助乡村教育体系,使每一所乡村师范成为乡村文化的中心。对广大师生而言,他们“必须具有科学的头脑”,能联系实际,关心国家,明耻教战。所以,乡教师生具有高尚的爱国思想,具有坚定的人生信条,富有民族意识和尚公精神。
缘于此,黄质夫教育思想更具魄力也更具精神魅力。国家观念、民族意识、文武兼备、德养兼一的高标准,实质上是教育的根本。对教育发展史而言,毫无疑问,应该是重大的贡献。
六、构建体系,与实际相结合的因地制宜的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复杂工程。
教育事业是关乎国家民族民命之大事,是对“人”的工作,其特点决定了教育一定是时、地、人紧密结合的,没有严密而细致的教育体系,就难以保证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黄质夫的教育思想中这种观念是很有见地和极富指导价值的。
黄质夫亲手创办的乡村师范,均有系统的教育纲领、完整的教学体系、完善的教育机制。对于中国乡村教育来说,黄质夫的贡献不仅限于他办教兴教的具体几个学校的成功,更主要的还是创立了有章可循、有方可依的乡村教育体系。诸如课程概要、招生简章、训育概要、扩展计划等,均具有完善的体系,甚至像劳动生产训练这样的具体培训内容也都能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的细则和实施办法,这种求实精神和细微谋划,均能见出他寄托于乡教事业的宏观理想。也正是有这样得以遵循的教育体系,他创办的界首乡师、栖霞乡师、贵州师范等均成为当时教育界名校的典范。
当然,黄质夫的教育体系规、实用且具有影响力,还只能是部分,正如黄质夫所言,乡教事业任重而道远,“不是一蹴即成,也不是少数人定一个计划,做了两篇文章,就可成功的。”因此,他的教育体系也超出了校园,融入了社会,他所办的是“大教育”,并且寄希望于全国有志之士能甘于此业,共同振兴乡村教育事业,广纳贤才,壮大队伍,正如《中华乡村教育社筹备处征求社员启事》中所言:“以期集中全国人才,整齐步伐,共谋乡运之开展。”
突破地域拘限,但又各具地方特色;兴办大教育,却又各有校本精神,这正是黄质夫教育思想颇有远见的内核。
综上所述,黄质夫教育理论是他从事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的系统总结,是开创了中国乡村教育先河的经验集萃。当前,在科教兴国战略中,对于廓清教育界迷雾、根治当代教育中的某些沉疴、指导教育发展仍具有广泛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和重大的应用价值。
(注:本文所有引文均出自贵州教育出版社《黄质夫教育文选》,这里不一一注明,一并致谢。)
向一位教育实践家致敬!
【李锦超撰写的著名乡村教育家黄质夫的研究文章】相关文章:
李贺最著名的诗句01-20
英国最著名的传统大学:卡迪夫大学03-19
怎样撰写课题研究报告09-02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原文及翻译02-29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原文翻译及赏析12-18
电教研究报告与实验报告的撰写 -实习报告12-15
著名的经典诗句02-02
著名的诗句04-25
著名文章读后感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