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民间传说的故事
民间传说的故事 篇1
我国唐宋时期的侦察兵叫“踏白”,担任侦察的部队叫“踏白军”。古汉语“踏”,即检踏,是勘察、搜查的意思。白,是薄的假借字,白与薄声音相近可通假(现在吴方言区内的某些地方仍白、薄同音);而薄的意思是“草木丛生,交织,不可进入”。因草木茂密,敌人容易埋伏,就逐步成为“敌人设伏”的代称。所以“踏白”二字合起来,就是“查察敌人隐伏”之意。
参加“踏白军”的是一些精明强悍、智勇双全的人。如五代后梁的李思安善于使用飞矛,作战时如鹰飞风卷,可以在万人之中擒获敌人,出入自由,如入无人之境,因自恃勇猛,敢于夸口,在敌方中很有威慑力。梁太祖朱温利用他所长,让他去攻打擒拿。由于李思安有勇有谋,后被任命为踏白将。
“踏白”的任务之一是搜索探路,防止敌人设伏。据《宋史·吴挺传》记载,当时作战中,军队的序列排在最前面的是踏白军,接下去才是“摧锋”、“策选锋”、“游奕”等名号的'队伍,可见踏白军是在先锋队伍之前。又如乾符四年(公元877年)黄巢起义军自和州渡江,向南进军池州,便首先派出踏白军骑兵在前探路,而遭到唐宣州观察使王凝所辖宁国兵的狙击,最后只得实行战略撤退。由此可知,踏白军的作用是在行军中探明道路,以保证大部队的顺利行动,略似现在的尖兵。
“踏白”的任务之二是查明敌情。如李思安在作战中经常驰骋于敌人阵地的后面,侦察敌人的多寡。朱温需要情报的时候,总是叫他率先独往,了解情况。李思安也往往能圆满完成任务,为战争的胜利创造条件。又如后梁的左踏白指挥使王檀跟从朱温攻打青州王师范,在收复密州的战斗中,他首先率领踏白军在城外侦察一番,看到城头上旗帜飘扬,而迟迟不敢入城。过了几天,查明是座空城以后才让大部队进去。
“踏白”的任务之三是军事突袭。光启三年(公元887年),蔡州秦宗权的部将张存敢乘乱占据了朱温统治的洛阳。朱温便派王檀率敢死兵数十人进入张存敢的营垒,夺取了他的辎重,迫使张存敢逃离该城。当然,这是一个附带的任务,它的主要任务正如胡三省在《通鉴》注中所说,是侦察敌人的伏兵和探明敌人的远近多寡。
民间传说的故事 篇2
张作霖本来就是土匪出身,当然了解土匪的特点和活动规律,加上带兵有方,部队战斗力强,很快,辽西地区的大小匪帮,被他一一扫除,不是被剿灭,就是被招安。
杜立三盘踞在辽中青麻坎,手下有一千多人,声势浩大,兵强马壮,割据一方。杜立三自诩为马上皇帝,马上功夫了得,双手使枪,弹无虚发,而且,城池坚固,徒众凶顽,关卡林立。
他就是一个土皇帝,甚至封官许愿,人称“杜大人”。当然,这个大人是自封的,不像张作霖,那是正规的政府军。
杜立三闹得太大,几乎等同于地方政权,引起清政府不安。盛京将军赵尔巽下令“严密访拿”,几次派兵进剿,但是,均败下阵来。
徐世昌当了东三省总督后,为了除掉心头之患,特别派知县殷鸿寿到新民府,协助张作霖,剿灭杜立三。
张作霖认为,杜立三的城池坚固,易守难攻,如果派兵强攻,恐怕事倍功半,难以奏效。张作霖与殷鸿寿商量后,决定智取。
张作霖派人到辽中,送上一封信,祝贺杜立三被奉天省招抚,当上大官,官位比张作霖还高,让杜立三速到新民府,面谒省里的招抚大员,以便到奉天向徐世昌总督致谢。
杜立三接到消息,不敢贸然行动。他的母亲及兄弟都认为,此行风险很大,凶多吉少,不主张去。于是,杜立三婉拒这一提议,没有去新民府报到。
怎么让杜立三相信呢?
张作霖左思右想,终于想起一个人,黑山秀才杜泮林,他是张作霖的义父,又是杜立三的族叔。杜立三十分信任杜泮林,平时对他是言听计从,十分尊重。杜泮林的话,杜立三应该不会怀疑。
张作霖马上赶到黑山,将杜泮林接到新民府,引荐给省城大员殷鸿寿,以此证明,确实是省里招抚,并非虚构。
张作霖又在新民街上,为杜泮林另设招待处,请杜泮林在招待处休息,等杜立三来到之后,一同去省城。
杜泮林是一个忠厚之人,没有张作霖那样的花花肠子。他看着身边的一切,怎么都不像是假的,不禁为自己的族侄高兴。他写了一封信,劝杜立三接受招安,谋一个仕途出身,将来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杜立三接到族叔的亲笔信,决定前往。
1907年6月6日,杜立三率13人,奔向新民府,接受封官。
杜立三也不简单,防人之心还是有的。进见殷鸿寿时,他坐在背靠墙壁、面对别人的位置,同时,两手插入兜内,紧紧握住******枪柄,观察周围的动静。
殷鸿寿知道杜立三的警惕性很高,也不着急,一面跟到场的人嘘寒问暖,一面宣讲政府政策。说完这些,殷鸿寿就对杜立三进行单独表扬,说他劳苦功高,为了地方治安,出了很大的力。现在,朝廷一起录用,将来前程远大等。杜立三客客气气地听着,嘴上表示哪里哪里,但是,双手仍然没有从兜内抽出来。
谈话完毕,殷鸿寿招呼手下人送客,杜立三起身告辞。
为了显得隆重,殷鸿寿将杜立三送到内客厅的门口。到了这一步,杜立三绷紧的神经逐渐放松。
到了门口,杜立三终于将双手从兜里抽出来,双手打躬作揖,说:“不敢劳驾,请回请回。”
殷鸿寿顺势托住他的手,说:“希望先生尽快办妥交接手续,尽快进京面圣。”这样一来,将他的手与衣兜隔开。
刹那间,汤玉麟等几个壮汉一拥而上,死死地按住杜立三。
事不宜迟,当天晚上,张作霖就把杜立三枪决了。
此前,张作霖已派张景惠率人马绕道八角台,做好进击杜立三老巢的'准备。得到处决杜立三的消息,张景惠等人迅速出击,猛攻杜立三的老巢。
杜立三不在,土匪们乱了方寸,很快就被击破,死的死,逃的逃,从此,杜立三匪帮烟消云散。
得此消息,总督徐世昌喜出望外,上报清廷,为张作霖请赏。清廷除赏银五千两外,将张作霖升为奉天巡防营前路统领(旅长),管辖马步五营。其他还有中路、左路、右路、后路等四路统领。张作霖成为东北旧军五个举足轻重的武装力量之一,势力更加壮大。
民间传说的故事 篇3
左宗棠出道前,在湖南巡抚骆秉章幕中做师爷。别人的师爷也就给主人出谋划策,主人听不听还说不定。但左宗棠这个师爷当的真叫人服气。因为他才高八斗,又胆大心细,所以,大到军事指挥,小到官员考察,巡抚都要向他请示后,才敢定夺。外人就送左宗棠一个绰号叫“左督御史”。那时候,一省巡抚在朝廷挂衔,也不过督察院右副督御史而已,而左宗棠竟是“左”的,虽然是讽刺,但可以看出左宗棠在府中的地位。
有一次,永州总兵樊燮因为贪赃枉法,被人告到巡抚衙门,骆秉章连看都没看,就将案子交到左宗棠手里。几天以后,樊燮登门拜谒左师爷,到了门口,报上名号,以为左宗棠要出门迎接的,但左等右等不见人出来,只好自己进去了,一看,左宗棠正在太师椅上坐着。见他进屋,眼皮都没抬。樊燮心中窝火,但有求于人,只好恭恭敬敬地行了一个礼,然后等着左宗棠安排座位。谁知,左宗棠不仅不安排座位,还一拍桌子站了起来,指着樊燮的鼻子说:“你为什么不给我请安?”樊燮一下子被左宗棠说愣了:我孬好也是总兵,二品大员啊,你一个师爷算什么?我给你左宗棠作揖,已经是很大的面子了!现在,左宗棠竟然让自己下跪,这成何体统?所以,樊燮“哼”了一声,正色道:“自我朝建立以来,哪个条文规定要武官给师爷下跪了?你这样是不是太过分了!”
樊燮想,自己理直气壮,你左宗棠能把我怎么样?这次,他又错了。左宗棠恼羞成怒地骂道:“本省武官,不论大小,见了我都要请安!你一个总兵算什么?不请安是不?王八蛋,给我滚出去!”
士可杀不可辱!樊燮无论如何也没想到会是这样,他二话没说,愤然离去。
看着樊燮的.背影,左宗棠咬牙切齿地骂道:“你等着,有你好看!”说完,着手整理举报的材料,写了一份奏折,将樊燮告到朝廷。
就在左宗棠等着看樊燮的难看时,突然接到京城朋友的来信,说樊燮又把他告了,皇上很不高兴,立即派遣钦差查办,并亲笔批示:如果参案属实,可将左某“就地正法”。
左宗棠出了一身冷汗。这些年,他飞扬跋扈惯了,也没调查樊燮的后台是谁,就草率地办了案。谁曾想,樊燮是湖广总督官文的心腹,官文则是清廷镇压太平军在长江上游战区的最高长官,在皇上眼里也是个“人物”。而左宗棠是政府编制外人员,干的活是“帮办”公务,就樊燮这件事上,确实做得过火。因此,官文帮着樊燮上诉,并亲自参加了这次行动。
这下娄子捅大了,因为根据《大清律》,左宗棠的这种行为属于严重的违法乱纪。
左宗棠坐不住了,赶紧找到好朋友郭嵩焘。
“兄台一定要救我。”左宗棠一见郭嵩焘赶紧施礼。
郭嵩焘一把拉起左宗棠,说:“兄弟不必惊慌,待我想个良策。”
两个人进了密室,一夜没合眼,在分析了当前形势后,郭嵩焘叹了口气:“唉,兄弟你这次的娄子捅得太大了!你当时怎么不三思而后行?”左宗棠说:“大哥你也别埋怨小弟了。这些年都是这样过的,谁知道樊燮有这么硬的后台啊?大哥这次无论如何也要想办法救小弟……”
郭嵩焘站起来,在屋里走了几圈,说:“我看只有这样了。这事因你而出,你不便出面,就由为兄出面联络胡林翼、曾国藩、肃顺、潘祖荫等人,只要这些人肯出面相助,我想问题不会太大。你且回去准备礼品数份,剩下的事就不用管了。”
原来,郭嵩焘是翰林院的编修,又是左宗棠的老乡,二人早已是至交,他能眼看着左宗棠落难能袖手旁观吗?于是,郭嵩焘先找到王铎运,并通过王铎运找到了受宠的权臣肃顺府上。肃顺是官场老手,认为满人的统治必须依靠汉人的才能;况且他早就听说了左宗棠的政绩,因此,没用王铎运多费口舌,他就答应下来。肃顺说:“要我说情可以,你得先找人保荐左宗棠,只要有人保荐,老夫就可以趁机说情了。”
王铎运说:“下官这就去办。”
不久,京官潘祖荫和湖北巡抚胡林翼就写了保荐书呈交皇上,把左宗棠说得像朵花一样。咸丰皇帝就纳闷了,他问肃顺:“朕刚接到控告左宗棠的奏折,怎么又出现了这么多保荐书?”肃顺赶紧说:“皇上,这左宗棠可是个人才啊!我听下属说,骆秉章的功劳都是在他的帮助下建立的。现在天下正乱,乃用人之时,皇上可将这些保荐书抄录给官文,让他酌情处理。”
官文是何等人物,接到皇上密旨,马上明白了皇上的用意,这是要起用左宗棠啊。这个老奸巨滑的东西立即见风使舵,做了个顺水人情,不再查办左宗棠。
这下倒好了,左宗棠因祸得福,不仅没有受到处分,还让皇上知道自己是个人才了。不久,在曾国藩和胡林翼的保荐下,左宗棠出任兵部郎中,从此进入仕途,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吏。
民间传说的故事 篇4
大臣给皇帝叩头,乃是他们日常必不可少的功课。按照清朝的规矩,大臣被皇帝召见,皇帝给予什么恩赐,或是皇帝的诏书里提到他们的祖辈时,大臣“则须碰响头,须声彻御前,乃为至敬”。就是说,这时不仅要叩头,还要叩响头,响声要叫皇帝清清楚楚地听到,否则,就是对皇帝的不尊不敬。金銮殿是那样的空旷,朝拜皇帝的大臣又是那样的众多,叩头的响声要“声彻御前”,这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非叩得头破血流不可。不过,你要肯拿出重金贿赂太监,太监指给你一个叩头的.地方,这个地方叩头很响,“其声蓬蓬然若击鼓矣”,而且叩起头来也不很痛。这样的叩响头,还不给皇帝一个好印象、讨个龙颜大悦?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太监为了索贿,在金銮殿砖地的下面,放置了一些圆口、深腹、圆足的瓦瓿(大概就是平时用来盛物的陶罐子),这东西放在下面很拢音,别说在这个地方叩头,就是走在上面,也有“空谷传声之概”。在别的地方叩头,“头肿亦不响也”。
选自《杂文报》
民间传说的故事 篇5
乞丐降蛇王
清朝康熙二十四年仲夏,杭州南屏山下来了一群叫花子,老老少少十几人,为首的是一个头发胡子花白的老年乞丐,众小乞丐都称他为张九公。
众乞丐身上都斜背着一只鼓溜溜的布囊,手里都提着一只带盖的竹篮。这时晨曦初露,他们先在山下的净慈寺外歇了歇脚,就在张九公率领下向南屏山进发了。
他们此行是去南屏山中捕蛇。
却说这南屏山一带长期以来蛇类繁多,其中不少蛇属于剧毒,致使远远近近游客居民遭蛇咬伤乃至送了性命的情况时有发生。现在见到众乞丐要进山捕蛇,附近人们顿觉精神一振,年轻的、胆子大点儿的就索性跟在乞丐们后边,一道进山去看看新鲜。于是,呼啦啦这队伍竟接近百十人,好不热闹!
大约一袋烟的工夫,人们来到一山坳深处。但见这石幽草茂之间露出一孔黑 的洞口。洞口直径有一尺多,四周石滑草偃,无遮无挡,一看就像是常有大活物出入的所在。近前的人们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气,本能地退到了后边。
张九公目光如电,迅即扫视了一下洞口周围形势,然后就在洞口前面的小片平地上迈开禹步,转了几个圈圈儿。他一边转,嘴里还一边念念有词。那位问了:什么叫“禹步”呢?相传远古时候大禹治水,终年奔波劳累,脚上生了病,走路一颠一跛,世人称之为“禹步”。后代的巫师、道士作法,往往仿效这种步法,所以也称“禹步”。
禹步祈祷已毕,张九公俯身上前,面对洞口,双唇聚缩成喇叭状,运足满腹之气,向着洞里“呼、呼、呼”连喷三口,便听洞里传来“隆、隆、隆”的响声,直让人发瘆。
再看众乞丐,这时早已排成雁字分立洞口两旁,各自伸手从布囊中取出大把的青草叶塞进嘴里猛嚼起来,眼睛却瞪成铜铃般盯住洞口。
说时迟,那时快。洞里响声刚过,就见一条一米多长的火赤练黑首花身,率先“噌噌”出洞;紧接着,蛇群便直扑洞口,潮涌而出。好一幅万蛇竞走图!从种类说,乌梢蛇、青梢蛇、眼镜蛇、蝮蛇、金环蛇、银环蛇……还有许多不知其名的蛇,果然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从形状说,大的、小的、粗的、细的、长的、短的、钝的、尖的,像荆条的,像棒槌的,像螃蟹的,像鲇鱼的,像鲜黄瓜的,像干柴棒的,虎头龙身的,尖嘴扁肚的……真是千奇百怪,触目惊心;从颜色说,赤、橙、黄、绿、青、蓝、紫、白,杂色斑斓,炫人眼目,赤的赤似朱砂,青的青同蓝靛,绿的绿若铜青,白的白如雪练,黄的黄赛老姜,还有的黑白相间,红绿夹杂,实在让人浑身肉麻,不寒而栗!
面对遍地四窜的.群蛇,张九公早已闪让一旁,众乞丐则抖擞精神,加紧操作。他们将口中草汁涂抹在各自双手的手心手背和腕子上,再将草渣塞住鼻孔,而后便开始放手捉蛇。他们捉得那么麻利,那么轻松,就像农民捡拾掉在地上的庄稼一样。看客们百思不解:那么多种毒蛇,包括凶暴残忍的眼镜蛇,到了他们手里,怎么一条条竟软绵绵成了面条,就那么乖乖地听任他们拾来就放进编织细密的竹篮里?这就是那布囊中青草的神秘魔力吗?
不大会儿,地上的蛇已经所剩无几。众乞丐神彩飞扬,看客们惊魂甫定。然而,就在这当儿,忽听得洞中飒飒骤响,如风雨大作。在场众人莫不悚然震骇,面面相觑。
只有张九公镇定自若,他告诉大家:“蛇王来了,你们快快躲开!”说罢,他也伸手从布囊中取青草叶嚼将起来,并独自一人面洞而立,将两臂高举在头顶之上。
眨眼工夫,洞口有恶风扑面扫出,险些将张九公击倒。挟着恶风,一大蛇黄头青身,头上长着短肉角,身子有人的大腿粗,訇然飞将过来,尾巴一甩,便把张九公盘起三匝。那蛇缠住了人,就昂起带角的巨头,张开大口吐出长芯,连连向张九公头脸上喷气,发出“嗡嗡”的响声。这番情景,吓得远处的看客们魂飞魄散,惊叫爹娘。
张九公被蛇王缠住身子,顿时呼吸困难,面色如土,但他咬牙强忍,紧闭双目,赶快将嘴里的草汁猛地喷向蛇头。说来也怪,偌大蛇王,一经挨了张九公这几番喷,居然立马就耷拉下头来,再也不能喷气了。然而蛇身却如粗大的钢丝绳般更加紧狠地缠住张九公,使他动弹不得。人们看到这情景,冷汗早已湿透衣衫。
趁着蛇头萎垂的机会,众乞丐赶紧向张九公口中递上草叶。因为这时他被蛇缠紧,手在头顶上,已无法向下探囊取草了。
张九公口中得草猛嚼,两手在头顶上仍对蛇头作着口诀。
蛇王到底是蛇王。草汁药力稍过,它便又昂起头来,再用毒气猛喷张九公。而张九公立马用口中的草汁回喷蛇王。双方就这样一来一往,生死相搏,难分难解。旁观者忽然忘却了骇怕,一个个张嘴瞠目,简直看得呆了傻了。
如此这般斗了三四个回合,蛇王终于支持不住,身子软了下来。它放松尾巴,解除了对张九公的缠绕,然后缓缓掉过蛇头,向洞中蜿蜒退去。它认输了。张九公获得解脱,站在那里目送蛇王入洞,也不追逼。刚才张九公决斗蛇王的时候,众乞丐已将地上的余蛇捉拾一尽,竹篮装满,篮盖拴牢。这会儿张九公大获全胜,便率众乞丐班师凯旋。看客们也相随归去。
一行人回到净慈寺前,再看张九公时,头、脸、脖子已经渐渐肿大起来,不大会儿就肿得耳、眼、口、鼻成了平面,可见其毒之烈。他赶紧吩咐众乞丐,多多咀嚼布囊中的青草叶,轮番不断地往他头上脸上脖子上猛喷。一直喷了近半个时辰,那毒肿才渐渐消了下去,大家这才放了心。
当场有好事者问张九公道:“你们为何把那条最大的蛇给放掉了呢?”
张九公笑道:“那大蛇乃是蛇王,我要是收拾了它,四山的蛇王都会赶来相拼,恐怕我们这些人就没有能活着的了!”
天已傍午,寺前的商贾、居民见众乞丐捉了附近山中之蛇,都觉快意。于是大家凑些银钱,在寺前酒家置办酒席款待众乞丐。张九公和他的众徒们酒足饭饱十分高兴,临去时将布囊中剩余青草叶留给了主人们,叮嘱他们道:“这种草最能解毒,无论蛇咬蝎蜇,还是生疮长疖,嚼了这草敷在伤口,立马就好。”
说罢,众乞丐提上沉甸甸的竹篮,径奔药铺去了。
民间传说的故事 篇6
尽管屋内小崽子那撕心裂肺的叫声让红狐狸肝肠寸断,但它却在心中坚定地告诉自己:一定要淡定,不能贸然行事。红狐狸透过天窗看到它的心肝宝贝一只脚被麻绳拴着,吊在床腿上,那位满脸凶相的老猎人就坐在旁边不远的板凳上,那支可怕的******就靠在他的身边。
红狐狸知道老猎人之所以让它的崽子没完没了地哀叫,其实是想以它做诱饵,骗自己上钩。如果现在就跳下去,不仅不能救走崽子,还会赔上自己的性命和这一身火红的皮毛。猎人总会有打盹的时候吧,红狐狸耐心等待着机会。突然,红狐狸发现了一个情况:老猎人的烟瘾特别大,每隔一段时间他都要抽一根烟,也许是怕熏到睡在里屋的`家人或是想出外透口气,他总是推开门走到门外抽烟。这一去一回大概要五分钟时间。
五分钟,只要它速度够快,完全可以跳下去,咬断绳子,把崽子救走。想到这儿,红狐狸激动得心怦怦直跳。果然,一段时间后,老猎人打了个哈欠,从衣袋里掏出一支烟,推门走到了屋外。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红狐狸迅速通过天窗从屋顶跳了下来,快速地向崽子奔去。忽然,红狐狸感觉自己脚下一软,好像是踩到一根绳子。红狐狸暗叫一声“不好”,刚要尽力跳起,但已晚了,“嗖”的一声,一只脚被绳索套住了,任凭怎样挣扎也摆脱不了。
这时,老猎人快步走进屋内,指着红狐狸哈哈大笑:“都说你们狐狸狡猾,但也斗不过我们猎人。你或许能看出那小崽子是我为你下的诱饵,可你不会想到我每隔一段时间故意出门抽烟也是我给你下的诱饵吧?这个诱饵让我活捉了一只大狐狸。”说完,老猎人拿来一个藤筐把红狐狸罩在里面。为安全起见,藤筐上又压了一块大石头。
做完这一切,老猎人长舒了一口气,拿着烟到门外美美地抽上几口。这时,突然一阵红色的旋风从他身边刮过,迅速消失在屋前的田野里。老猎人大惊,进屋一看,狐狸崽子不见了,麻绳是被咬断的。再看那藤筐,石头在上面压得好好的,藤筐也好好的。老猎人忙打开藤筐,红狐狸安静地趴在里面。
老猎人长叹一声,说:“原来,你才是真正的诱饵,故意让我捉到你后,彻底放松警惕,然后另一只狐狸趁机救走崽子。唉!为救自己的孩子,也真难为你们了。”老猎人说着给红狐狸解开绳套子,又柔声地说:“去吧,和你家人团圆去吧。”
红狐狸看了老猎人一眼,纵身一跳,消失在田野中……
民间传说的故事 篇7
东山镇有个叫张耀祖的人,身材瘦小,天生跛了一条腿。有人跟他开玩笑说:“你这模样,还能光宗耀祖?”
张耀祖说:“光宗耀祖的人,不一定都是模样好。你看看历史上那些大人物司马迁、左丘明,哪个比我更好看?”
镇里有人读过私塾,知道司马迁受过宫刑,左丘明本身就是盲人,但都是名垂千古之人。听了张耀祖的话,大家都嗤嗤地笑,不知道张耀祖能否光宗耀祖。
张耀祖也很无奈,这个名字是从小爹妈给的,等他明白了什么以后,想改却改不了了。
既然改不了名字,不妨就奔着光宗耀祖使劲吧。
果然,他就还真光宗耀祖了。
张耀祖出名后,他的真名很少有人记得,他的绰号张三针却如雷贯耳。
少时的张耀祖,偶然从城里的一个地摊上弄得一本薄书,一盒大小不一的银针。据主人说,这是他家祖传的'医学宝贝,针灸疗法。可惜,家道中落,没人会用了,只好卖掉换俩钱。
张耀祖如获至宝。
终日研读那书,最后竟能倒背如流了。吃透了书中精髓,张耀祖开始用银针在自己身上找穴位,他的身体穴位都是针眼。
有一回,一针扎下去,他的左手便不能动弹了。他暗吃一惊,这个穴位以后万万动不得!很快,他又找到了另一个穴位,一针扎下去,左手挥动自如。
在镇里人看来,细长的银针,在他手里就如灵丹妙药一般,嘴斜眼歪的腰酸腿疼的,三针扎下去,便能和好如初了。
天长日久,镇里人都叫他张三针。
张三针的大名传遍方圆几十里。
来张三针诊所救治的人越来越多,就连城里人也慕名来找张三针。
张三针的针灸疗法让东山镇的老人孩子省去了吃药花钱之苦。
凡镇里的老人和孩子来诊所,一律免费扎针。
张三针为人忠厚,从不妄言。有远道而来的人求他扎针,他一问病情,便连连摇头:“此病用扎针疗法不会减小,非中草药不能治好。”
来人苦苦哀求,张三针终不动手。
来人走后,张三针摇头自语:“求死扶伤,治不了就是治不了,不可强求。”
这年秋天,日本鬼子占领了东山镇。鬼子的小队长叫贞二,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家伙,他领着鬼子兵,在东山镇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镇里人恨死了贞二。
一日,两个鬼子兵搀着贞二来到张三针诊所。
张三针一看贞二嘴斜眼歪,心里想:活该你中风!
翻译官说:“给太君扎两针吧,太君很难受。”
张三针说:“扎针行。但我扎针从不为外人看。请你们回避一下。”
翻译官跟贞二叽里咕噜说了一通。
旁边的小鬼子喊一声:“八格牙路!”就拿刺刀要刺张三针。
贞二摆摆手,小鬼子才罢休。
翻译官和两个小鬼子出了屋,在门外守着。
屋里张三针慢慢拿出银针,找准穴位,轻轻扎下去,贞二的嘴迅速哆嗦起来,却发不出任何声音。
张三针又在贞二左手的穴位,右手的穴位各扎了一针。贞二的两条胳膊就耷拉下来。最后,张三针又在贞二的左右腿扎了一针,眼见贞二就动弹不得。
张三针立即收拾东西,打开后窗,悄悄逃走了。
在外面站岗的翻译官见半天没有啥动静,就进屋瞅一眼,这一瞅,可把翻译官吓坏了:贞二的嘴不邪了,眼也不歪了,可贞二说不出话来,腿脚不听使唤彻底瘫痪了。
两个鬼子屋里屋外找不见张三针,气得把翻译官打了一顿,把贞二抬回了岗楼。
没几天,贞二便一命呜呼。
张三针一路奔波,躲进了深山老林,跟一位老猎人住在一起,采草药,继续研习针灸,为附近的老百姓治病去灾。
民间传说的故事 篇8
是鬼子先到的小镇,还是女理发师先到的小镇,凌州人没注意过。反正在鬼子来了不久后,凌州人就在一个逼仄的巷子里,发现了小鱼儿的理发店。
凌州街上原来有三家理发的,不叫理发店,叫剃头铺子,分别是吴记、杨记和孙记,理发的都是四五十岁的老爷们儿。小鱼儿理发店不叫剃头铺子,叫理发店。
理发的是个三十来岁的女人,长得清爽,手脚麻利。凌州人觉得很新鲜,在门口张望过,却无人进去理发。大老爷们儿的头,哪能让女人摸来摸去的?
凌州是个小镇,小镇上没什么腰缠万贯的大户,但有镇长、副镇长之类的小官。小官的太太们,在凌州就是像模像样的官太太了。官太太们很快就发现了小鱼儿理发店,发现女理发师不但会理发,还会洗发剪发,并且还会用火钳子烫发。
而吴记、杨记、孙记的剃头铺子,只会剃头,剃男人的.头。女人的头,他们不会弄。
官太太们喜出望外,奔走相告,纷纷涌向小鱼儿的理发店。不管官太太们长相如何,只要进了小鱼儿理发店再出来,她们的发型,俨然成了凌州的风景。
凌州的男人们还是不去小鱼儿理发店,但也开始有男人进去了。这些男人,都是扛枪持刀的小鬼子。小鬼子们发现总有女人钻进这个小巷子,出来后便秀发如瀑妩媚非常时,便跟了进来。小鬼子不在乎被女人摸了头,反而喜欢女人摸他们的头。
小鱼儿理发店变得门庭若市了,女人们和鬼子们把它捧红了。女理发师的手艺好,精心伺候一番,女人变漂亮了,鬼子变精神了。小鱼儿的店变得红火了,虽然小镇上的官太太不多,但驻扎凌州的鬼子有三十来个,撑起了小鱼儿的生意。
当然,小鱼儿的红火影响不到吴记、杨记、孙记的生意。
首先是官太太们本来就不光顾剃头铺子,她们怎么愿意自己的细皮嫩肉让粗手粗脚的剃头匠们摸着?而剃头匠们的手艺也满足不了她们的需求。
其次,三家剃头铺子对鬼子的烧杀抢掠恨之入骨,根本不乐意给鬼子剃头。三家剃头匠暗结盟约,凡鬼子来剃头,就给他剃个光!三家因此惹了不少麻烦,不是挨枪托,就是挨拳脚。可鬼子却没有砸他们的剃头铺,砸了剃头铺,鬼子找谁剃头去?
现在,鬼子去小鱼儿了,三家剃头铺乐得个轻闲。
不过,若有人提起小鱼儿,剃头匠们都会摇摇头。
吴记说,从古到今,就没听说过女人剃头的。男人的头千万不能让女人摸,要是让女人摸了,一辈子都晦气,折阳寿。
杨记说,好端端的女人,去了小鱼儿,出来就变成妖精了。脸变白了,眼变大了,头发像蘑菇云,那还叫女人啊?活脱脱的狐狸精!
孙记说,那女理发师比汉奸也好不了多少,天天不是给官太太化妆,就是给小鬼子剃头。她把那些官太太打扮得跟戏子似的,那些杀人不眨眼的魔王也被她弄出了人模人样。呸!
呸!凌州男人都朝着小鱼儿理发店吐唾沫,恨不得一口唾沫把小鱼儿给淹了。
可女理发师我行我素,对此充耳不闻。小鬼子来理发了,她依旧笑脸相迎,轻声相送。她给小鬼子们一律剪碎短发或小分头,说这样头发有层次感,精神、俊朗,像个军人。
每次理完发后,女理发师都主动给小鬼子刮胡子,刮得很细致、很干净,把小鬼子的下巴刮得光溜溜的。
女理发师的手艺被小鬼子津津乐道,鬼子们不去剃头铺了,都到小鱼儿的店里理发。鬼子小队长也来找小鱼儿理发,鬼子小队长肥头大耳、阔鼻厚唇,一副凶神恶煞之相。
女理发师理得很用心,四周头发留稍长点,看上去头不显得大。将长发打成毛碎状,便于梳理。刘海留得短,鬓角留得长,这样显得瘦。
理完了,女理发师递过镜子,小队长一照,果然精神。小队长赞许地点点头,伸手想在她脸上摸一把,她机警地闪开了。又让小队长坐下,用热毛巾敷着下巴,然后把小队长的下巴刮得干干净净。
小队长用手摸着光滑的下巴,向女理发师竖起大拇指:“你的良民大大的!”
一个月后,一种奇怪的病毒忽然在镇上悄然传染。染上病毒后,出现发热、咳嗽,进而呼吸困难,之后便不治而亡。更奇怪的是,染上病毒的都是鬼子,凌州百姓没有感染的。
队长以为是食物中毒,下令将粮食全部倒进河里,再到老百姓家抢粮食。但仍有鬼子中毒,陆续莫名地死去。鬼子以为有人在水里放毒,便强占了街角的水井,加了锁,禁止老百姓使用。
鬼子们把能想到的办法都想到了,但是三四个月后,凌州街上三十来个鬼子无一例外地染上了病毒,接连死去。驻扎在县城的鬼子中队长请来了军医,对十来具小鬼子的尸体进行解剖,发现小鬼子中的都是慢性病毒。
两天后的清晨,鬼子中队从县城过来,包围了凌州。有人发现,小鱼儿理发店门前,横七竖八地躺着好几具鬼子尸体,而且每具尸体上都插着刮胡刀。据说夜里从县城来了十来个鬼子,突袭小鱼儿理发店。
女理发师从窗户一甩手撒出三把刮胡刀,接连甩了好几手,几个鬼子惨叫而亡。然后她从窗户上纵身跃出,与鬼子发生枪战,最终跑得无影无踪。
女理发师跑了,小鱼儿理发店被鬼子烧了。
吴记、杨记、孙记的剃头匠盟约,给女理发师塑个像,摆在店铺里。女理发师的故事,也被凌州的剃头匠们传颂着。一个女理发师,消灭了鬼子一个小队,听上去像是传奇。
后来凌州人才知道,那个女理发师是八路军的专职理发员,专门给战士理发的。她在给鬼子刮胡子时,将慢性病毒抹在刀片上,鬼子中毒一两月后,病毒便开始发作。驻在凌州的鬼子小队,就这么覆灭了。
民间传说的故事 篇9
几百年前,猫和狗是一对姑表兄弟,在洪泽镇上开一家皮货店。猫逮老鼠,狗撵兔子,扒下鼠皮、兔皮吊皮袄,做皮箱,还做皮包、皮鞋......肉留着当菜吃,吃不完就上街卖。真是生意兴隆,日进斗金。
可这猫疑心病多,狗小心眼儿也不少,表兄弟俩你猜他疑,日庚一长,就分裂了。猫那两只前爪子就不是好东西,今天这里抓抓,明天那里挠挠,一心想抓到小狗的把柄。狗呢,那一对鼻孔,这里嗅嗅,那里闻闻,一心想嗅到猫的过错。
有一天,狗到田野里撵兔子去了,猫在家里逮老鼠带做饭。到了晌午,狗挑一挑子兔子回来了,猫也逮了不少老鼠。狗从来没逮到过这么多兔子,再苦再累也欢喜。到家一见猫,却不大高兴,猫一副棺材脸板得叫人看也不敢看。心想,为什么呀,跟顾客吵嘴了吗?
往日,狗撵兔子一到家,猫早把饭菜做好了,摆上桌子,还斟上了酒等狗回来。今天怎么啦?哪里不舒服?狗想问,看猫样子不想理它,只上一眼下一眼地端详着它提来的兔子尾巴,又看看墙上挂着它自己逮到的老鼠尾巴。狗呢,慢慢似乎有点明白了,也在上下打量,左右端详着它自已逮来的`兔子耳朵和猫捉到的老鼠耳朵。
双方不言不语好一会,还是狗先开口了:"怎么啦,表弟?还不拾当吃饭。"猫也不理它,直瞪瞪地望着兔子和老鼠的尾巴。狗去盛菜装饭,把酒摆好了,又喊道:"表弟,吃饭吧!"猫故意舔嘴抹唇说:"我兔子尾巴早都吃饱了。”
原来猫寻找几个月,一直要抓狗的把柄,今天可给它抓到了。它见自己逮的老鼠身子都比兔子身子小,可尾巴只只都比兔子尾巴长,那么大的兔子尾巴弄哪去了?准是狗在外面把兔子尾巴弄吃了!
这狗呢,它见猫打量着兔子和老鼠的尾巴,它也慢慢地明白了:"怎么我的兔子耳朵又长又大,它老鼠的耳朵却那么小,它在家偷吃了老鼠的耳朵,反到怀疑起我来了。"狗说:"我可以发誓,兔子从来就是短尾巴,我看倒是有人偷吃了老鼠的耳朵吧!”
猫也赶紧说:"老鼠根本就是小耳朵。"表兄弟俩越吵越凶,后来就打了起来。狗掀翻了桌子,猫打坏了碗碟,连锅灶也砸坏了。一赌气,表兄弟俩拆了伙,皮货店不开了。
最后,狗和猫表兄弟俩一同发誓赌咒:什么时候狗能撵到长尾巴兔子,猫能逮到大耳朵老鼠,什么时候表兄弟俩就言归于好。就这样,狗天天撵兔子,猫天天逮老鼠,猫见狗就嗤鼻子,狗见猫就红眼睛,两下里不理不睬,从此成了冤家对头。
民间传说的故事 篇10
五岁那年冬,天飘着雪,一只布谷鸟受伤了已不能飞行迁徙,奶奶抓了回来炒了,小小的我正在她家,吃的时候喂我尝了点儿。
“真好吃!”我说:“奶奶,这是什么肉?”
奶奶:“布谷鸟。是不是还想吃?不给你了,叔叔爷爷他们要吃。”
我:“我不吃了,我出去抓一只来好好吃一回。”
奶奶:“要明年秋天才飞来了。”
我:“我明年秋天再去抓。”
叔笑了:“你能抓到,除非它脑袋长蛆了。”
我不懂脑袋长蛆是什么意思,便道:“我就抓脑袋长蛆的。”
叔叔爷爷哈哈大笑起来。奶奶说:“你看他们都笑了。傻瓜,你怎么这么笨?脑袋长蛆就是死了,死了你抓来做什么?”
我急了,大声说:“我发誓明年秋天不但抓一只,而且要抓两只,抓回来吃,让你们看看!”
叔笑道:“好,我们就看着你怎么去抓两只。”
我:“天地为证。”
叔:“还诅咒呢!我看你是想吃,来,我给你喂点。”
我摇了摇头:“我决不是想吃。”我没有再接受叔叔喂的那点儿。
…
一晃眼,到了明年的秋天,正是步谷鸟回归的季节,我已从奶奶的口中知道了它的模样,然而早已把我去年冬许下的誓言忘得干干净净。
正是秋收时节,气候清爽,小伙伴们便一起躲猫猫。轮到我去躲了,我暗想要躲个大家不易找的地方,便相中了叔种的一小块柳杉树,两排,一米多高没修理,丫枝便形如宝塔。我诡诡祟祟的藏在一棵柳杉树下等伙伴们来寻找。等了一会儿,见他们没动静,我暗想:“莫不是我躲得太远了他们真找不着?”想着我便四下张望,这一望不打紧,我骇然发现就在我蹲的那下小树上站着一只大鸟,隔我的头不足一尺远。我再细一看,象布谷鸟,我想起它美味的肉,如今见它正在我嘴边怎能放过?于是五指弯曲如勾,无声无息向它考近,大约在五寸远的时候,我闪电出击抓了个正着。然而,它猛扑翅膀的力量仍使我抓着很吃力,于是我另一只手赶紧将它牢牢控住。
第二天傍晚,小伙伴们不来玩了,我就爬上我家门前竹林里那棵柏树,居然看见一只简陋的鸟窝,我心想:“什么鸟刚在我树上建窝呢?不知里面有鸟蛋没有?”想到此,我不由伸手一摸,居然摸到一只大鸟的'毛,扑扑扑,那大鸟飞走了,我才发现,是布谷鸟。我见自己摸到它了就让它飞了,心里万分惋惜,便从树上下来,默默的回了家。
第三天傍晚,我又想起那布谷鸟窝,便悄悄爬上树看去,这次我注意了的,居然看见鸟的尾巴露在窝外。于是我闪电出击,手到擒来。
第四天傍晚,我想自己怎么忘了摸鸟蛋呢?于是又爬上树伸手摸鸟蛋,天哪,又摸到一只,不过我万万没想到昨天窝里抓了一只今天居然还有一只,结果扯掉了它几匹羽毛。这次我发现,窝里原来有两只蛋。我没动蛋,我想留着蛋抓飞走那只大鸟。然而,一个星期,它再也没回窝了。
我真的只是抓了两只布谷鸟,第三只它一直没再回窝。这正应了我头年随口在奶奶面前发的誓,抓两只布谷鸟来吃,让她看看…
民间传说的故事 篇11
这实在是一个极刻毒的游戏。
那顶太阳帽传到他手里时,她恰好停止了拍手。这可怕的游戏明摆着又是为他特设的陷井。其余的几个人一阵起哄,连那个称得起漂亮的姑娘在内。
“来吧!‘傻子'快叫!二十个动物叫!”
“对,不许重样儿!”
“傻子”的脸很快胀起来。他并不十分傻,知道这一路大伙儿都在拿他开心。可他毕竟有几分“傻气”,尽管窝火,但不会放赖。
他直起眼神儿,在大伙儿乱哄哄催促声里琢磨着第一种动物的叫……
这是野游的.最佳编队:八个男的,一个女的。于是忙坏了其中的七个男的。忙的目的,无非是多得几回那位女性的青睐。至于“傻子”,不具备与同性竞争的实力,只好充当七个通行施展幽默才能的素材。这个又出奇地奏效——女同胞总是笑得格外开心。无疑这又给那七位许多鼓舞;对于第八个来说,就得承受七倍的耍弄。玩到后山时,他们找了一片小草地,把带来的香肠、罐头和各式果酒摆出来。一边各显其能地拿“傻子”开心,一边吃喝助兴。喝到实在喝不动的时候,又想出这些个新招儿,于是大家聚拢来,围坐了一圆圈。让女同胞坐在圆心“闭”起眼拍手……
漂亮的女人自然很聪明。于是就揪出了“傻子”。
“傻子”被推到中间。憋憋屈屈地坐了一阵儿,捱不过去,他老老实实地垂下头,用极粗闷的鼻音学了一声牛叫:
“哞——”
大伙狂笑了一阵,立刻又催他再叫。
“傻子”学了一声猫咪叫。因为认真,那“猫”就叫得格外乖。几位同伴笑得连五官都拧成了疙瘩。
有人给数着数儿,大伙就又催。不一会儿,“傻子”已经学了鸡、鸭、鹅、羊、马、驴、狮、虎、熊等十几种动物的叫了。
女同胞早笑得躺在草坪上,身子佝成了一张弓。
可“傻子”已经差不多学完了他所知道的所有动物,这会儿每叫一次,都要搅尽脑汁。
“十八,还差两个!”还是不依不饶。
“傻子”闷了半天。实在想不出什么动物了。看着那些笑嘻嘻的面孔,他觉得自己窝囊得要死,简直抬不起头来。
“喂,快叫啊!”
“怎么着,想赖呀?快点!快点!”
“来个猪叫!”
“来个狗叫!”
到底是旁观者清,居然又替他想出两种。
他迷迷糊糊地用喉咙咕噜了两声,算是学了猪叫。这哪还象个人啊……他忽然想。
“还差一种!”
“学了狗叫就完事!”
“傻子”愣愣地坐了好一会儿。只看见一张张嘴在一张一合,对声音却毫无感觉。
他呆坐着。
“快叫!快叫!快叫!”
“这小子,哈哈……”
他被惊动了。晃晃身子,很慢,很低沉地“啊”了一声。
“叫哇!还差一种动物!”
“叫完了。”他说。抬起头来。
“你那是什么叫?”
“人叫。”叫完这个,他霍然感到一阵畅快。可紧接着,他的五脏六腑里又郁积了一股沉甸甸的气体。他给闷得张开了嘴。
草坪上再没有一点声音了。
民间传说的故事 篇12
山庙村座落在一个偏僻地方,那里土质差又严重缺水靠种地已无法保证生活,年轻男女们都去了城里打工,村里只有老弱病残留守。前不久邻村前坡村挖出了好多的宝贝疙瘩恐龙蛋。
消息很快传出去了,好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都返回乡下挖宝贝。山庙村与前坡最近,山庙村民想前坡村能挖出宝贝蛋,我们村也一定会有的,于是全村也进入暗箱操作,每天起早贪黑好象是在忙着种地,其实大家都在挖蛋,有些年轻人也回来凑热闹。
柱子虽然不傻但却有些呆,他是留守村民中的年轻人。那天柱子抱回一个足球大的圆蛋蛋,说是找回了一个恐龙蛋,消息很快在村里传开了,好多村民都聚到柱子家一看研究。大家左瞧瞧,圆圆的象个蛋。右摸摸石头的,更能说明是个蛋,是个恐龙蛋。
有人报告给了栓子叔。栓子叔是这个村的村长,抗日战争时期是游击队爆破组的组长,在村里可算是个见多识广的。栓子叔来了抱起那个“恐龙蛋”看了又看,摸了又摸,转身“啪”将“恐龙蛋”重重的.摔在地上:“你们想恐龙蛋都想疯了,这哪是什么恐龙蛋,是地雷!是当年游击队为打日本鬼子时自制的石头雷,多亏这是一枚还没装炸药的地雷,否则......。”柱子还是不相信地在那呆呆的望着那个石头蛋蛋。
【民间传说的故事】相关文章:
民间传说故事03-11
民间传说的故事11-27
(优选)民间传说故事09-28
沾光民间传说10-25
民间传说作文07-16
武德民间传说09-28
升天的民间传说08-21
假币民间传说05-11
渡河的民间传说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