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朱淼华现象警示中国大学理念走入误区
"朱淼华现象"警示中国大学理念走入误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讲师朱淼华的课教得好,学生给他打高分,却因为没有论文,岗位考评不及格。“朱淼华现象”引来读者热议。西北大学的一位教大学英语的老师说,“朱淼华现象”说明了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人民日报11月25日)。
前不久,上海复旦大学出现了“晏才宏现象”,晏先生是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的一位教师,他的教学深受学生欢迎。可是由于没有对外发表过论文,晏先生去世时的职称仍然是讲师。看来,“朱淼华现象”确实是今天大学里带有普遍性的一个问题,值得深思。
有人认为,“朱淼华现象”反映了当前大学里老师职称评定“唯论文论”现象。确实,正是由于 “唯论文论”现象,才导致深受学生欢迎的晏才宏老师由于没有对外发表过论文去世时职称仍然是讲师,导致教出高分学生的朱淼华老师因为没有论文而岗位考评不及格。但是,“唯论文论”是怎样产生的呢?在笔者看来,在大学里“唯论文论”现象背后,是中国大学理念日益走入误区。
曾几何时,国内大学纷纷提出要建设“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姑且不说都建设“研究型大学”是否适宜,单是在什么是“研究型大学”、如何建设“研究型大学”问题上,许多大学的管理者也存在着极大的误解。
误解之一就是认为研究型大学就是重点培养研究生,研究生数量多就成了研究型大学。于是现在各大高校都对研究生实行大规模扩招,2004年研究生招生数已达117.2万人。其实,一所高校的研究生招生数大于本科生数量,就自认为向研究型大学迈进了,将研究生人数的多寡作为一流大学的指标是很荒唐的。西方大学一个基本的理念就是“只有本科教育才是大学教育”。正是在这一理念下,国外的许多大学并不把教授指导研究生纳入工作量范畴,而把带研究生看成是教授行有余力——有经费、有精力才去做的事情,唯恐冲击到本科教学。即使是在高等教育层次分化、上移之后,本科教育依然是整个高等教育的基石。纵观世界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轨迹,几乎所有研究型大学都是靠本科教育扬名于世的。
误解之二就是认为研究型大学重点在学术,硬性要求所有的教师都发表论文。这些年高校大有“全民搞学术”之势,在现行高校教师评价指标中,教师发表论文的数量成为教师职称晋升的主要指标,教学效果好坏几乎对教师职称晋升没有什么影响。这种普遍现象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教学不感兴趣,而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和论文写作中,甚至为评职称而炮制“论文”。其实,晏才宏、朱淼华老师并非炮制不出这样的“论文”,而是他们往往不屑于搞这样的学术垃圾。应该说鼓励教师进行学术研究、强调科研本身并没有错,但问题是高校不但承担科研任务,同样也担负教书育人的职责。教学和科研都是高校的功能,偏重任何一方都有违创办高校的本意。
所以,我们在思考“朱淼华现象”的同时,更应该检讨中国大学理念,早日走出误区,回归大学的本位。否则,还会有更多的晏才宏老师、朱淼华老师成为畸形大学理念的牺牲品!
【朱淼华现象警示中国大学理念走入误区】相关文章:
避免走入考研数学复习三大误区04-28
般蹀躞,始得朱华作文08-08
大气圈教学典型误区警示04-29
中国逻辑史研究的误区04-29
回忆说: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与现象世界的桥梁04-28
感动中国黄旭华事迹09-12
陈光标中国首善的财富理念04-30
走入社会的作文08-06
浅析中国当代不良文化现象04-29
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误区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