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厌食挑食怎么做
儿童保健门诊常有一些忧心忡忡的家长,带着瘦骨嶙峋的孩子来咨询,检查孩子为何厌食。这些孩子都做过多种检查,证实内脏,尤其消化道无病,服用各种帮助消化的药物未见改效。父母怎能不为他们焦急呢?
厌食是指较长期的食欲减低或消失。小儿厌食从医学的角度来讲,主要有两种病理、生理因素。一种是局部或全身疾病影响消化系统功能,使胃肠平滑肌的张力降低,消化液的分泌减少,酶的活动减低;另一种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人体内外环境各种剌激的影响,使消化功能的调节失去平衡。当小儿发生厌食时,首先要排除是否有器质性疾病,如常见的消化系统中的肝炎、胃窦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另外,小儿长期挑食、偏食会引起体内微量元素的缺乏,特别是微量元素锌在味觉代谢中被确定是重要的,锌的缺乏会造成味觉减退,从而引起食欲低下或消退。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红霉素等,也可引起小儿食欲减退。在排除以上因素后,引起小儿厌食的原因往往是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特别是现在的家长对独生子女过分的溺爱、宠爱,小儿饮食无节制,喜欢吃零食,不良的饮食习惯扰乱了消化、吸收固有的规律,消化能力减低,也可使食欲降低。一般来讲,小儿没有器质性疾病的话,如果及时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控制零食的摄入,饮食有节制,不偏食,不挑食,合理搭配摄入的食物等,厌食逐渐会好转。另外,小儿食欲与神经精神状态密切相关,小儿在进餐时不应责骂或训斥,进餐应在轻松愉快中进行。在注意以上几点后,再适当服用一些助消化的中西药物,对提高小儿的食欲会有较好的疗效。
宝宝的食欲真是一个让妈妈永远无法破解的谜题。妈妈们担心孩子食欲不振会营养不足,甚至是生病的前兆。其实很多情况却不是这样的:
宝宝进食量比别的同龄孩子小
宝宝摄食量只要与其年龄相当就是正常的。由于遗传、环境、体型、活动量等方面的因素,正常宝宝对营养需要量个体差异性其实很大,食欲必然也有差异,所以妈妈切不能互相比较孩子的进食量,判断自己的孩子是不是食欲不振。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有些“食欲不振”是小儿进食量与家长期望的进食量有差异,而被误认为是食欲不振。
宝宝的食欲不稳定
宝宝的食欲有时可周期性轻度增减,这些多为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必担心。宝宝在夏季往往食欲不振、厌食或食量减少,这是由于机体为了调节体温,较多血液流向体表,内脏器官供应相对减少,以致影响胃酸分泌,导致消化功能减低;加上天气闷热,小儿休息、睡眠欠佳,神经中枢处于紧张状态,体内某些内分泌腺体的活动水平也有改变,这些均影响到胃肠道的活动;另一个影响因素是由于大量饮水,使胃液被冲淡,以至食欲大减。
对喜爱的食物失去兴趣
生活中的种种因素经常影响到食欲。在没有情绪不佳、健康状态良好的情况下,不需要过于介意。
不肯吃饭
从营养的角度来看,如果能从米饭以外的食品中(如面包、面条、甘类)获得相同的热量,那么便不会造成任何问题。有时孩子会由于某些原因(身体不舒服或上顿吃得过饱)而食欲不佳,这时不要强迫孩子吃饭,如果这顿让他饿一餐,也许下顿会吃得更香。
什么造成食欲不振
宝宝产生食欲不振现象时,妈妈应先注意是否有以下的情况发生:
疾病和微量元素缺乏
宝宝可能因为身体不舒服、口腔疾病、缺锌等导致食欲不振。
不良习惯和饮食安排
平时已养成吃零食习惯,对吃饭感到没有滋味。点心的给予方式不适当,用餐的时间不规律,饭前饮用过多的牛奶、果汁等饮料,都会让宝宝吃饭的时候食欲不振。
不当的养育方法
养育的方法是否恰当,是否有过分娇宠、放任的情形?用餐时母亲有没有过度地强迫幼儿用餐?有没有给幼儿制造一个愉快的'用餐气氛?
给孩子吃的自由有些家长看着孩子吃饭漫不经心,常常抱怨,喋喋不休地劝孩子多吃,把鱼、肉、虾、蛋不停地夹给孩子,这样做容易使孩子产生逆返心理。事实上,孩子1周岁后,对食物的兴趣开始减弱,对周围的多种事物感到新鲜,吃饭时不专心,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另一方面,孩子的食欲并不象有的家长所想象每餐都是恒定的,而是每天都有所波动。如果家长认为一天一定要吃多少,吃不完就强迫喂,其结果必然导致或者加重厌食。孩子厌食有多种原因,有的是由疾病引起的,有的与小孩心理因素有关,家长可以找医生来诊断,盲目给孩子“塞食”是无益的。
从小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习惯包括就餐定时、定位、基本定量等方面。1岁以后,一日几餐的进餐时间要相对固定,年幼的小孩由于胃容量小,一次不可能摄入更多的食物,在两餐之间可吃些点心补充营养和热能。孩子要坐在固定的位置吃饭,尤其对食量少而不专心进餐的孩子更应从小培养这个习惯,使他意识坐到这个位置上就是要进餐了。每餐给孩子的饭、菜量要相对规定,食欲好时再增加一些,食欲差时减去一些。吃多少由孩子自己决定。有的家长每顿给孩子的饭、菜“宁多勿少”,增加了孩子就餐的压力。
营造良好的餐桌氛围宽松、安静的进餐环境,轻松愉快的心情,有助于增进食欲。就餐时家长不要恐吓孩子,也不要过分的鼓励,家长不宜在饭桌上谈论菜肴和食物的好坏,因为父母对食物的好恶,会不知不觉影响到孩子,造成挑食、偏食。就餐时不要边吃边看电视,家长也不要利用就餐的机会对孩子批评、教育。只有感到没有压力时,孩子才会把注意力转移到吃饭的问题上。
欲滴垂涎何处来
见了美味食品,孩子会流口水或情不自禁地吞口水。但是一个新生儿即使再饿也不会见了美食佳肴就垂涎欲滴,更不可能望梅止渴。正如从未吃过螃蟹的人即使肌肠辘辘也不会动手去吃这张牙舞爪的怪物。这说明人从有进食的欲望到进食的发生,只有饥饿感是不够的。
进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人对食物通过视、嗅、品尝、消化一系列过程建立了食物神经中枢的条件反射后,再见到同样的食物就会垂涎欲滴了。
进食是需要训练的技能
饿了就会觅食、见食物就会进食,这并非只是本能那么简单。刚出生的婴儿,进食确是本能和非条件反射性的,但很快就变为经验性的了。当闻到乳汁的香味甚至听到母亲的声音,小婴儿会有愉快的表示,甚至可有吞咽动作。可见因对食物感觉(食物的色、香、味、形)而引发的进食行为要靠生活经验积累。复杂而协调的吞咽固体食物,需要有一个训练过程,先是学吞液体食物,进而学吞粘稠食物,最后才是固体食物。今天断奶,明天就喂粥的孩子决不会一口一口地吞食,他常会拒绝、呕吐或呛咳。
除吞咽外,与进食有关的神经和肌肉动作的发育,也与进食技能的掌握密切相关。如会坐后才能坐着喂食,坐稳后两只小手才能去抓食具和食物。用手握匙、持杯饮水、抓取食物等的粗大和精细动作的形成并非生来就有,而需学习和训练。所以,要使孩子能愉快、自觉及熟练地进食,获得对食物的判断力,适应性地接受食物,以至自动进食,需按不同年龄相应的智能和动作发育进程加以训练。
切勿错过关健时刻
小儿任何技能的掌握过程均有其相应的关健时刻,过了此时再去训练多要事倍功半,甚至功到事不成。进食也一样,也有学习和训练的关健时刻。
培养孩子对不同食物的感觉,对引发进食行为很重要。婴儿满月后就可喂给果汁、菜汤或菜汁等。菜汤中可以加入少量的盐,使孩子适应碱味。这样婴儿接受了丰富的食物感觉信号,对进一步添加辅食品的适应性有益。4个月起应开始用匙授食,这是进食行为发育的里程碑,它架起了从单一接受液状的乳汁过渡至接受固体食物之间的桥梁。先用匙喂水,继之喂半固体糊状食物,这是训练吞咽协调动作的重要阶段。开始时孩子只会以吸吮的方式吃匙中的食物,以后逐步学会先用上唇舔净匙中的食物品尝,继之双唇闭合而吞咽。此动作发生意味着进食行为趋向成熟,这约在一岁左右。对食固体食物,早至5个月就能开始训练,可给孩子一小片能被口水浸得软的松脆饼干,或软而薄的馒头,或面包片。此时孩子虽未出牙,但已会用上下颌的对切和移动嚼磨固体食品。这就训练了食固体食品应具有的咬和嚼的协同动作。但真正会食含较硬纤维素的固体物,齿和舌能参与整个食物的咬、嚼和搅拌,要在一岁以后。故有渣固体食物一岁后才能参加。
此外,6个月左右孩子已会握持玩具,此时可给孩子一带把柄的杯教他捧着饮小口的水,这是对进食方式和手的动作的双重训练。同时可给孩子外形各异的食物让孩子自己去取送入口。例如从小片的饼到一粒去了核了葡萄。孩子兼得了对食物的综合感觉及取时手的精细动作训练。完成得好时,应用表情或语言鼓励以激发孩子进食的兴趣和愉快感。
进食受多种因素影响
除了训练是至关重要外,进食技能的掌握还受小儿的先天气质、大脑发育、精神及情绪因素乃至社会因素如文化、习俗等的影响。
婴儿气质分为易教儿及难教儿两大类。难教儿对食物形式及授食主式的改变往往适应极慢。开始多是顽固拒绝,在无数次地重复给予后方会接受。如父母不理解,怕孩子饿坏而妥协,放弃匙授,那么,一岁多的孩子还只能以奶充饥。由于错过了用匙授半固体食物的关健时刻,孩子即使已2岁多,但当喂一口粥或饭时他们仍含着不吞甚至恶心、呕吐。家长常怀疑其喉咙太细,孩子也多因恶心呕吐而对进食产生恐惧,最后导致厌食。
情绪可影响食欲。厌食儿父母常有两招,一是喂食从房间走到厅堂,厅堂又走出大门。孩子无法建立起特定的进食环境下(如餐桌旁)产生的条件反射,久而久之对进食兴趣更淡漠。二是用恐吓方法逼孩子进食,使进食成了孩子逃避惩罚的无奈行为,恐惧和压抑抑制了食欲。还有一种孩子原来并不厌食,但因父母常利用用餐时间教子,久之便使孩子望食生畏了。
【孩子厌食挑食怎么做】相关文章:
调理孩子厌食的方法02-18
当孩子不听话时父母应该怎么做02-18
怎么做能使带熊孩子坐飞机不招人厌02-18
养护睫毛眉毛怎么做02-18
老年人失眠该怎么做02-18
通过孩子说话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02-18
批评孩子的要点02-18
孩子学滑轮好处02-18
孩子手心出汗的原因02-18
穷养孩子的益处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