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观的中美比较

时间:2023-05-01 23:57:30 教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儿童教育观的中美比较

儿童教育观的中美比较 儿童教育观的中美比较中美两国在儿童教育观上存在着许多差异,分析这些差异使我们既能广泛地了解西方的教育观,也能更深 入地理解东方的教育思想。 横向与纵向 美国的幼儿教师尽量避免对孩子进行评价,既不表扬也不批评。其理由是,批评了你的孩子会刺激你的孩 子,表扬了你的孩子会刺激别的孩子。这种有关评价的观念与我们中国的观念是大相径庭的,尤其是表扬一个 孩子就意味着伤害其他孩子的思维方式是中国人很少具备的。在中国的幼儿园里,批评和表扬是幼儿教师最经 常运用的教育工具。与美国幼儿教师注意幼儿自身的纵向发展而避免对幼儿进行相互比较的做法,正相反,中 国的幼儿教师最喜欢采用横向比较法,即利用小红花、小红旗等方式鼓励孩子们竞赛,看谁表现得好。在中国 ,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当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时常常是采取表扬其他孩子,以其他孩子作榜样的方式。所以 中国人从小就学会用外在的、客观的标准衡量自己的行为,特别是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评价自己。 中美不同的儿童教育观根源于不同的文化。中国人注重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不习惯于脱离群体,包括因出 众而独立于群体。于是,与他人保持一致便成为规范自己行为的依据及动力。因此,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横向比 较就是通过与大众化形象的比较来了解自己的位置和调整自己的行为。 结果与过程 在美国的幼儿园里,孩子们自由选择的机会很多,不仅是玩的内容自由选择,教师们还极力鼓励幼儿自由 发挥、自由创造。譬如画画,多鼓励孩子自由创作,对画的内容、形式、技法均不限,所以美国的孩子总是画 得满身、满脸都是颜料,画出的“作品”则让大人们不知为何物。在中国的幼儿园里,孩子们更多地是按照老 师的要求去做,画画往往是照着老师的样子画,画得越像得到的评价就越高,所以中国的孩子总能画出挺像样 的画,画技高超的小画家也层出不穷。 中国人重结果、重技能的掌握,因此对孩子学绘画看重的是绘画技能提高的程度;美国人重过程、重能力 的培养,因此对孩子学绘画看重的是绘画过程对孩子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美国人重在参与,注重于孩子在 各项活动的过程中所学习的知识、体验的感受以及发展的能力。中国人重完美,无论学什么,“不学则矣,要 学就得学好”;无论干什么,“不干则矣,要干就得干好”。因此,对于中国来说,只有获得了诸如获奖、夺 冠等值得评价的结果,学习过程的意义才受到肯定。 稳重与活泼 美国人喜欢孩子富有孩子气,儿童活泼好动不仅被视作正常的,而且被看作一大优点。中国人在评价孩子 的性情时,“稳重”是一大优点,“好动”是一大缺点。我在幼儿园搞调查时,幼儿教师对一个幼儿的最高评 价就是“特稳”,而这种被中国教师夸赞为“特稳”的孩子,在美国人的眼里则因其不像个孩子而被视作不正 常。 与美国幼儿园相比,中国的幼儿园强调秩序井然,要求孩子约束自己的行为,控制各种过激情绪的表达, 由此中国的幼儿园总是安静多于吵闹。譬如吃饭,中国的教师要求孩子不许说话,而美国的孩子吃饭时可随便 说话、甚至相互打闹。结果美国人总觉得中国的幼儿园太死板、没有生气,幼儿们根本不像孩子。 集体与个人 中国人强调个人服从集体,中国的幼儿园主要以整齐划一的集体活动为主,个体被要求与集体保持一致, 如果出现不一致则需调整自己的行为。中国人强调群体意识而不是个体差异,因而总是用统一标准要求所有儿 童。 美国人强调个体差异,在美国的幼儿园中,集体活动很少,教师总是根据孩子不同的个性与能力安排不同 的活动。美国的教育属于个人中心型,重视个性、突出个人,教师有差别地对待幼儿,是为了使每个孩子都能 成为有别于他人的独特个体具有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实行的是不考虑个体差异的平均主义教育,其教育的最终 目的是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与他人保持一致的群体成员。 自制与自主 与中国强调个体服从群体的观念极为相反的是,美国人注重个体的选择自由。在美国的幼儿园里,孩子们 可以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随意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活动,美国的教师常鼓励孩子在一段不长的时间里从事多项 活动,以期培养儿童的灵活性、创造性。相比较,中国的教师总是鼓励孩子在尽可能长的时间里专心于一件事 ,以期培养儿童的恒心、耐性。美国人比较重视儿童自我意识的自然发展,多鼓励儿童自由且自然地表达自己 的思想与情感;中国人则比较强调自我意识的社会性发展,多引导儿童逐渐学会在某些场合掩饰和控制自己的 情感。 概括地说,在幼儿阶段,美国的成人力图使儿童发现自己的存在、自己的能力,中国的成人则力图使儿童 发现社会的存在、社会的要求。美国的幼儿园是创造环境使儿童在此能真正作为孩子;中国的幼儿园则是创造 环境使儿童学会怎样长大成人。两国在教育方式及儿童社会化途径方面的差异主要源自截然不同的儿童观,在 美国人的眼里,儿童是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自我实现是儿童自身的自然发展过程成人只需提供有利条件即 可;在中国人的眼中,儿童是被动的、富有可塑性,儿童的发展是在成人的帮助下、经成人指导才能实现。 各国的儿童经历着不同的社会化是因为各国的社会环境不同,美国是个充满选择机会的社会,人们必须从 小学会了解自己的需要并据此进行各种选择,如此才有可能生存于社会。中国人的个人选择机会相对来说要少 得多,尽管近几年来的改革使个体在择业方面有了较大的选择自由度,但从青少年期的学校生活和成人期的社 会生活来看,人们主要还是生存在一个以群体为中心的社会里,所以中国人必须从小学会如何使自己的行为服 从群体需要,否则将很难适应社会。

【儿童教育观的中美比较】相关文章:

中美基础教育比较05-18

中美内部控制比较与借鉴04-26

中美高校德育比较分析及启示04-29

中美价值观比较探析04-27

中美环境辐射监测系统比较04-25

中美拟亲属称谓比较研究04-27

差异与借鉴-中美水污染防治比较04-25

中美电动汽车发展政策比较04-25

中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比较与评析04-26

中美跨文化交际的价值观比较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