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父母的“无为”和“有为”

时间:2023-05-01 23:58:44 教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优秀父母的“无为”和“有为”

优秀父母的“无为”和“有为” 刘翔平 2010年01月18日 18:32  我要说两句   为什么许多家庭中亲子关系紧张?为什么一些孩子小时候温顺乖巧,长大后却变得非常任性粗暴?为什么一个学习不错的孩子沦为一个整日沉迷于网络不回家的不良少年?为什么有的孩子对父母的教养和付出不仅不感激,反而牢骚满腹?这些都可以从家庭教育中的不合理想法中找到原因。   想法一:家长努力了,孩子的成绩就“必须”得跟上   心理不健康的家长主要是认知不健康,即用以偏赅全式的、主观的思维方式强加于客观现实。很多焦虑的家长脑中都有这样一个不合理的信念,这就是:我努力了,所以我的孩子的成绩就“必须”得跟上。   当孩子成绩落后时,家长努力想办法帮助孩子补课,或者批评教育孩子,要求其努力改正身上的不良行为,这都是正确的。但是,要求孩子“必须”得跟上就值得商榷了。   一天,一个妇女前来咨询,她的孩子有脑瘫病史,直到七八岁才能说简单的话。她本人曾因为政治问题被劳教,孩子被送到专门机构收养。现在,孩子在语言记忆方面稍有进步,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也认识了一些简单的字,但在精细动作和简单的推理方面严重落后,不能理解稍微复杂和抽象一点儿的问题,尤其是数量关系方面的能力最为落后。可是,这位妇女似乎过于乐观,坚持认为自己的孩子有能力上正常学校,并一再重申孩子一上午就学会了10以内的计算,她问孩子五加三等于几,孩子脱口而出等于八。我当场问孩子:“如果你有两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一共有几个苹果?”孩子回答说是一个。我告诉孩子的母亲,孩子是用记忆来计算的,他还没有能力理解数量关系,是因为条件反应和死记硬背使孩子记住了语言,所以,他知道10以内的加法。我建议孩子去特殊学校,但这位妇女坚决不同意。    问题不在于孩子是否去特殊学校,而是母亲有偏见,不肯正视现实问题,她固执地相信,经过努力,孩子的智力和学习能够跟上正常人。她还一再问我:这样的孩子是不是得出国,接受国外的教育就好了?她的这种相信孩子有希望、有机会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学习的愿望令我佩服,但它是主观的,是一厢情愿的,也不符合实际情况。   孩子是特殊的个体,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个体,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有些孩子在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方面就是与同年龄人有差异,甚至出现严重的落后,无论你如何努力提供教育的机会,他的成绩还是不及格,还是和同年龄人有明显的差距。落后永远是存在的,不及格也是必然要存在的,总有一些人成为不及格的人,如果这个人正是你家的孩子,你尽管可以努力地帮助他学习,为他找家教,为他补课,但是,你不能保证你的努力必然有效,也不能保证孩子一定会有大的改变。学习本身有其规律,人的能力的差异   也是客观存在的,你只能希望你的孩子学习有进步,但不能认为只要我付出了,那个美好的愿望就必须实现,而且一定要实现。   其实,作为家长,你只能改变自己,你能做的只是给孩子提供最佳的教育环境,给孩子找家教,报学习班,鼓励孩子战胜困难,但是即便做了这一切,仍然不能保证孩子一定学习成绩好。学习成绩取决于孩子自身的努力和基础,取决于大脑的成熟和发育程度,取决于注意力的专注与否,取决于逻辑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这么多复杂的因素不是家长可以控制的。   面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家长的力量是有限的,虽然有无数家教成功的例子,但更多的是无人问津的家教失败个案。所以,家长在努力想办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的同时,最好要降低姿态,不妨希望自己的努力取得成效,期望付出得到回报,而不要走极端地认为自己的努力必须得到回报,孩子的成绩必须跟上班级的进度。其实,只要孩子有一些进步,家长就应当满足。   想法二:孩子成绩不好,这辈子就完了   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的一切焦虑和担忧都是因为有一个大前提,即在这个竞争的社会,如果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前途就注定完了,这辈子就完了。这句话是未经检验和认真分析的,看上去合理,但实际上却是许多消极情绪的来源。   首先,其不合理性在于,“这一辈子”和“前途”这两个字眼实在很难说得清楚。我们知道,人的前途是很长远的和不确定的事情,作为家长很难预料孩子的前途。   我有一个朋友,他的孩子上了中学后就开始迷恋电脑游戏,注意力不能集中,虽然智力优秀,但就是不往学习上用。星期天大家都补习功课,只有他独自一个人骑着自行车逛遍整个城市。每次玩儿篮球,其他人都回家了,球场上只有他一个人,在昏暗的灯光下继续玩儿。他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为这个独生儿子费尽了心思,与学校配合做工作,向各种专家求助,但这些努力似乎只是家长的一厢情愿,对孩子一点儿作用都没有。后来,孩子又迷上了网络游戏,开始整夜不回家。打骂不管用,表扬与鼓励还是不管用,最后,家长不得已只好放弃了努力。多年过去了,我偶然在地铁站遇到了这个朋友,不经意地聊起了他的儿子。他告诉我,他的儿子变化很大,与从前判若两人,初中毕业后在家待了有两三年左右,后来,无事可做,便出去打工,在一家电脑公司卖电脑,因为他的电子游戏玩得好,各种游戏都精通,销售业绩非常突出。老板非常重用他,现在让他当一家电子游戏软件店的经理。他还神秘地告诉我说,儿子现在挣的钱比老两口工资加在一起还多。这些年来,儿子的性格也变得温和了许多,待人接物都很有礼貌。他到现在为止也不明白,儿子为什么就开始懂事了?      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就是客观成长的力量,孩子自己是会成长的,他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本能。有时,我们越是着急,越是恨铁不成钢,就越是适得其反。所以,作为家长,我们有无数理由对于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进行说教和帮助,有权力批评一个不那么用功的孩子,但是,我们不能对孩子的前途进行所谓的预言,因为这种预言是不保险的,一个人的前途是无法预测的。   当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时,我们甚至也不能预测说,这个孩子将来也不可能学习好了。我们知道,一个人是不断变化的,一个人年轻时不爱学习,可能成年后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并且知道了为什么学习,可能会选择新的学习道路。   退一步说,即便是孩子从事了一个平凡的职业,难道就真的那么可怕吗?当一个普通工人就是世界末日的来临吗?如果这个逻辑成立的话,天下凡是从事普通工作的人都应当无法活下去。其实,没有上大学,没有所谓的好工作,并没有那么可怕。无数人辛苦地劳动,幸福平凡地生活着,没有抱怨,没有牢骚。   我们的现实社会鼓励人人都要成功,这种成功教育有其好的一面,能激励人们去奋斗,努力进取,但是它也有其消极、不利于心理健康的一面。因为社会资源是有限的,由于现实条件的制约,不可能人人都有机会成功。一个人当了冠军,意味着其他人只能得到亚军。所谓成功就是以人际间的比较,以其他人的失败来衬托成才者的光环。如果大家都成功了,成功就不再是人人追求的目标了。一味地追求成功,就会使人害怕失败。一个以成功为生活唯一目标的人,一定会过着索然无味、焦虑不安的生活,因为他害怕丢掉这个好不容易才到手的位置。所以,我们看到一些成功者并不快乐,而是疲惫不堪,有的甚至有严重的心理障碍。   在此,我们并不是提倡家长不要让孩子成功,或者是说成功有害,而是主张家长不要盲目地相信所谓成功教育的理念。成功可以是我们力求的目标,但不能作为人生的唯一目标,人生是多彩的,需要成功,但也需要其他的内容。   想法三:大人的话,孩子“一定”要听   一天,一个父亲带着孩子前来咨询,他谈到孩子的问题时,慷慨激昂,克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他说:“我是部队的营长,全营那么多的人,我能管得服服帖帖,无数个不听话的战士,都让我教育过来了,我怎么就管不了一个10岁的儿子?我不信我就制服不了他!”他的孩子不爱学习,经常不完成作业,有时还旷课,老师经常找家长,这让他这个当家长的觉得很没面子。测验发现,孩子的智力优秀,学习能力优秀,但是具有强烈的逆反心理。孩子对我说:“最恨的就是爸爸和奶奶,因为他们俩只知道批评我。我上课时经常不听讲,画小人,小人拿武器对奶奶进行射击。”他还跟我说:“我就不怕他(父亲)打我,有时,我明明做了作业,在放学的路上,就撕下扔掉,我故意气他们,让他们打我。”看来,这个孩子现在已经有了一种强烈的、变态的报复心理,只要看见家长生气,他的心里就会非常痛快,哪怕是以身体的惩罚为代价。   家长的行为来自一个逻辑前提,即“我是父亲(母亲),我就是权威。我就是说了算,你必须听我的”。可事实上,家长的这种权威是值得怀疑的。在许多情况下,大人的话是正确的,因为孩子不成熟,所以必须接受成年人的看护和教诲。但是,如果我们认为孩子必须听大人的话,一定是我说什么,他就要做什么,则是走极端的思维方式。   首先,孩子是有自己的愿望和想法的独立个体。我们不能强迫孩子做他不愿意的事情,也许你认为孩子不愿意做的事情是应当做的,是对孩子有益的,但这只是你自己的想法,孩子未必这样看问题。所以,你最好是说服孩子接受你的观点,而不是强迫他。如果你具备了这种大度和豁达,当孩子有时不听你的话时,你就不会感觉到伤害了自尊,你就不会大发雷霆了,因为你没想控制孩子。如果你抱着“孩子是我养的,必须听我话”这个不合理的想法要求孩子,你很容易受到挫折,你会经常因为控制与反控制、虚假的自尊而纠缠于服从和反抗的怪圈中,反而离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远。就上面我们介绍的个案来说,家长要解决孩子的作业问题的初衷是正确的,但由于采取高压政策,结果事与愿违。   其次,有些孩子逆反心理较强,存在着反控制心态。这种反控制体现了控制的欲望:“你想控制我,没门,我还想控制你呢,看谁能斗过谁?!”如果一个专制的家长面对一个怯懦的孩子,似乎麻烦少一些,但更大的麻烦是培养了一个无主见和怯懦的人。而一旦专制的家长面对一个有主见的、意志同样坚定的孩子,一个不服从管教的孩子,则会形成一个权力的争夺。不是每个孩子都有自觉顺从大人的个性,对于这种个性,家长要有充分的认识。事实上,一个强硬的家长往往遗传了一个强硬的孩子,家长越是专制,孩子反控制的可能性越大。所以,要求孩子必须无条件服从家长,是不现实的,因为它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为了防止家长自身因为孩子不听话受到自尊心的打击,为了防止孩子反抗而导致家长情绪失控,作为家长,我们最好冷静地告诉自己:“是的,作为家长,我希望我的孩子听从于我,按照我的意见去办,我甚至十分愿意孩子处处听我的话,我说东他不能往西,但是,我知道,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要求孩子听话的同时,我也作好了准备,他有时会按照他自己的想法做事情。对于这个现象,我并不感到意外。”   家长的“无为”与“有为”   天下太多的家长平时不管孩子,只忙于自己的事情。确切地说,是为自己的事情而焦虑不安,失去了爱的能力。当孩子学习成绩正常、行为正常时,他们无忧无虑,可一旦孩子出现学习的波动和不良行为时,他们就会惊恐万分,产生过度反应。他们恨不得一下子解决所有的问题,充当一个救火队员,或者是一个灵魂的改造师,以情绪化对待孩子的问题。其实,在这个时候,家长经常是无能为力的。当孩子已经犯错误时,矫正与教育是很困难的,而且要花费很大的代价。家长这个时候的“有为”恰恰有可能起到反向的作用。此时,不妨无为一些,反应不要过激。如果一个孩子已经学会了吸烟,再去矫正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这意味着孩子已经接触不良朋友,并受其影响。这时候,过分批评和责备,反而有可能使孩子自暴自弃。而当孩子没接触不良朋友,没有学会吸烟时,家长的教育和以身作则是非常有用的,可以起到预防的作用。   那么,哪些方面家长是大有可为的呢?   第一,在家庭气氛的调节方面,是大有可为的。家长平时要善于为家庭制造欢乐和幽默,给家庭带来欢歌笑语,创造祥和安逸的家庭气氛,夫妻和睦,邻里和谐。   第二,在塑造自身的积极品质方面,家长是大有可为的。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家长首先自身要快乐,要积极乐观地度过每一天。家长要具备乐观的能力和积极的个性,要热情、慷慨、仁慈、公正、善良、轻松、幽默、主动、宽容,总之,具备的优秀品质越多越好。   第三,在具体的学习任务和课外活动上,家长是大有可为的。如让孩子参加游泳班,练习踢足球,帮助孩子提高学习能力,制定阅读计划,鼓励孩子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指导孩子写周记等。总之,在各种课外学习上,家长可以投入精力和物力,尽最大力量帮助孩子学习,丰富孩子的视野。   家长的这三个大有可为,可以预防矫正他们的“无为“。因为家长在“有为”之后,孩子出现问题的可能性会少一些,教育中出现消极情绪的机会也会少一些。   来源: 原载于《心理与健康》2008年第6期

【优秀父母的“无为”和“有为”】相关文章:

无为胜有为04-27

论无为、有为与不为04-29

2021年全国甲卷高考作文无为与有为07-13

无为则无不治-浅析老子的无为思想04-29

浅议境界与无为04-28

读优秀数目,做有为少年05-04

天地以无为本04-29

于无为处见有为-浅谈在思品课教学中教师如何以退为进04-30

父母对孩子的寄语和鼓励优秀02-12

可为与有为优秀作文(通用38篇)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