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八千大少”每周鲍鱼?大学生消费两极化
八千大少”每周鲍鱼 大学生消费两极化贫困大学生在食堂里勤工助学。新华社发
一名学生“贵族”的“少爷”生活,一张限定最高花费的详单,证实了当前本地大学生消费调查的结果:大学生消费呈现等级化和两极化的鲜明特征,而这也是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丛生的主要诱因之一。对此,专家呼吁———
一位“八千大少”的“猫鱼”生活
在朋友圈里,大学生刘超(化名)被戏称为“八千大少”。说起这个称谓,刘超显得很不以为然:“不就是每个月生活费有8000多块钱嘛。”略一沉思,他笑着说:“难怪,是比其他同学多花了些!”
刘超目前的身份是西安市某高校沣峪口校区大三在读学生。
在一帮大学男生中,刘超相当扎眼,这不仅是因为其高大帅气,也由于其浑身上下的名牌“包装”。然而,一身价值上千元的行头在其同学看来,并不足以表明他的“八千大少”身份。“每周吃一次鲍鱼,每天最低档次也抽一盒‘好猫’。”其同学小章告诉记者,“八千大少”刘超真正的“少爷”身份体现在他的“猫鱼”生活上。
据了解,从大一开始的每个周末,刘超都会专程到位于劳动南路的某酒楼享用鲍鱼大餐。“学校的饭菜实在咽不下去,我妈特批我每周大餐一次。”原来,来自铜川某地的刘超大一第一个周末回家时,其母发现他短短七天就瘦了很多,顿时心疼不已,知道儿子喜欢吃鲍鱼,就每月增加了2000块钱的营养费。“鱼”的问题解决了,然而,从沣峪口到南二环这家酒楼的往返交通问题却稍微有点麻烦。“我们这儿(沣峪口)到市区只能坐校车,又热又挤。我每次到市区都会玩到很晚才回学校,每次都打车,相对方便一些吧。”每次一个鲍鱼300元~400元,每月4~5次,刘超一项“鱼”消费每月在1500元以上。
“‘猫’也是他的嗜好之一。”小章私下告诉记者,刘超喜欢吸烟,每天至少得一包,如果要给同学发烟,一天就得两三包。除了“好猫”,“芙蓉王”、“阿诗玛”、“555”等也都是刘超的备选品牌。据其身边同学估计,刘超每月“猫”消费绝对在千元以上。
这也就意味着“八千大少”刘超每月仅“猫鱼”生活就需要近3000余元。
一张“六个月花一千”的花费详单
6月21日下午,空气燥热,据气象台预报,当日最高温度39℃。
西安市某高校中文系小王同学出现在记者面前。他穿着一件洗得已经发白的深色短袖,领子褶痕的地方已经有些毛边,深色的厚裤子,一双半旧的皮鞋,尽管刻意擦过鞋油,却仍掩藏不了多次修补的痕迹。烈日透过树阴照在他黑红的脸膛上,他腼腆一笑,局促地反复搓着两个巴掌。
采访小王,是因为其被称为理性“超前消费”的故事。
原来,为保证即将到来的国家计算机二级考试顺利通过,小王咬咬牙将下个月200多元生活费全部用来报名参加了辅导班。一个月的吃饭钱都用在了报辅导班上,他的举动被同学笑称为“超前消费”。小王来自陕南山区农家,全家务农。由于他申请了助学贷款,暂且不用为每学年的高额学费发愁,全家仅千元的年收入和他平时勤工俭学的收入,可基本保证其每月200元左右的生活费。
知道记者来意后,小王从兜里摸出一张折叠得很方正的白纸,打开来看,原来是一张他个人的花费详单。“六个月只能花1000块钱!”详单的顶端写着一行这样的大字,下面则列出了吃饭每天花费5元~6元,洗澡剪头发共计10元钱,其他原则上不超过30元等一系列小内容。从大一入校开始,小王就养成了记账的习惯。“读了两年大学,每个月每一天花多少钱都记得。”他说,并不是因为自己心细,而是用记账的方式监督自己不能额外花钱。
眼看放暑假了,小王说自己已经找了两份家教,估计一个暑假能赚600多块钱,下学期只要家里供给一小部分,生活费的问题就基本解决了。而从采访中得知,在小王的眼里,生活费的完全意义就是“吃饭的花费”,大学两年,除了大一入学时家里给买的一双30元的皮鞋,小王所有的衣服鞋子都是亲戚送的,花钱买衣服还没有被写入他的花费详单。
据了解,在全省高校中,贫困生比例在30%左右,其中和小王一样的特困生占到了10%。
两极化的大学生消费
不管是“八千大少”刘超,还是规定自己“六个月花一千”的小王,在大学校园的莘莘学子中,如此特征的群体是这个庞大人群的两个极点,虽然数量不多却特征鲜明。
“一月二百贫困户,四百五百刚够用,千儿八百是扮酷,两千三千是大户。”近日,记者在某高校网站BBS上看到这条顺口溜。发帖者声称该顺口溜对当今西安大学生消费“具有绝对写真力”。不难看出,当前大学生消费呈现出了等级化和两极化的鲜明特征。2004年,西安体育学院人文系齐亚宁老师带领学生做的关于西安大学生消费现状的调查,就证明了这一点。
调查显示,西安本地大学生在经济消费水平上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被调查者当中月消费最高的为2000多元,而月消费最低的仅160元。大学生的月食品支出平均在200元左右,与生活费月平均支出(420元)比率为47.6%,如果把这个比率看作西安大学生的“恩格尔系数”,并将其与2004年西安市人均消费支出和食物支出比率相比,呈现出整体消费水平较高的态势。
“调查表明,大学生中消费离散的趋势非常明显,呈两极分化状态,个体间差异很大。”学生们在调查报告结语中如此总结。
不同的消费方式和内容,反映出的极有可能是大学生校园生活中完全迥异的心路历程。
6月3日下午4:30,西北大学学生杜琳(化名)匆匆踏上开往山西平遥的列车。“郁闷!”说起原因,她如是简单回答。原来感情受挫的她心情极度糟糕,在15分钟内决定奔赴平遥找“解脱”,因为那是自己一直想和男友共游的地方,“没他,我也能去”。6月5日早,杜琳一身风尘回到西安。前后不到两天,她花去了500元。
“我不会给500元钱找这么个出口。”同校学生小李说自己不会这么奢侈,同样遇到感情问题的她可能会找朋友倾诉、泡图书馆,或者找个没人的地方痛哭,却绝对不会让500元钱就这么打水漂。小李坦言,自己上学还需家里举债,根本没有这样的财力。
有心理学专业人士说,杜琳的花钱发泄方式实质为“情绪化”消费,也即非理性消费。
“有广告说‘私享决定生活’。情绪化或者非情绪化是我们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哪怕举债奢侈,只要没有触及他人利益,应该无可厚非。”采访中,一些学生这样说。
“你看过《粉红四年》(2004年畅销大学校园的一本小说,主要描写不同个性的大学生如何度过大学生活)没有?其中一个来自农村的女孩因为周围同学高消费的压力和影响,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最后自杀。这样的悲剧就潜藏在我们身边,随时有可能爆发。”采访中,有不止一个学生如是说。
“消费道德”何日进课堂?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霍涌泉教授和赵微博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在当今“盛世”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较之于十几年前的大学生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上,的确有了许多新的变化,特别是在消费需要、态度和行为方面表现出了与以前不同的特点,其消费行为方式两极化趋势特别明显,家庭条件不错的大学生,他们一方面自小就是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除了在学习方面受到强化训练之外,在生活方面基本上都像“贾宝玉”、“林黛玉”一样毫无自我生存发展能力,中国人传统的疼爱自己孩子而实际上又是“陷害”孩子的文化观念和教养方式,造成了不少大学生高消费和超前消费的非理性态度方式;另一方面又受到了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消极的享乐主义消费文化的影响,一些大学生每月的生活安排处于“月光公主”、“月光王子”的状态。这对于他们的未来成长和发展无疑极其不利。
记者采访本市建筑科大、外院、师大、西大和体育学院等高校学生获知,尽管新生入学时,学校就开设了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相关课程,但其中“消费道德”教育却一直是空白地带。
霍教授认为,“消费道德”教育应早日进入高校课堂。他说,从高校教育角度来讲,除了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引导工作之外,也特别需要在教育制度上借鉴西方的做法,即在经济来源如奖学金制度等,逐步健全和完善学生“自主发展”的机制。
从目前北京、上海等高校的相关情况看,根据大学生年龄和消费行为特点,以强调“合理与适度”消费,反对过度消费、高消费、超前消费,提倡“量入为出”有计划地消费等为主要内容的“消费道德”教育,不能仅仅进行单纯的说教,而是应该以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理性引导。比如开设“消费常识”等课程,提高对不科学消费的抵抗力;发挥学校社团作用,如开展消费问题讨论会或有奖问答。此外,成立各种形式的以保持和弘扬民族节俭精神的组织也不啻为有益举措之一。
平日里非常关注大学生生活方式的霍教授说,高等教育无疑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应该全面关心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适当地引入“消费道德”的相关内容,引导大学生在消费方面的理性行为,他们自己才会在生活中逐渐成熟发展。
“我们也坚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方式,我们的多数大学生也不愿意完全依赖父母。”尽管有这样的信念,但两位专家仍表示,大学生消费和其中的非理性消费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应该引起相关方面的重视,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重重虽有多方面原因,但来自校园非理性消费所形成的同群体压力肯定是其中重要诱因之一
【八千大少”每周鲍鱼?大学生消费两极化】相关文章:
鲍鱼的功效及禁忌02-29
鲍鱼怎么做好吃?12-07
大学生消费调研报告12-20
即食鲍鱼加工技术的研究04-28
影响大学生消费的因素分析04-29
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04-27
如何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04-29
大学生消费调查问卷04-27
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研报告04-09
大学生消费状况调研报告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