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中的绿洲课文

时间:2024-09-29 08:58:19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沙漠中的绿洲课文

沙漠中的绿洲课文1

  三月二十四日参加了包河区举办的青年教师课堂评比大赛。通过这几年的外出听课,知道咱们包河区现在是新人辈出,许多年轻的老师虽然参加工作时间不长,可是在教学方面却有着丰富的经验和鲜明的特色。知道自己应该是这次参赛选手中的老大姐了,也知道自己在课堂教学方面并无任何特长,可是为了让自己的教学生活能够多一些色彩,也为了抓住这“青年”称号的尾巴,还是鼓起勇气参加了这次比赛。

  应该说在接到课题后也精心地备了课,并且在自己的学校进行了试教。当时就有老师说前半节有点儿拖沓,造成后半节时间不够,目标不够明确,显得有点儿乱。针对试教存在的情况和几位老师给我提出的新的建议,我又把教学思路进行了调整,可还是担心时间可能会很紧张。我执教的四年级下册的《沙漠中的绿洲》这篇课文,希望通过自己一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学会生字,理解字词,知道课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并且能够熟读课文,初步感知阿联酋人民为了改造环境所付出的艰辛。在教学方法上也没有什么新招,只是希望踏实而扎实的进行教学,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可是在卫岗小学上完了这节课后,感觉实际效果和自己预料的相差很多。

  应该说卫岗小学的四一班的孩子还是很配合我的。让他们自己预习课文时,都在认真的读书,完成预习任务。让他们回答问题时,不管是自己主动举手的,还是我随意点名的,都能够立刻站起来并且大声地回答,课堂上,没有孩子违反课堂纪律。可是,一节课上下来,我感觉十分对不起他们,因为占用了他们一节课的时间,还是不能指导孩子们熟练的诵读课文,甚至还有部分孩子生字词读得都不是太熟,感觉孩子们在一节课之内没有学到什么,愧疚之心油然而生。

  反思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自己的设计不够合理,每一步的.目标不够明确,造成花了时间但效果不明显。

  比如教学生字词的时候,分三组把生字组成的词语和能体现课文主要内容的词语一起出示,让学生自读,指名读,解释部分词语的意思,练习用词语说话,说出每组词语蕴含的画面,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花了很多时间,可是没有很清晰地体现出生字词教学时应该有的音、形、义的教学过程。

  二是有些过程设计太繁琐,耽误了很多时间,可是课后回想起来是可有可无的。

  比如在导入课文的时候,先是和孩子们做了自我介绍,又让他们看了一组阿联酋人民的服饰和舞蹈照片并进行解说,然后根据课题“沙漠”和“绿洲’,又让学生看了沙漠的照片,读了一组有关沙漠的词语,并且谈了绿洲应该是什么样。等导入结束进入正题的时候,我一看表,都过了十几分钟的时间了。什么都想给学生,却丢失了重点。

  三是对学生可能会存在的问题预料不够。

  让学生预习课文时,我有这样一个预习任务,让学生们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预习时遇到的难题,我希望的是大部分孩子能够利用字典或是手中的参考书独立解决难理解的词,句和不了解的课文内容。我在了解孩子们平时解决问题的方法时,问的几个孩子大部分都说根据字面意思猜测,只有一个孩子说可以联系上下文解决问题,他们只想到理解词语意思这一个方面。当我问他们有没有带字典或是参考书时,没有一个孩子带,我只好说就把老师当活字典吧,有问题可以问老师,但是在预习过程中问的学生极少,这样这一部分的设计就落空了,而当时我还是按原来设计的那样进行,没有立即改变方法,可见对学生们的预料不够,还缺少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

  四是备课还是不够充分。

  在问孩子们通过预习解决了什么问题时,有一个学生说开始不知道“迪拜“是一个词,而把句子读成我们到迪/拜访问,后来才知道迪拜是一个地方。我猜测学生们可能弄不清“阿拉伯”“阿联酋”“迪拜”三个地点的关系,便想在黑板上画这三个区域的结构图。可是,首先我不知道阿拉伯的地形图该怎样画,只好画了一个大椭圆,也不知道阿联酋的地形图,就又在大椭圆里画了一个小圆形,接着又不知道迪拜应该在阿联酋的什么位置,只好又在小圆中随意地点了一个点。画完后觉得这样的“简笔画”简直是拿不出手。其实在备课时我都看到了有关的内容,可认为用不上,都没有细看。如果记住了这部分内容,就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们看到清晰而准确的图形了。

  总之,上完课,感觉自己在课堂教学方面还有很多欠缺之处,还有很多东西需要不断地去探索。一节课,带来的不仅仅是深刻的反思,还有不断学习的恒心和锐意进取的决心。

沙漠中的绿洲课文2

  【课文】

  从飞机上往下看,阿联酋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这不是白雪,而是沙漠。在这白茫茫的沙漠中,有着星罗棋布的绿洲——那是城市。

  我们来到迪拜访问。这里绿树成阴,鲜花遍地。地上没有一片落叶,更不见有人攀树枝,摘鲜花,或是在草地上行走。

  阿拉伯朋友告诉我们,这里的每一株小树,每一棵小草,都是国家花很大的代价培植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原先这里是沙漠,地面全是白花花的盐碱,好像罩着一层硬硬的壳。这里,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简直是块不毛之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难倒阿联酋人民。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他们又把咸而板结的沙石挖去,填上适宜种植树木的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来水管。由总水塔输出的淡水,通过纵横交错的自来水管,源源不断地送到树木花草的根部。“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阿拉伯朋友这样说。

  那天清晨,我们在迪拜最大的中心公园漫步,正巧碰上一个穿黄马甲的.园林工人在浇水。

  “这下面都有自来水管,还需要浇水?”我们指着那些树和草皮问。

  “不,不!”园林工人竖起一个手指连连摇着,又从路边一个大箱子里拉出一根大皮管。霎时,一阵雨雾从空中洒下来,把树叶、草和花上的尘土淋得干干净净。眨眼工夫,树叶更绿,小草更翠,鲜花更艳。园林工人高兴地笑了,做了个洗脸的动作,说:“你看,它们更漂亮了!”

  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正是有了这些绿树和鲜花,沙漠中的人们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前言】

  《沙漠中的绿洲》是一篇有关环境保护问题的课文,作者向我们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的沙漠中种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树木,建设绿洲,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教学中让学生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和感受本课直接描写与间接叙述相结合的写作方法,这是重难点。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纵横交错”、“适宜”造句。

  4、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设计】

  一、复习检查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霎()时恶劣()

  侍()弄适()宜良()好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读后头脑中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

  (2)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重点抓住“不是……而是……”“到处”“白茫茫”)

  (3)你还读懂了什么?从哪里可看出来?(抓住“白”与“绿”的对比,体会。结合理解:“星罗棋布”并指导说话)

  (4)指导朗读(重点词语要重读)

  2、读第二自然段

  (1)激疑:沙漠中的绿洲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沙漠中的绿洲又是怎么来的呢?

  (2)出示图片让学生欣赏,想想你看到了什么?能介绍一下吗?

  (3)学生交流

  (4)自由读二自然段,看看书上是怎样介绍的,边读边找出描写迪拜美的句子。

  (5)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用赞美、佩服的语气)

  3、细读第3自然段

  (1)质疑:学了第三自然段后,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

  (2)生带着问题自由读第一流自然段,边读边做上记号。

  用——画出描写环境恶劣的句子,用~~~~~~画出写阿联酋人民不怕困难建设绿洲的句子。

  (3)分四人小组自学讨论

  (4)学生交流

  (5)师引读:同学们,你们知道植物生长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

  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淡水,而那里原先是——(生齐读)

  (6)出示沙漠图

  瞧!这样的环境书上用了一个词语不毛之地(结合理解)

  师:但是,这样恶劣的环境,阿联酋人民退缩了吗?

  生:没有,师:他们从__________

  (7)结合理解:纵横交错

  (8)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

  4、细读第4—6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说说读后你们感觉到了什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

  (2)生交流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5、细读第7自然段

  (1)齐读,想从这一段里你知道了些什么?

  (2)阿联酋人民为什么要精心侍弄花草树木?

  (3)生交流

  (4)师小结。

  三、作业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沙漠中的绿洲课文3

  师:课前课文读几遍了?

  生1:八遍。

  师:了不起!

  生2(迫不及待):十二遍!

  师:真不简单!(小声地)课前,课文老师只读了一遍。(生笑)课文同学们读了那么多遍,知道的一定比老师多,这节课愿意做我的老师吗?

  生(声音不太响亮):愿意。

  师:不愿意就算!

  生(声音响亮地):愿意!

  师:做老师的老师,有信心吗?

  生(声音不太响亮):有。

  师:信心不足。

  生(声音响亮地):有!

  (微笑地以“书读几遍了”一个轻松的话题,与学生拉家常似的导入新课,有利于学生心理放松,为学习新知提供良好的心理准备。教学中,老师对学生的读书成果并不只以“真不简单”一句表扬结束,而让学生做本节课的小老师,使学生明确本节课主要是向老师展示自己的读书所得。这一要求激起所有学生的表现欲,激发了他们读书的兴趣。)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轻声读课文2——6节。边读边想象:像老师这样,课文只读了一遍,又没有去阿联酋旅行过的人会不知道些什么。

  (生自由读课文)

  师:老师发现乔羽同学就很会读书,她一边读一边还划着什么写着什么。

  (通过榜样,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既表扬了会读书的同学,又潜移默化地教给了其他学生读书方法。)

  (其余生有所悟,边读书边动笔。)

  师:谁来说说老师会不知道些什么。

  生1:老师不知道在阿联酋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

  师(出示“阿联酋朋友告诉我们,这里的每一株小树,每一棵小草,都是国家花很大的代价培植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老师粗略地计算一下,在我们农村培养一个孩子至少需要两万元。照这样算,建造一个中心公园需要多少钱呢?(彩图出示阿联酋迪拜中心公园)下面大家一起来算一下,我数树,大家计算钱。

  师:一棵。

  生:两万。

  师;两棵。

  生:四万。

  师;三棵。

  生:六万。

  师:四棵。

  生:八万。

  师:五棵。

  生:十万。

  ……

  师;大家看,中心公园中的树还有很多。你估计一下建造这座公园需要多少钱?

  生1:一百五十万!

  师:才七十五棵树。

  生2:二百五十万!

  师:才一百二十五棵树。

  生3(鼓足气):一千万!

  生4:一亿美元!

  (引导学生通过数树算钱,将“培育一棵树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具体化,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使教学富有情趣。)

  师:需要这么多钱,你相信吗?

  生:相信。

  师:老师就不信,建造一个公园需要这么多钱,都花什么地方去了?能告诉我吗?

  (生再次读2节。)

  生: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

  师:什么?泥土也要买?

  生:因为土是咸的。

  师:水也要买?

  生:水也是咸的'。

  师:原来如此,泥土、淡水、树苗和花草都需要花钱买来。

  生:他们又把咸而板结的沙石挖去……

  师:什么,挖沙石也要钱?

  生:工钱。

  师:老师有点相信了。

  生:他们还在土中埋下自来水管。

  师:一根自来水管值不了多少钱。

  生:是纵横交错的自来水管。

  师:你来在黑板上画给老师看一看。

  (生在黑板上画数不清的交错的“水管”)

  师:原来那么多的水管,老师现在相信了。

  (通过画画,理解“纵横交错”,加深学生对自来水管多的认识。)

  师:谁来读一读?

  (一生读)

  师:半信半疑。

  (另一生读)

  师:老师相信了。老师觉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的句号可以改一下。

  (生试读后,争先恐后举起了手。)

  生:句号可以改成感叹号。

  师:为什么?

  生1:建一个公园需要花很多钱!

  生2:建造一个公园是多么得不容易!

  师:读一读。

  (生大声读)

  师:老师知道了,你没有吹牛。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而不应枯燥乏味地讲解。)

  请再把三节读一读,告诉老师,阿拉伯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沙漠中的绿洲课文4

  苏教版小语第八册《沙漠中的绿洲》是一篇有关环境保护问题的记叙文。作者向我们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沙漠中种植并精心侍弄草木,建设绿洲,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如何在导入时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呢?

  第一课时一开始,我先出示阿联酋一张旧景图,让学生描述图上的景象。有的学生说:“天灰蒙蒙的,狂风卷着黄沙。”有的学生说“一片荒凉的景象,不是人居住的地方。”有的说:“分不清哪是天,哪是地。”听着同学们的发言,看着他们那副忧虑的样子,我又出示了一幅阿联酋现景图,再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感觉,学生们一看到这幅图,脸上马上由阴转晴,变得灿烂了。有的说:“这里绿树成阴,鲜花遍地。”有的说:“这里草绿花红,天空一片纯净,碧蓝碧蓝。”还有的.说:“这里有高楼大厦,而且交通发达,是个繁荣的城市。”听到这里我不失时机地说:“同学们,你们相信吗,这两幅图画的都是阿联酋的景色。”同学们顿时瞪大了双眼,不由地一声惊叹:“啊,真令人不敢相信,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是怎么改变的?”“你们想知道吗,那就随着老师一起去学习课文,从课文中自会找到答案”……学生兴味盎然地学习,了解了沙漠和绿洲的特点,这一节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第二课时教学中,课前导入,我先在黑板上写了两个词语:“沙漠”、“绿洲”。学生对这两个词语非常的熟悉,我的问题也就呼之欲出:“沙漠在你印象中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你可以用书上的词形容一下吗?”学生们积极性调动起来,纷纷举手回答。相同的问题,换了一个词语,在问到“绿洲”时,孩子们也一一进行的表诉,我很满意,也很高兴,精彩的回答让我信心倍增。整个课堂都在和谐有序的环境中进行着。接下来的几个环节都按照预想的教学设计进行,特别是在理解阿拉伯朋友“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所以他们花大量金钱铺设草皮、买土、买水。我出了一道数学题目,我说:“老师推算了一下,在我国农村现在培养一个孩子大概要两万元,那一棵树也需要两万,我数树,你们算!”话匣子一打开,同学们积极性来了,我随即出示了课文中的中心公园插图,“一棵!”,“两万”;“两棵”,“四万”;“五棵”,“十万”;“一百棵”,“两百万”……猜一猜这个中心花园会有花多少钱?学生们算着算着不敢说了,我就马上鼓励他们大胆猜,还告诉同学们,中心花园里的树不至我们图上看到的这些,还有许多,所以花掉的钱会更多,最后有同学说要花上亿元的钱。整个环轻松活泼,学生很快真正体会到阿联酋人民为了改善生活环境,在沙漠中植树种草投资巨大。另一个得意之处是引导同学们理解“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这些花草树木。”我创设情境:现在,大家就是迪拜中心公园的小草、小树、小花,请你们闭上眼睛(略停)。“呼——呼——”一阵风刮过,沙漠中黄沙漫天飞舞,刮得人睁不开眼睛。就连中心花园中的小草呀,小花呀的脸上、身上,都落满了一层尘土(略停)。这时你们有何感受,此时最想干什么?

  学生回答感到不舒服,很想洗个澡。好吧,老师就是园林工人,从路边大箱子里拉出一根大皮管。“哗——哗——”,霎时间,一阵雨雾从空中洒下来,把小草呀,小花呀,脸上的、身上的尘土淋得干干净净。这时,小草更绿了,小树更翠了,小花更艳了。他们在阳光下露出了笑脸(略停)。这时,你们心里有何感受?学生说很舒服。然后指导学生朗读好课文第八小节,体会阿联酋人民对待花草树木真的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在第二课时教学中,由于上课的节奏不够紧凑,所以在课文的整体回归上没能做到,没有让学生从整体上再次把握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这是在今后教学中注意的。

【沙漠中的绿洲课文】相关文章:

绿洲,沙漠作文10-11

沙漠中的胡杨作文08-19

沙漠中的胡杨作文3篇【优】12-04

沙漠的作文09-05

胡杨与沙漠作文08-02

穿越沙漠作文08-12

“沙漠绿州”作文11-05

关于沙漠的作文12-16

沙漠游作文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