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大班数学《条形统计图》活动
大班数学《条形统计图》活动 篇1
这节课是在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整个过程使学生亲身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与表达的过程,从中体会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体现了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的新理念。在设计这节课时,主要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实际,因此教学时要把生活而且尽可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引进课堂,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来设计例题与练习,让学生从联系生活实际中学习新知。本节课设计了一道例题:“北京和桂林各季度平均气温统计”;两道练习:“泉山小学兴趣小组参加人数统计”和“学生秋游统计题”;以及一些课外延伸题,比如,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等等。这些内容都跟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目的是让他们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使学习变得更主动。这样一来,我们便能轻松地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我想这也是数学的真谛所在。
二、学生为主体,老师是幕后引路人。这节课知识点较简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因此,我为学生创造了很多的实践机会,比如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取统计图的.信息;通过学习例题,让学生全面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把一个不完整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等等。这些既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又让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是退居幕后的引路人,当他们学习的方向偏离轨道的时候,我便给他们送上一盏明灯,让他们能在数学海洋中顺利地扬帆启航。
三、拓展应用,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能力。在习题设计上,通过“学生秋游统计”和“学生参加兴趣小组人数统计”这两个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制作复式统计图的能力。最后通过调查班级同学喜欢电视节目的情况这一拓展练习,培养学生利用统计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设计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重要学习方式。尽管如此,这节课仍存在着一些遗憾:
一、对学生的回答,评价不到位或较为单调,不能充分调动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尽管课前想了很多学生回答问题后的评价语言,但上课时却没能充分地运用出来。比如,有学生回答他在观察条形统计图之后获取了哪些信息,回答得很正确,而我只是对他说“好,坐下”,但没有及时表扬,而且没有进一步分析他的回答好或不足在哪里。这些恰恰又跟我的课堂应变能力不够强密切相关。当碰到学生的回答跟自己预设的有差别便有点心慌,不知该如何应对。由此一来,会给人一种操之过急的感受。
二、语言魅力不够
其一,表现在过渡性语言用得不够到位。比如,课堂设计上有“闯关”环节,在闯关的时候,我只是平淡地对学生说“我们来闯第一关”、“接着闯第二关”等,不能顺利地调动起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激发不了他们上课的热情。其二,表现在课堂交流上,语言还不够精练,有时还会重复用语。课堂语言是教师重要的武器,今后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更有效。
三、不能较好调节自己的主观情绪。
教学中最忌的是心乱。然而,由于讲授这一课时是借班上的公开课,面对众多听课老师,学生又是陌生的,加上当时多媒体出了些故障,因此,我方寸大乱,又没能及时调整好心态,不知不觉中把这种慌乱情绪传递给学生,影响了学生的有效学习。因此“如何让课堂教学做到有效”将是我今后教学中要研究和践行的。
我反复地探索着如何上好这一堂课,在探索的道路上,感受最深的是我成长了,由过去一味地自己讲给学生听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放胆让他们通过自主实践、交流合作等方式掌握知识点,他们的学习也由被动变为主动,最难能可贵的是学生从中找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正是这节课的精华与遗憾震撼着我,同时让我看到了数学教学中那条富有挑战性的路。如何能够合理运用教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他们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并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这一切,任重而道远。矛盾使我成长着,探索则让我前进,我相信,只要付出热忱与真心,一切困难将会迎刃而解。
大班数学《条形统计图》活动 篇2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并从中进行观察、分析。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条形统计图,对于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分析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给学生的思维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思维发散能力。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探究的起点。课堂引趣,要“精”,要根据所学内容,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一开始先让学生欣赏一组上海申办世博会成功的图片,让学生说说感受,从整体上创设了一个统计上海申办世博会各轮投票情况这样一个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同时出示统计图和统计表,让学生通过自己对表和图的第一印象来说说感受,然后引出课题。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不但因两者有不可分割的渊源,互为依存,而且这种整合也是数学应用思想的延续和发展。在教学条形统计图的组成时,我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而制作条形统计图,教材上主要是要求学生会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学生直观感知统计图的结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通过操作学习,尝试着自己来制作条形统计图。这种自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是学生进行“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基础载体。学生能学的教师绝对不讲。借助于信息技术这一软件载体来学习统计图的制作、分析,通过信息技术的链接、转换功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观察、比较、思考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且丰富了原有的知识结构,增加了对知识深层面联系的感知。
反思这节课的不足主要是:(1)在小组交流的形式上可以再多方位一些,发言面可以再广一些。在学生制作条形统计图时,可以增加一些现场统计的内容,让学生通过挑选生活中的数据制作统计图,这样对学生分析的能力又是一种提高。
(2)本节课在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
(3)这节课的内容比较枯燥,学生的兴趣不是很浓,课堂气氛也不是很活跃。练习的形式比较单一,没有过多的结合日常生活的实例。
在今后,我将不断学习,以课改精神为指导,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反思教学行为,勇于改革和创新,扎扎实实上好每一堂课。
大班数学《条形统计图》活动 篇3
“条形统计图”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六年制小数第十二册课本第55-56面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知道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用途。
2.了解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通过展示各种统计图(条形、折线和扇形统计图)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统计图的意义和用途。
难点:制统计图时如何分配条形统计图的位置和确定表示数量多少的单位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
每一张小白纸、统计图表若干。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知道,统计数据除了可以分类整理制成统计表外,还可以制成统计图。现在是清明时节,常说清明时节雨纷纷,雨水量相对于其他节气来说多些,降水量的多少,称作降水量,降水量的单位一般用“毫米”,这是(引读)某地19996-XX年的年降水量统计表,这是(引读)某地19996-XX年的年降水量统计图(可对比强烈些的)。比较这个统计表和统计图(适当再补充几组),你最想发表怎样的评价?
板书: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生讲不出可结合例题随机出示)
对了,用统计图表示有关数量之间的关系,比统计表更加形象具体,使人一目了然,留下深刻的印象。常用的统计图除了条形统计图外,还有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生边介绍,师边将统计图用实物投影打出来。)
今天我们重点学习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介绍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投影出示条形统计图两到三个)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这些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共同特点?
两条相互垂直的射线,垂直射线(我们称它为纵轴)表示什么?水平射线(称它为横轴)表示什么?
单位长度各表示多少?
那现在谁来说说这些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共同特点?
教师总结归纳学生发言,指出条形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条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就制成了条形统计图。(结合具体的条形统计图进行描述,突出条形统计图的优势)
2.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1)借优势煽情,出示例1。
同学们,既然统计图有这样的优点,你们想不想学着制作统计图?
(出示例1) 某地xxxx年~1993年的年降水量如下表: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
(2)老师给定大家一张这样大小的纸张,有把握的同学制作,没把握的同学可看书想想,再动笔制作,制作后同桌先轻声交流一下,你们是怎么制作的。
(3)学生上台边展示边说:我是怎么画的?(实物展示平台)
代表性交流过程中或结束后,老师要根据需要,一是及时完善制作步骤,对其间的重要步骤(第二点和第三点)还要板书:突出垂直射线为什么大家都用接近8毫米的单位长度表示200(300)毫米,6个单位长度是怎么来的?;水平射线为什么有11个等分,每一等分大家都用接6毫米的长度来表示?
最后落脚点定格在垂直射线上,用0.8厘米来表示200毫米或用2厘米来表示400毫米呢?(四人小组讨论)
(4)加标题和时间。观察这个我们制好的统计图,你能一眼看出什么问题?还能知道些什么问题?如:
哪一年的降水量最多?是多少毫米?(1991年降水量最多,是1005毫米。)
哪一年的降水量最少?是多少毫米?(1993年降水量最少,是704毫米。)
最多一年降水量是最少一年降水量的多少倍?(1005÷704,大约是1.4倍。
(5)反馈:制作方法都对的举手。通过刚才的亲自动手,你们觉得制作条形统计图,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
1、注意水平射线下面和垂直射线左面必须留有一定空白,注明直条数量和统计的内容。
2、直条的宽窄要一致,长短要准确,条与条之间间隔要均等。
3、单位长度要根据图纸大小决定。
4、画直条的时候更要注意:
1°先在纵轴上找到920(xxxx年降水量920毫米),用铅笔过此点作横轴的'平行线。2°用三角板的直角边对齐xxxx年的直条位置画两条与横轴垂直的平行线,画到与水平线相交为止。涂上阴影或涂色均可。(也可贴纸,省时。)3°在直条上方标明数量的多少。
(三)新课练习
同学们,现在你们会制作这样的条形统计图吗?出示“做一做”和我校男、女少先队员的调查数据和练习第一题,要求四人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这四题目,组长分工。比一比,赛一赛,哪组合作得又对又快(四道题目在一个信封内,一道题目一张纸,每张纸上标清横纵轴和单位长度)?
校对并交流
1、重点交流:垂直和水平两条射线上的单位长度和直条宽度。
2、根据这幅统计图,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四)新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条形统计图制作的方法?制作时需注意什么?)
如果要把我校男女少先队员的人数在一张条形统计图上表示出来,怎么制作呢?感兴趣的同学,课后不妨试着研究研究。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二第2题和第3题。
(六)板书设计(课题、优点、第2点和第3点制作步骤)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教案结合节气引出了统计图的三种形式(即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力求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形象、直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制条形统计图的兴趣。在教学制图过程中注意教学方法,有指导有放手,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本教案以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为重点,以复式统计图为后续学习铺垫,重点指导如何画直条。
本节在课堂组织形式设计上注意了面向全体,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几次分组讨论合作制图,给学生以充分展示的机会,从而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大班数学《条形统计图》活动 篇4
一、活动生成:
作为一线教师,管理班级物品不丢失是常规工作。到了大班后,随着孩子们能力的增强,我们经常会请他们帮忙来数数量较少的东西。虽然每次都是请一两个孩子,可总会有许多孩子积极地来帮忙。看到孩子们忙得“不亦乐乎”,我便想到通过统计班级物品,让孩子学习简单的统计方法。条形统计图浅显易懂,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便于比较多少,还可以帮助幼儿形成较为规范的统计概念及方法,对其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价值。
二、设计意图
每个孩子,从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和物质的、直观的现实世界发生了直接的接触,同时也就意味着开始了与隐藏在直观的现实世界背后的数学世界发生了这样那样的联系,也就意味着他每时每刻都在接触一个由一定的“数”,按一定的“形”和“序”构成的数学的世界,这就为幼儿获取数学体验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新《纲要》要求:“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问题。”“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育应着眼于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熟悉的自然资源和感兴趣的事,让幼儿获得数学经验。
三、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做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学习通过图表感知数量的多少。
3、体验积极帮助他人的情感。
四、活动准备:
1、每组桌面玩具:穿线板12个,小机器人9个,套筒7套;
2、条形统计图范例一幅;
3、小统计图人手一张,水彩笔,白纸。
五、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学习统计的兴趣。
师:好几天没有清点我们最喜欢的玩具了,今天我请全班小朋友都来帮忙数一数,愿意吗?
幼儿:愿意。
(生活是幼儿获取数学知识的源泉,玩具又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平时老师请一两个孩子帮忙数玩具就已经让多数孩子羡慕不已了,所以,我的这个求助马上得到了全班孩子的强烈回应,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感知探索,学习简单的统计方法。
(1)鼓励幼儿尝试用自己的方法统计出玩具的数量。
师:不过我今天是有要求的,请小朋友认真听好哦:每组小朋友数一数自己桌上的玩具有几个,然后把你数的结果记录在白纸上。
(2)交流统计结果,学习简单的统计方法。
请小朋友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记录的。(记录结果:点点、照样子画下来、画对勾等。)
总结统计方法:先画出标记,再记录出数量。
(了解幼儿的前经验及当前的想法,是支持幼儿探究学习的基础。这个环节中让幼儿尝试记录玩具的数量,可以充分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正确判断幼儿的水平和需要。而幼儿在原有经验和想法上发展和建构的新经验或概念,往往更具有生命力。这个环节中幼儿的表现就有很大差别,有的幼儿可以较为完整地记录出玩具的数量,如:画出一个套筒,在它的后面点了7个点或7个对勾,这是来自中班时一节统计图形数量的活动的经验。也有的孩子将数学的记录概念表现为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如:在一张纸上满满地画了12个穿线板、9个机器人、7个套筒。也有的幼儿没有完成记录任务。陈鹤琴先生的教育观认为:儿童也可成为传授者,即“儿童教儿童”。在接下来的交流环节中,这些孩子从同伴那里获取到了新的经验,为下一个环节打下了基础。)
3、观察认识条形统计图。
(1)出示条形统计图,引导幼儿观察、认识同伴的统计方法。
我们刚刚的记录中哪种玩具最多?哪种最少?怎样让别人不用数数也能一下就看明白呢?今天我也给小朋友带来了一张记录表,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这张图上记录了谁的数量?怎么看出来的?它们各有几个?你怎么知道的?谁的数量最多?谁最少?也没数怎么就能知道呢?穿线板比机器人多几个?谁能不用点数就看出了套筒有几个?
(2)讨论总结:这种记录表和你刚做的记录表有什么不一样吗?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记录表?这种记录表有个名字叫条形统计图。
(在师幼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对核心问题的明确和支解,将其放大抛给幼儿,聚拢幼儿的探究视点,把握幼儿活动的方向,引发幼儿进行新的探究。这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由于孩子没有书写数字的经验和能力,对记录出的玩具数量还要再通过点数来比较数量,这时我的一个问题“怎样让别人不用数数也能一下就看明白”,让孩子的探究欲望再次燃起,并将孩子的视点引入到条形统计图上。通过问题的步步深入,引导幼儿自己感受到条形统计图的'优点。通过讨论两种记录表的不同,自己找出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让孩子将学到的知识与原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说出自己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以促进幼儿养成在生活中注意观察的良好习惯。)
4、操作体验,学习制作条形统计图。
(1)出示空白条形统计图纸,引导幼儿讨论制作方法。
(2)幼儿自由选择任务,动手制作成条形统计图。
为幼儿提供统计的物品有:幼儿的男女人数和客人老师数,教室的桌子、小椅子和玩具框。
(以活动的形式学习数学,非常受幼儿的欢迎。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主动学习,进一步感知、体验了条形统计,使幼儿在自然的状态下轻松获得简单的数学经验。真正使数学活动生活化、游戏化,孩子们从中体验到数学的有趣和重要。)
(3)交流分享。先做完的幼儿可与同伴交流,全部完成后集体展示幼儿的统计图,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统计。
5、活动结束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条形统计图来统计物品,小朋友们很棒!回到家我们也用这种方法帮助爸爸妈妈来统计一下家里的物品好吗?统计好了明天带过来贴到展示墙上,大家互相看看,讲讲。
(幼儿园的延伸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种延续,为孩子更好地巩固已掌握的知识提供了可持续性发展的契机。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也应用于生活实践,幼儿的思维是感性的、具体的,只有应用于生活的数学教育活动,才能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大班数学《条形统计图》活动 篇5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播放20xx年中国申请20xx年的世界博览会的视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20xx年12月3日是什么日子吗?你知道当时各个城市的得票数吗?学生课前已经搜集好。
2、为了便于分析,整理出的数据,我们可以制成统计表,出示统计表,还可以制成什么?学生经过前一天的预习,能说出还可以制成统计图。
3、你知道有哪些统计图吗?把你搜集到的统计图给我们展示一下,师也出示各种统计图,并就其中的一张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你能看懂这张统计图上表示的数量各是多少吗?或者问,你能获得哪些信息?让学生讨论,互相说一说,初步感受到条形统计图是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的。此题可以用实物投影出示。
4、条形统计图怎样画呢?它有什么样的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研究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1、先出示方块图。但是方块图比较麻烦和零碎,所以可以直接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制成条形统计图。出示改编后的例题。
2、生先自学P75的制作步骤。
3、师引导生汇报,师板演,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①画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分别叫横轴与纵轴,分别表示人与得票数,要画在一张图纸的左
下方,但下面和左面都要留有一定的空间;②在横轴上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因为有五个城市,所以要把横轴平均分成10份,一般情况下,直条的宽度和间隔一样宽,在2、4、6、8、10等份下注明五个城市的'名字;③在纵轴上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得票数,一格表示5票,最大的数量是36票,所以纵轴的长度至少要画8等份,并在纵轴的上面内侧标明单位:票;④根据数量的大小画出不同的直条,为了美观,直条中可以涂上颜色。并在直条的上方注明数据;⑤写出条形统计图的标题和制图日期。后两个步骤可以放手让学生在教师发的图纸上画,图纸上已经画好了一根直条,留下两根让学生自己画。
4、统计图的分析
5、与统计表相比,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形象具体,一目了然,更便于比较各种数量的多少。
6、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步骤。先讨论,互相说,再看屏幕说。
三、练习强化
试一试
、出示1020年世界博览会申办城市第三轮得票情况统计表,让学生史着做一个条形统计图
想想做做
1、出示77页第1题问学生从中获得了那些信息?
2、在书上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题。
3、第3题横向条形统计图学生有可能会把数据写错,所以我要在这里提醒他们。
课后拓展
分小组选择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家庭用水、用电,全校各年级人数,等,实践调查,制成条形统计图。
大班数学《条形统计图》活动 篇6
设计意图:
幼儿在区角中、科学活动中,常出现将物品进行分类后,数了数量,比较了多少。由于没有记录,所以数了也会忘记。条形统计图浅显易懂,能力较弱的幼儿可以通过不断点数记录,在形成完整的统计后可以清晰的看出数量、比较多少,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帮助其形成较为规范的统计概念及方法,对其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价值所在。
活动目标:
1、 初步了解做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学习分类与统计,并通过看图表感知数量的多少。
3、 敢于尝试和探索,愿与同伴合作。
4、 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 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4个小货架、7个购物篮、条形统计图范例3张、投影仪。
2、 幼儿人手一份:水彩笔、白纸、条形统计图。
3、 小组操作材料:餐具、食品、服饰及其他类(钟、表、书、花)等实物。浆糊、字卡、条形统计图
活动过程:
㈠、以开“小朋友超市”引题,激发幼儿兴趣。
㈡、学做条形统计图。
1、尝试
⑴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法统计超市中货架与购物篮的数量。
⑵、交流与讨论: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记录下货架和购物篮的数量?
教师用投影仪展示幼儿的记录方法。
2、观察条形统计图
⑴、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图上内容所表示的意义。
⑵、教师小结。
3、探索、尝试自己制作条形统计图。
⑴、提出要求:先画好标记再数数货架购物篮的数量,最后再用直条表示数量。
⑵、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⑶、引导幼儿在屏幕上分别对照分类的标记、数量、表示数量的直条进行评价。
㈢、幼儿将所学的数量统计法,对货品进行分类与统计。
1、交代制作要求。
2、幼儿分小组合作、制作统计图,并将货品陈列到货架上。
3、汇报交流统计结果。
活动反思:
数学能为幼儿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情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使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协调发展。引导学生在“玩"中学,“趣"中练,“乐"中长才干,“赛"中增勇气。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组织纪律性。
【大班数学《条形统计图》活动】相关文章:
大班数学活动数字12-15
大班数学活动:学习7的加法12-06
大班数学教学活动:得数是4的加法07-17
大班游戏活动12-07
大班数学《学习6的减法》02-27
大班活动:热闹的大街07-17
大班美术活动《宝塔》09-21
数学教研活动发言03-14
大班美术活动哈哈小人02-28
《变色的房子》大班语言活动08-09